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百姓闲余的时间太多,没有更多的工作,他们把无处打发的时间用来听取太平道的鼓惑,听得多了,信得也就多了……“有人开了头,其他学子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是官府法典不明所至,若能明确规定不得聚众宣扬,也不至如此……”
“我以为是百姓生活越来越差所至……”
“……”
“……”
学子们各抒己见,理解各一,都有一些道理,又不尽全面。
刘琦举起右手,想要发言。
荀爽抚须点头,让大家安静下来。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荀爽示意刘琦站起来:“这位是刘表刘景升家公子刘琦,想必山阳刘景升大家都有所耳闻。这刘琦同学从山阳一路走来,路上各种见闻想必比各位呆在这小小颖阴所见的更多,我们来让刘小同学谈谈吧?”
“各位师兄好,我是刘琦。”刘琦向两边的学长施礼,又向夫子荀爽施礼,然后接着说。
“各位师兄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琦觉得不尽全面。琦以为:这太平道昌行,原因有很多,规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其一,当今朝庭政令不通,朝堂上宦官外戚轮番争权,我士族名士大贤不得重用,有才能之人埋没于山野。没有好的人才治理,国家政局混乱!”先给士族一顶高帽,才不致在座之人排斥。
“其二,民间疾苦,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老百姓若过得安乐,谁也不会信那太平道妖言。可惜的是百姓吃不上饭,有病又无钱医治,而太平道又适机医好一些无钱医治的病人,给了百始信任的平台。所以推广起来,百姓比较容易接受!”
“其三,我以为百姓愚钝,容易受到鼓惑。但这百姓愚钝亦与我大汉朝的治学制度有关!由古以来读书之人都以我士族之人为主,百姓无书可读,当然就无智可言,所以也就失去了明辨是非的才能。”
“其四……”
不待刘琦说完,一学子起身打断了刘琦的发言:“笑话,若百姓都来读书,何人种地?何人经商?”
这人年约二十左右,是郭嘉本家族兄郭图,才学也是有一些的,就是为人比较刻薄,趋炎附势,很是看不起寒门百姓,就连落魄的本家族弟郭嘉也是颇为不屑。
但又对郭嘉的才华有些妒忌,所以平日总是各种挤兑。
刘琦没想到有人打断自己,有些无措地望向荀爽。荀爽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刘琦向郭图一礼:“师兄误解我的意思了,当今天下农业为主,商业辅之,而我士族治理天下!而农商之行亦是需要经营的,而要经营好就需要学问。就拿农业来说,目前我朝多有天灾,而百姓的生产受影响颇大,没有好的天气就没有好的收成。而这些问题通过学问是可以减少很多损失的!若百姓懂得开渠造水库就可以预防旱灾,筑坝开渠则可预防洪涝……”
“这些事自有官员带领安排,哪用百姓去学?只用按照安排去做就是了!“另一学子接话道。
“师兄差矣!司农以下官员主管钱谷税赋,有几人懂得生产之事?如何开渠如何防旱抗涝谁人懂得?百姓懂!可不能形成规范,不能推广,因为他们没有学识将经验化为学问进以传播……把让百姓们除了田间劳作的时间组织起来做一些防范灾害之事更是一举多得!”
刘琦看到首座的荀彧向他默默地点了点头,看来这“王佐之才”看的果然更深远些“哦?如何个一举多得?”
“一来解决了民生,抗拒了自然灾害就可增加收成,那百姓就可以过得更好;二来收成好了,我士族及国家的收入自然会增加,真正的国富民强;再者百姓就少了许多闲暇时间,试问谁还有空去听太平道教义?”刘琦向荀彧点头道。
“那这些事也得有人去组织才行吧?”又有人提出新的看法。
刘琦笑了笑:“这就是我想说的第四个问题,我朝官宦制度不健全!朝堂倒是分工明确,可到了州、郡、县就差了许多,尤其到乡、亭、里。一个乡就三个小吏,而亭里就一个亭长里长,事事俱到,哪里管得过来?”
刘琦侃侃而谈,与众师兄一直议论到响午时分!在座之人也大多认可刘琦所讲,对小刘琦的博学也是刮目相看。
荀爽更是惊讶,这小小年纪,其见解远超许多当世名家。这课堂上一番言语,明日就会传遍书院,这小子算是小小地露了一把脸了。就连平日自视甚高的荀彧郭嘉都表现出认同!
第9章 和荀彧交友,与郭嘉厮混()
散课时,刘琦找到荀彧:“荀师兄,钟繇兄长有信托我交你。”
“哦?你见过元常兄?”荀彧面露惊讶!
“来时路上结识兄长,曾在其府上叨扰二月余。”
钟繇的信不长“弟:见字如面!此子不凡,弟慎待之!”
凡不凡的今天一堂课,大家都有了定论,只是荀彧惊讶刘琦居然结识了钟繇,那可也是眼高于顶的人。在学院呆了三年也只与自己和戏志才交好,居然如此看重刘琦,还专门来信嘱托。
“刘琦学弟来颖阴多久了?现居何处?”
“琦昨日日暮时分刚到,与随从三人暂居客栈。”
“哦?这求学时日不短,一直住在客栈总是不太方便,愚兄有一别院,现借予郭嘉暂住。学弟若不弃可与郭嘉同住!”这荀彧也是好友识才之人,之前与钟繇戏志才交好,这别院是借给钟繇住的,戏志才因为要在书院做工,拒绝与钟繇同住,所以一直住在学院内。后来钟繇学成离开,这郭嘉又开始展露头角,便又将郭嘉拉来居住。这郭嘉本来也是要在学院做工的,因为他学习确实优异,而且年纪偏小,所以也就象征性地分派了一些小事给他做。而郭嘉本就性子不羁,受不了学院诸多规矩,也就顺着荀彧搬到了外面。
和郭嘉做室友?哇哈哈哈哈……这么美的事怎么会拒绝!
“如此,太叨扰师兄了吧?”客套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无妨,那么大的院子他一个人也住不完,我住在家里,偶尔过去与你等一起读书,也好一起讨论一番不是?”荀彧诚心相邀。
“小子,你莫不是不愿与我同住?”这郭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拍了一下刘琦肩膀,从开始的不屑以为是哪家托人送过来的草包公子,到一堂辩论课下来的认同,郭嘉看刘琦是越看越顺眼。
“呃……怎么会?能与郭师兄同住,琦求之不得!”
“哎!这就对了!跟我同在一屋檐下,以后就是兄弟。有什么事给哥说,哥罩着你!哈哈……”一脱离课堂,郭嘉跳脱的本性就展露出来。
“呃……”刘琦无语。
“……”荀彧更无语!这小子要带坏祖国花朵的节奏啊!
“荀彧兄先去忙,我带这小子回别院就好!”郭嘉对荀彧说道。
“也好,你带刘琦师弟去将行礼取来收拾一下,等我忙好就去看你们!”荀彧点点头又摇摇头:“可别带着师弟厮混,早些回去读书!”
“好,放心吧!”郭嘉拉着刘琦转身往外溜。
对你放心才有鬼了,个小浪子,荀彧苦笑。
到书院门外,找来典韦刘德高林三人,到客栈带了行礼随郭嘉到别院安顿好。刘琦又安排刘德高林返回山阳,一来住在人家家里人太多总是不好意思,二来也让二人带封信回去向刘表报个平安。这身边有个典韦,也足够应付了。加上刘高二人一路走来对公子的聪慧机智和典韦的勇武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是照顾公子,貌似一路走来,也没做个啥,什么事都是人公子自己解决的。
忙完一切已近黄昏,这时郭嘉找来:“哎,我说刘琦兄弟呀,你看哥带你忙活半天,累死累活的,你是不是该请哥去喝点小酒犒劳犒劳?”
这话听得刘琦脑门冒黑线,大哥你就带了下路你累毛线呀!还喝酒?你才几岁呀?才十二吧?小小年纪就开始贪酒,难怪后来不长命。
“是该喝点酒了!”典韦一听到喝酒,馋虫都出来了。
“你看,还是大个儿明理!”郭嘉帮腔。
明个毛线理呀,那是他也馋酒好吧?
没办法,就算这是不对的,那刘琦也不能拒绝呀。这典韦还没认主呢,想将来收服郭嘉,现在就必须得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荀彧学长不是说会过来吗?要不等他一起?”
“嗨!他呀,那么大一家族那么多事,哪有那么快过来。等我们喝完回来他就差不多来了。”郭嘉伸手拉着刘琦就往外走。
到了酒楼,郭嘉与典韦喝得那个欢实,还不准刘琦喝,还美其名曰“你还小,还是别知这愁滋味儿的好!”
那是愁吗?看你俩欢实的你一杯我一杯的。最后刘琦还是浅浅地尝了一口,与什么人打交道就要学会什么爱好不是。这时候的酒吧,跟后世的米酒差不太多,度数也不高,就是没后世的米酒甜甜的好喝。所以那时候的人能喝啊,动不动的五斤十斤的。按刘琦前世杨凡羽的酒量,这酒喝个五斤十斤的也没问题嘛!
看来平日郭嘉手头应该是比较结据,加上有荀彧管着,应该只是偷偷出来过过瘾。这回有人请放开了喝,直到喝趴在桌上才由典韦扛着回了别院。
其实中间荀彧来过了,见二人不在家,知道被郭嘉带出去了,也就没等,回家读书去了。
刘琦顺利地安顿下来,专心在荀家书院求学,并且将更多精力花费在《春秋》、《论语》、《尔雅》、《孝经》之上,因为汉时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体现在《春秋》之中的。当然这个刘琦是不知道的,他是知道三国的诸多名将都熟读《春秋》,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关羽关二爷了,还有魏国名将李典等人。刘琦当然是为了“武圣”关二爷!都抢了曹操的恶来了,不想刘备的关二爷?怎么可能?
闲暇时,常与荀彧、戏志才、郭嘉畅谈,从儒学经典到兵书战役……无话不聊。有时也会拉来陈群、杜袭等人。经过一段时日的了解,发现荀彧确有大才,博学多才,大局观、统筹能力极强;戏志才在兵书军事上的见解也是相当的不凡;郭嘉生性洒脱,有急智,有奇谋,对人对事见解独到;陈群重法典;杜袭没特长,却也全面。
当然少不了被那二货郭嘉鼓捣出去厮混,搞得刘琦都跟他学会了喝酒。完全毒害祖国的花朵!二人的关系也随之升温,平日里形影不离。
第10章 是时候离开了,还有猛将在等我呢()
不过,刘琦也没放过郭嘉。郭嘉体质差,又好酒,对以后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刘琦逼迫郭嘉每晨起来与自己一同习武!郭嘉肯定是不干的,有那工夫还不如多睡一会儿呢。再说咱一文人士子,学那粗人打打杀杀干嘛?
刘琦可不管他,不起床?叫典韦把他从床上拎出来!接连拎了三天,后面实在拗不过,拗得过也拧不过那粗鲁的典韦的大魔爪。最后也只得跟刘琦一起随典韦学了一些拳脚工夫。不过实在没什么天份,只学得一些皮毛!
就算是这样,几个月坚持下来身体也强壮不少。后面郭嘉也就发现了习武的好处,也就慢慢明白了刘琦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当然,平时的花销用度基本上由刘琦开销,来时家中带的,后来钟繇赠予的,再后来刘德返回山阳后又被刘表遣来送了一些。所以刘琦负担着典韦郭嘉二人的开销还是没什么压力的。
转眼半年过去,时间逼近年关,春节将至,学子们也都打点好行礼准备回家过年。
刘琦也准备离开了,可不是准备回家,而是准备继续游学,其实主要还是想诓骗些能臣武将为将来作打算。过了年就183年了,离黄巾之乱就剩下一年多时间了,刘琦心里还惦记着“武圣”关二爷呢!关二爷是黄巾之乱时,朝庭号召各地征召乡勇抗击黄巾时出现在涿郡的。从解良到涿郡千余里路程,关羽挑着枣沿途叫卖,又逃避官府追捕,怎么也得走个四五个月吧。而大枣成熟的时间是夏末初秋,也就是农历七月左右。也就是说关羽应该是七到八月犯事离乡的!那也就是说把握好时机,还是很有可能挖到刘备的墙脚的嘛!如此大忠大义之人,有我大刘琦的出现,应该不会悲剧收场了吧?
有说关羽杀人后逃亡了五六年,卖枣卖了五六年。我觉得不太合理,按照桃园结义时刘备24岁来算,史书没有记载,按刘备大关羽一岁,184年关羽23岁比较合理。那关羽17岁开始逃亡,没有进货渠道,不可能真在外面偷枣卖吧?又说人关公熟读春秋,深明大义,我也觉得他干不出偷枣这事。再说后面张飞说在缉拿官文上见过关羽,我觉得那官文也不会一贴五六年。咱不是写史书,人罗大大写《三国演义》都有许多故事设定,那这故事背景只好自己设定了。看着合理就行!
这些文人名士只可结交,天下未乱势力未成千万不可招纳,不然会被视为谋反。再说就算天下乱了,这些个名士也不会跟一个九岁的孩子吧?收几个武人倒是不怕,士族是允许有私兵家将的。
大家相互道别,各自返乡。
郭嘉刘琦二人却是相互不舍,汉时重孝,游子年关时大多返乡陪伴双亲。再不舍也得分离!
郭刘二人在依依不舍中分别,刘琦取出部分财物赠予郭嘉,怕郭嘉不受,只说是孝敬双亲。郭嘉再三推辞不掉,最后只得收下。只道是借下,日后一定相还!却不知这一别竟是多年。
送走郭嘉,刘琦回到别院收拾行装。他要最后离开就是为了避免大家的挽留,这诸多好友挽留,还真不好说一去不返。君子重诺,这也不能骗人说明年再来。
“公子,咱们这是准备去哪儿呀?回你老家山阳吗?”典韦在刘琦身旁问道。
“呵呵,典大哥是怕回到陈留吧?”刘琦打趣道。
“哼!那有什么好怕的?”表情出卖了典韦,明显的口是心非。
“典大哥,咱们去并州吧?”刘琦认真地说。
“啊?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嘛?”典书不解。
“并州地处边关,与胡人毗邻,说不定有仗可打哦!”刘琦笑笑。
“真的?那我能去打仗吗?”典韦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那可说不好,不过至少能遇到些高手与你切磋!”刘琦算道。
“那敢情好,那公子我们上路吧!”典韦不管是对打仗也好切磋也罢,总归比天天陪着一群文人来得痛快,巴不得明天就能到达并州。
最后,刘琦还是去学院向老师荀爽再次辞行,并说明要继续游学,年后可能不回学院了。
荀老夫子眼光毒辣,早看出刘琦志向高远,也未加劝阻,只是告诫一番便由得刘琦去了。
注: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演变到汉武帝时期基本成形,与后世时间也基本吻合。不过这时候不叫“春节”,而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汉朝时期春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而不象后世那么丰富。
从豫州到并州,必须穿过司隶地区,刘琦与典韦二人涉汜水、进虎牢,又经河南,出箕关,到达河东安邑时已是来年二月初了。
由于冬末初春的北方还是很冷的,所以这一路二人走的比较辛苦。
不过这一路走来,在典韦的指导下,刘琦的武艺倒是长进了不少。典韦教授的近战拳脚,已有所成,只是年纪小,力量稍显不足。刘表所传的剑法倒是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