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路以来对凌巴最主要的收获,其实还是对于这支军队自己的掌控力上升了,那些底层将士往往就是这样,在哪个将军麾下其实无所谓,但要这个将军能够待他们好,最好既能够有功劳,又不用丧命,毕竟没有谁是不怕死的,虽然这点实在很难说,凌巴也不能够保证,但他所表现出来对将士性命的看重,却是他们看在眼里的,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随着凌巴在军中威望提升,到有一天也会影响到他在整个大汉国家里军人中的地位,这正是凌巴所需要的,有名声,有实力,乱世来临时不怕出不了头,当然这只能说是以备万一,因为现在刘宏对他还是不错,而且似乎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到时候凭着这份宠幸,还有驸马的亲戚关系,也不会那么简单卸磨杀驴。
就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军与黄巾军的碰撞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次次的战斗,矛盾不断激化,似乎总有那么一天,会最终到来……
第445章、一路征伐(下)
凌巴大军在邺城之外驻扎,与邺城互为防御,八万大军的大型营寨,营帐星罗排布,从空中俯视下去,就会发现好似一条盘踞在太行山东麓的巨龙,每一个营帐似乎就是其中的一片鳞甲,整条巨龙成蓄势待发,只待时机一飞冲天。
凌巴的中军营帐被拱卫在“巨龙”的正中心位置,层层叠叠的外围都算是保护,想要冲破这些防御,击杀凌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关张典这些人一起上也难如登天。
这并不是凌巴怕死,而是这样的分布排列,盘踞的巨龙其实更趋近于一个圆形,而在中央辐射出去,不管是军令传达还是其他方面似乎都会比较方便。
也是在这里,凌巴接见了邺城内麴义再一次派过来的使者。
他却是没有想到,和上回青衣文士不一样地,这回来的居然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将,满脸的络腮胡子,一看就知道悍勇气十足,人高马大,甲胄紧身,更勾勒猛男曲线。
单膝跪下,来者高声呼道:“末将韩猛,参见将军”
韩猛?凌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然后心中恍然,难怪听着有些耳熟。
韩猛,当然是一个名人,他又名韩若、韩荀,在三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有名有姓有记载的人物,是汉末三国时期诸侯之一袁绍袁本初帐下的一员大将,袁绍麾下有号称河北庭柱的五员大将,便是那“四庭一柱”,四庭分别指的是文丑、颜良、张颌和高览,而那一柱,则就是指的韩猛。
不过这韩猛在历史上和那颜良文丑却是一路货色,荀彧的评价也是勇而无谋,而且他这“勇”和人家颜良、文丑也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见到了真人的韩猛,凌巴对他本不深刻的印象却不由有些改观。
“韩将军快快请起,不知道麴义将军派你来,这回是为了什么事情?”其实凌巴心里清楚,麴义早就想着主动出击攻击黄巾,一方面报他一直敬重的皇甫将军的仇,另一方面还可以立功,也能为自己雪耻,此前一直没有去做,还是能够认清他的实力守城自保是勉强,但放弃城池之利主动出击那就是找死,可现在朝廷大军来了就不一样了,不过凌巴自己心里另有打算,也不可能轻易同意。
韩猛没有他的身材看上去那么彪悍,此时似乎还有些扭捏,他是被凌巴扶起身来的,自然是知道凌巴的身份,似乎因此而有些激动,又听到凌巴口称他“将军”,似乎又有些羞愧,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凌巴看着不由有些好笑,便随意扯开一些话题,有关于军队、战争、武将什么的,冲着对方的兴趣而去,这方面凌巴很擅长,果然不过片刻,韩猛就丢开了拘谨,与凌巴有说有笑起来,让一边的贾诩看着心中都在感叹。
而韩猛此来的目的,到最后也没能够开口,只不过是说了麴义让他来帮助凌巴什么的,最后将他送走,凌巴和贾诩相视一笑,贾诩则不断在心中腹诽这家伙狡诈,连“老实人”都骗。
随后的日子里,韩猛时不时就会来找凌巴,凌巴也很有耐心,和他耍起太极来,不过随着相处,他也渐渐发觉韩猛这人除了武艺,也不是一无是处。
要说这人虽是个莽汉,但却是对人性子,豪爽那是和张飞、典韦几乎一个模样,当然要找他们过招那就是他倒霉自找苦吃,还好这汉子眼色不错,就是不找那两位猛爷,要找上他也总有理由推脱,倒让凌巴对他的小心思多了几分欣赏,毕竟莽夫不可怕,就怕莽夫粗中有细。
麴义能够坚守住邺城,除了靠着他自己的武略之外,韩猛也帮了很大一部分忙,毕竟大部分时间里,麴义不管愿不愿意,时势所迫让他都必须亲身镇守在邺城里,但又不愿总是这样被动挨打,所以主动出击的时候,担当了急先锋的,便是这韩猛;而韩猛对于武艺、行军打仗都很是厉害的麴义也怀着几分钦佩、几分尊敬,麴义的话他当然也听,话说现在的麴义还没有到后来袁绍麾下那般功高震主,所谓骄纵更是完全看不出来,所以他对于韩猛的教导其实也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是凌巴教导小马超除了武艺之外,也要时时翻一翻兵书、读一些典籍什么培养温性陶冶情操一样,麴义对这韩猛的要求也差不太多,而且这几年一直如是,也算小小改造了一番这个本来历史上因为徒勇而身死的汉子。
要说和如今的凌巴手下这些大将比起来,麴义没见到真人的,也不知道详细,但这韩猛有过表现,自然是远有不如,也是因此他对于令阿布也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但要和黄巾军中的所谓大将比起来,这韩猛反而完全可以称雄,因为双方那简直就是用大腿去和胳膊比粗细,毕竟黄巾中有名有姓有数的那几个大将,管亥自从洛阳之后就不知所踪,据说是在广宗陪着张角,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而周仓就在荆州前线,是为五大黄巾渠帅之一;廖化凌巴到现在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要见着人影了;裴元绍此时却是在凌巴自己的麾下,不过暂时凌巴不打算让他出手,毕竟是自己的人,而且裴元绍如今率领着“狼牙军”,确实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刻散发光热,这是凌巴对自己军队的自信,这种自信或许没有来头,却让人可信。
所以,韩猛能够在没有真正大将领导的黄巾军中嚣张猖狂,也是可想而知、情有可原的。
不过冀州毕竟是黄巾势力极端集中的地方,这里最早的太平道影响就极其根深蒂固——原本的冀州刺史也是个无用之人,自己眼皮子底下出了张角这么一个大祸害却浑然不觉,直到张角揭竿而起,顷刻冀州乱成了一锅粥,那刺史却从此不知所踪,有说被杀了的,也有说趁乱逃了的,反正已经成了路人甲,没人在意他的死活了,朝廷的军队想要在这里开展什么也是步履维艰,不过凌巴也并不感到担忧。
自己来这儿,虽然可能因为这种那种的蝴蝶效应,改变了不少的事情和人,但在三国鼎立之前,相信大的历史方向是不会改变的,黄巾注定成不了大气候,这不是张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所能够决定的,凌巴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担忧,只是在盘算自己怎么样才能够从这其中取得自己最大的利益,毕竟从最开始要争取这次出征机会,他心里面打定的注意就是趁机发展势力,提升自己在大汉军中的名声和威望也是重中之重,如今看来效果确实还不错,照这样下去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心理面反而不怎么希望这次战争那么早结束,虽然有些可耻,却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不过凌巴也知道,麴义所“期待”的战争不会多久就会来临,就是这段时间他们也只是没有主动出击,但和黄巾军的摩擦却从来没有间歇过,不管是突然进入冀州“肆虐”的朝廷军还是邺城麴义所部,对黄巾都产生了威胁,“挑战”自然一波*上来,而也被凌巴和麴义联手一一档了下去。
但凌巴自己也没有想到,“开始”竟然会以那种方式……
第446章、一个太监引发的血案
时间便如指间沙,于人不经意间便划过去,光阴荏苒,几乎是转眼之间,从洛阳出发以来,两个月的时间便这么过去了。
时间来到了中平三年三月中旬,北半球温带湿润气候区,也正值春分之前,冀州却已经是春日正隆,和煦的*光中,暖洋洋的阳光打在身上,就让人有一种慵懒感,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了。
不过人生在世,总要有所追求,而引军出征、朝廷第二次剿贼大军的三军统帅上军校尉、讨虏将军凌巴凌子卫,在这段时间里面却注定了要在忙碌中度过。
对于军队,他渐渐的熟悉了起来,不过越是熟悉,反而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就似乎和学习是一个道理,学得越多,越能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也就越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于是对于学习便有更大的热情,越学越多、却其实越能够感觉自己的渺小,这是知识认识上的进步,却是心理上的落差。
在这过程中,凌巴也是发挥了不耻下问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于身边的人,不管是诸葛圭、彭脱、裴元绍、徐晃、淳于琼,还是贾诩,甚至是刘备、袁绍乃至于邺城里的麴义等人,对于他们的或者是经验之谈、或者是一些心得体会什么的,凌巴都择取吸收,却不是照单全收,他知道不管这些经验、心得有没有实际用处,但却都是因人而异、更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的,所以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形,而不是片面只是单纯的学习。
这一段的学习,对于凌巴的帮助却也是很明显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好预料,但对他而言有一个好的准备就是好事。
而且也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因为就处在黄巾大乱之处,冀州这里黄巾肆虐异常猖狂,每一天几乎都会遇到小股小股偶尔多则数万人的黄巾军来袭他们,有的可能就是偶然路过,虽然听起来有些戏剧性,有的为的是邺城守军,还有的却是得了朝廷军的消息,追击而来,总之敌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被他们一一击退,在此过程中,凌巴确实得到了从、还有那些人的说教中绝对学习不到的内容,实战对于人的磨砺显然更大,凌巴本就领悟超人,而且对于《孙子兵法》其实也自有一番理解,来自于后世的好处在此时此方面也显露无遗,千年的智慧和积累终究不是那么简单的,而凌巴就成了“这个时代里”最大的一个受益者,如今正是在享受着这成果。
转眼间,时间却是已经来到了三月十五这一日,这一日,春日明媚,朗朗乾坤之下,冀州以西的邺城外,此时却是传来阵阵震天声响,仔细听去,有喊打喊杀声,有金属撞击声,同时还有各种似是呼唤喝彩的声音,汇成了一片声音的河流。
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邺城之外那八万朝廷大军、号称“西园八万”的大军队在进行军演了,当然了,这军演也是那里的军官进城时候说出来的,据说是将一支军队一分为二,二者分别为绿军和蓝军,双方进行军事交流,实际上就是军事演习。
不过和这个时代一般的军事演习不一样的是,这西园军的军事演习却别有不同,这个时代大多的军事演习,顶多就是赤手空拳,实际上训练的效果是远远不如在战场之上实战的,以至于到后来这种军事演习渐渐不被人推崇;但西园军的这场军演,却是真刀真枪,不过他们采取的却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即所谓的“点到即止”,也就是在每个人的兵器上都涂上粉末或者泥浆,而且这兵器也不是什么铁器兵器,而是木质的工具代替,当然数目并不算多,也就是数千件,而每一天都有军演,但每一天军演的“主角”却都有所不同,凌巴也是将他们分成了好几个部分,分别进行,没有进行军演的或者参加观看别人的军演,或者自行进行军队阵列操练,总之就是不能够闲着,凌巴也不容许他们闲着,现在可不是什么升平时候,在敌人地盘里容不得半点轻松,而一次次的黄巾逆袭,而且有的时候敌人确实显得颇为强势,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安全美满,却又化成了动力,训练更加刻苦拼命,这都是为了自己以后保命做准备的,在性命压力下,动力也是很明显的。
说起来,似如今这种情形,对于远远数里之外的邺城百姓而言却都已经是不感到陌生,因为这可不是第一次了,而每在这个时候,那声势浩大,仿佛要震动了天地一般,就连数里之外的邺城中,都回响着这般绝响,恍若绕梁三日、久久不绝,几乎每一个邺城百姓都能够听得见,虽然没有目睹,但光光是耳闻这般声势,心中难免跟着激起一丝豪气,对于这西园军,却显得越发敬重了起来,经历过战争的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珍惜太平生活,因为知道来之不易,而对于保护他们的军队,也是报以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能有着如此西园军,他们真是既自豪又欢喜,同时也有感动,毕竟这都是为了保卫他们啊,常常很早就开始训练,很晚才结束休息,似乎很吵,但没几日便习惯了,到后来反而有种一天没听到就不适应心理担忧睡不着的奇怪。
这当然也是凌巴设想布置的其中一环,打的也是心理关,不过是对自己人,这些百姓对军队有信心,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可到了关键时刻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所发挥的力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对于每一次的黄巾来袭,邺城中的居民却没有多少惶恐之色,似乎是习惯了,与临近州县的百姓们比起来,他们也算是幸福的了,主要还是他们碰上了一个好将军,历史上的麴义如何凌巴不知道,但在这里,这个麴义却几乎是一个全才,不仅军事上颇有才能,政务上处理的也是井井有条,打得黄巾军溃不成军也就罢了,在后勤粮草上,却也几乎没吃过什么亏,当然要论起来,他的文治能力当然还是比不上军事能力,毕竟好歹也是本行嘛,人家吃饭的家伙呢。
冀州的西面的黄巾势力,对于麴义几乎是恨之入骨,可这又是一个快很难啃的骨头,黄巾军几次三番的逆袭,都被其一一被退去,尤其最后还来了个主动出击,收复了周围部分村镇作为基点,将附近几乎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辐射的防御包围圈,对于左近的黄巾既是一个困扰,也造成了不小的威慑,毕竟他们打不下对方,可对方时时刻刻都威胁着他们,完全可以乘着他们一个不留神,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再怎么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百密一疏也是正常的;而对于麴义,也只能够说此人能人之所不能、所不敢想,行军上造诣颇高,或许和为《孙子兵法》作注解的曹操会有很多话题。
当然,现在对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凌巴,这个麴义似乎更是怀着仰慕的想法的,可惜邺城需要他的镇守,而凌巴又没有主动进城去过,至于派来明着拜访、暗里肯定含着邀请意思的韩猛,也不知道是有意无意,反正现在似乎早就将这茬儿事情抛在了脑后,和典韦、张飞厮混在了一起,而凌巴也乐得自在,自然不可能去提醒他。
在之前,麴义与黄巾的几次战斗,凌巴也都有所耳闻,总的来说就是表现麴义智慧以及突出黄巾军蠢笨的一个个实例了,虽说有时候也只算得上是惨胜,毕竟冀州好歹是黄巾军大本营,把他们惹急了也不是好相与的,但要知道就是那一次来的黄巾军可是足足有十万还多,围城月余,而当时的邺城守军不过两万,其余的零零散散则多是分布在了邻近的一些个村镇里面;而且那支黄巾军还是号称冀州的黄巾军中比较精锐的一支,据说领军之人乃是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