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是诸葛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哥是诸葛亮-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超笑了,说到:“这几天,你就和马岱他们去吧,顺便帮我给小均带点东西。”

    诸葛泠听说三哥邀请她和马岱去焉耆做客,心里十分高兴,好久不见三哥了,心里很是想念。就催促马岱赶紧准备。

    马超禀明了父亲马腾,说了关于马云鹭的婚事,他同意马云鹭到焉耆去看看。能解决女儿的婚事也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叮嘱马超一定要注意她的安全。

    马云鹭、诸葛泠在马岱的护卫下,踏上了前往焉耆的路途。

第一百一十八章 国家公民

    黄月英来看望诸葛均,给他带来了惊喜。他没有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黄月英留下不走了。

    诸葛均和黄月英单独在一起时,黄月英对他讲了诸葛亮的意思,把他激动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原来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可以信任的,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心灵曾经的创伤在这一刻彻底得到了平复。

    黄月英是个闲不住的人,有点工作狂,她与诸葛均商议后,化名黄亮,担任了副宰相,负责工商和财政两个部门。诸葛均的压力立刻小了许多。

    赵云被邀请协助吕秉、刘汉和覃兵等人训练军队。

    转眼时间,诸葛均担任焉耆国王已经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里,焉耆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黄月英的主持下,工业基地的建设基本完成,先期投入生产的工厂已经产生了效益,得到了将土地入股的地主们的认可,加大了他们投入工商联股份的热情,同时工厂为大批平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医疗体系在杜雪莲的主持下,医疗网点遍布了焉耆国全境。学校也在全国人口相对较密的地方建立起来。道路以及城市改造也取得了进展。这一切都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诸葛均作为国王,受到了国内各个阶层的支持。地位日渐巩固。

    随着国家工商业体系的建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人见突出,外地招募的人员也就是杯水车薪。是时候解决奴隶制了。

    土地收归国有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数量并不是很大,因此没有进行平均分配,而是仿照后世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集中开发利用土地。

    经过充分的准备,诸葛均批准了解放奴隶的法令。

    这天,国王的法令正式公布了。焉耆国城市乡村,各个居民点,都有官府的人在许多士兵的保护下,在宣布法令。主要内容是:

    一,国家取消奴隶制,凡是拥有奴隶的奴隶主必须到当地官府,办理登记手续。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全部奴隶卖给官府。自今日起,任何人都不得再拥有奴隶。

    二,所有奴隶在官府进行登记后,将取得平民身份。

    三,所有奴隶所欠奴隶主的债务,一笔勾销。

    四,所有奴隶将有国家安排工作。在没有安排好工作之前,奴隶主必须为原来的奴隶提供食宿,费用由国家支付。

    五,奴隶主可以继续雇佣已经成为平民的原奴隶,但是必须是在被雇佣者自愿的前提下,同时要在官府办理登记手续。

    其实在此之前,官府已经对所有奴隶进行了摸排登记,掌握了全部的情况。大部分奴隶已经安排在各个工厂企业、生产建设兵团和进行国家基建工作,只有少量的奴隶还没有安排妥当。

    奴隶的解放为焉耆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取得了平民身份的人们,从卑贱的奴隶成为有尊严的平民,使他们焕发了拥护国家的极大的热情,也成了诸葛均的鉴定的支持者。诸葛均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诸葛均接着批准了另一条法令,身份证制度。

    仿照后世的管理制度,全体国民都进行了身份登记,办理了身份证。凡是持有身份证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国家公民。”

    国家公民拥有如下权利和义务:

    凡是国家公民都享有国家……

    凡是国家公民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总之,与后世公民的权利地位相差无几。为了不引起当时整个时代的反对,诸葛均没有取消贵族阶层,只是对他们的特权给予了限制。

    经过改革,焉耆成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家。而这些占国家总数达92﹪的既得利益者,成为了国家政策坚定的支持者,而被取消了部分特权的少数贵族,奴隶主和大地主,则在经济上得到了补偿。整个社会的改革,平稳着陆。

    由于国家公民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福利,国家公民这一称号成了荣耀的象征。

    公民们对于参加国家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妇女是国家人口的一半,她们的能量也是巨大的,诸葛均本来想搞个妇女解放运动,想想自己那些可爱的老婆,一夫一妻的事就算了。哪个他都舍不得。但是,他还是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比如参加工作,享受工资与男性平等的待遇。禁止人口买卖,等等,受到了广大妇女的支持。

    解决了国家内部主要的矛盾,王梓、黄月英和嘛含等人,对于国家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并开始了逐步实施。

    诸葛均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军队建设。

    到目前为止,焉耆还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维持国家治安的是诸葛均组织的公安部队,用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还是西北五虎的4000骑兵和甘易的1000骑兵。

    吕秉、刘汉和覃兵等人训练的军队,还没有成型。只有一支不到1500人的新兵。诸葛均决定建立一支新型的国家军队。新军队的名称就叫国防军。

第一百一十九章 国防军

    众所周知,后世20世纪,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几乎是战无不胜的。这支军队之所以强大,并不是依靠先进的武器,而是依靠军队成员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来源于他们有理想,以及军队的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利益紧密结合。

    军队的官兵都知道为什么打仗,因为他们所维护的国家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军阀的军队只是维护军阀的利益,普通官兵只不过是炮灰而已。这两种军队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他们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战斗力的差距当然也是巨大的。

    诸葛均参考了后世那支先进军队的组织模式,建立了新式的国防军。他采取了如下的组织措施:

    一,兵源及管理其一,兵源。

    焉耆国法律规定,凡是国家公民都必须依法服兵役,国家有征调的权利。为了提高公民参军的积极性,诸葛均采用了募兵制。国家规定,凡是参加国防军的公民,将按照国家平均工资水平的一倍发放工资。退役后将有国家安排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同级工人水平一半。

    其二,军功制度。

    军队实行三等16级军功制度。每级都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有等级积分,积分到了一定数值,可以晋升相应的社会等级(后面详述)。

    其四,退休制度。

    凡是从军队退休的,国家给予养老,并按照在军队时的工资发放。

    其五,抚恤制度。

    凡是战死的官兵,国家将按照他在军队的工资按月发给其家属,连续发放30年。凡是伤残官兵,国家给予安排工作,按照伤残等级给予相应的工资补贴。

    二,荣誉制度及政治教育(略)三,军衔制度。完全采取后世的军衔制度。(略)在优厚的待遇面前,公民报名参军的热情空前高涨,各个报名点都是人满为患。

    赵云和刘汉将他们原来征兵时百姓的愁苦反应,与这里相对照,心里极其震撼。

    焉耆国防军目前共征召了3000名士兵,加上原来的1500名士兵,连同军官,全军共5000人。编为步兵,骑兵,技术兵和后勤兵。

    军队编制内,打破了民族界限,全部实行混编,这样,军队就不再受民众势力影响了。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焉耆国防军目前共征召了3000名士兵,加上原来的士兵1500名士兵,连同军官,全军共5000人。编为步兵,骑兵,技术兵和后勤兵。

    对于军官的培养。诸葛均建立了军政学校,对于所有符合军官条件的士兵进行培训。规定所有军官必须经过军政学校培训。在战场上因功提升的军官以后也要经过军政学校培训。确保军官的素质和出身。

    经过诸葛均和吕秉、刘汉和覃兵等人以及原来教导队学员的努力,一支新型的国防军建立起来了。

    焉耆国的军队编制完全按照后世军队的编制,因为目前的人数较少,编为一个师,师长吕秉,付师长刘汉,覃兵。下设一个骑兵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火力团,一个辎重团。师直属一个侦察营,一个警卫营,一个通信营,一个重甲骑兵营。一个野战医院。

    当国家建设各个方面都走向正轨后,诸葛均的精力开始转向武器研究。他深知依靠焉耆乃至西域微弱的人口,想争霸天下,只能依靠武器的先进来弥补兵力的不足。他为此建立了军事研究院,为培养后续人才,又建立了军事技术学校。

    诸葛均首先推出的武器是长弓、床弩和抛石机三项远程武器。

    一长弓。

    英格兰长弓源于威尔士,后来传到英格兰,弓长六英尺,使用的箭有三英尺长。由英格兰长弓所发射的弓箭能够轻易地刺穿普通步兵所穿的皮制护甲;通过用力地拉紧弓弦可以增强弓箭的杀伤力,能够刺穿重装步兵或骑兵的坚固装甲。以长弓来作射击,需要有足够多的训练;一个有经验的长弓手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击。长弓具有很远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在中世纪的战场上,大批长弓手能够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杀伤。他们并不会射击个别的目标物,而是向敌军所占据的区域作出严密射击。如果以每分钟射出六支弓箭来计算,三千个长弓手就能够向密集的敌军队形发射一万八千支弓箭。这种区域攻击的效果可以让敌方人马受到很大的创伤。在百年战争中,法兰西的重装骑士们不得不面对了遮蔽蓝天的箭影,与它们呼啸而来时所发出的锐利声响。

    二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牀弩、牀子弩(arcuballista),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是把弩大型化或有多个弩翼(弓身),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的一种大型的特殊弩。床弩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攻城或海战。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军队**有六种床弩。典型的中国床子弩使用绞车拉动弓弦,操作士兵达7名,根据宋人记载的最高射程约合现在的1500米。根据史料记载,辽军将领萧挞凛便是被400多米外宋军阵地的两米巨箭射杀,最终双方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

    三抛石机。

    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配重物(counter…weight)的重力发射。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十五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当世界上第一门火炮在中国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就是这种抛掷石弹的石炮……抛石机。所以古代的〃炮〃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又叫抛车、投石车、霹雳车等,总之是用来攻守城堡,以石头当炮弹的远程抛射武器。

    这三项武器,诸葛均将他们编入了火力团。

    焉耆国原国王杜泰的宠妃韩玉,在杜泰死后被李坤带到了匈奴的王城,这女人比李坤大三岁,床底之间的功夫令李坤十分满意,加上她刻意讨好李坤,本人又长相妖娆,渐渐得到了李坤的宠信。这天,趁着李坤出门,韩玉悄悄出了王城,来到了城外的一个树林里。

第一百二十章 杜歌的阴谋

    韩玉下了马车,进了树林,在一棵高大的杨树下,拍了拍手,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不一会儿,不远处的树丛了传来了同样的回应声。接着,树丛里走出来几个匈奴人打扮的男子,为首的赫然是杜泰的长子杜歌!

    韩玉哭着扑到了杜歌的怀里。

    杜歌那天逃走后,为了防止追兵,硬是翻越了天山,进入了北匈奴的地盘,穿越沙漠,绕道乌孙,最后进入了龟兹国。期间历尽艰辛,逃走时的36个人,最后只有14个人到了龟兹。他投靠了龟兹国王白商,白商为了控制焉耆,答应帮助他复国。

    杜歌听说韩玉还活着,被李坤带到了南匈奴王城,心中思念,就来到匈奴王城,整整等了三天,才设法与韩玉取得了联系,趁着李坤不注意,二人终于见面了。

    韩玉倚在杜歌怀里,二人互诉了相思之情。韩玉哭着说道:“杜哥,带我走吧,那个李坤真叫人恶心,我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杜歌也想立刻将她带走,但是如果被李坤知道了此事,就是白商也保不了他,也不会为了他去得罪李坤。再说了,韩玉在这里,关键时候还能起到作用。因此,韩玉暂时还不能离开匈奴。

    他对韩玉讲了其中的利害,劝她暂时隐忍,答应她自己复国后,就立她为后。韩玉痛哭半晌,无奈地答应了。

    经历了失国丧父之痛的杜歌,现在已经明显的成熟了起来,通过他在焉耆的亲信传来的消息,知道了诸葛均担任国王后,举措得当,现在在焉耆国威望如日中天,知道现在就想复国难于上青天。只能暂时隐忍,以待时机。

    他叮嘱韩玉随时关注与诸葛均和焉耆国有关的消息,二人约定了联络方法。依依不舍,洒泪而别。

    在返回龟兹的路上,杜歌反复思索着对付诸葛均的办法,终于想到了一条毒计。他异常兴奋,快马加鞭,要赶回龟兹,与白商商议。

    这天,诸葛均在吕秉和赵云等人的陪同下,到火力团检验长弓部队的训练成果。

    一个连长指挥着三个排分别进行了表演,战士们经过了几个月的练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射击技术,如平射,抛射,三段射等,这些技术都是诸葛均从后世成熟的经验中挑选出来的。

    三段射是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一种火绳枪战术,在当时火枪无法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弥补了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在明朝和日本都出现过三段击的记载。这种射击方法在连发火器未发明时是一种快速持续有效的射击方法。诸葛均将这种方法引用到射箭上来。

    第一次见到三段射的时候,赵云和刘汉都大为叹服。认为这是连续攻击敌人的好方法。他们都很奇怪,诸葛均没有接受过一天军事训练,想出的法子却很先进,实用。床弩和抛石机的威力更是令二人叹为观止。

    诸葛均对参加表演的官兵给予了赞扬,令官兵们十分鼓舞,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训练。

    参观完训练表演,几人邀请诸葛均在军中吃个便饭,诸葛均也想和他们聊聊,就答应了,正要往营房走,一个通信兵来报告,马岱来了。诸葛均就邀请几人一起去迎接。

    当他们赶到王宫时,马岱他们已经早到了,黄月英将他们安排好了住处,正在陪着他们聊天。

    诸葛泠与三哥最是亲厚,见到诸葛均,也不管马岱等人就在旁边,一下子就扑到他的怀里,眼泪就流出来了。

    等她情绪平复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