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大宋做权臣-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裁粗档萌萌似诖牡胤健�

    李乾顺还在犹豫,虽说耶律南仙以及李仁爱能够影响李乾顺决定的作用很小,但在事情没有出现明显的征兆,尤其是在辽国尚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李乾顺还是不想过早的“买定离手”。

    不过李乾顺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还在待价而沽时,大宋的安东大都护张宝已经对他有了先发制人的念头。熟悉历史的张宝知道,李乾顺最后还是选择了金国。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西夏很讨厌,每当宋辽战事陷入僵持时,西夏就会蹦出来捣乱,从而导致大宋不得不与辽国讲和。如今宋金虽然结盟,但张宝对这份盟约却并不看好,宋金迟早会有一战,留着西夏,到时就会给自己添堵,倒不如趁着金辽都没工夫管西夏死活的时候灭掉西夏,确保宋辽西面的安全。

    不过考虑到辽国与西夏的多年交情,张宝决定在对西夏动手以前先跟辽国通通气。张宝足不出户的在大都护府里陪伴了刘慧娘母子三人一个月后,张宝悄悄离开,赶往朔州与辽国晋王耶律敖卢斡秘密会面。

    对与张宝的会面,耶律敖卢斡很重视。因为他知道,辽国能不能抵挡住金国接下来的攻势,张宝的支持很重要。更何况耶律敖卢斡还将张宝视为自己最后的一条退路,张宝想要见他,他自然不敢怠慢,毕竟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张宝挺佩服耶律敖卢斡的胆气,竟然敢只带十几名随从便来见自己。而就如耶律敖卢斡期望的那样,张宝对耶律敖卢斡的第一印象很不错。不过当耶律敖卢斡得知张宝想要对西夏动手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不解的神色。

    “大都护,西夏一直以来便是我辽国的盟友,早些时候更是派兵助我大辽与金兵交战,你说西夏会投靠金国,可有什么凭证?”耶律敖卢斡斟酌着对张宝道。

    “……晋王殿下会有此疑虑也是正常,但今时不同往日,过去辽国强盛,哪怕是令尊屡战屡败,但辽国家大业大,经得起消耗,西夏对辽国自然也就忠心不二。可现在不一样了,金国已经吞下了辽国三道,这实力的强弱已经颠倒,从自身利益考虑,西夏不见得还会继续对辽国死心塌地,哪怕是西夏的王后成安公主,她也不能替李乾顺当家作主。”

    “……可若是仅仅因为担心就出兵讨伐,难服人心不说,更会将西夏给逼到金国那边不是吗?”耶律敖卢斡不肯妥协的说道。

    “……好吧,既然你不赞同,那我可以暂缓出兵。但晋王殿下,当此非常时刻,多一些提防还是很有必要的。我希望你可以提醒驻扎在辽夏边境的兵马,莫要大意,免得被人打个措手不及。”

    “有劳大都护关心,本王会提醒他们的。”

    没有说服耶律敖卢斡,张宝也不灰心。其实仔细想来,张宝之前有意对西夏出兵的想法的确欠妥,毕竟此时的西夏并没有与金国“暗通款曲”,在辽人的眼中还是可靠的盟友,甚至要比自己还要可靠。自己说西夏会“背叛”辽国的信任,辽人里能够相信此言论的估计很少。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既然说服不了耶律敖卢斡与自己一同对西夏动手,张宝也就暂时放下了对西夏动兵的念头。除非西夏主动挑事,张宝才会名正言顺的对西夏动兵。而在此之前,张宝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防备西夏突然发难。

    而耶律敖卢斡虽有些不满张宝的“挑拨离间”,但眼下有求于人,他也不好跟张宝为了西夏的问题而翻脸。至于日后会不会吃西夏的大亏,那也是他的命,张宝也管不了那么多。

    不出兵,不代表就无事可做。虽然找西夏麻烦一事因为耶律敖卢斡的态度而暂时中止,但需要张宝做的事却依然不少。先是“视察”了一下朔州,在看到朔州按照自己的要求种植了大量新作物以后,张宝很是高兴。

    民以食为天,在治世以金银铜为硬通货,但到了乱世,粮食才是硬通货。张宝让张铁塔冒着生命危险从美洲大陆弄回来的各种新作物,土豆、玉米是最有价值的,产量高又不挑地,足以保证可以缓解几年以后的饥荒。

    张家在存粮,想尽一切办法的存粮,按照张宝的计划,张家需要存够可供大宋百姓九年所需的粮食,到目前为止,距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张家还需要继续努力。

    朔州驻扎着安东第四军,而主将却不是跟随张宝多年的老人,当初成立第四军的时候,张宝力排众议,坚持让李懹出任主将,而李懹也没有让张宝失望,自担任安东第四军主将以来尽职尽责,将第四军打造成了西北第一强军,过去的大宋西北以西军一家独大,但这几年西军越打越弱,也就让第四军取代了在西北的地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第四军的军饷足足是西军的数倍,虽然要守的规矩要多些,但还是吸引了许多以战功养家的西北汉子前来投效。而且安东军对待军属的态度也是整个大宋最好的,大宋朝廷一向重文轻武,就连武将都被压制得喘不过来气,就更别说军中的兵卒了。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投效宋军只能做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投靠了安东军,却可以保障一家老小的生活。至于朝廷宣扬的忠君爱国思想,说实话在西北行不通。

    西北将门众多,各有地盘。朝廷的影响力在西北这块地方实际上并没有那些将门世家高。而每一个将门,所追求的也是各家的利益。当朝廷与自家利益并不冲突时,将门世家自是唯朝廷马首是瞻,可一旦利益有了冲突,将门世家的首选肯定是确保自家的利益。

    山高皇帝远!朝廷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安抚妥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但如今这些西北将门遇上了麻烦,过去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武力不买朝廷的账,而现在碰上了安东军这个更狠的,将门世家也就不得不低头了。

    朝廷说讨伐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可安东军却是说动手那就真的会动手。因为兵员待遇的问题,将门世家不止一次向安东军提出过抗议。没办法,将门世家的财力跟家中有矿的安东军实在是没有可比性。

    可抗议对安东军来说没有半点效果,至于威胁,安东军也已经用血淋淋的事实警告了将门世家,即安东军绝不会向威胁低头。

    拼财力拼不过,武力威胁又被反杀,无奈之下,将门世家里多有向安东军低头的,那些过去在朝廷眼中的桀骜不驯之辈,如今已经大多成为了安东军安插在大宋西北的“伏兵”,整个大宋西北还和朝廷一条心的将门世家,不剩几个了,其代表人物也就只有一个种家。

第307章 无题() 
大宋,文人的天堂,武人的炼狱。出于对武人乱国的担忧,大宋自宋太祖开始便着力压制武人的地位,不断抬高文人的待遇,以达到以文抑武的目的。不可否认,大宋当权者的目的达到了,武将成为了文官的附庸,但凡事物极必反,长期的压制,也让武将对朝廷不公所积蓄的怨气达到了顶点。

    只不过大多数武人还做不到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做出叛国的举动,但随着张宝的出现,武人似乎看到了出路。张家对待武人的态度与朝廷对待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张家视武人如伙伴,而朝廷却视武人如家奴,而且在待遇上,张家所做的也要比朝廷更加得人心。

    在大宋,文人被人尊称为相公,而武人则被称为丘八、贼配军。文人一旦有了功名,那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武人一成军户,那就世代为军户,老子是兵,儿子孙子也只能是丘八、贼配军。

    文人与武人在大宋的待遇如同天差地别,而这世上有几人不想过好日子?也难怪大宋招兵需要使尽手段,因为不用手段,寻常百姓压根就没人愿意主动去投军。

    而张家对待文武的态度却视一视同仁,在张家治下,文人的地位并不比武人高,当然也不会比武人低,二者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不会因为你是武人而看轻你,也不会因为你读过两本书就有特殊照顾。想要在张家谋到一份富贵,那要凭自身的本事。

    不可否认,文武双全的人是存在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有些“偏科”。张家与朝廷最大的不同,便是给了习文的或是练武的都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达到富贵荣华这个目标的道路。文武之争在张家内部同样存在,但在张家不偏不倚的态度下,文人想要一家独大那是不可能的。

    张宝的个人能力,其实并不出众,文治武功要比他强的大有人在,但张宝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即近九百年的见识,无数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帮助着张宝在做事时可以避免行差就错,那如有神助般的高瞻远瞩,在稳固张宝在张家的威信的同时,也让张家一直保持着稳步前进的发展状态。

    现如今的张家,治下人口超过五百万,常备兵马二十余万,并且由于张宝一直坚持在农闲时训练民兵的做法,张家可以随时征召三十万青壮投入战斗。而且张家还拥有一支当世最强的海军,可以配合陆军随时展开登陆作战,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强大的一股势力,自然也就会引来无数人的关注。宋、辽、金、西夏、大理、真腊、倭国……几乎但凡是与张家有所接触的势力,就不能将张家等闲视之。尤其是临海国家,更是不敢对张家有丝毫的怠慢。

    在陆上,可以凭借险关要隘阻拦张家,可在海上,由于张家海军的强横,那简直就是防不胜防。早先真腊国中存在有对张家不服气者,对张家的商船收取高额的过路费,结果惹恼了张家,直接受命于张宝的海军陆战队在海军的配合下登陆作战,一口气打到了真腊的国都,将暗中使坏的小人生擒活捉到海边码头砍下了脑袋,至此以后张家的商船在海上畅通无阻。有些时候,适当的强硬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人生来贱骨,不打不老实。

    张家的强硬态度,让人不敢轻易得罪。真腊虽不是强国,但好歹也是一国,被张家一支人数不超过两千的人马打进了国都,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件露脸的事情。

    人争一口气,人活一世,所争得也就是那口气。张家不习惯妥协,尤其是在对待心怀恶意的对象时,张家更是宁愿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让那些敌对者付出惨重的代价。虽然在钱财方面会有损失,但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即便依旧有敌对者的存在,却已轻易不敢当着张家的面表露出来。

    在大宋境内,张家的买卖总是会受到刻意的刁难,但在海外,张家却是予取予求。当然张家做事也不完全是以武力逼迫,收买拉拢扶持这种事对张家来说玩得也十分顺溜。就比如此时的倭国,来自后世的张宝对于倭国是没有好感的,虽然此时的倭人对待大宋的态度如同对待天朝上国,但只要一想到后世倭国的所作所为,但凡是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原谅死不悔改的倭寇。

    在张家对待各国的渗透问题上,倭国可算是最大的。利用倭国民众此时对大宋的尊崇心理,张家大肆在倭国收买人心,一面花费重金收买倭国上层,扶持亲善张家的倭人上位,一面开出良好的条件招揽倭人民众中的才能卓越者为己效力。

    倭国是一岛国,自然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自然也就差,在张家的利诱下,大批的倭国民众进入了高丽半岛,在稀释了高丽土著的人口比例的同时,也成为了张家仆从军中的一员,通过为张家卖命换取将来成为宋人的机会。

    此时的大宋不同于后世,宋人的身份地位在海外还是很高的,说白了就是大宋正处于物质文化双输出的状态,对周边各国的影响力更是巨大。拥有一个宋人的身份,对许多还挣扎在贫困线的穷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

    张家的仆从军,原本只有高丽人,但随着契丹人、倭人以及生活在北方黑山白水间的各部落相继加入,高丽人的待遇也就下降了。被高丽人视为名将的拓俊京并没有接手史文恭离任后所留下的主将之位,接替史文恭成为安东仆从军主将的是契丹人阿里奇。

    而面对这一结果,高丽人也不敢生出丝毫的怨言。欺软怕硬,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但高丽棒子可能是病情最严重的。面对强势的张家,高丽人不仅不敢心生反意,反倒表现的更加忠心。

    而张家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足够自保的实力,大宋即便通过不同渠道确认了高丽已被张家所拥有,同样也不敢对张家轻举妄动。安东大都护这个官职,朝廷要认;“嚣张跋扈的张宝”,朝廷得忍。

    当今官家赵佶很后悔!暗恨自己当初有眼无珠,没有及时铲除张宝这个心腹大患,以至于让张宝如今尾大不掉。安东大都护府对朝廷来讲就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现实又让朝廷无法硬气的跟张家说不。

    要说朝廷不羡慕张家此时所拥有的,那也不现实。不说张家的财富,单说此时为张家效力的文臣武将,那大多都是宋人,原本都应该是为朝廷所用才对。但如今,却对一个“逆贼”死心塌地,与朝廷作对。

    只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朝廷早先用人不当,这时候再想要招揽收买,那可就难如登天了。但凡是有本事的人,朝秦暮楚之辈还是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大多还是奉行着一臣不侍二主的原则。与张家家主张宝相比,当今官家赵佶似乎除了一个皇室出身外,也就没有别的可说道的地方了。

    张宝用人以才能作为衡量标准,而赵佶却是以个人喜好为主。看他重用的那些人,高俅、蔡京、朱勔、王黼、梁师成……有一个是好人吗?但凡是有点脑子的,就算是为了自家的名声着想,轻易也不愿跟那些奸贼同流合污,更何况张家为其所提供的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同样也不小。

    君择臣,臣亦择君。放着张家的大好前程不要,偏偏要与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奸贼为伍,这是傻子才会干的事。正统?大义?成者王侯,败者寇。当年的宋太祖,好像也不是天生的贵胄。

    当前的形势,张家新兴,大宋衰败,纵是朝廷开出的条件不低,但具有长远目光的能人依旧还是不为所动。投靠大宋虽能得一时的荣华富贵,但在大势所趋下,最终难逃败亡的结果。而留在张家,在将来却有一份从龙之功在等着自己。放着张家这艘正在扬帆远航的大船不乘,非要登上大宋那艘即将翻覆的破船?智者不为也。

    朝廷对张家的收买拉拢进行的很失败,哪怕是在他们眼中算是唯利是图的武人,面对朝廷的利诱也是正眼都不看一下。要说文人头脑灵活,拒绝朝廷的拉拢还情有可原,可连头脑不灵光的武人都不买账,这就让朝廷有些不能接受了。

    不过要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朝廷觉得不能接受,只是因为朝廷向来对武人有偏见,认为武人不过是一群莽夫,但此时被这么一群莽夫拒绝,就好比被一个一向被自己看不起的人给拒绝一样,心理上的优越感受到了打击,这才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朝廷想要挽回颜面,但面对此时无论是财力还是武力都要高出朝廷一大截的张家,朝廷一时间还真想不出个有效的办法。而张宝如今也不用再看朝廷的脸色行事,只要朝廷别明着跟自己捣乱,一些私底下的小动作张宝也懒得计较。

    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在张宝返回登州的路上,张宝遇到了麻烦。他这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