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又打不过,谈又没得谈,退又不甘心。此时的曹操真是骑虎难下!

    刘琦怎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徐无山呢?

    刘琦不能!

    但是信使可以。

    关羽在接受袁谭的求救后,就向长安派去了信使汇报情况。虽然他不知道刘琦已经回到长安,但荀彧会安排好一切。

    跟荀彧在一起,刘琦当然能猜到北方事态的各种发展趋势。

    曹操如果不知难而退,便一定会找关羽的麻烦。

    而关羽刚烈的性格一定会迎难而上。

    那么摩擦在所难免。

    所以,信使穿过草原到了柳城再转到右北平前线,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但还是在最紧张的时刻赶到了。

    两封信到达关羽手中,一封是给曹操的。

    关羽这边无非是夸夸他干的好,鼓励鼓励罢了。

    曹操看到刘琦的信有些惊讶,根据路程来看,这封信最少是一个月以前,甚至是自己刚刚进攻幽州之时。

    难道刘琦真有料事于先之能?

    其实,只是刘琦传信的方式比较先进一些罢了。

    飞鸽?

    当然不是,还没练出来呢!

    就算练出来了,这么冷的天气往北方飞也是不现实的。

    打了那么多异族,灭了那么多草原民族,肯定是能捞到不少好处的。

    成群的牛羊马匹只是其中之一。

    鹰也是其中之一。

    这信件便是由鹰传递的。

    当然,这个方法并非来自北方的草原。而是来自西部大漠。

    赵云在收服西凉各羌的战斗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熬鹰人。

    由于西部土地贫脊,除了牛羊之外,粮食疏菜是远远不够人们食用的。

    百姓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有其它的生活技能。捕猎便是最原始的生存手段之一。

    人类在进步,捕猎的工具和器械也都在发展。

    就象其他地方的民族会训练猎狗一样。大漠中的人早早的发现了鹰也是可以被驯服的。

    古代猎人没有枪械等现代的狩猎工具,所以经常用猎狗或驯化的猎鹰捕获猎物。

    鹰猎的关键,是猎鹰的调养、驯化。猎手们捕获野鹰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

    在驯化之前,要给鹰喂好吃的,使它尽快长得膘肥体壮。但这时的鹰膘是一种虚膘,要使它变成肌肉才有力量。驯鹰开始,首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热水给鹰洗澡,让它出汗。晚上再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叫“熬鹰”。

    鹰疲乏到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

    这时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

    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

    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边放鹰捕猎了。

    喂鹰时,只喂瘦肉,而且不能饱食,这是因为“鹰饱不捕猎”。还有不见猎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开脚绊,这就叫“不见猎物不放鹰”猎鹰用它的利爪能捕捉狼、黄羊、狐狸、兔子和其它飞禽类动物。

    这是一个残忍的过程。

    但是,这也是大漠之中的人类为了生存而想出来的办法。

    强者生存!是自然法则。

    对于猎鹰来说,人类是凶残的强者。

    对于被它捕捉的猎物来说呢?鹰也是凶残的强者。

    能用来捕猎,当然可以用来传递消息。

    不过,一只被驯化的鹰是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远的飞行距离的。

    它们已经从精神和身体上被人类完全控制。它们不能离开熬鹰人太远。当然熬鹰人也不会让猎鹰离自己太远,驯养一只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谁也舍不得让它一去不返。

    最远距离不过方圆二百里。

    不过,刘琦接受了这个职业后,便以长安为中心,组建了一个靠猎鹰和熬鹰人组成的信息传递组织。百里为点,据城转发。

    所以,这两封信传到关羽手中其实不过十余日罢了。

    这个是曹操所不知道的。也还好他不知道,不然刘琦给他的一波接一波的打击还不让他失去争霸的雄心?

    skbshge

第309章 三分之势() 
刘琦写了什么曹操没有公布。

    但是他笑了!

    不得不说他虽然很讨厌刘琦,但他必须承认送个讨厌的对手才是最了解他的人。

    收到刘琦的信的第二天曹操大军退出右北平,正式宣告幽州瓜分完毕。曾经风光无限的袁氏集团也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分天下二足已成!

    但是,这两足又相互制约,谁也不敢轻易插手江东的战事。

    发展才是硬道理!

    刘琦又走在前面了,曹操已不能不将发展民生放到第一位了。

    他占领的是大汉最肥沃的土地,拥有大汉最多的人口基数。但是长年的征战和动荡,让他治下的经济与民生远远地被刘琦甩开了。

    除了军事方面的优秀,曹操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当然知道这个差距在未来的战争中有多么致命。

    潜心发展,为时未晚!

    刘琦虽然先走一步,但曹操治下人口多啊!

    就算追不上刘琦,那也可以远远地甩开江东最后的胜者吧?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

    江东的战事短时间内肯定无法结束,拖得越久对刘琦曹操越有利。

    大汉十三州,刘琦得并州、荆州、益州、凉州、一半司州、一半幽州。

    曹操得衮州、豫州、冀州、一半徐州、一半司州、一半徐州、一半幽州。

    留给孙权刘备间的胜者扬州、交州、青州和一半徐州。

    看似刘琦得的最多,实际上按大汉未乱前的实际控制区域来看,疆域面积其实差不多。虽然看上去留给刘备或者孙权的仅三州半而已,但是扬州、交州的地盘是很大的。属于地广人稀的地方。特别是交州,山区丛林,并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当然,刘琦向外扩张的蒙州、兴州其实还未被天下人认可。在大部分汉人的心中,长城以外都是蛮荒之地。

    刘琦、曹操现在暂止兵伐其实也是不知道该打谁了。刘琦还好,南面可以打南蛮,西边继续向西域扩张的,刘琦给赵云的命令是最少要将当初的西域长史府的地盘全部收回来;向东还可以继续攻击倭国。

    但是曹操被围在中间就比较尴尬了,要么打刘琦,要么打刘备。而这个时间都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连年的战斗,消耗实在太大了,若不是挖了不少皇族的陵墓,打袁绍的战争几乎都坚持不下来了。虽然他的地盘里人口众多,但主要的土地都控制在大家士族手中。也就是说粮食也基本掌握在士族手中。他必须得发展,必须得屯田存粮。

    一边发展一边坐山观孙刘之战。

    曹操撤回邺城。

    他决定将他的权力中心转移到邺城,因为邺城实在被袁绍建设的太繁华了。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有钱有粮的士族等着他来征服。降臣总得拿出成意,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吧?

    也许有人会觉得刘琦现在的实力其实是可以向江东或者更南边的交州扩充一下势力的。

    不当家哪知材米贵?

    刘琦手中也没有多少库存可以支撑更大的战役了。虽然他还没有到曹操那个地步。

    但是凉州、兴州都正在建设之中。益州新得,百废待举。荆州从他爹手中过渡过来虽然没有发生多大的战争,但问题却是最大的。因为那完全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跳跃性变革。荆州的大小士族太多了,要想过渡到跟并州那个社会模式,决非一朝一夕可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此时孙权没有遭到刘备的侵略,而他把精力花在荆南四郡上。那么,一定会有宗族愿意做他的内应而反刘琦的治。纵然强如郭嘉在此坐阵!因为刘琦的治政理念超越了时代太多。在纷乱的并州,在被战火和灾难破坏的司州及关中,甚至在军阀肆虐的凉州,刘琦的那些理念都能够顺利推行。但是在荆州,真的没那么容易。大大小小的士族实在太多了。纵然他们现在迫于刘琦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得不委屈从权,但是只要有人呼,就一定会有人应。

    就象当年一个司马懿便在荆州和南阳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一样,如果曹操能够及时的抽出手来派兵配合呢?

    结局会怎样?谁敢肯定?

    过度的膨胀并不见得是好事。

    再好吃的东西也得一口一口吃,消化不了就会带来内部的毛病。

    若不是为了避一避许都之乱,刘琦可能从年初就开始大力整治和消化新得的地盘了。益州,慢慢打就行了。

    ——————————

    南方的冬天,莫明的阴冷。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

    也许是南方的河流湖泊实在太多,寒风带着潮湿浸入骨髓,那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寒意似乎要浸入骨髓。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什么雄心都会被寒冷冻得退缩。

    孙权已经被刘备全面压制。

    长江以北的地盘尽失。长江以南的丹阳、吴郡、新都、会稽也尽入刘备之手。

    孙策留给孙权的大好江山损失近半,若不是周瑜带着孙坚孙策留下的一众老臣拼死抵抗才让刘备没能攻入鄱阳郡,怕是孙权现在应该想着如何保命了。

    地盘的损失去孙权来说还不是打击最大的。最重要的是刚刚倒向孙策没几年的吴郡陆家倒向了刘备。

    刘备苦心经营的好名声帮了他。不管他的仁义是真是假,被民众传开了那就是真的了。而当初曹操为了让刘备帮他对抗袁绍而邦他弄到的“皇叔”之名,此刻可是帮了他大忙了。以刘备收买人心的本领,再加上一个被皇帝承认了的皇叔之名,让他在收服士家这心时占得了不少的便宜。

    也许是他自己本身出身贫寒之故,让他更加懂得士家大族在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从他进入青州开始他就一直努力地拉拢各地的大家士族。就象广陵的陈家,现在完全成了他的支柱。

    如果陈登代表的陈家是他的左膀,那么现在投来的吴郡陆家便成了他的右臂。

    因为陆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旷世奇才——18岁的陆逊。

    skbshge

第310章 谁说刘备不好色() 
从平原到会稽,刘备的地盘也不小了。而且他所占据的盘虽然不如曹操的地盘好,却也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至少也是人口比较集中的。

    华东平原,从来都不缺人,而且是粮食的高产之地。

    孙权的战略性撤退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问题出在陆家倒向刘备后,刘备带人直捣孙家老巢富春,捉了孙权没来得及带走的家人。

    孙家一屋子女人,各个国色天香。

    孙坚娶吴氏姐妹花一对。吴太夫人生四子,孙策、孙权、孙诩、孙匡,孙坚死后,郁郁而终。所以孙权、孙诩、孙匡三兄弟便由后来的吴国太,也就是吴太夫人的妹妹抚养长大。吴国太为孙坚生子孙朗,女孙仁也就是后来嫁给刘备的弓腰姬孙尚香。

    吴夫人虽然辈分很高,但年纪其实真不大。准确来少他应该与刘备年纪差不多。四十左右的贵妇人,气质优雅迷人。

    孙策遗霜乔氏,史称大乔。能够流传千古的大美人儿,似乎不用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夫君早逝留在眉宇间的忧伤,我见犹怜。

    萝莉孙仁,小字尚香,才十岁。长得很水灵,由于父兄的死,让她从小不爱红装爱武装。小小年纪,弓马娴熟。

    刘备年近四十,娶妻甘氏,妾糜氏。仅得一子刘禅。

    也许历史上的刘备的前半生过得实在坎坷,不是他想重友轻色,而是他除了以真性情打动关张等人,实在没有其他本钱。也难怪会得而复失许多人才,如一开始就跟随他的文武全才田豫,如泰山名将藏霸,如广陵大才陈登……为什么会离开他?因为他确实穷到让人看不见希望。

    说什么“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看似豪气众生,实则没办法呀!文人太理智,士族太现实!如果连几个武将都呼悠不了,那他也确实不够格在这乱世杀开一条血路了。

    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是一号人物,大家都说诸葛亮智绝天下,难道他不是被刘备算计了一辈子,致死方休?

    就象诸葛亮认为刘备礼贤下士,仁德爱民一样。待他根基渐稳,羽翼渐丰,刘备作为君主,自有王霸之气露出。

    同样的道理,刘备不好色不是因为他是直的,也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两位夫人有多专情。而是条件不允许!

    而现在的刘备,日子再也没有过得那么战战兢兢,手下文臣武将各施其职,一切都让他的地位与成就远高于历上的那位。从他在青州站稳脚跟后,除了被吕布算计过外,再也没有跑过。至少已经没有理由叫他刘跑跑了!

    所以,当他看到孙策遗霜大乔时,眼晴亮了!

    这个细微的举动被一直跟随在刘备身边的孙乾看在了眼里。

    孙坚的老婆再美他也不能想,因为孙坚是广得天下认可的英雄。若对吴夫人不敬,可能会引起大量江东猛将及注重德望的士族的不满。

    可大乔不一样。小媳妇儿才二十不到,你让她为孙策守一辈子活寡也太残忍。何况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关系――政治联姻。以达到收服江东群臣的政治目的。

    孙乾的智慧也许不那么强,但他的辩才却是无双。

    主意自然有人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陈登。

    有谁知道算计孙策之事与陈登有关?

    再算计一个女人需要废太多神么?

    都是俘虏,能得善待便已不错了。

    刘备是好面子的,虽然他想,他也知道孙乾在下面搞小动作,但他装作不知道。

    孙乾纳陈登计,向吴夫人献上大礼,为刘备求亲大乔。

    为什么向吴夫人下礼而不是乔父?这里面文章很大,因为就算孙策死了大乔依然是孙家的人。如果吴夫人同急意了,就等于孙刘联姻。这战争的走向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了!

    儿子跟女婿打架,输赢都是自家的事,至少不会灭门断种,留下一丝香火是没问题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备明显是优势一方!

    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