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备都成吴侯,刘琦没理由还无所求。

    尽早地恢复民生,不过是为了积蓄粮草和实力,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罢了。

    剩下的都是敌人,不排除会同时面对两强的可能。

    当然,大家现在都在恢复实力,但也不排除各自境内的局部战争。

    刘备还要收复反覆无常的山越,同时也要兵力掌控交州。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袁术袁绍为四世三公的袁门之后,自然少不了一部分死忠会占山为王,扰乱曹操之境。冀州和豫州还有不同程度的黄巾余孽在捣乱。

    而刘琦的内部因为有郑弘率的治安部队和当地驻军的配合,加上强制削弱士族豪绅的私兵量,反而是最为稳定的。但是他却有几个局部战争需要完成:赵云军团的重开西域之途;徐庶军团的南平南蛮之战;太史慈水军的讨倭之争。

    刘琦想在大汉内部三国争雄前完成这几场战争。等这几路大军全部收回来,合围中原,又岂会惧曹操刘备联手哉?

    开疆拓土,是刘琦的梦想,要内斗也得让四海之蛮见识大汉之强,而不敢窥视。

    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不适合刘琦。他要在人力财力上远远超越曹操刘备,那么除了大家一样的鼓励生产,恢复民生外,就是向外扩张,掠夺!对于某些民族,刘琦完全没有心里压力,甚至还有一些征服的快感和期许。

    地盘那么多,在一些超前的生产力和生产技巧面前,刘琦的粮食储备一定会高于曹操刘备的。

    一直保持低调的刘琦此时高调他站出来称王,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了,这天下大势必将由双刘一曹中的一人来完成一统。已经没有必要再藏捏了。

    大汉天下自184年黄巾大乱起陷入动荡,然后进入群雄割据的局面,到如今已近二十年过去了。纷乱的局面也渐渐被稳步崛起的刘琦、曹操、刘备平定,形成三分之势。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汉四百年的基业和刘氏家族的统治,早已深入每一个子民的心。就象西汉末年王莽乱政一样,汉家子民也期盼又一位如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的皇室正统能够站出来终结这乱世,让大汉江山继续流传。

    至于谁是更合适的那个人,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曹操作为一个外姓之臣,似乎在这方面天然地落后刘琦、刘备之后了。

    但他却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天子在手,若能一统天下,或许董卓没有做成的事会由曹家人来完成呢?

    skbshge

第318章 封王() 
刘琦的册封诏书是刘协亲自批的。

    见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而且对自己往后的发展有利,曹操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刘琦的手下为刘琦请封的诏书递到了刘协手中。

    本来曹操是想借此机会向刘协表示一下:看吧,你刘姓宗亲又如何?翅膀硬了还不是要单飞?还是曹某人对你忠心吧?

    哪知道人家刘协看完眉头都没皱一下,也不管堂下众臣子七嘴八舌的抵毁,大手一挥:“准了!”

    刘协总算等到了这一天,总算亲眼看到有一位刘氏宗亲愿意站出来力挽狂澜,拯救肢离破碎的大汉河山。而刘琦也是他一直看重的人。

    自从“衣带诏”事发失败后,刘琦就看透了许多事。

    自己的几个妃子跟随自己多年,却没有一个怀上龙种,唯一一个有了身孕的董贵人还因为衣带诏的牵连被曹操的人当众溢死。自己已经二十好几了,这一生也许就将在曹操的淫威下蹉跎一生,可好歹也为这大汉江山留下一丝血脉呀!

    可是曹操接二连三的将自己的女儿曹宪、曹节、曹华许给刘协为妃。可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跟了刘协多年也没有给刘协留下血脉。

    事到如今,刘协若是还想不明白有人做了手脚,那就是真傻了。

    也许曹操不会篡位,可曹操的后人呢?

    没有血脉的刘协用什么来延继汉室江山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曹操已然自请为魏侯了,下一步是不是称公呢?

    再下一步呢?王?

    那后继者是不是可以直接称帝篡权了呢?

    与其便宜一个使自己屈辱一生的乱臣贼子,那还不如让刘氏血亲正正当当地封王,至少万一他哪天撑不下去了,还有高祖后裔延续着大汉正统。

    那为什么他选择刘琦而不是刘备呢?

    因为从董卓乱京起,刘协先后做过董卓、李郭、曹操手中的傀儡棋子,但他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些人哪怕大权在握时,无不都在顾忌着一个人。而且是同一个人――刘琦!

    而且刘琦的血脉正统!

    皇室宗谱明显可查刘琦为鲁恭王刘余十三代孙;刘协为长沙王刘发第十三代孙;而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第十二代孙。

    此三王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

    说起来都是同宗同脉!

    但是,刘琦是从出生便被收录进了宗族谱的存在,而且刘表从来都是被汉室所承认的皇室血脉。

    可刘备就不好说了!

    首先,先在这个皇室宗谱里面刘备那一族是新加进去的。

    “中山靖王刘胜→陆城侯刘贞→……→刘雄→刘弘→刘备。”

    看上去倒是象模象样的。

    可是……

    刘胜为人喜好酒色,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胜常与同母兄赵敬肃王刘彭祖相互指责说:“兄长为王,专门代官吏治事。为王应当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刘彭祖说:“中山王只管奢侈淫乐,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怎能称为藩臣!”

    一百多个儿子,三百多年传承,到如今,那该是多么庞大的一个家族啊?

    为何皇室族谱里没有中山靖王别的儿孙一脉的记载呢?难道皇室中早就知道刘贞一脉三百年后将有大能刘备出生?

    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实在太多了,完全无法考证。刘协当日承以刘备的皇室地位,一是受曹操之迫,二来也想多拉拢一些刘氏宗族的实力诸侯罢了。

    事实上,刘备能在外面状大根本没想过刘协的处境,他深知自己其实无力与曹操相抗。对于他来说利用曹操及刘协提供给自己的便利,努力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关键。这也是他收到董承传出许都的衣带诏而按兵不动的原因。

    一群井底之蛙,被困许都围城之内哪里看得清曹操的真正实力。受到邀请的刘备只是淡淡一笑,便将诏书收起,继续南征扬州了。

    他的选择没有错,可是在刘协看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你不来,也应该响应一下才是。完全置之不理,狼子野心同曹某人般昭示。

    刘协已经看透了,曹操也好、刘备也罢,都不会以恢复大汉河山为追求的。他们四处征伐,只不过是为自己积蓄实力罢了。

    在他心里,刘琦的行为似乎要比曹操刘备高尚得多。征讨异族,开疆拓土,令大汉的疆域扩大到大汉立国四百余年来最大的时刻。就算在太平盛世,刘琦的功绩也足以封王立传!

    更何况他对内讨伐的董卓、李傕、郭汜都是刘协讨厌的人。

    他当时托王子服传出去给刘琦的诏书确实出自真心。

    不过他将众人为刘琦请封的“秦王”改成了“汉中王”,他想告诉刘琦秦汉不两立,而汉中王亦是高祖当年的封号,其意不言而喻。

    自己深陷囫囵,身边的忠臣良将在经历了董卓、李郭、曹操几批人的专权后,已经所剩无几了。衣带诏败露后,曹操一阵捕杀,现在更是无人敢公开支持他了。现在的朝堂上,几乎已是曹操一家之言了。

    自己满心光复汉室的心愿已经不可能亲自实现了。

    如果非要在这大汉天下众多的皇室宗亲中选择一个出来拯救大汉江山,还有谁比刘琦更合适呢?

    刘琦兄长,朕能帮你的就这么多了,还望你能不负朕望,能够替朕收拾这破碎的河山,重振大汉声威。

    ――――――――――

    四月的长安,已是春暖花开,暖洋洋的阳光照得人舒适不已。

    长安城中上上下下张灯结彩。

    天子刘协亲封刘琦“汉中王”,诏书已达长安,荀彧已经组织各路能臣准备封禅之事。

    请归请,封又是另外一回事。曹操也不可能同意给刘琦封那么大一块地盘的。

    “汉中王”就不一样了,只要曹操实力够强大,便可以要求刘琦除汉中封地以外的地盘向朝庭纳贡。

    虽然只是想想,刘琦比他小那么多,实力还比他强,今后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再说,刘琦不受他的提议,他又怎能遂了刘琦的意呢?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五月十八日,刘琦在长安受禅封“汉中王”,登台祭主,进驻未央宫。

    同时接受大汉朝庭“大将军”职。

    汉王?时机到了便是汉皇了吧?

    郡王开府,自设官员。

    田丰被封为汉中傅,主王府事务,职同朝庭太傅。

    荀彧为汉中相,主政务,职同太守。

    郭嘉为长史,职同郡丞。

    关羽为中尉,职如郡都尉。

    另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

    当然都是刘琦最亲近的人担当。

    看上去官职并不高,但是每个人都兼着其他要职。比如田丰兼并州刺史等。

    只是这样名正言顺地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朝庭。

    skbshge

第319章 王的烦恼() 
刘琦封王,牵涉的东西就多了。

    有王就有王后、王妃。

    还有世子的设立……

    人就是这样,没有的时候差不多差不多也就过了。当你有了,就得分。对父母,对妻儿,对身边的所有人……

    一个小小的汉中郡王,却控制着大汉半壁江山,你说身边的人会没有想法?

    自古后宫不太平!

    虽然刘琦的后宫只有蔡琰、貂蝉、张宁、吕琦玲、甄宓五人。

    但是……

    没有利益就没有争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每一位母亲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到最好的未来。

    现在除了一心钻研医学的张宁生下女儿刘诺以后没有再怀孩子,其他几女都为刘琦诞下了儿子。

    蔡琰产下第二个儿子刘平,貂蝉也如愿生下儿子刘绍,甄宓也如愿地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刘承。加上长子刘铮,次子刘奉。刘琦已经有了五个儿子,可谓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了。

    孩子多了,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一碗水端平了,总有忽略的时候。

    后院的女人们虽然看上去还是那么融洽,却多少会因为孩子们的争闹弄出一些不开心来。自然不自然地就会进行对比了。

    蔡琰是发妻,出身名门,自然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优势。长子刘铮还好,可以说是跟随刘琦从当初的小势力一路成长起来的。受到的教育也比较苛刻,从小也比较懂事。

    可对小儿子刘平,蔡琰就有一些宠溺了。不但要哥哥刘铮完全宠让,有时也会与其他的孩子争抢。

    绮玲将门之后,刘奉又被吕布当作传人来培养,小刘奉从小就养成了力争第一的习惯,所以有的时候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紧,并不太愿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分享。

    甄宓出生商贾,又冰雪聪明。自己不论出身还是后台都比较弱,大多时候都会极力地避免与其他姐姐间的分歧。她和刘承总是避让,看上去总是人畜无害的样子。

    最委屈的就算貂蝉了。婢女出生,又没有任何家族背景,让她在面对刘琦的其他女人们时,总是礼让退避。虽然她是太原王家义女,虽然她是大将关羽义妹。但是从小养成的不愿让刘琦为难的性格,总是让她和她的孩子常常吃亏。

    刘琦都看在眼里,前后两世加起来都活了六十年了,怎么会看不明白。

    可是他有什么办法呢?

    都是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血。

    以前还能跟善解人意的甄宓聊聊天,可女人变成妻子后,很多事便不能再说了。至少男人的忧愁不应让女人承担。

    又不是当皇帝,急着立什么世子?

    现在后院的女人应该没人能威胁到蔡琰母子的地位吧?

    可偏偏有人来提,还不是一个两个,一次两次。甚至把他爹刘表都搬出来了。

    这让刘琦很是烦恼!

    这才哪到哪儿啊?

    待江山一统,君临天下,以后后宫扩大,子嗣延绵,还不乱套?

    真是麻烦!真的搞不懂古代的君王怎么那么喜欢扩大后宫?佳丽三千,能霑得几人?

    这才五个都让刘琦头痛了。

    仅仅一个小小的郡王妃就要面对这么多麻烦,以后真荣登大宝将会如何?

    天天围着妻妾儿子转,国家大事不用处理了啊?

    看来当皇帝也不见得是多好的事啊!

    那就册蔡琰为王后吧,其他四女不分高低,均为王妃。

    至于世子就算了吧,虽然刘铮目前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毕竟还小,刘琦不想因为长辈的虚荣心而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想给其他孩子一些成长的希望,不至于让其他孩子不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机会。只是因为生得晚。

    再说了,刘琦现在才28岁,文承武德,身体健硕。多的不说,再活个三四十年问题总是不大的。等到六十退位,刘铮也四十来岁了,这中间难免会有更优秀的孩子出现,为何不留点机会给他们呢?

    或许,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时间想想有没有办法避免兄弟夺嫡之争。

    人一烦就想喝酒!

    纵然刘琦从来都不是一个酒鬼。

    这种时候,去谁哪儿都不太好吧?面对女人的忧怨,刘琦觉得实在有些难以招架,还不如到战场上痛痛快快地上阵杀敌呢!

    在长安,谁能与王解忧?

    至少荀彧和赶回来祝刘琦封王的田丰、钟繇不行。

    都是大才,都是聪明人,不会看不出来,而他们却没一个人站出来评说或出主意,就说明他们不想在刘琦的后院里站队。他们都是刘琦一队的,都是要以大业为先的贤臣。

    刘琦当然不愿在下属面前展露自己的忧柔寡断的一面,王之所以会称孤道寡,就是因为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许多东西。

    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让下属们去执行就好了。自己的心里压力必须自己想办法排泄。

    长乐宫太大了,大到让刘琦都找不到家的感觉了,他甚至怀念起远在晋阳的“并州牧刘府”。

    普通的亭院,还有屹立在府门台阶上的裴元绍和二十余名神刀卫勇士。

    是不是该回去转转了?

    就当是散散心!

    难以平覆众女心中的怨怒,也摆不脱自己的心中烦乱。干脆出去走走吧,现在四方平稳,西边的赵云已经彻底打服了西域诸国,益州有诸葛亮和徐庶坐镇;荆南有郭嘉;荆东有贾诩、周瑜、王安;长安有荀彧、鲁肃。

    自己实在没必要自寻烦恼。女人,有时候真的没必要太宠!让她们凉凉吧,冷静一下该如何彼此相处。刘琦的成就只会越来越高,这一次是个警醒。还是那几个人都会出现矛盾,以后怎么办?

    都不是傻子,就算不够聪明,都跟了刘琦这么久了,应该知道刘琦的禀性和原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