贷款下来了,虽然只有一万块,可是也够王海建上两三个大棚了。毕竟这年头某些方面的物价,尤其是咱们能够国产的货根本没法和后世比。
在后世一零年以后,想要建一个大棚,那每平米的造价差不多要五六百块。可是这年头,五六百块差不多可以建一间房了。要知道村里三间房的花费也就三五千块罢了。要是简陋一点,两三千块也能凑合。
因为县长和乡里书记都亲自过来看过王海的大棚,所以王海找村里老赵书记商量选一块地建大棚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的阻力,一路绿灯的全力支持。
经过一番商量,王海按照大儿子的说法,说出了自己想把自家果树地那一片地方都承包下来的想法。
果树地是本村人的称呼,因为上面号召,附近一大片的村子家家户户都要有一块。一家按人口多少,大概四口人能有个一亩左右。
王海家里四口人都赶上了,种了大概有一亩三分地的果树。当然中树的时候肯定事要交钱的买树苗的,为此也有很多村里人硬是顶着一点没种,村里也没啥办法,实在是人家真拿不出前来。
王海家的这块地周围除了老王家一大家子人之外,就是南对门老陈家的,包括对门的陈国栋,还有王勇同学李忠理也就是陈国栋的大哥陈国军家的。
整个一片地大概能有十多亩,都是在一片山坡向阳地上,位置还算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大部分地下都是沙土地,所以算不上好地,只能算是二等地。
为了这片地,王海按照大儿子王勇的交代,提出用他家的一等地和二等地跟其它人家交换,不够的算是从村里买的,每年给村里交租金。
老王家一大家子人自然好办,王海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就都说好了。对门老陈家包括他大哥也没啥说的,实际上村里人对于这些果树并不看好。
当年种下的时候还是没有小拇指粗的小树苗,据说要五年之后才会挂果。可这五年之中虽然同样可以种地,但是因为种了果树,不可避免的要对种植白薯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原本可以一根垄通到头,可是因为种了果树,你只能一段一段的去耕种收获,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在没有挂果的五年时间里,你还得给果树施肥,打药,修剪,浇水,总之要比种白薯还要麻烦和耽误功夫,投入着实不少。
很多村里人都在今年把长得好好的苹果树给刨根了,因为这几年苹果根本不值钱,便宜的时候一块钱都能买上一大篓好几十斤,根本比不上种白薯来钱。
所以王勇提出的换地计划非常顺利,以至于很多换到好地的人家都不好意思要王海给出的每棵五块钱的果树钱。
把这片面积大概有五亩地的果树地拿到手里之后,村里老赵书记也通知他果树地周边的十亩地已经由村里出面帮他拿到手了。
村里在别处给这些地块的主人换了一下,然后每年王海只要给村里交十亩地的地租就行了,完全不用跟地的原主人打交道。
这十亩地的定价是双方协商出来的结果,因为都是二等地,所以每年每亩的地租是五十块,一年一交。以后地租的价格随行就市,市价多少就是多少。
在这一点上王勇并没有仗着自己的先知先觉耍花招,真要是一亩地五十块一下子把五十年的承包款全交上,那以后就算是不种大棚,种任何东西都够让他们一家小赚一笔了。
王勇正是因为对于未来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承包土地的这点钱完全看不上眼。作为农业用地,就算是记忆终止时的2015年,最高价也不过是八百到一千块。
当然了,这是作为农业用地,要是变更为工业用地,或者用来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那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至少要翻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才行。
不过因为王家庄地处偏僻,估计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末,房地产开发也开发不到他们村子这里。
随着第一次的额承包款五百块交到村里,王勇家的新大棚就开始动工了。期间刘彪和秦书记也不止一次过来看看,帮着王海解决了很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刘彪带着好几个各县和市里的饭店的老板们过来看过及次,这让王海完全放下了担心,因为不管盖几个大棚,所有的菜种出来就不用怕卖不掉。
这家伙还嫌王海弄出来的规模太小,一个劲儿的撺掇着王海扩大规模,最好把十亩地全盖上大棚,而不是现在的仅仅三个。
秦书记则是带着乡里植保站的技术人员,还请了县里农业局的几个技术员过来,为王海提供技术支持。在秦朗的牵线联系之下,王海这里甚至还成了市农科院的对口扶持基地。
于是,被王勇命名为老王农场的的这一大片地方很快就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口子人同时在这片不到二十亩地大小的地方同时劳作着。
有钱有技术,自然大棚的建造进度就快多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三个大棚就全建好了。每个大棚都是产不多占地一亩的面积,东西走向,靠北面是一堵厚度超过半米的泥土夯筑的土墙。
大棚的架子除了一个是用的木料之外,其他两个都是根据市里专家的意见,参考东山省那边的大棚,使用的是钢管钢筋焊接的。建成的大棚高两米,宽十五米,长四十米左右。
也是通过这些专家的到来王勇才知道,早在五几年我们国家竟然就引进了大棚种植技术,并且在京津地区和东北地区推广。
只是那时建的都是小拱棚,,不适和在寒冷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冬天使用。后来,经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种植户的不断改进,才出现了现在人们见到的这种占地一亩多的冬暖式大棚。
目前在北方地区大棚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七万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都在本地销售,外地极为罕见。因为能在冬天种植出夏天才有的蔬菜,所以,经济效益还是非常高的。只是其相对高昂的造价以及风险,挡住了大部分的农民投身到这个产业中来。
整个三个大棚建完了,一万块钱的贷款也花的差不多了。心急如焚地王海赶紧召集人手就开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抢种各种蔬菜。
这次三个大棚里种的都是经济价值更高的一些蔬菜,比如黄瓜,茄子,西红柿这类高产,市场价格也更高同时也更受市场欢迎的蔬菜。
这天,继续逃课的王勇(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小孩子不上学真的没人管的,至少在农村是这样,小学毕业就能少了一半的学生)背着在家里的时候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来到自家的大棚基地。
说起来,他身上这杆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背出来,可没那么简单。要知道这时期国家可是在狠抓禁枪工作,就是也不行!
要不是因为传说他家里得到了县长和秦书记的另眼相看,特别是秦朗这个乡党委书记,几乎隔三差五的就要到他家来看看,恐怕以当时国家禁枪的严厉政策,派出所早就有人过来缴枪罚款了。没准,王海还得因为这事进去蹲两年!
如今王勇的名声在附近十里八村的可一点不比他爸王海小,谁不知道这个背着到处闲逛着打鸟的小子就是王海的大儿子,那个如今让王海赚了大钱的大棚的“发明家”。
在本地人眼里,大棚就是王勇发明的。以这些农民的眼界,你跟他说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从国外引进了技术一点用没用,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听到的。
反正在当地,大家伙都知道,是人家王勇这小子头一个建起大棚这玩意儿的!
“爸,菜苗的出的怎么样?”
从十二月中旬开始下种,到如今已经一个月了,眼看着春节都要到了。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放假之后,王勇还一次没来过呢,天天带着一帮小伙伴们满村子乱窜的去打麻雀。
麻雀这东西就跟耗子似的,怎么打都不见少。王勇这些天天天至少也干掉了有百十只了,可是每天一出门,电线杆,墙头,树上,田间地头,柴火堆,屋檐下,仍然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今天打了几只?”
对于自己这个脑光好使但是却又无比贪玩的儿子,王海也没了办法。人家现在身后站着刘彪和秦书记两个大靠山,自己想打他一顿都得好好考虑考虑后果。
所幸这小子学习成绩不差,这次考试语文数学双百分!可是把他妈高兴坏了,那恨不得见人就告诉人家她儿子考了全班第一然后喜滋滋地看着人家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傻乐呵。
当然自己也挺高兴,不过咱老爷们可不想老娘们那么好显摆,直接给大小子十块钱算是奖励!反正如今背着一万多的外债,也不差这十块八块的不是?
“今天我就没动手,光让高贵练手了!对了,赶正月里能出菜吗?”
“够呛!最快也得正月十五以后了,没赶上好时候啊!这要是赶年前出菜,咱可就发财了!”
“嗯,我算了一下,咱家院里的那个小棚就这一段时间差不多又卖了有一千多块了,加上之前的一千多,然后到春天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菜长出来,估计还能赚一千。这么一来,这一个小棚子一冬天就是三四千块啊!”
王勇无时无刻地都想着给老爸打打气,就怕他心里负担太重,出了乱子。毕竟那一万块钱的贷款可是让老爸这段时间连睡觉都惦记着的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啊!
“嗯,要是家里那个棚跟这里的一样的话,这一个冬天下来一万块的贷款就能还清了!”
王海看着眼前的大棚,无限感慨的说道。
总算是活过来了,明天开始加快更新速度!求收藏,求推荐啊!
第二十三章年前赶大集()
对于老爸的感慨王勇一点也不在乎,他知道眼前这三个大棚已经足以让他们家在整个县里独领风骚了。
凭借着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部门的支持,要是老爸还弄不好这几个大棚,那他就太废物了!而事实上,王海做的比他想的要好得多,很多他都没想到的事情老爸都已经做到前头了。
比如,因为增加了三个大棚还有十来亩地的果树,靠他们一家人肯定累死也忙不过来。所以老爸早早的就从村里找了五六个壮劳力,每人每天给三块钱的工资雇佣了。
这年头一个月九十块钱,一般刚到工厂的工人都拿不到这么多了。这么一来,很多人都找上门来想要到农场工作,老爸应付自如,并没有因此让没有得到工作机会的人不满。
而且这么一来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以前家里的那些债主们一下都不担心王海还不起钱了。按照他们的说法,人家王海如今干着这么大的买卖,还能差咱这几百块钱吗?
“对了,明天就是大集了,你有啥想要的没有?”
王海如今对大儿子那可是言听计从,这段时间无论遇到什么为难事,甚至很多专家和秦书记都感觉头疼的事,只要跟儿子一说,妥妥的给你拿出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好点子。
后来这帮人得知自己背后的高人竟然是大儿子之后,竟然一个两个的有啥事了,第一时间不是找自己这个老板,而是先找这小子问计一番。
不过王海却没有啥不高兴的,王勇可是自己儿子。儿子有出息了,当老子的不高兴还哭啊?要不是儿子年纪实在是太小,王海都想着干脆这一摊子事都让大儿子操持着算了。自己和老伴干脆就待在家里享享清福等着抱孙子算了。
“我明天带亮自己去,不用你买了。”
王勇的回答让王海愣了一下,然后下意思的就想问问王勇要多钱。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了,自己这个大儿子可不缺零花钱。
平时彪子只要过来,总少不了给王勇个十块八块的零花钱,还美其名曰是顾问咨询费!以至于后来连秦书记都跟着学,有了啥事找王勇的时候,事后总少不了一块两块给。
这小子也一点不知道啥叫谦让,给了就收着,连个客气话都没有。虽然不知道现在这小子手里有多少钱,但是百十块总是有的。
恐怕很多村里人家居家过日子,手里都没有放过这么多现金的。这年头存款利息可不少,谁不是有点钱赶紧就存银行啊?
“四哥,赶紧让王勇过来一趟,这大棚里的草莓不对劲儿啊!”
远处市农科院的年轻技术专家,华夏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春祥大声喊道。
王海挥挥手,在技术方面他现在也只是刚入门而已,现在整个大棚的技术工作都是由常驻在这里的张春祥负责,对于这个大能人,王海可是非常重视的。
王勇跟老爸告别之后慢悠悠地来到张春祥跟前,被他一把拽到大棚里。张春祥指着已经结出果实,但是明显有很多畸形果的一小块草莓地紧锁着眉头让王勇查看。
“这事啊?不用看了,肯定是授粉不均造成的。没事,反正就这点东西咱也没打算卖,自己吃还管他好看不好看啊,好吃就行了呗!”
眼前一亮的张春祥立刻就过河拆桥把王勇推出了大棚。对于王勇这个天才儿童如此的耍赖贪玩,不想好好上学,天天在家逃课,他的意见是最大的。
王勇也不生气,背着自己的施施然回了村子。路过村里的小卖部的时候,王勇掏钱买了几颗糖瓜回去哄弟弟。出来的时候为了不让这个跟屁虫跟着,自己可是答应了给他买糖瓜的。
所谓的糖瓜是咱们汉族古老的传统著名点心,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的祭品。一般人家都是在腊月二十三那天买一些或者自己做一些糖瓜供着。
一般来说糖瓜都是用麦芽糖做的,但是本地的糖瓜据说都是用白薯糖做的,相比之下,本地的糖瓜没那么甜,但是非常的粘牙。黏的都让你感到头疼!
这一点所有吃过的人绝对是印象深刻,这玩意儿别看外表硬邦邦的,可是放到嘴里化一会儿之后,立刻就变得和奶糖一般绵软。用牙轻轻一咬,绝对你得使大力气才能把嘴张开。
虽然如此,但是这种价格便宜,小个的一分钱一个,大个的也才五分钱一个,买一个能吃上半天的零食,绝对是深受家长喜欢的打发孩子的首选糖果。
这年头孩子们的零食可没有后世那么多的选择,一般就是水果硬糖,糖瓜,瓜子,还有果丹皮,以及不得不说的酸梅粉!
说起酸梅粉那可是所有八零后们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啊!先不说它好不好吃,单是每袋酸梅粉里都有的那个塑料的一端是小刀,小剑等等各种冷兵器样子或者造型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的小勺子,就足以让几乎没什么玩具的农村孩子们疯狂了。
五分钱,最多一毛钱的价格对于农村人来说也是足够的亲民,虽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么多零花钱,但是只要能要到零花钱,除了冰棍之外,酸梅粉无疑就是不管春夏秋冬,孩子们买零食的第一选择。
不过,如今已经是九三年了,酸梅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踪迹。王勇还特意问过小卖部的老板,得到的回答是进不到货了。
大概实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被大浪拍到水里了吧!
第二天一大早,王勇还赖在被窝里不想动弹的时候,弟弟王亮就已经穿着新衣服吃好饭了。哥哥早就答应他了,今天带他去赶集,而且还要给他买糖葫芦吃。
一想到糖葫芦,王亮就不由地嘴角开始流出长长的一条水线。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