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上看,除了他现在在美国投资的那几个公司,从他们家一开始创业,他们在国内每新上一个项目,这个镇,我们县,就总有一批人会跟着收益,”盛正说。
“这样说并不准确,一平在美国投资的那些公司,其实跟我们还是有关系,他在外面赚的钱,最后还是反哺到国内,很多都会投资到我们这个山旮旯里的小地方,”黄承忠今天晚上,第一次帮冯一平说了句话。看书( )
系着围裙的老板,端着一个不锈钢的托盘给他们送上来烤好的烤串,站在旁边听了一会,这时也插嘴,“连我们这些算小账的人都清楚,一平拿那么多钱,在外面,绝对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意做,赚的钱也更多。 △≧ià。*bi(。*)gé△≧,
我们没有一平那么好的眼光,但也知道哪怕就是拿几个亿去做房地产,那绝对也比现在回报高,他为什么要把钱投在这?就因为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因为他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乡亲。
要不是他,我这样要文凭没文凭,要本事没本事,要力气也不大的人,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我那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只读了个中专,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找到工作,还拿着不比沿海低的工资?”
看他的架势,李志雄觉得,现在自己要是说出反对意见,虽然不至于会从楼上扔下去,但至少他家的东西,自己是甭想再吃。
不过,从逻辑上看,他们说的这些看上去是粉饰的话,好像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但出于记者的本能,他对这些话,其实依然是将信将疑。
主要是他认为,这些人未免把冯一平说得太好,这里面,可能有一部分是真的,但是,肯定太过,如果真实的冯一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还是一个商人吗,这绝对是传说中的是共产主义战士好不好?
“你们说得有道理,”他明智的表示赞同,“冯家冲,离这里远吗?我想去看看,”
“不远,你是应该去那里看看,相信我,看了以后,你会更惊讶,”
第三百六十九章 我们的一平()
第二天上午,感觉越听越觉得自己离事实真相越远的李志雄,没有去镇政府,去了镇上那家完全由冯一平家捐建的高中。
昨天晚上听到的那些,都有待证实,但捐建学校这样的行为,是摆在明面上的,是好核实的,有没有可能,这所学校,并没有花一千万?
关于国内捐赠的一些门道,李记者清楚得很,现在的诈捐,就和现在很多人考察时许诺的投资一样,缩水个五成,那再平常不过,还算是有底线的做法。
对他这样知名网站的记者,学校很重视,校长亲自出面接待,对李记者像审查一样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而且有很多权威性的文字资料可供验证,比如,盖这座学校所有的花费,从原材料到工人工资,一项项,都有完整的记录,还附有发票。
所有的这些,校长都爽快的让李记者拷贝了一份。
“其实不止一千万,”校长带着他们从教室,多媒体教育中心,图书馆,实验室,转到食堂,转到宿舍,“所有的这些家具和设备,也都是由他们提供的,”
校长说着,随手翻起旁边一张高低床上的垫被,示意他看下面的木板,“纯实木的,”
“再看这个,”他打开一个橱柜,上下敲打着,“也都是实木的,你再看看拉手这些五金件,都是高档产品,”
“这些,其实都是嘉盛橱柜和家具厂生产的,我家里还舍不得用这么好的东西,”
“那你估计这些加起来,会有多少?”李志雄问。
“所有的设备、电脑,不包括图书,我们财务部门做固定资产统计时有详细的金额,370万出头,”校长说,“我们本来想让相关部门再办一个捐赠仪式,向社会公开说明他们最终的捐款数目,但是,一平爸妈说没那个必要,都是为了孩子。”
…………
到处都是溢美之词?这是李志雄从中学出来之后的感觉。
看着旁边同样像一所学校的嘉盛培训中心,助手问李志雄,“要么,随机采访这里的居民?”
“不,我们去他就读过的初中,”
一个小时后,网%易的三位从梁家河中学回转,这一次,李志雄发现,连自己的两个助手,也都认可了那些人对冯一平的评价。
在那所中学里,从老师到学生,个个都是冯一平的拥护者,连周围的人都知道,梁家河中学能建得像今天这么好,多亏了冯一平带头捐的那5万稿酬。
只有他还保持清醒,怎么说呢,谎言说上一千遍,那也就成了真理。
而且,哪有这样一边倒的好评?这不科学!
“这是,有什么事吗?”他们突然看到,街道后面的巷子里,涌出来很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街上汇聚成人潮,都朝街那头走,甚至有些在路边开店的,干脆连门都关了,也不做生意,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你好,请问那边有什么事?”李志雄看到一个有点印象的人,应该是在镇政府工作,昨天至少灌了自己两杯酒来着。
“哦,李记者,你不知道吗,一平刚刚到,大家这都是去看他,”
“要这么夸张?”他觉得很不正常,不就是戴了顶首富的帽子吗,用得着这么万人空巷的?
“你不知道,一平因为工作,已经两年多没有回来,这是工业园投产后,我们一平第一次回来,”
“哦,原来是这样,”
身为记者,这样的热闹自然不好错过,李志雄他们三个,拿着自己的装备,也跟在人群后朝那边走去。
却并没有看到冯一平,大堆的人,围在工业园的综合大楼前,兴高采烈的议论着,李志雄看到连旁边的一些工厂的车间窗户里,都有人探头朝外瞄,这绝对是国际天皇巨星才能享受的待遇,不,那些巨星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没有一个明星,能成为所有人的偶像。
“你们两个,快去旁边楼顶架好机器,”李志雄吩咐手下。
话刚说完,穿着红色polo衫,白色休闲裤的的冯一平从楼里走出来,脸红红的,“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的厚爱,”他鞠了几个躬,“天这么热,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大家回家去吧,回去吧,这样的阵仗,我这个后生承受不起,”
“大家散开些,不要挤到老人和孩子,”盛正拿着个电喇叭,站在门前喊。
大家虽然热情,但还称不上疯狂,盛正这么一说,现场有序得多,但走出来的冯一平,马上被围在中间,有些人跟他握手,有些人在他身上拍几下,说的都是方言,李志雄听不大明白,不过,其实也不用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的眼神和神情就能明了。
他踮起脚尖去观察,人群中的冯一平看上去也很激动,对周围这些人的问候,没有一丝不耐烦和敷衍的意思,有问必答,虽然看上去,有好多人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好了一平,虽然这是你的工业园,但自建成后,你就没有回来过,我带你转转?”盛正又拿着个大喇叭挤进去。
“这边,是丝绸世家的主厂区,”盛正像个导游一样,向冯一平介绍,身后跟着的人,依然不见少。
连那些上了年纪,看上去也不是爱热闹的老人,都一直笑呵呵的跟在后面,这些老人里,有些做退休干部打扮,短袖衬衫皮鞋西裤,有些则是这里乡下老人常见的打扮,长短裤,汗衫或者背心,脚下踩着凉鞋或者手工布鞋。
这些老人,也不刻意往前凑,只是笑呵呵的看着冯一平那个方向,慢慢的跟在后面走。
看到这一幕,李志雄觉得,现在真没有采访镇上居民的必要,这些俗话说一辈子过去一大半,半截身子入了土的人,没必要这么整齐划一的刻意来逢迎一个年轻人,哪怕他是世界首富。
十多分钟后,经过冯一平一次又一次的请求,跟着的人才慢慢散去,虽然大多数人,也就是跟着走了这么一段路,可能说上了一句话,但这些人看上去,都特别满足。
李志雄朝两个从楼上下来的手下招手,“拍到了吗?”
“拍了,也录了,”
“走,马上回酒店,”
酒店里同样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员工脸上都带着笑,欢迎用语的甜度,更是高了好几分这倒还容易理解些。
李志雄在电脑上细细的看着手下拍的照片,但他关注的不是冯一平,而是围着他的那些人,确切的说,是看那些人的眼睛。
他仔细的审视那上百张照片,能看到的几百双眼睛里,他没有看到谄媚、讨好,看到的只有爱护、自豪他们不是在看一个首富,他们是在看一个亲人。
一个手下说,“前些天去跟一则新闻,一个土豪带着漂亮媳妇回老家,拿麻袋装钱,见人就发,一般的两千,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一万,当时,也没见到那些收到钱的人有多高兴,有多热情,”
“所以,这就是土豪和首富的区别,”另一个手下回答。
“你们好好整理一下,”李志雄说,“相信我,我们这一次,一定能出一篇非常轰动的新闻,”他已经在构思这篇新闻该怎么写。
“那我们还去冯家冲吗?”
“当然要去,冯家冲旁边的那些村子也要去,素材越丰富越好,”
…………
综合楼里,冯振昌和梅秋萍呆呆的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冯振昌想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现在想说,未必!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梅秋萍则喃喃的说,“我现在一点都不稀罕什么警车开道的待遇,有几个让警车开道的人,能像我儿子这样,”(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越来越好()
“来啦来啦,”梅家塆,梅建中一手叉腰,一手搭在额前,翘首以盼,一个侄儿媳妇抱着孩子,乐悠悠的跟他说,“已经下车了,”
“大家都在?”远远的就看到村口这汇聚的人群,冯一平问大舅。
今天他们特意挑在半中午回来,想着上班的去上班,去田里的去田里,没曾想还是有这么多人等在这。
“我们没说你今天上来啊?”大舅说。
“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二舅说,“都知道你昨天在镇里,今天还不上来看外公?”
一下车,又是围上来一群人,“回来啦,还好吧!”
“挺好的,舅,舅妈,你们也挺好的?”冯一平几乎是走一步就得停一会,跟这些亲戚打招呼。
要说谁是谁,冯一平本来就说不清楚,不过,叫舅和舅妈,准没错。
“他在外面还算好,前几个月呆在首都也没事,太阳这么大,大家一会来家里喝茶,”大舅帮着招呼。
“一平,你记得我是哪个?”前面突然有一个穿着条纹体恤的人站出来问。
“表叔好,好几年不见,你身体还是这么好,”这个人,冯一平还真记得,就是当初坐席的时候,让冯一平喝醉了的那位。
见冯一平还真记得自己,这个表叔笑得露出满嘴黄牙,“日子过得舒心,身体才好,说起来,还得亏了一平你,”
三舅跟冯一平解释,这个表叔家的两个儿子跟儿媳,都在工业园上班,他和老伴,在家里带孙子,一年还养两季蚕,收入不错。
“表叔你这是哪里话,我也没做什么,”
“一平,客套话我就不多说,表叔倚老卖老的嘱咐你一句,以后要是再有这样的事,你可不能一个人在前面顶着,你不知道,这几个月你在首都,你爸妈着急,我们大家伙也跟着着急,好了,你外公还在那等着呢,”他拍了拍冯一平的肩头。
人群尽头,梅建中站在门前,双手叉腰,看着外甥走过来,这会表现得一点不激动,“到啦,快,进屋喝水,”
穿着件白汗衫的外公,气色挺好,就是看上去比以前更瘦了些,头发也比前一次见的时候,要稀疏些。
耳朵上带着个助听器,但说话的声音依然不小,估计是习惯了,但这也不错,听上去中气还算足。
这估计是除了过年,挂面厂第一次放假,三个舅妈正在忙着做饭,“两年多不见,一平,你都成大人了,”大舅妈端着一盘西瓜走过来。
“大姐你这话说的,”二舅妈看着没外人进来,小声说,“一平的女儿都满了周岁,做爸爸的人了,怎么还不是大人?”
“刚才你那个表叔说的话在理,”梅建中拿着个大搪瓷缸子喝茶,“做事情是重要,但是,别忘了你现在也是上有老小有小的人,再遇到那样的事,是得多想想,”
“我记住了外公,”冯一平没做任何辩解,“你身体好就好,”
作为一个已经84岁的人,外公的身体状态,真还算不错。
也没闲话几句,外公就催促,“饭好了吗?不快一点,一平他们今天肯定走不了,”
还真是,吃饭的时候,屋里就跟走马灯似的,都是来叫冯一平去家里坐坐,有点像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也不把你当客来待,不吃饭,水总要喝一杯,”
…………
下午三点多,终于进入冯家冲的范围,冯一平贪婪的看着外面熟悉,不,其实真有点不太熟悉的一切,“是不是有些认不出来?”冯振昌面带得色的问儿子。
“还真是,”
“这两年,不但是我们村富了,周围的村子也一样日子好过起来,虽然变化没有外面那些大城市那么大,但是,一年一变样,还真不是吹牛,”
“你就说这些房子,不比沿海那些有钱地方的房子差,”梅秋萍一样带着点自豪的说。
冯一平最在意的,不是这些房子,而是其它的一些东西,比如那些热情的跟他们打招呼的人,身上的衣服,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就连那些牙齿都没几颗的老人家,也都很少有人还穿裁缝缝的衣服。
家家门前停着的那些车,虽然最常见的还是面包车,大多数人家都还是摩托车,但这怎么也是富足的一个表现。
路边塆里的那些小路,也不再是土路,或者是随便用石块一铺,现在要么是规整的条石砌成,要么是水泥修的。
还有,路边没走多远就能看到的那些小店……。
最让他高兴的,是路边的路灯和公交车站牌,这些对城里人来说熟视无睹的东西,这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出现在他们这个偏远农村,说是划时代的变化也不过分。
虽然没有从蛮荒进化到文明社会那么夸张,但最少,也是终于从化外,成功的跻身化内。
“一平,”东正哥骑着摩托车迎面赶过来,挨着车停下,“呵呵呵,回来啦!”
“回来啦哥,”
堂哥那丝毫没有作伪的高兴,也让冯一平很高兴,原来的时候,他们堂兄弟之间,可没有这么亲密。
可能除了父母对子女,世界上其它所有感情的好坏,都会直接间接的跟经济状况挂钩。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后,才有条件、心气和精力来维护各种情感。
“你这是要去哪?”冯振昌问。
“什么去哪?就是专程来迎迎你们,怎么这么迟?好多人吃了中饭就在村部那边等,好了,我在前面给你们开路,”
没过几分钟,一个摩托车后面驮着一袋子米的人看到冯一平,一个急刹车,“小叔回来啦,”
“刚从外公家上来,现在家里也不种粮食?”
“粮食哪有经济作物赚钱?食品厂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