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地方是马萨诸塞州的德士堡镇。收容他们的机构的正式名称是马萨诸塞救济院,多半人干脆叫它:贫民救济院。


第三十七节 美好时光

  安妮和吉米匆匆走过前院的一扇大门,来到一间灯光幽暗的大厅。有个人坐在屋子的那头,忙着在写笔记。看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乖,过来一点,过来一点,让我看看你们。”
  他的声音和瘦小的身材活像一只蟋蟀,一只不折不扣快活的英格兰蟋蟀。
  他不停地翻本子,直到空白的一页才停手。
  “你们是莎莉文姐弟,对吗?”
  安妮和吉米点头,背后传来马车夫老丁的脚步声,他们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此时人生地疏、无依无靠,片刻前才见面的老丁仿佛是他们的百年知己。
  “老丁,来得正好。”那人在桌子后面兴高彩烈地招呼,“你们见过老丁了吧!”
  安妮和吉米再度点头。
  “我叫郭兰杰。先让我提出几个问题,再安排你们的房间和床位。”
  郭兰杰端详了安妮一会儿然后拿起笔。
  “先从你开始。你叫安妮。莎莉文,对吗?”
  “是的。”安妮回答。
  那人写了一阵,又问:“你多大岁数?”
  郭兰杰等了半天,没有回答,屋里一片寂静。“几岁?”还是同样的问题。
  “你多大了?生日是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生的?”
  安妮回答:“7 月4 日。”
  安妮脸不红心不惊地撒着自己编织的谎言。7 月4 日是美国开国纪念日,是一个象征幸福快乐,充满希望的佳节。这一天总是洋溢着兴奋,爆竹烟火劈啪庆祝,小孩娇嫩地欢笑,嘴里冰淇淋缓缓融化,沁出浓郁的甜香……她根本不知自己生辰何时。假设7 月4 日沾个光又何妨?
  郭兰杰记下。
  “哪一年的7 月4 日?安妮,你到底几岁?8 岁、9 岁、10岁?”她应该知道自己几岁的。这一次回答没有顺口溜出。
  “快10岁了吗?”郭兰杰自言自语,“就是大小姐了!老丁,你说呢?”
  老丁摇摇头看着怀表。
  “我想8 岁吧!”这些对答都—一记载到那个大本子上。
  郭兰杰猜错了。依她的年龄,安妮显得又瘦又小,其实再过两个月,4 月14日,她将满10岁。
  “好,你的资料齐全了。我们问完小弟弟的几个问题就一切完备了。”
  郭兰杰转向老丁,感慨万分地说道:“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到德士堡来,真叫人心疼。这儿除了收容的那些弃婴,他们两个年纪是最小的,真可怜!”
  郭兰杰最后看了看记载安妮和吉米的那一页。名字、籍贯、出生年月日。“该写的都写了。信不信,除了命运,谁又能安排这两个小孩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呢?”
  他心中默默地想。
  这一切都缘于安妮未出生以前。她的父母是爱尔兰人,那年头,爱尔兰闹饥荒,有20多年五谷不收,遍地荒芜。贫困的小佃农家只好把家里东西一样一样地卖掉。
  卖田、卖地,卖到最后无立锥之地,穷得三餐不继,饥寒交迫。他们只剩下两条路:留下来等着饿死,或远离故乡,飘泊异地另谋生路。
  1860年,逃荒者像澎湃的海浪般涌进美洲新大陆。年初,莎莉文家族的托马斯和爱丽丝夫妇逃离故乡爱尔兰,移民到新大陆。托马斯务农,他带着妻子到马萨诸塞州的小农村——食禄岗落脚。他听说此地工作机会较多,容易糊口,并且很快在附近农庄找到了打短工的工作。开始时莎莉文夫妇还感到孤单寂寞,不久后,爱尔兰人一批接一批,陆陆续续移民到该地。他们觉得此地虽然不是故乡爱尔兰,日于却比故乡好过得多。
  1866年4 月14日,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牧师给小孩子洗礼时问给婴儿取什么名字时,爱丽丝虚弱地微笑低语:“简。”“简”是受洗名,但从一开始大家都喊她“安妮”。
  莎莉文一家幸福快乐,虽然他们还是很穷,没有多余的钱储蓄,但已不再挨饿了。
  黄昏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安妮开始学语,托马斯便天天讲故事给她听。晚饭后,他拉开椅子,把她抱到膝上,说:“今天要听些什么故事?”
  父亲讲的每个故事她都喜欢听,其中以《小红帽》为最。其他爱尔兰的神仙故事、民谣、诗歌……她也都很喜爱。
  哄安妮上床睡觉前,托马斯常把安妮高高举在头上,荡秋千般地摇晃着;在屋内快步绕圈,逗得女儿咯咯欢笑。这个时候,他总会大声对着安妮说:“我的小安妮,我们莎莉文家多么幸运!我们有爱尔兰好运保佑,谁敢来欺负我们!”


第三十八节 扫帚星

  然而,好日子享尽,莎莉文家的幸运之神开始远离,不再眷顾了。
  厄运先从安妮下手。3 岁未到,安妮的眼睛开始发痒,眼皮上长满了细沙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由软变硬,由小变大,扎得安妮眼睛又痒又痛。
  安妮揉了又揉,擦了又擦,结果情形变得更糟糕了。小颗粒并没有因揉擦而消失,反而刺伤了眼球。安妮的眼疾一天比一天严重。
  莎莉文家并不富有,根本没有钱去看私人医生,只得等候福利机构的巡回医生来带安妮去治疗。
  他们尝试了许多治疗方法和偏方。听邻居说用天竺葵泡水洗眼睛可以治好,爱丽丝便去摘生长在窗前开着红花的大竺叶子,用大锅煮沸。她用这些苦汁洗涤女儿的眼睛,结果安妮痛得拼命地哭叫,眼疾依然没有治好。
  最后,他们只好带安妮去看私人医生。医生翻了安妮的眼皮,拿出一把小刮刀,刮着眼皮上的小颗粒。安妮痛得尖叫乱抓,医生态度粗暴地喝住:“抓紧她,不许动。”
  医生的情绪非常恶劣,为什么这些付不出医药费的穷人偏爱来找他?他大吼:“坐下,坐下。”畏畏缩缩的莎莉文夫妇只敢小心翼翼紧靠在椅子边。
  托马斯必恭必敬,走上前去说:“大夫,请您帮帮忙,请您治好我女儿的眼睛。”
  “给你一些眼药膏,一天涂两次,挺有效的。”医生的话显得颇具权威。
  莎莉文夫妇对医生有莫大的信心,于是就安心离去。
  望着他们走向街中的背景,医生摇了头,叹了气。他知道小女孩的眼睛已经没有痊愈的希望了。
  “颗粒性结膜炎(砂眼)”,他不忍告诉莎莉文这个病名。“砂眼”是那些有钱人才生得起的富贵病。需要阳光、新鲜空气及整洁的环境,需要肉类、鱼类、蔬菜和水果等滋养品来调养,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医好的疾病。
  医生情不自禁地摇着头,不要想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吧!假如那女孩的父母有钱,她根本不可能染上这种不干不净的毛病。“砂眼”偏爱贫民窟,喜欢在肮脏的地区散布。
  世事无常,祸不单行。安妮感染砂眼后,爱丽丝也生病了。
  一天早晨,爱丽丝摸着自己喉部,觉得酸痛难忍。几天后痛苦不但没减退,反而有些微微发烧,她一天比一天消瘦,身体变得倦怠无力。她开始拼命地咳嗽,不用医生说,爱丽丝也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肺结核”是专门找穷人纠缠不放的绝症。
  时运不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了几天,爱丽丝告诉丈夫:“托马斯,我们又有孩子了。”
  爱丽丝宣布这个消息时,他们正在吃晚饭,托马斯默然放下刀叉,咽下食物,问道:“什么时候生?”
  “今年冬天吧,我想可能在圣诞节前后。”
  托马斯不屑地啐道:“好一个累赘的圣诞礼物。”他狠狠地摔下餐巾,掉头走了出去。爱丽丝长叹一声,怎么能怪她呢?一切都这么不顺心,她的肺病,安妮的眼疾,现在又加上一个花钱的婴儿。一个钱不能当两个用啊!
  1869年1 月,吉米出生了。他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遗传了母亲的体质,臀部长了一个大大的结核瘤。
  往后的日子爱丽丝总是脸色苍白,眉头深锁。日后人们告诉安妮,她的母亲年轻时多么开朗、爱笑,而安妮记忆中的母亲却是苍白、困倦、瘦弱,寂静得像一尊雕像。
  安妮与她父亲仍有快乐时光。他继续为女儿唱歌、跳舞,说一些令人开心的故事——只是次数在逐渐减少。有些回忆令她永生难忘,其中一幕是父亲蹲在她身旁,问她:“今天痛吗?”
  安妮点点头,她知道父亲说的是她的眼睛。
  “我的小宝贝,来吧!天气这么好,我带你出去走走。”托马斯牵着她的手。
  父女俩走了5 里路,到了邻镇西乡。托马斯听说此地来了一位眼科医生,所以特地带安妮来。但是检查过安妮的眼睛后,医生只是摇摇头。
  离开医生诊所,回家的路上,托马斯在安妮身边蹲下,搂着她说:“宝贝,不要担心,这个医生虽然不能看好你的毛病,但爸爸总会找到一个好医生来医好你的眼睛的。”他拍着胸脯保证。
  他把安妮扛在肩上。“等你长大一点,我就带你回到我们的家乡——爱尔兰。
  用爱尔兰香浓河的河水洗净你的眼睛,就不会再痛了。“他满怀深情地加上一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药水。“听得安妮眼睛发亮。瘦小的她岂知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到爱尔兰的香浓河,路途是多么地遥远。
  托马斯带着女儿走到镇中心的繁华区。一家商店橱窗里展示了一顶美丽的白色草帽。
  “嗨!”她的鼻尖贴到橱窗玻璃上赞叹地叫起来。
  白色的帽子上有一条淡蓝色蕾丝带垂在后面。托马斯看看女儿,拍了拍她的肩膀走进店里。
  安妮看到售货员从橱窗里取下帽子。几分钟后,托马斯走出来,把帽子戴在安妮头上。这是她一生中的第一顶帽子!美得像童话故事中小仙女头上的帽子!戴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帽子,她一路欢笑回到家。
  病魔侵凌家人,托马斯面对接踵而来的重重困难显得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摆脱心中的忧虑和烦恼。沉重的负担和悲哀折腾着托马斯,他慢慢迷失正念,开始学会了借酒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托马斯常常喝得烂醉才回家。他们又生了一个小孩,爱丽丝病得奄奄一息,骨瘦如柴,婴儿又吵又闹,她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安妮。
  安妮年幼不懂尘世坎坷,不解人意,她需要家人关怀示爱。然而她的双亲没有多余的爱滋润她、呵护她。她心里的不安和焦虑纠葛在一起,化为一把无名火,使她变得愤怒,常常狂乱地发脾气。安妮已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了,她由快乐天真变成暴躁易怒的小女孩。
  无知的安妮宣泄她的情绪和大人迥然不同。她用自己的方式,用整个身体冲击小生命中的郁懑。她大声嘶喊、怒吼、东撕西摔,试图抗拒莫名的恐惧。
  她的脾气让人不能忍受,以至于邻居们都叫她“令人讨厌的小孩”。
  有一次,她把手伸进烤箱里拿面包,不小心被火烫到。虽然这是自己的错误,她却勃然大怒,抓了火钳,夹起面包,使劲地摔在地上。
  眼看安妮愤怒地糟蹋她们的宝贵口粮,母亲只能无力地呻吟:“安妮,安妮……”
  另外有一次,爱丽丝叫安妮照顾睡在摇篮里的小妹妹一玛丽。安妮摇一摇,不觉怒气从中而来,打从心眼里她就不喜欢玛丽。玛丽夺走了妈妈所有的疼惜和怜爱。
  她越想越生气,愤愤地用力摇晃,咚的一声,小婴儿从摇篮里滚下来。
  那一天晚上,父亲狠狠地揍了她。她咬紧牙根,滴泪不流,从此怨恨更像燎原的野火,难以平息。
  安妮的坏脾气有增无减,直到不可收拾。每天早晨,她喜欢看她父亲刮胡子。
  这一天,看到刮胡膏的瓶口沾满了泡沫,她注视了一会儿,泡沫裹着胡子,多么好玩。她的手慢慢靠去,伸到肥皂泡里。
  不巧托马斯的情绪也不好,“把手拿开。”她打了安妮的小手。
  这一巴掌点燃了安妮的宿怨与积恨,瞬间像火药爆炸一样,安妮举起手边的瓶瓶罐罐,对着镜子一个接一个狠狠地掷去。镜片碎落满地,留下木头空框颤颤震动。
  安妮嘶声裂叫,父亲没有动手打她,也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呆若木鸡,哺哺自语:“是魔鬼缠身?是鬼迷心窍?看看你所做的,你这个扫帚星,带来厄运……都已7 年了。”句句清晰地刺进安妮心坎。
  可怜的安妮成了代罪羔羊!其实托马斯的情绪不在于破碎的镜子,而在于贫穷和疾病。辗转不能人眠的漫漫长夜,父亲哺哺的诅咒,困扰了安妮多年。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穷困和疾病像一串无法打开的链环,厄运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吉米已3 岁,肿瘤越长越大,安妮眼疾更趋恶化,爱丽丝病人膏盲,托马斯沉沦酗酒,无法自拔。情况已到了山穷水尽,无法再坏的境地了。在这些苦痛的岁月里,爱丽丝勉强撑住了这个家。结核病菌像虫一般无声无息地把她啃蚀耗尽。
  昨日,她还在那儿,次日,她已魂归西天。栋梁倒塌的家,七零八落。
  莎莉文的亲戚只得出面救济,出来安顿一个酗酒的男人和3 个年幼的小孩的去处。
  亲族代表通知所有的亲属开会,住在附近的亲戚都来参加。爱伦姑妈主动提议要收养吉米和小婴儿玛丽。没有人主动收留安妮,就是因为她一发不可收拾的坏脾气和眼疾。
  经过一番推诿后,大家决定由堂哥约翰与堂嫂苏达希收留安妮。约翰有钱!可不是吗?好歹他拥有一个制烟厂,虽然不算大,却也算是自己当老板,独资经营。
  “你们最宽裕,该你们抚养。”大家异口同声要求他们收养安妮。
  “你们毫无道理,只是嫉妒我们。”苏达希大叫不平,但她推不开道义责任。
  当天下午,他们只得把安妮带回家。
  苏达希尽她所能,有心善待这个不速之客,无奈安妮仇视一切家教规范。在安妮心中,她已一无所有,只剩下不可侵犯的“自由”,自己得好好保护自己。她幼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一切只是出于本能,不择手段、不可理喻地维护所谓“自由”。三番五次,她的粗暴野蛮把苏达希吓得不愿意再招惹她了。家规、教养无法施用在她身上。苏达希堂嫂也就撒手不管,不闻不问,任由她自生自灭了。
  有一阵子安妮过得很惬意。春天到来,安妮在田野里游荡,从这个牧场到那个草原。坐在苹果树下编织自日梦,躺在干稻草堆上发呆,混过日子。只要离开寄养的“家”,她就心安。舒坦、快乐。
  一天晚上,约翰告诉太太:“你猜,我今天看到安妮在做些什么事?”
  “我看到她躺在谷仓后面那片草地上。我足足观察了5 分钟,她高举着手,一动不动。有只小麻雀从树上飞过来,掠过她身上,看了她一眼飞走了,安妮还是不动。那只小麻雀竟然又飞回来停在她手指上,她们就这样子,像老朋友似的互相观看——真是不可思议。”
  苏达希冷冷地哼道:“有什么好奇怪?小鸟的朋友?岂是只小鸟,她就像一头野兽。养一只小马或小牛都比养她好得多。”
  约翰感慨道:“在家里无恶不作,在外面却可以这般温驯有耐心。”
  秋天来了,学校要开学了,安妮也到了该入学的年龄。一天,她找到苏达希堂嫂,用兴奋而激动的声音颤抖地问:“我可不可以去上学?”
  “不要做白日梦了。”苏达希嗤之以鼻,“凭你这一双眼睛,一辈子也别想读书、写字。”
  圣诞节快要到了,约翰和苏达希几乎每天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进入前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