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是诸葛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哥是诸葛亮-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月英说到:“是啊,这个戏院真是很有特点,否则我和你二哥也不会来这里。”

    诸葛均说到:“对啊,你们看他们的这些营销手段,是不是很先进呢?你们以前听说过没有?现在,除了大唐,只有倭奴国的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我猜想他们应该是来自倭奴国。

    当然,仅凭这一点,只是引起我的猜疑。我刚才看到她们的长相,更加深了我的怀疑。”

    刘循说到:“她们长得和咱们一样啊,我看不出哪里不对。”

    诸葛均说到:“倭寇女**部分鼻梁较高,眼袋较重,单眼皮,笑起来眼角向下弯。她们两个就是这样。”

    刘循说到:“我想起来了,这两姐妹还真是这样的。不过咱们大唐女子这样的也多得是啊。”

    诸葛均说到:“还有,你们与她们谈话时,是不是感到很舒服,她们总是点头同意你们的意见,让你们觉得她们赞成你的观点?”

    诸葛亮说到:“确实是这样,我当时觉得她们很有教养。”

    诸葛均说到:“倭寇的语言习惯是,谈话时频繁地随声附和,点头称是。‘是’,‘嗯,是吗?’包括这种话语,以及点头哈腰姿势等,据调查观察,日常谈话里每几秒钟就发生一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说得对’,‘明白了’这种肯定含义,有些只不过是‘啊,是吗?’‘有那么回事?’等,仅仅作为听了对方的话之后做出的一种反应而已。

    与有这种习惯的倭寇接触,要是认为‘他那时确实表示是肯定的’,那么对该倭寇来说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反之,习惯与随声附和的倭寇,对在谈话中不表示任何反应的外国人,则感到不安,他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人是否在听我说呢?’。

    倭寇即使持有自己明确的意见,他们也避免‘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表达的话语,而采用‘恐怕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认为呢?’这样婉转的措辞,明显的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时明确的表明,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显示出在听取对方的反应后,再表示自己主张的一种姿态。”

    黄月英说到:“原来是这样啊。”

    诸葛均说到:“通过以上的观察,我决定试探她们一下,突然用倭寇的语言说到‘啊里嘎到。’就是谢谢的意思。那个妹妹下意识的回答‘一一诶……’其实她要说的是‘一一诶,多一他西吗西忒。’就是不用谢的意思。”

    黄月英问道:“你还会说倭寇的话,啥时候学的,我咋就不知道呢?”

第二百七十六章 朝鲜战局恶化

    为了阅读方便,以下朝鲜地名均采用现在的地名。

    黄月英对于诸葛均居然还会倭寇的语言,感到十分惊讶。

    诸葛均说到:“我就会几句日常用语。”这话倒是真的,他就是从影视剧中学来的这几句,没想到居然用上了。

    诸葛均接着说道:“她们出去以后,觉得露出了破绽,而且她们每天在大厅里观察客人,一定发觉了李罗的手下,因此决定脱身,多亏了李罗早已布下了网,才没有让她们逃脱。”

    李罗连忙说到:“都是主人交代的,我哪里能想到呢?”他可不敢贪功,这也是李罗受到喜欢的原因之一。他说道:“刚才手下来报告说,那两个姐妹的脚上果然有变形的痕迹。”

    诸葛亮说道:“这我就明白了。我听说过倭寇常年习惯穿木屐,大脚指一定会留下痕迹。”

    诸葛均说道:“二哥说得对,因此我才叫李罗验证一下,果然如此。”

    刘循有些后怕地说道:“辛亏你及时发现,不然我还想纳她们为小妾呢。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诸葛均说到:“这不怪你,都是倭寇太狡猾了。”

    诸葛亮说到:“这个戏院开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看到有不少高官来过,李部长你们要好好甄别一下。”

    李罗请示到:“不知陛下对于处理这个案子有什么指示?”

    诸葛均说到:“对于所有于此是有关的人,都要进行一下调查,只要是陷入不深,没有对国家造成损失的,一律不予追究。牵扯的人越少越好。还有,这个戏院不要查封,就由官府接收,继续办下去,毕竟成都的娱乐活动太少了。此事就由刘总督办理吧。”

    由于诸葛均交代秘密处理这件间谍案件,几乎没有引起成都城里的人们关注,平稳地处理了。

    间谍案的破获,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价值,两姐妹当夜乘看守不备,咬舌自尽了。由于倭寇远居海外,情报部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全部资料都是通过从以前来大唐经商的人那里知道的。

    倭寇现在已经统一了倭奴国,改名日出帝国。国王始终戴着面具,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此人才能出众,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号称天皇。

    对于别人来说,这些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对于诸葛均来说,已经足够了。他已经大致知道了此人的身份。也明白了此人的野心。

    不久后一天,诸葛均交代诸葛瑾,让他组织人编写倭寇语言教材,使之成为大唐军事学院的教材,要求唐军官兵和情报部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习,提高对付倭寇的手段。

    诸葛均每日继续将精力投入科研指导,同时关注朝鲜局势。

    驻守辽东的破虏将军李典,接到了朝廷征伐倭寇的命令之后,由于上次的对平壤的援军被歼灭,他手头没有足够的力量,只好从辽东境内四处抽调,也只勉强凑上了34000人,兵力严重不足,而且基本上是地方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他认为不能盲目出兵,申请从幽州派出援军。

    李典等到了朝廷派来的5万援军后,开始出征朝鲜。此时已经是214年3月中旬了。

    在此期间,倭寇占领朝鲜全境之后,田中一郎将汉四郡内汉族人基本上屠戮干净,将汉族人的田地和财产分给了当地朝鲜族人,并从国内调集了大批的粮食,帮助当地朝鲜人过冬,此举赢得了朝鲜人的好感,他迅速整合了汉四郡内朝鲜族的势力,稳固了倭寇在当地的统治地位。此后,大汉在朝鲜的影响力全部丧失。

    田中一郎将朝鲜伪军统一整编为12个师团,总兵力为21万人。加上三个师团的倭寇,此时,倭寇在朝鲜的兵力达到了26万人。

    李典率领汉军从义州越过鸭绿江,首先在东古里击溃了两个师团的朝鲜伪军,然后又攻占了龟城。李典在龟城设立了后勤补给基地,然后从秦川和方砚两路奔袭安州,围歼了一个伪军师团。伪朝鲜政权刚刚建立不久,还不稳固,李典一路势如破竹,与四月上旬已经逼近了平壤。

    倭寇集中了5个师团的伪军,一个旅团的倭寇死守平壤。两军陷入了胶着状态。李典这近一个月的战事比较顺利,但是他总感觉得哪里不对,尽管对面的倭寇三个师团的番号都出现过,可是他还是认为他所接触到的倭寇的战斗力,不像传说的那么强大,也就是说,倭寇的主力不在这里。

    李典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破虏将军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他意识到了危险,很快察觉出倭寇的战役意图:倭寇故意示弱,诱敌深入,使汉军战线拉长,然后奔袭汉军补给基地,切断汉军补给线。在朝鲜汉军无法就地补给,那么等待汉军的结果就是覆灭。

    李典在战线向平壤推进时就已经考虑了这一点,在龟城留下了2万人马,确保粮草基地的安全。同时,随时观察着战场情况的变化,没有发现倭寇军队调动的迹象。他是一个陆战将领,对于陆海联合作战的经验为零。可以说在汉朝这个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无可挑剔。但是他忽略了倭寇还有强大的海军。

    李典凭着经验,察觉了倭寇的意图,他立即派人快马通知龟城守军加强戒备。一面派一个副将率领两万汉军,冒充主力继续与倭寇在平壤对峙。他率领主力星夜兼程回防龟城。但是,一切已经晚了。

    这天,汉军龟城守军忽然发现天摩方向出现了大批倭寇,这里是最不该出现倭寇的地方。

    原来,田中一郎战前就已经对李典的情况作了深入了解,知道他是个难缠的对手,他利用李典不熟悉海战的弱点,制定了这个诱敌深入的战役计划。以部分倭寇配合伪军,且战且败,将汉军引诱到平壤一线,远离了后勤补给基地。他亲率主力2个半师团由海军运送,在铁山和多狮里登陆,突然出现在龟城。

第二百七十七章 辽东危急

    龟城太小了,里面只能驻扎不到一万汉军,守军一部分驻扎在城外。汉军被倭寇分割包围了。

    倭寇首先进攻了城外的汉军,汉军猝不及防,比较慌乱。倭寇集中了主力近三万人在炮火掩护下强攻,很快就突破了汉军的临时营寨,不到一个时辰,汉军死伤殆尽。歼灭了城外的汉军之后,倭寇开始攻打龟城。

    龟城只是一个人口仅仅只有1万的小城,并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倭寇集中炮火,猛轰北面的城墙,不多时就将城墙轰塌,经过三个时辰的巷战,汉军虽然勇敢抵抗,但是最后敌不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数倍于己的倭寇。

    龟城陷落了,近8000名汉军被俘。田中一郎没有将粮草焚毁,而是以搬运粮草者,可得两成的条件,组织当地百姓,为倭寇将粮草运往铁山,装上了军舰和征集的船队。他率领倭寇主力向东迎击李典。

    田中一郎的打算是,趁着李典在平壤,不知道这里的情况,他率领倭寇主力奔袭安州,然后与平壤守军夹击汉军。他没有料到,李典会率领汉军主力脱离平壤,提前返回,此时已经越过了安州。李典也没有想到田中一郎已经打下了龟城,而且这么快就来奔袭安州,结果两军在安州以西博川遭遇。

    两军前锋一照面,立即发生了激战。

    倭寇的主力除了在龟城损失的,和在龟城留守的,在此地的共有28000人,汉军共有45000人。李典见自己的兵力占优势,立即全军压上,希望能迅速解决战斗。

    博川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倭寇占有地利上的优势,田中一郎立即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阻击汉军。李典发现倭寇虽然火炮和床弩厉害,但是射速较慢。李典立即发挥长弓部队的威力,掩护主力进攻。双方在山坡上激战。李典见长弓部队有效地压制了敌人,就一面正面进攻,一面派出一支部队迂回攻击倭寇的侧翼。

    田中一郎发现有被包围的危险,他迅速判断了形式,决定利用地形拖住汉军。他指挥部队收缩,向高处转移,抢占了三个山头,居高临下,抵消了汉军长弓的射程远的优势。汉军仰攻伤亡太大,就暂时退了下去。

    按说倭寇被包围在山上,没有补给,连水源都成问题。可是朝鲜的四月,山上的积雪仍未化尽。解决了倭寇的饮水问题。不管怎么说,形势应该对汉军有利。但是,汉军自从与倭寇在平壤对峙开始,携带的给养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安州本身就没有什么给养,也没有给他们补充多少。对峙下去,汉军将面临弹尽粮绝的险境。

    倭寇不必担心,因为他们有援军,朝鲜境内近期可以赶来参战的伪军还有四个师团,平壤方向的汉军只有2万人,而倭寇和伪军足有10万之众,很快可以击败汉军赶来支援。汉军由于没有给养补充,坚持不了几天。

    李典发现,汉军现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自己如果在这里被倭寇缠住,没有给养,很快就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局面。李典仔细分析了面对的情况,做出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放弃朝鲜,马上撤退。

    李典不忍心放下平壤前线的那些汉军,但是将他们救回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了。他只好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自行突围。他率领手下的汉军突然向北面的云山方向奔去。

    田中一郎看见汉军逃走,立即下令部队下山追击,想缠住他们。他知道,只要缠住汉军,用不了三天,汉军就会因为补充不了给养而溃散。

    李典无奈,下令一个部将率领3000汉军死战,阻击倭寇的追击。倭寇最终歼灭了这3000汉军,但是耽误了近两个时辰。

    田中一郎不甘心让汉军逃走,但是由于先前上山防守,马匹都落在了汉军手里。此刻能凑出来的骑兵只有不到200人。一个倭寇大队长请缨去缠住汉军。田中一郎知道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去骚扰一下也没有坏处,就同意了。

    李典逃到云山,此时通往辽东的有两条路,大馆方向和古丰方向。距离上大馆方向要近,但是他怕龟城的倭寇阻拦,就选择了古丰方向,准备经过楚山度过鸭绿江。

    当汉军逃到古丰时,已经一天没有进食的汉军只好抢劫古丰的百姓。这时,那个倭寇大队长带着那200骑兵出现了。

    李典不知道有多少倭寇追来,以为这些倭寇只是前锋,大队马上就到。于是下令逃走。结果约3000名分散抢劫的汉军步兵,被截住了。他们见大队汉军已经逃走,无心作战,就向这些倭寇投降了。

    田中一郎率军赶到时,知道汉军主力已经逃走,深深遗憾。他见到那个倭寇大队长竟然以200骑兵,俘虏了3000名汉军,十分赞赏,当即提升他为联队长。

    几天后,李典终于回到了鸭绿江西岸。此时,他身边还剩下32000人了。至此李典出兵朝鲜,以损失5万汉军而告失败。

    没多久,倭寇已经开始陈兵鸭绿江边,虎视辽东。

    老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坏消息接踵而来。

    东汉末年,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

    周成王在洛阳召开的成周大会,东北地区到会的“肃慎、秽、良夷、高夷、孤竹、不屠何”等东北夷,其中“秽”的代表,就应该是居住在“濊城”的濊王,其“濊王之印”,亦为中原王朝所赐。

    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

    由于汉朝以大汉自居,对于这两个民族一直采取高压政策。因此他们的怨气极重。倭寇以支持他们自治为诱饵,并且给予了他们秘密的援助。此刻他们见汉军在朝鲜大败,也开始反叛,他们驱逐了汉朝的官吏,宣布自治。在倭寇的帮助下,训练军队,与倭寇共进退。

    辽东危急。

第二百七十八章 曹操的选择

    李典兵败的消息传到了许昌。

    曹操接到了许多控告李典的报告,说他见死不救,抛弃了在平壤前线的部队,还有古丰的3000名汉军官兵,要求处罚李典。

    曹操久经战阵,知道在失去粮草补给的情况下,李典这是唯一的也是最正确的选择。好歹为大汉保全了3万人马。他没有严重处罚李典,而是亲自出面为他解释,最后以料敌不明,丢失粮草将他降了一级,罚奉一年了事。

    曹操是个英雄,在自己力量弱小的时候,百折不挠,勇敢战斗,叠克强敌,发展成亚洲第一大势力。他心怀一统天下的雄心,意气风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