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民身边的智囊团与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过。他们的实际权力,和另外两个省地官员相比,要弱一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玩弄书本和笔头。
门下省,这是李世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部门。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暂时没有特别适合的人选,于是空缺。由左谏议大夫陆贽、右谏议大夫薛存诚。二人一起主理门下省事务。陆势还另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宰相。王丕与王叔文,也被调入了门下省,出任门下侍郎。这四个人,成了李世民今后最重要的四名谏官。细下一观察。这四个人对他,从来都不是低眉顺目十分的顺从。由此也可以见得,李世民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时常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自己身边当谏官。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谏官二字地意义所在。
中书省与门下省。都是与皇帝很亲密的部门。连办事衙门都设在皇宫之内。太极殿两旁,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衙门所在。另外,弘文馆就是宰相们日常议事的地方。就在门下省的旁边。那里,也如同是大唐地大脑,每天处理的事情,都是关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时候是在太极殿,其他的许多时候,也是往弘文馆里跑地。
尚书省,就是实际执行皇帝和朝廷各项指令的职能部门。六部,也分列于尚书省之下。如果说宰相和中书、门下的那些人是大唐地大脑。那么尚书省,则是中枢神经和四肢了。他们将职能执行得如何,将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吏部…………暂时可以说,是现今大唐最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治民先治吏,现如今朝廷蒙生巨变。官员零落参差不齐。如何任免和选用官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吏部尚书的人选,除了武元衡,李世民不再作他想。这个,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初,长孙无忌也就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由此可见吏部的重要性。由于武元衡毕竟还很年轻,刚刚才虚岁三十,资历和名望还有些不足,所以暂时也不好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后在吏部做出了足以服众地成绩以后,宰相之职是少不了的。
兵部,这个地方的官职任命,曾让李世民头疼了好一阵。四大元帅,谁都可以担任此职。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书,都有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三人的感情。为此了兵部尚书这一个职务的斟酌,李世民可是没少费工夫。他甚至还当面问过李怀光、浑二人地意见。二将自然是各自推托,都不肯担任,一力举荐马燧或是李晟来担任。后来,李世民再征询了李勉和名大学士的意见,终于敲定了人选…………李晟。用李怀光地话来说,那就是要说打仗,咱四人谁也不怕谁。可是要说担任兵部尚书处理军国大事还要玩弄笔杆子,这个人选非老蒜头莫属。与此同时,马燧自然也是不能怠慢的。李世民想得很清楚了,由于在一百多年前,自己曾亲自挡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近百年来,这一职务很多时候都是空缺的。现在,李适当皇帝之前担任过,但也是虚职;自己还是汉王时也担任过,也没有管过什么事情。所以,尚书令这一职务,不如就按照惯例将它空缺着。只任命尚书左右仆射,来共同履行尚书令的职能,统率六部。马燧,远在河北自然是无法来朝处理六部的事宜。不过,这个左仆射的职务,也是非他莫属了。这样一来,位居六部尚书以上的马燧,也成了理所当然的宰相。这样的待遇,应该能让马燧和他手下的十万大军满意了。至于右仆射一职,暂时只作空缺的好。否则,马燧不在,右仆射就会一家独揽形成一言堂。另外,由于兵部尚书不在朝中,可是兵部的事务却是需要人料理的。因此,也只好委屈一下李怀光和浑,各自担任起兵部侍郎的职务,暂时挑起兵部的各项责任来。待到李晟得胜归朝,那他就是出将入相了。
吏部和兵部这两个顶重要的尚书敲定以后。其他四部的人选就好选定了。杜黄裳曾在刑部和御史台都干过,熟悉大唐律法,而且为人办事也很稳妥。由他来出任刑部尚书一职执掌刑罚,比较合适。
礼部尚书,最主要的职能就主管朝廷中地礼仪、祭祀、宴餐和贡举。要一位熟悉宫庭礼制、出身显赫的人来担任比较合适。韦执宜的家族曾出过十四名宰相,他本人也是学富五车名声在外,是长安很有名气的才子仕人。让他来出任这个文化与教育部长。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工部的人选就更好敲定了。贾耽与李吉甫都精通于地理学。贾耽年近五旬,出身仕族名声显赫,其为人品行和才华颇受朝臣的敬重。由他来出任工部尚书,想必也不会有太多人持有异议。年仅三十岁的李吉甫出任工部侍郎担任他地副手,也有利于学习和培养人才。
户部尚书的人选。曾一度在好几个人选中来回徘徊了一阵。后来,李勉出面给李世民举荐了一个人…………王锷。此人在大唐的各个地方出任过不同大小的官职。但无论到哪里,都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且极善理财。由他来执掌大唐的国库,为大唐地经济出谋划策精打细算。想来也是十分合适的。李勉提出这个意见后,众人皆无异议。而且李世民相信李勉,是他举荐的人才。定当不会出错。于是,一纸文书让正在担任鸿胪寺少卿的王锷,平步青云做到了户部尚书,成了大唐的管家。
至此,三省六部地主要人选,全部敲定。一个新的政治班子,出现在了李世民的身边。从整体框架上看,有孔巢父这种名传天下地鸿儒。也有李勉这样人皆仰望的泰斗。有武元衡这样的青年才俊,也有贾耽这样的老而持重之辈。有敢作敢为直言不讳的陆贽与薛存诚,也有积极创新追求突破的王丕和王叔文。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王锷,也有出身显示的望族名仕韦执宜。各色人等,各个阶层地人才。搭配得十分合理。
一个暂新朝廷,即将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以这些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为主。搭配了一些原有的职官仕人,这个新的三省六部,给人耳目一新地感觉。没有人再怀疑这批人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虚职散官。其中,左谏议大夫陆贽、兵部尚书李晟,还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令李勉和尚书左仆射马燧一起,出任宰相。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四个宰相当中,李晟与马燧都不在朝中。李勉年岁已高,也不会处理什么重大事宜。也就是说,曾经一举霸占大唐所有权力地宰相,职权已经被分化了,被三省六部的人所代替。权力分化,各司其责相互监督,这就是李世民想要建立的一个新的朝廷秩序。
其实,他也并不是认为宰相不重要。只是自己在朝中的日子尚短,无法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宰相班底出来。现如今,除了陆贽和李勉,的确是没有太合适的人选。也许孔巢父的名望够,可他的满腹才学未必就能独当一面济国安邦,也就只能出任一个高级幕僚;武元衡、薛存诚的能力足够,可他们还年轻,资历和名望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大唐的朝堂之上,出现了大唐数十年来最这罕见的一幕………居然只有两名宰相。其中一位,还是老迈不堪的李勉。实际上,只剩了陆贽一名宰相。
这一局面,让九成以上的官员很不适应。只不过李世民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妥。实际上,只要三省六部正常的运转了起来,这些办事得力的三省六部官员们,随时可以进到弘文馆里,坐一坐那几把天下人都望眼欲穿的宰相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在李世民看来更多的只是一个称谓。谁将来有资格担任宰相,谁就算不是宰相,但却在现在做出了宰相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
现在,对李世民和三省六部的官员们的考验,已经正式开始了。
第三卷 九鼎
第304章 万象更新
这一天清晨,李世民如同往日一样,驾车出了东宫前去上朝。可是今天,心情却是格外的不同。像这样上朝,不管是前世作为皇帝,还是今生作为王爷、监国太子,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是这一回,他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甚至还有一点激动和不安。
因为今天,就是浴血重生之后的大唐新朝廷,正式开始运转的第一天。朝堂上所站立的,就是自己亲手组建的一个新班底。这个新朝廷,究竟会焕发出怎样的气象;这些人,究竟能不能称职,是李世民心中想得最多的问题。
旭日东升,朝霞万丈。巍然屹立的皇城,披上了万道金光。太极殿的龙尾道上,也铺上的新的红地毯,一尘不染的白玉石过道,仿佛也变得更加光鲜夺目。奇书com两排威武雄壮的飞龙骑甲兵,站立在龙尾道旁布成了仪仗队列。晨风吹拂,旗帜飞扬。一股庄重而又雄浑的气息,隐然凸现。
李世民沿着龙尾道一级级的往前走,身后跟着文武百官,排成了两个队列跟在后方。
虽然还只是监国太子,可是现在,他离皇帝也就只是一个仪式的区别。看着这个自己亲手组建的新朝廷,李世民虽然感觉压力沉重还有些担忧,但更多的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信心十足。
钟鼓楼的巨鼓敲响,整座皇城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生气勃发。
李世民沿着腥红地毯走到了金銮殿前,蓦然转身。文武百官齐齐拜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皇帝圣安!诸位请起!”李世民伸出双手,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左边,是以李怀光、浑为首的一手批武将;右边,则是李勉、孔巢父为首的文官。武元衡、薛存诚这样陌生的面孔,也身着红袍头一次的出现在了朝堂的班列之中。看得出,他们的眼神中也有几许地兴奋神采。
李世民放眼环视了朝中一眼。开腔朗朗道:“诸位,三省六部组建伊始,万象更新充满生机和希望。希望大家恪尽职守,为重振大唐声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李世民马上就切入了正题:“三省六部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构架,但人员配备。还不是十分的齐整。所以,今后请诸位不遗余力的为朝廷举荐人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论出身贵贱与身份来历,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朝廷一定会予以重用。与此同时。但凡举荐人才得力地大臣,朝廷也会予以重赏。与此同时,科举也要加以重视,不能让人才流失。武元衡,韦执宜。你们二人分任吏部和礼部尚书,科举的事情,要多费点心。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那些考取了进士与进士及第的人,其中肯定有很多到长安的豪门仕绅那里投取行卷,希望得到他们地举荐步入仕途。可是现在他们自己都烟消云散了,那些进士们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我打算在一个月后,重新进行一次科举选拔。你们两个人,要负起责来。”
武元衡与韦执宜二人出了班列,拱手应诺。
李世民顿了一顿。说道:“今后,但凡进士与进士及第,朝廷要予以更高的重视。常常有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为在长安没有门第可以投靠,而最终名落孙山被埋没了。因此。礼部今后但凡收到仕人投来的公卷,一定要予以重视。因为往往投公卷地人。是没有门第附荫的,不要埋没了他们。”
韦执宜再次领命。
唐时的科举,就是这样地。本来考取进士或进士及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考上了,也不一定就代表你可以安然踏入仕途。经过了礼部主持的登科考试之后,还有一道坎叫做选试。而这个选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面试,由吏部主持。因此,这其中的客观因素就比较多了。如果有名仕达官的强力推荐,自然是容易引起注意也容易通过一点;如果出身寒微,那就要靠真正的才学和实力来打拼。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最多只能到达官贵人的府上去当个幕僚,再辛苦地经营自己的仕途。这些年来,大唐的各项制度不断腐化,仕绅豪门都在极力推荐自己的心腹门人然后方便自己拉帮结派。因此,大唐的官员素质也开始变得良莠不齐。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在整饬了长安地豪门仕绅以后,又对吏部和科举如此重视的原因。他就是想从根源上把好人才这个关口,最大程度地保证朝廷所吸纳的,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正说到这事的时候,谏议大夫陆贽站了出来:“太子殿下,臣有话讲。”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心想你终于要献上第一条劝谏了么?
“讲。”
陆贽朗朗说道:“臣以为,殿下刚刚所说的要在一个月后重新举行科举选拔,不太妥当。”
李世民眉头微皱:“理由呢?”
陆贽说道:“历来,科举的吏部选试,都在春季进行,故也称春闱。这是天下读书人都密切关注的大事,而且一直都是按例在这时候进京赶考。殿下突然宣布要在一个月之后举行重新考试……我大唐幅员辽阔,许多远居异地的读书人根本都来不及赶到长安。这对他们来说,极不公平。而且,这也会打乱既有的规则,给天下的读书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这也是对皇帝陛下之前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否定。因此,微臣以为,此事断不可行。”
李世民心中一笑:好家伙,第一天上朝,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不过他也清楚,这一回的确是自己思虑欠妥了,于是说道:“陆贽的提议,诸位以为如何?”
薛存诚马上站了出来:“臣附议。”
孔巢父与李勉这两个大儒。也一起表示赞同。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既然如此,我就收回之前的制令,不在一个月后重新举行科举选拔。不过,吏部与礼部,要重新审定进士与进士及第的试卷,尽量不要让任何一名人才流失。”
陆贽弯腰拜道:“如此。臣便没有异议了。”
李世民用略带感激的眼神看了陆贽一眼,对他微微点了点头。陆贽站回了班列中,站得标标直直,目不斜视。
李世民心中暗笑:不错嘛,陆贽。挺称职的。是人都会犯错,我就是想在我犯错的时候,身边有你这样地人提个醒。看来,现在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关于选用人才的事情,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朝廷的一项大事。所以,请大家都将此事放在心中,为国分忧。”李世民继续说道。“京师连生重大变故,各个重要职位出现了空缺。原京兆尹在参预朱雀门暴乱,已然伏诛。现今这个职务空缺,请诸位举荐一个合适的人选。”
此言一出,朝廷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
这可是新朝廷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任命京兆尹。这是帝都的亲民之官,主管数百万百姓,责任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丝毫不比统率大军的大元帅职务轻。
李怀光、浑与武元衡这些人,都是外调入京地,对长安的情形暂时还并不了解,自然谈不上举荐京兆尹。而其他的一些人,刚刚担任的三省六部的重要官员。几乎还没有适应自己地新角色,同时对这个太子的行为处事也持有怀疑。暂时都把持着观望的态度。
李世民早就想到了会是这样一个局面。他转头对李勉说道:“李勉,孔巢父,你们二人主持中书省,为朝廷举荐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责任。现在,请你们先说一说,心中有谁是合适的人选?”
李勉不动声色地站了出来拜道:“老臣心中的确是有一个人选。不过,此人出身低微名气不大,而且是武官出身。”
“什么人?”李世民问道。同时,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勉。
李勉侃侃说道:“几年前,马燧在河北大战田悦。当时临城被围,万分危机。临守将张,将心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