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朝堂上为了这些突厥奴隶已经抢破了头,这些突厥人的死亡率也不低,五万多人目前只剩四万五千多人了,短短的一段时间竟然死了五千多人,累死的饿死的病死的被杀死的,侯君集完全不在乎这些家伙的死活,要不是一些“高瞻远瞩”的官员提出这些人要是死了对于大唐而言是一种损失,从而使得李二陛下直接干预,改善突厥奴隶的处境,估计不出一年这些突厥奴隶就要死光了。
于是听说侯君集万般不情愿的把这些突厥奴隶的工作作息时间从工作十个时辰改为了工作八个时辰,还很不满意的在朝堂上大骂那些官员只知道关心突厥人,不知道关心大唐子民!
其实这些官员做的很对,保证突厥奴隶的安全其实就是在保证大唐子民的安全,一个突厥奴隶如今的劳动量可以和两个大唐壮丁相比,也就是说五万突厥奴隶的存在可以减少十万大唐壮丁的徭役,使得他们安心事生产,要是突厥奴隶都死光了,大唐子民不就又遭殃了吗?
李伯瑶还和苏宁说,李靖上朝回来哈哈大笑,说程咬金在朝堂上实在是受不了文官五部尚书为了争夺突厥奴隶的大型辩论会,于是大吼要去草原上多抓一点奴隶回来,结果竟然没有被文官五部尚书反驳和质疑,反而引起了文官内部更加激烈的争论。
出身军伍的工部尚书武士彟甚至提出要李二陛下立刻派遣大军去草原上抓捕胡人奴隶,对此,军方一众大佬双手支持,侯君集更是提出亲自带兵,抓他个十万二十万回来,幸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及时制止了脑袋发热的军方和武士彟,要不然李二陛下还真有可能让边军出动,抓捕奴隶去了……
苏宁有些郁闷,这些家伙肯定看中了这些突厥奴隶工作是不需要付出酬劳的,是不用担心他们的死活的,因为大唐人口稀少,每一个大唐人都是宝贝,李二陛下在实行徭役政策的时候特别表示不可过度劳动,若是死了人直接问责,导致官府根本不敢怎样作为,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工程被延后了,所以突厥奴隶被调教好了之后五部尚书疯了一样去争夺,文官集团因此产生了严重内讧,据说昨日还有工部和刑部官员打起来了。
他娘的刑部要那么多突厥奴隶做什么!武士彟忍不住爆了粗口,开打了……
不过这样是一件大好事,为了这些免费的不用担心死活的劳动力,整个大唐朝廷将为此具备强烈的侵略性和掠夺性,将把蛮族当做是免费劳动力的来源,就是文官为了省钱和保证大唐子民的安全,也会对这样的军事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会如同过去那样一打仗就极力反对,大唐已经有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打仗可以抓奴隶,抓奴隶可以为朝廷做太多太多的事情了,所以打仗是可以为大唐带来好处的,所以打仗是有好处的……
饶是孔颖达这样的老儒在亲自见到了突厥劳动力带来的好处以及大唐子民对劳动改造政策的支持和拥护之后,也就默不作声了,苏宁的想法给了孔颖达很多的影响,他遍翻古书,也未曾看到孔子对胡人的看法,更不存在先贤主张优待胡人的言论,似乎先贤有意的避开了这个问题,只留下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孔颖达觉得,或许这是一个道德和利益上的双重难题,道德上对于异族说不过去,但是减轻本族百姓负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百姓也很拥护这个政策,所以孔颖达默不作声,每到朝堂上谈论劳动改造政策的时候,孔颖达就眼观鼻鼻观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孔颖达默不作声,以往跟随在孔颖达身后对军方试图征伐各地口诛笔伐的文官们也就默不作声了,头头都熄火了,他们还吵个什么劲儿?没见到上次对苏宁开火的官员已经在孔颖达的不反对之下被贬出了朝堂做了一个小小属吏吗?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找死……
褚遂良觉得很奇怪,这不是孔颖达往常的举动,跟随孔颖达学习数十年下来,褚遂良很明白,这不是孔颖达的性子啊?作为一个文官,一个学者,他并不是多么反对战争,而是见惯了隋末穷兵黩武山河破碎的惨状,见识到了兵事对于国家和百姓的伤害,所以他们这一批文官本能的厌恶战争,大唐建立不过十数年,破碎山河方才获得一点点的喘息时间,这么快又要发动战争了吗?虽然劳动改造政策的确是于国于民有大利,但是军事行动还是会给国家带来损失,方才打完突厥之战,这么快又要开战?
褚遂良对于朝堂上目前弥漫的主战氛围感到忧虑,就连文官五部尚书因为突厥奴隶的事情也开始软化立场,也开始有些向主战派转移的迹象,主和派落了下风,这些日子朝堂上讨论次数最多的就是是否需要去草原上多抓一些奴隶回来,军方自然是赞成,就是文官也出现不少赞成的声音,若不是房玄龄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对于大唐的声望特别不好而极力反对,李二陛下还就真的下令了。
原本他和孔颖达是坚定的攻守同盟,虽然孔颖达比褚遂良大了二十二岁,但是相较于年龄而言,虽然褚遂良以师事之,但二人更像是忘年之交,二人有着非常多的共同喜好,比如看书,比如书法,还有政见,二人都觉得应该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不要轻启战端,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大唐不应过度发动战争等,在孔颖达出任弘文馆馆主之前,褚遂良就是馆主,孔颖达出任馆主之后,褚遂良心甘情愿的做了孔颖达的副手;但是这些日子面对主战派咄咄逼人的气势,孔颖达却一言不发,这让褚遂良非常的不理解。
下朝之后,褚遂良回到府中吃了一点东西,就起身往孔府前去,准备和孔颖达谈一谈,究竟是为了什么,使得孔颖达最近如此不作为,而且听说孔颖达最近准备在弘文馆内准备一些大的动作,褚遂良需要了解。
孔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安定平和,孔颖达的性格塑造了孔府的性格,就是家仆也能识字,也会读书,这些家仆基本上都是世袭的,放到外面就是学者,却心甘情愿的在孔府为仆,由此可见孔府的超然地位。
“褚先生,您可来了,阿郎在家恭候多时了。”孔府三代管家,年已八十六的孔德恭敬的站在门外看着褚遂良,面对这位孔府年纪资历最大的老者,饶是皇帝也需行礼,就别说年仅三十四的褚遂良了,一个恭恭敬敬的大礼之下,褚遂良疑惑的问道:“老先生,何出此言?”
孔德笑了笑说道:“今日阿郎回府之后便告知老仆,说褚先生今日必来拜访,特命老仆在此迎接,阿郎正在书房,还请褚先生前去。”
褚遂良心中愈来愈疑惑,但还是恭恭敬敬的跟着孔德的脚步,来到了孔颖达的书房;书房外,孔德恭敬地一礼:“阿郎,褚先生来了。”
屋内传来了孔颖达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登善既已至此,何不速来?”
孔德转头一笑:“褚先生,请!”
褚遂良点点头,推门而入:“孔师,遂良有礼了。”
拿着毛笔正在挥毫写字的孔颖达抬头一笑,放下手中毛笔走上前来:“哈哈哈!登善何须多礼?来来来,坐!”
褚遂良点点头跪坐在软垫之上,孔德进屋为褚遂良倒了一杯水,褚遂良连忙致礼,孔德温和的一笑便离开了,孔颖达则是回身来到自己书桌旁,拿起笔继续写着什么:“登善来此何为?”
褚遂良疑惑的看着孔颖达:“孔师既已知遂良会来此,缘何不知遂良来此何为?”
孔颖达展颜一笑:“可否是为了老夫近日于朝堂之上默然不语,任凭军中将领任意施为而毫无作为?”
褚遂良点头:“孔师并非好战之人,平素以仁义为己任,素来反对征战,前隋之事犹如昨日发生,种种惨状历历在目,每每思之,遂良心有戚戚;兵家孙子尚且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老子也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既如此,孔师为何不予以驳斥?反而坐视之?”
九十六是他?!
听到了褚遂良的疑惑,孔颖达淡淡的一笑,随后说道:“登善,你以为,老夫这般作为,乃是支持那些军中将领发动战争之举乎?”
褚遂良愣了愣,疑惑的问道:“遂良不知,遂特意来此向孔师讨教,孔师,您这般作为,不与之辩论,而是默然无语,无形之间,朝堂之上战意昂扬,形势危急啊!”
孔颖达摇头一笑:“登善啊,你还是没有看透,你终究还是年轻了些,老夫此举并非是支持军中将领发动战争,的确,兵家始祖孙子自己便言之,兵者乃是国之重器,要谨慎待之,但是,兵,乃是不得不存在者,若是无兵,如何御辱?
老夫此举,也并非支持战争,老夫与汝一同自前隋乱世走来,数年间,看遍人间苦楚,看遍战火燎原,反对战争,也就是反对兵火肆虐百姓,每一次战事,总是伴随大量儿郎战死,家庭破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其凄惨也!但是此次,老夫当真不以为,此举乃是谬误之举。”
褚遂良大惊:“孔师何出此言?”
孔颖达放下笔,面色严肃的说道:“登善,老夫且问汝,我等前番于朝堂之上反对战事乃是缘何?”
褚遂良答道:“战端一起,百姓苦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间惨剧也!战事也将对大唐之兴盛带来影响,前隋之乱过后,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而不是战争不休!大唐承受不了这般多战事,百姓承受不了这般多之战事,钱财、粮食,大唐哪样不缺?国库空空,大唐如何支撑得起?”
孔颖达点头:“老夫亦是这般想法,军中将领皆言我等腐儒,不通兵事,轻视兵将,软弱无能;其实,若是外敌来犯,老夫定然支持朝廷开战御辱,天朝之尊严不容侵犯!但是若是主动挑起战火,则是不仁之举,战端一起,黄金万两又如何承受的住?光是一场突厥之战朝廷十数载积累之钱粮消耗一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不知凡几,老夫如何看得过眼?如何能看着那些将领将大唐儿郎带向死地?
然,登善,若是战事能为大唐带来好处,能为大唐子民带来好处,我等当如何以待之?便如同劳动改造,老夫亲眼所见劳动改造实行之后万民鼓舞,皆言朝廷仁义,陛下仁义,善待百姓,天下百姓皆支持,我等如何反对?
此乃一者,二者,劳动改造为大唐带来了什么,汝可曾了解?五部尚书为突厥劳力一事争抢如斯你可明白为何?前隋之乱,人口锐减,大唐劳力不足,许多事情无法去做,陛下怜惜民力,不允许朝廷过度使用民力,可大唐百废待兴之时,如何以待之?
此时,劳动改造政策颁布,五万余突厥劳力代替大唐百姓,为大唐做事,五万余人使得今年大唐减免十万壮丁之徭役,这是仁政,莫大之仁政!我等所虑者,乃是此举是否对外族不仁,然,老夫以为,我等乃是汉人,大唐亦为汉人王朝,我等应当思虑者,乃是大唐子民,非是外族!
先贤之书,老夫只看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句,便是以德报怨,也乃断章取义之举,而此等突厥劳力亦为大唐子民带来福音,大唐子民支持,我等如何逆流而行?朝堂之争辩,表面看之,乃是战与不战之争,其实,乃是劳动改造政策之推动与废黜之争!
登善,这场争辩,必然以推动者之胜利而告终,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举已得天下民心,我等若再做反对之举,那便是与天下万民作对!与民作对,那是取死之道,前隋之鉴历历在目,登善,汝尚且疑虑乎?!”
孔颖达洋洋洒洒数百言,最后一句严厉的反问,将褚遂良说的浑身冷汗直冒,先前种种疑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彻头彻尾的明白,一如醍醐灌顶,褚遂良抹了一把额头渗出之汗珠,连忙起身,来到孔颖达面前就是一拜及地:“孔师之言,如醍醐灌顶,遂良学识不足,不明所以,是故有此疑问,还望孔师谅解!”
孔颖达温和的笑着站了起来,来到拜倒在地的褚遂良身前,弯身将褚遂良扶起:“此事非是你之错,若是放在以往,老夫也将犯此错误,如今能看透这一切,何其幸也!”言辞之间,孔颖达隐隐想起了那个时而严肃时而玩世不恭的年轻面庞……
褚遂良站了起来,舒了一口气说道:“幸得孔师为遂良解惑,否则遂良岂不犯大错?遂良多谢孔师解惑!”
孔颖达摇摇头笑道:“登善,汝资质上乘,自幼苦读诗书,学识渊博,可是正如那小子所言,若只是死读书,那只能读成书呆子,于国于民于家皆无利,途耗钱粮而已,往后多动,多看,多想,学问不仅仅是读书,更在于思考。”
褚遂良眉头紧皱,而后松开,再拜:“多谢孔师教诲!只是,那小子?乃是何人?”
孔颖达一愣,随后展颜笑道:“哦!哈哈哈!嗯,这个不急,登善,你酷爱书法,师承虞世南欧阳询,也是当时大书法家,老夫这里有一幅字,还请你品鉴一番。”
褚遂良乃是初唐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而褚遂良之所以能和李二陛下君臣相得关系极好,并在日后成为托孤大臣,书法也占了很大的优势,李二陛下酷爱书法,与褚遂良乃是很好的笔友,小鸟依人这个后来被形容女子温婉柔情的词语最初的出处,其实就是李二陛下形容自己对褚遂良的喜爱的……
所以褚遂良一听孔颖达有一幅字要给自己品鉴一下,就知道孔颖达一定是得到了什么好字了,孔颖达在书法上的成就不如褚遂良,但是也是当世大家,能入孔颖达之法眼,褚遂良还是相当有兴趣的,于是接过了孔颖达递来的一张宣纸,看了起来。
“拼音读字法之要素……嗯?”才看了几个字,褚遂良突然读不下去了,他没有在意这幅字到底说的是什么,他在意起了这幅字的笔法,这是楷书?对,是楷书,绝对是楷书,但是,这笔法,为何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到底是什么笔法?为何如此的,正气凛然?
想了半天,褚遂良只能想出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笔法,恍惚间,褚遂良看见了一个人,那个人有着一副坚强的面容,双手被缚,面对着熊熊烈火,他的身后敌兵重重,身前决然死地,他的眼中闪现出一丝坚定和决绝,仰天长啸之后,毅然决然扑入熊熊烈火之中,毫无一丝迟疑……
突然打了一个冷战,褚遂良眼前的虚幻消失不见,只剩下这幅字,越看,褚遂良越觉得难以自拔,这幅字,这种笔法,这种字体,实在是太过于吸引人了,正气凛然,刚正不阿,文人气节一览无遗,这是真正的书法,这是真正的书法!
再看了一看,褚遂良却又觉得这幅字有些眼熟,皱着眉头细细思虑,对了!陛下!陛下近几日于奏折上的批示,那字体与陛下往日所用甚是不同,而且看上去颇为不成熟,虽然有几分意境,但是看上去略显幼稚,大有四不像的感觉,这让褚遂良很是不解,但是这些日子他一直为战事所担忧,也无暇关注这些,只是这个心病一旦消失,褚遂良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
越看这书法,褚遂良越觉得无法自拔,不由自主的,褚遂良伸出手指在纸上划了起来,旁若无人,孔颖达不以为意,轻轻一笑,初次见到那小子的书法时,他比之褚遂良也好不到哪里去,褚遂良爱书成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