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炮的文娱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大炮的文娱生涯-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个京都话剧团臭名远扬,上级部门不得已将原本的话剧团团长调走另用,就连剧团的团员也都被打散了重组,有实力的留下,没本事的走人,很是动了一番手术。

    但是臭名已经出去了,再想洗白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更何况此时话剧团的没落已经成了大趋势,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看电影,看明星的演出,已经很少有人有耐心看话剧了,只有一些小资,或者是刻意追求品味的观众,才会特意来观看话剧演出,然后对外吹嘘自己观看话剧时的情形。

    这些人看话剧不是为了欣赏话剧的内容,而是为了向别人装逼,以显示自己的品味高雅,他们这是为了看而看,真正的话剧爱好者已经不太多了,就像是现在的小剧场相声,观众也少的可怜。

    本来看的人就少,现在又因为郭大路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肯支持京都话剧团的观众已经是寥寥无几,老是这么下去,京都话剧团非死不可。

    所以现在重组之后,白寿宁第一个想到的就想借用郭大路的名气,来带动整个剧团的活力。

    “剧本?剧本早就写好了!”

    郭大路听到白寿宁的话后,毫不犹豫,“是我给你们送去,还是你们自己来拿?”

    “写好了?这么快?”

    白寿宁吃了一惊,“我现在就让新团长去你那里拿去,怎么能劳烦你亲自来送?”

    白寿宁是主管文化的大佬,他一声令下,鲜有人不敢听的,也就在通话之后不到半小时,京都话剧团的新团长邵红旗来到了郭大路家里。

    邵红旗此人,是一名老话剧演员,当年演过不少经典的话剧人物,后来从政,担任了京城话剧文化办公室的主任,主管话剧工作,有时候也去话剧院担任教学老师,在话剧界有很大的名声。

    在原来的话剧团团长被调走之后,上面考虑了一下,决定让邵红旗来接手这个烂摊子,换别的人恐怕也压不住底下的人。

    这人手腕很硬,初次到任,便将整个京都话剧团仔仔细细洗刷了一遍,但凡吃空饷没本事的人,全都被他清除,一下子让整个话剧团的员工减少了一半,然后他从各地剧团开始挖人,又把他的几个得意门徒叫到了身边,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京都话剧团进行了重组。

    现在得了白寿宁的吩咐后,他不敢怠慢,直接就从话剧团赶到了郭大路家里。

    这人有五十来岁,长得很结实,与同龄人的大腹便便截然不同,身上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精气神。

    “郭爷,白主任都给我说了,他让我来向您这里拿剧本,我琢磨着啊,光来拿剧本可不行。这剧本是剧本,表演是表演,我们要是不能了解您这剧本的思路,我们肯定就演不好。所以,我想请您有空的话,去我们剧团指导一下,给我们讲一下剧本中人物的特征与形象,不然的话,这人物形象光凭猜测的话,根本就丰满不了。”

    这人很会说话,但却隐隐有一种很难发现的傲气,虽然隐藏的极深,但还是被郭大路给看了出来。

    “邵老师,您可千万别喊我郭爷,你这年纪这么喊我,那是折我的寿!”

    华夏话剧界就没有不知道邵红旗的,郭大路对此人也早有耳闻,“您还别说,我还真想去你们话剧团走一趟,这个剧本先给你,三天后,我再去你们剧团学习一下。”

    邵红旗道:“那好,我就喊你大路吧!”

    他很是虚心的请教道:“大路,你这个话剧的名字叫什么?”

    郭大路从书房里拿出一个装订好的本子,“你来看看吧!”

    邵红旗恭恭敬敬的双手接过,看了看封面上的大字,“茶馆?这说的是茶馆里发生的事情吗?”

    郭大路笑道:“是啊,邵老师拿回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地方不对,还请您指教一下。”

    “不敢,不敢!您是文学家,我是个演戏的,我哪有资格指教您呢?”

    他拿着郭大路的话剧剧本回到团里之后,迫不及待的打开翻阅。

    他这人看书有个习惯,一般都会看三遍,第一遍看,乃是飞快的扫视,只看大略,第二遍则是从新将书籍的思路以及里面的人物进行一下分析,到了第三遍才是精读细读,务求将整部书里的事件人物形象都给完全消化。

    但是郭大路给他的这个剧本,他看到第一遍就被惊着了!

    这个话剧的背景,是京都的老茶馆,一个小茶馆几十年的兴衰,以茶馆中来来来往往的客人,描绘出了时代变迁中的底层百姓处境,以及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前后的社会情况。

    这部话剧以小见大,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里面出现了十几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他的职业以及品性个性,关键是剧本中透露出来的浓浓的京片子味道,实在是太贴切当时的社会环境了。

    邵红旗搞了一辈子话剧,深知话剧的难搞,自从建国以来,华夏的话剧就一直没有得到创新的机会,不是不想创新,但写了很多剧本在台上排练,全都不足以作为剧团里的保留节目,就一直没有一个代表性的节目。

    郭大路虽然在业内是个文学怪才,但写与写话剧毕竟还是有不同之处,邵红旗不怎么相信郭大路能把话剧写好。

    但这部茶馆看完之后,邵红旗好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他此时虽然没能将里面的人物形象吃透,但心中却隐隐生出来一个感觉,“或许华夏建国以来,堪称不朽的话剧节目已经诞生了!”

第五百二十四章 合适地点合适时间的合适作品() 
    《茶馆》这部话剧,是异世界的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语言精练,通篇也就三万来字,跨度却足足有五十年,里面人物繁多,各有特色,取材与京城老茶馆,京腔京味,语言凝练传神,实在是不可多见的作品。

    其实就异世界话剧作品而言,比《茶馆》有名气的多得是,比如《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等作品,这可都比《茶馆》有名气多了。

    不过这都是西方世界的作品,即便是加以修改,也难以去掉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信息,况且但凡名家作品,就不好修改,稍稍变动就会减少很多韵味,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性。

    在此时的郭大路眼里,无论东方世界的戏曲,还是西方世界的东歌剧,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他都要尽可能的将之传承下来。

    在文化搬运工眼中,文学作品已经没有了国界之分,但凡优秀者,皆要搬到这个世界,不过必须得挑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行。

    就像这次京都话剧团来向他要剧本,那最合适京都话剧团的话剧只能是东方风格的作品,而在异世界,东方风格的话剧中,最出名的有两部,一部是《茶馆》,另一部是雷雨。

    而在这两部中,要挑选出一部最为合适京都话剧团的作品,那就只能是《茶馆》。

    一部作品的出现必须是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中才行,郭大路总不能搞出一部悲惨世界扔给京都话剧团,先不说他们能不能演的了,就算是能够演的出来,可是谁看?西方元素的作品,让东方人来表演,先天上就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观众们一准儿不喜欢。

    所以只能选《茶馆》,而不是选别的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郭大路喜欢《茶馆》胜过《雷雨》,两者的戏剧张力上,茶馆是略逊色与雷雨的,但其表现的底层百姓生活化的状态,却是雷雨不能比拟的。

    《茶馆》的画面挺强,但是语言太过简洁,若是不能好好的咂摸滋味,那就很难体会到里面各种人物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说的那些话,而且对于对白中的语气轻重也必须要拿捏到位才行,这部作品要是不好好体会,是绝难演绎出来的。

    反倒是《雷雨》中情景与对白更容易体会,也更容易把握,所以这两部作品,若论排演难度,《茶馆》要比《雷雨》难的太多。

    也就是因为这样,在话剧界,《雷雨》的排练可以有几次成功的版本,而《茶馆》却很难能突破第一个版本的束缚。

    两部作品,一个是高门显赫的大宅门,一个是底层人士齐聚的小茶馆,所发生的事情也截然不同,郭大路是底层民众出身,对于富有烟火气息的作品天然的就有三分好感,而雷雨的高门大户里的故事,郭大路极为不喜。

    对郭大路来说,《雷雨》的故事太过残忍,这个残忍指的不是社会黑暗一面的残忍,也不是死多少人的那种残忍,而是一种伦理上的残忍。

    在郭大路的悲剧观念中,写苦难,写黑暗,写在生活压迫下的卑微与渺小以及现实社会的残忍,这都可以写,也是常用的题材。

    可为什么要触碰伦理上的事情?

    雷雨这部作品中,曹禺中竟然安排同父异母的周萍与四凤亲兄妹产生不论之情!

    这种安排,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别人的感受郭大路管不着,但就郭大路本人而言,他十分讨厌剧情中的这个情节安排。

    我喜欢吃臭豆腐不假,喜欢吃臭鳜鱼不假,因为我喜欢这种臭味的食品,可你不能因为我喜欢吃臭的东西,就给我端一碗热翔啊!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喜好,与作品的好坏无关,其实就故事情节的激烈程度与爆发力,《茶馆》是远远比不上雷雨的,但《雷雨》再好,郭大路也不喜欢!

    随意,即便是在个人感情上,郭大路也愿意先把《茶馆》拎出来,至于《雷雨》这部话剧,以后再说吧!

    拿到话剧剧本的邵红旗,自然是不会明白郭大路的想法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茶馆》这部话剧的喜爱与看重。

    他是老京都人,对剧本里浓浓的京片子对白风格有一种极为亲切的认同感,对于里面简洁而又生活化的语言,也有着极为熟悉而又怀念的复杂情感。

    即便邵红旗是老京都人,即便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去也没有机会见过剧本中的描述的那种大茶馆,他只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而已,但却从未见到过,但这一次,他从这个话剧剧本里,却体会到了那种自己想象中的茶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在拿到剧本后的第二天,他便将这个剧本复印了好几份,分到团里演员们的手中,“大家都好好看一下,这是郭大路先生为我们团写的一部话剧,你们先熟悉一下,然后咱们集中讨论一下剧本里人物的形象问题,还有人物的背景与性格的分析研究,只有把里面的人物与环境全都吃透了,咱们才可以进行排演。”

    “道具组的人听着啊,这剧本里已经把道具与布局都写了出来,你们呐,按照这剧本中描述的场景,在舞台上布置一下,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话,那就去找京都的老照片或者老的影像资料,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怎么才能搞出合适的道具。”

    “三天后,郭先生来咱们团指导我们,你们赶快把这剧本看完,到时候有什么不理解的的问题,我们集中一下,一起向郭先生请教。”

    一名年轻的女团员夸张的叫道:“不会吧老师,郭大路也能写话剧?他确实写的不错,诗更不错,但这跟话剧没有必然的关系啊,这是两种艺术形式,郭爷不会连文化形式上也能跨界吧?”

    另一名年轻少女笑道:“丁玲玲,你可不要小看郭爷,他跨界跨的还少吗?人家会杀猪,会打官司,会写,会拍电视电影,而且自己还能演,还能唱,还是个音乐家……妈呀,郭大路怎么会这么多?”

    年轻少女自己都被自己说的吓了一跳,“我去,我说还好,现在一想,才发现郭爷竟然这么天才!”

    她拍着小胸脯一副惊魂未定的神色,“你说这样的天才,他凭什么就写不出话剧来?”

    丁玲玲哼了一声,“那也未必!话剧可不比别的艺术形式,建国以来,总共能有多少话剧流传下来?写的倒是不少,可又有几个成名的?还不都是演了几场就再也不演了!”

    她虽然这么说,还是低头翻看起手中的剧本来。

    于是,等到郭大路来到话剧团后,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就是丁玲玲。

第五百二十五章 示范() 
    “郭先生,剧本里人物的形象,我们开会讨论过了,但总是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摸不透人物的内心,还有语言对白方面,我们总觉得缺了点东西。”

    在郭大路来到京都话剧团之后,邵红旗恭恭敬敬的把郭大路请进了会议室,“您写的本子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水平有限,理解的不太透彻,这就得劳烦您给我们讲一下了。”

    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见到郭大路进来,所有人都站起身来,掌声响起,大家看着郭大路的眼光,都流露出十分钦佩的神色。

    话剧有多难搞,只有从事话剧行业的人才会了解,这东西就像是戏曲,甚至比戏曲都要难搞。

    如果能排练出一幕好的经典的话剧,那么这个话剧就可以一直演下去,再过一二百年还会是这个样子,绝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就像是戏曲,明明都知道剧情,也都知道唱腔念白,但观众们还是喜欢看,喜欢听,从来就没有喜新厌旧这个说法,这是一种剧情与表演技巧上的展示,观众们虽然也在看故事,但也在品味演员的表演功力与表演技巧,这跟流行歌曲截然不同。

    流行歌曲只是流行一阵子,之后便很快被人遗忘,只有经典的歌曲才会被人反复咏唱,而经典歌曲吸引人的还是唱腔技巧与音色的美感,大家品味的就是这个味道,跟流行歌曲已经是两种类型了。

    只有超越时代的作品才能长久,而经典戏曲与话剧就能做到这一点,有些歌曲也能做到这个地步,但一些流行文化就不行了,它们会随着时代车轮的转动而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本来话剧团的演员们对郭大路写的话剧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不是说他们一定就认为郭大路写不好话剧,而是总有那么一点迟疑,那么一点的不服气,连他们专业话剧人都搞不出好的作品来,他郭大路凭什么就能搞出来?

    不过这种迟疑与不服气,在他们看完剧本之后,全都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钦佩。

    这部《茶馆》,里面二十多个人物,每个人身份不同,遭遇不同,说话的方式也不同,一个个连番上台,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可是虽然台词少,形象却很饱满。

    这种形象的饱满,并不是看完剧本,这里面的角色形象就自动跳到脑海里,而是让你觉得这里面的人物就应该是这个样,整个本子基本上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场景,最起码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前的社会形态就是这个样子。

    一部戏能让人觉得这确实是现实记录,这就非常厉害了,而《雷雨》的矛盾冲突虽然激烈,但巧合的痕迹太过明显,让人一看就只是话剧,而不是生活。

    只有当一部戏,让你在看的时候,不觉得这是一部戏,就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样,而直到看完之后才明白过来这只是一场戏的时候,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因为它将你的感情全都拉进了剧情中去了,就像好的文学作品,看的时候心神摇曳,明知书中人物是假,可还是为里面人物的悲惨处境感到伤心。

    这部《茶馆》,剧团的人在看完之后,就展开了大讨论,只是因为缺少原作者的提点,他们总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老是不能进入到人物的内心,就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