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唐皇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大唐皇太子-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恭恭敬敬的躬身行礼,沉静文雅!

    李弘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怪不得朝臣都称赞他是贤王,谁能想到这个沉静温和的少年,竟然藏着如此狼子野心。

    “六弟来了,且先等一会吧,朝会还有片刻方才开始!”

    脸上挤出一丝微笑,李弘淡淡的答道。

    李贤刚刚的称呼让他一阵恍惚,直到此刻他才猛然记起,他的另外两个弟弟。李显和李旦,每次见他都是亲热的称呼他“五哥”。

    唯有李贤。每次见他都是恭敬的叫他“太子哥哥”!

    原来从那时候起,他就已经对东宫之位如此上心了吗?

    一念至此。李弘忽然失去了和李贤说话的兴趣,淡淡的答了一句之后,便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而李贤则是微微一怔,旋即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缓步走到了李弘的身后,也不再说话。

    “陛下龙体微恙,今日的朝会由皇后娘+≌+≌,娘主持!诸位,跟我来吧!”

    不多时。吴良辅走了出来,对着众臣说道。

    皇帝头患风眩,这一点朝臣都知道,委托皇后娘娘暂时主持朝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众臣也就习以为常。

    关心了一番皇帝的身体之后,便一切如常,开始进殿准备开始朝会。

    唯有李弘的脸色微不可查的变了一变,虽然昨天在商议的时候,他说不指望李治出来制止此事。但是其实心中还是希望李治能够出面控制事态的,至少这样可以让他摸清楚李治对于此事的态度如何。

    不过现在看来,是要落空了!

    “见过皇后娘娘!”

    进了含元殿,果真看见正中的龙椅之上空空荡荡。而旁边的一座稍小的御座之上,武后隔着一层珠帘端坐于上。

    说起来,李弘倒是有几分奇怪。按理说,如今武后怀胎已经有了六个月左右。正是应该安心养胎的时候。

    但是他这位剽悍的母后,却丝毫没有刚刚怀孕时的疲倦之色。甚至精神比李治还好,据说现在还能处理奏章。

    除了现在行走有些不便之外,简直和怀孕之前没什么两样。

    “诸卿平身吧!”

    武后的声音平静,但是仔细的人还是能够听出其中的一丝忧虑,不过一闪而逝,片刻后,武后的声音便变得欢快起来。

    “今日是元日之前的最后一次朝会,咱们便先来议些高兴的事情!贤儿?”

    武后一脸笑意,淡淡的对着下面叫道。

    而李贤也是面色略微激动,移步出位,对着武后说道。

    “母后,儿臣三月之前,召集国子监诸位博士,会同长安城中的大儒学者,注释了范晔的《后汉书》,如今已然完成,特此献上,请母后一观,并以此祈父皇早日痊愈!”

    说罢,李贤挥了挥手,便有一干小内侍抬出来一本厚厚的书呈到了武后面前的御案上。

    众臣的脸上也是泛起一丝敬佩之色,要知道后汉书繁杂无比,要读懂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注释,当下便有人出位奏道。

    “娘娘,雍王殿下文采风流,博古通今,实乃我朝大幸!”

    随即便是一阵附和之声,无非是夸赞李贤注释后汉书,劳苦功高,对我朝大有裨益,应当重赏之类的话语。

    李弘的脸色不变,仍旧是一贯的温文,不过心中却是冷笑。

    果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跳出来了,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李义府的老朋友,尚书左仆射刘仁轨!

    先前李弘还在奇怪,身为尚书省左仆射,这个老头为什么会突然和李义府勾搭到了一起,而且还对李义府言听计从,甚至于甘当马前卒,连自己的身份都不要了,现在看来,不过是因为他们两个投靠了一个主子罢了!

    出位的人数不少,但是闹腾最厉害的却只有那么几个,大多数的大臣不过是随口附和罢了。

    而真正的大佬,如同许敬宗,郝处俊,乃至是剩下的六部尚书,都停留在原地没有动,这些在朝堂当中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老家伙们,皆是在今天的气氛中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不过让李弘略微有些奇怪的是,周允元那个老家伙竟然也是站在原地,丝毫未动!

    “嗯,的确是一项大工程,贤儿能够专心精研圣人经典,领会深意,又能修撰成书,传之后世,真是辛苦了!”

    这时候,武后也合起了刚刚李贤呈上的后汉书注释,一脸笑意的说道。

    “既然有功,自然当赏,财货之流你父皇平时倒是赏了你不少,想必也不缺了,如今贤儿既然已然年长,自然应当熟悉政务,以后方能好好辅佐你的五哥,这样吧,以后的朝会,贤儿便一并参与如何?”

    武后收敛起脸上的笑容,言语当中也多了几分严肃之意。

    “儿臣多谢母后,以后自当好好辅佐太子哥哥!”

    李贤的脸上一阵激动,但是还是强自镇定的上前谢恩。

    “弘儿?你觉得呢?”

    前者的话音刚落,武后便转向了李弘,淡淡的开口问道。

    顿时让李弘心中一凛。

    今天的朝会上会让李贤入朝参政,这一点他早已料到,并不感到意外,但是此刻武后的态度却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如果她真的想要征求李弘的意见的话,就不会在下了决定之后再来问李弘,此刻开口询问李弘,根本就不是在问他的意见,而是在让他表明态度。

    而且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难道李弘能够说不吗?

    那不仅仅是忤逆武后的意思,更是会让朝臣觉得李弘无容人之量,所以武后此举是在逼他支持李贤入朝。

    说实话,李弘其实并不在乎这件事情,就算是今天挡住了,恐怕以后李贤也会想其他的办法,反倒是他要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根本没有必要。

    让李弘真正警惕的是武后的态度,按理来说,武后只要宣布让李贤入朝,目的就达到了,根本没必要扯上李弘。

    但是她偏偏这么做了,是在警告李弘最近的行为?还是在告诉李弘,她已经打算扶植李贤了?

    不管是哪个结果,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

    压下心中纷乱的思绪,如今正是朝会之上,武后问话,自然不能拖延太久,是以李弘拱了拱手,正准备开口。

    却听见背后一道声音响起。

    “皇后娘娘,老臣以为此事不妥!”(。)uw

第二百二十六章:仗义执言() 
朝堂之上一片静默,很显然,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雍王殿下能否入朝的问题了,而是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的博弈!

    众人都在等着李弘表态,但是此时却是突兀的窜出来一个声音,让众臣都有些措手不及。 ()

    李弘转头看去,脸上却不由地浮起一丝苦笑,这个人正是让李治头疼不已的倔老头,王义方!

    上次他在朝堂之上弹劾李义府之事,虽然惹得李治龙颜大怒,但是却在朝中博得了一片名声。

    众臣皆称道他敢言直谏,匡扶君上,堪比他的恩主魏徽魏丞相。

    加上后来不久,李义府就迅速倒台,更是让他在朝中的声望更上一层楼,虽然遭到了些许处罚,但是相比满朝交口称赞来说,却是微不足道了。

    不过李弘虽然和他有几分交情,但是这个老头一向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永远一副冷冰冰的样子。

    是以倒是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竟然会是他站出来仗义执言。

    “王御史以为有何不妥?”

    武后的声音中有几分不悦,显然是想起了几分不大愉快的回忆,但是仍旧脸色平淡的问道。

    “启禀娘娘,皇子参政历来并非吉事,储君自有殿上诸臣辅佐,何须皇子参政?即便是封地之事,亦有王府长史,地方长官代为处置,也自不必雍王殿下亲自费心!皇子习政,有害无益!请娘娘明鉴!”

    王义方的声音仍旧是硬邦邦的,既没有十分激动,也没有畏畏缩缩,就这么平静的说完了话,躬身下拜,等着武后的决断。

    但反而是这种态度,让武后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

    “王御史是什么意思?莫不成本宫的儿子多学些东西,都不成吗?还是说,我儿立了如此大功,连封赏都不可了?”

    武后的声音微冷。好看的眉毛也皱了起来。

    “雍王殿下注释后汉书,自然是大功之选,理当封赏,但是即便是封赏,财帛珠玉均是天恩,何必以参政之事用作封赏,何况皇子参政。前朝之事历历在目,昔日的太宗陛下也曾为尚书令。魏王殿下,吴王殿下都曾经入朝参政,其后果如今臣想来,仍旧不寒而栗,是以此事万请娘娘慎重!”

    王义方的脸色终于有了变化,只不过原本冷峻的脸上多了几分坚毅之色,口气微沉,声音清朗,顿了顿。王义方接着说道。

    “何况我朝已经少了一个尚书令,难道还要再少些官职吗?”

    王义方的口气不重,却是让大殿当中的所有人都是脸色一变!

    这个王义方,倒真不愧是魏徽的学生,真是什么都敢说!

    这些话其实已经有些过界了,当年的太宗陛下李世民,就曾经担任过尚书省尚书令一职。也正是因为如此,从那之后,为了避嫌,干脆撤销了尚书令这个官职,所以如今的大唐,就只有尚书左右仆射。而尚书令则是不再授官,虽有此职,却形同虚设!

    至于当初的魏王李泰,吴王李恪,都是夺嫡最出挑的家伙,正是因为他们和太子李承乾互相争斗,到最后才会同归于尽。让最小的嫡子李治得了皇位。

    不过这些话太犯忌讳,满朝的大臣虽然都心里清楚,却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来的,只有这个愣头青一样的王义方,什么都不怕就这么说了出来!

    不过这下子反倒是真正惹起了武后的火气。

    “高祖朝与太宗朝皆有之事,为何到了如今便不可行了?王御史这是瞧不起本宫一介弱质女流吧!若是陛下在此,又何至于此?”

    武后的声音有些尖利,其中的愤怒毫不掩饰。

    “何况我儿一向兄弟和睦,恭顺友爱,为何到了王御史这里,便成了勾心斗角之辈,倒不知你究竟是何居心?!”

    顿了顿,武后的脸色冷峭,声音也变得有几分森寒。

    若是换一个臣子在这,恐怕早就吓得唯唯诺诺,不敢多说一句话了。

    但是偏偏遇上了王义方这个不怕死的,他连李治都不害怕,怎么会被这点阵势吓到。

    当下脸色不变,恭敬的躬身下拜道。

    “皇后娘娘言重了,娘娘既是秉陛下旨意视朝,臣自然当以人君视之,今天若是陛下在此,臣依旧会如此进谏,此非私人之恩怨,而是朝堂之大事!

    雍王殿下年少俊彦,才华横溢,太子殿下温文仁和,处政有方,二位殿下皆是人中之龙,日常之事二位的兄友弟恭,臣等也都尽在眼中!此皆陛下娘娘教导有方,臣等心中亦十分欣慰!”

    王义方的声音仍旧和往常一样不急不缓,但是却惊掉了一地的眼珠子。

    就连李弘都暗暗吞了吞口水!

    这真的是王御史的风格吗?这么明显的拍马屁,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好吗?

    眼看着王义方一本正经的表情,李弘心中突然有几分哭笑不得。

    这个人根本就是个古板的教条,他说的这些话根本不是在拍马屁,他只会说大实话,当初他觉得李义府横行不法,便上书弹劾李义府,感觉刘仁轨无法秉公审案,就上书弹劾刘仁轨,如今觉得皇子参政不妥,就直接说了出来。

    根本不在乎什么后果,而他现在所说的话,也不是在刻意奉迎,而是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所以李弘才会觉得他哭笑不得,恐怕这种会对君上毫无保留的说真话的臣子,现在已经找不出几个了吧!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治才会对他又爱又恨,屡次贬谪,最后都得以返回长安!

    “既然如此,你为何阻止本宫?”

    听见王义方的话,武后也是愣了片刻,旋即便想起李治以前对他说的话,王义方这个人,能不要惹他就不要惹他。

    不是怕了他,而是真的拿他没办法,不罚他面子上挂不住,真的重罚又舍不得,真是让人头疼!

    “然殿下兄友弟恭是一回事,臣身为御史,自当为大唐考虑,先帝之事尚在眼前,娘娘不可不虑,是以臣请娘娘慎重考虑此事!”

    不得不说,有了前面那一番话的铺垫,这两句话就容易接受多了。

    至少武后没有在大发雷霆,而是皱着眉头沉默下来,似是有几分心动,不过旋即神色便坚定下来,淡淡的说道。

    “王御史多虑了,贤儿既为亲王,自当熟悉政务,否则如何能够管好封地,何况此事本宫和陛下也商议过,陛下也是这个意思,想必弘儿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王御史忠心体国,本宫自然欣慰,但是皇家家事,就不必如此大动干戈了!”

    武后的口气不重,甚至带着几分抚慰的意味。

    但是话语的意思却是很明白,这是我们家的家事,皇帝和太子都没有意见,你跟着掺和什么劲儿?

    说罢,武后将目光重新转向了李弘。

    这次李弘倒是没有犹豫,因为他知道,这次是真的该他表态了!(。)

    p

第二百二十七章:执着的武后() 
当下心中暗叹一声,移步出位,对着武后沉声说道。

    “母后,六弟有心向学,儿臣自然没有意见,何况如今六弟年长,以后管理封地也当熟悉政务,不过皇子入朝尚无定制,若是仅仅临朝听政,未免不合法度,六弟,不知此次入朝打算以何职学习政务?”

    李弘的脸色平静,口气中却多了几分莫名的味道,最后一句话却是对着李贤问道。

    说罢,眼神淡淡的扫向一旁长身玉立的雍王李贤,正好看见他俊美的面孔上一抹凝固的笑容,脸色也迅速变得有些阴沉。

    其实李弘也是刚刚才想到这一节,照理来说,一般皇子是不会入朝参政的,到了年纪之后就会到封地就藩,至于封地的政务,大多由王府长史和地方长官代为处置。

    但是所谓规矩都是可以变通的,上面的这些规矩不过是对一些不受宠的皇子起效罢了,就比如他的几个庶出哥哥,皆是宫人所生,早早的就被打发到了封地当个太平王爷。

    而武后所生的四个皇子,无论年纪大小,都一直留在长安城,不曾就藩,不仅如此,武后和李治还为他们请了最好的王傅,李弘自不必说,自幼被立为太子,东宫属官皆是博学之士。

    李贤,李旦那几个小子也都是请的最好的老师,如今的李贤文采风流,武后和李治的栽培可谓功不可没。

    甚至于早有大臣上书言及李贤早已过了年纪,应当就藩,但是却被帝后以年少顽劣的借口搪塞过去。

    由此可见武后和李治对于李贤的宠爱!

    况且这条规矩虽然是有。但是历朝的皇帝都不大遵守,像高祖时的李世民。太宗时的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皆是被允准不必就藩,总不能以前都有此例,到了李治这里就必须把儿子送走吧!

    所以大臣们对这件事也就渐渐不再关注了。

    而同样的,大唐的皇子参政的事情也不少,但是大都挂有官衔,并非单纯以皇子身份参政。

    例如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就是尚书令︾∮︾∮,,而李弘也是此刻才想起来,若是遵循旧例,李贤入朝必然要挂一个官职。因为他的皇子身份,这个官职是不会低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