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2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沮丧的当然是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他强打精神稳定下来之后赶紧命人查点人数。

    刚离京师的时候,算上乌真超哈,多尔衮带出来三万多雄兵,可是现在再看,连陆陆续续跟上来以及受伤的全都算上还剩下六七千人。

    不过略微使他感到幸运的是,100多门红衣大炮始终没有受损,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两个大清的汉人王爷拉着大炮还没到战场,就跟着败退下来了。

    一天时间惨败如此,这次离开京师没三天,满清八旗威名丧尽,情何以堪,天不佑我大清啊!

    多尔衮顿足捶胸,当时死的心都有了,热血上涌上的他拉出战刀就要抹脖子,可把手下众将下坏了,范文程、博洛和索尼赶紧把刀给抢下来。

    也不怪多尔衮要寻短见,这才一天时间,承载着他和太后及整个大清复兴的三万雄师就剩下这么点狼狈之兵了,这次彻底输了,输得几乎血本无归了。让他这位大清的摄政王颜面何存?

    耿仲明,尚可喜,范文程和、博洛和索尼等人赶紧劝,什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云云。

    但是说出这话连他们自己也有些勉为其难,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只败不胜就是不是兵家常事了,现在大清十战九输,这怎么解释,谁接受得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总算把多尔衮劝住了,其实多尔衮也没有真想死,蝼蚁尚且贪图,况且人乎?

    尤其他现在还是大权在握的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赦,生杀予夺,试问天下芸芸众生,在这个位置谁愿意去死呀?

    不就是吃一回败仗吗?那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没败过,不就是在林毅面前又吃了一次败仗吗?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多一次败绩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惨莫过于还像10年前那样,继续游牧民族的生活,只要不死总会出头!

    这样想着多尔衮心自己劝住了自己,心里豁然开朗,轻松了许多。

    然后整顿兵马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回了京师,来见太后。

    孝庄皇太后心情更是糟糕到了冰点,多尔衮又吃败仗的事情她现在已经知道了,200里地的距离京师太近了,孝庄皇太后当然也关注了多尔衮的战事,这是整个大清的命运所系,那边多尔衮一吃败仗,这边便有探马把战况就报到京城了。

    孝庄皇太后的心情刚好没几天,又阴云密布了,她痛失兄长是小事,现在大清命运堪忧。何去何从?向大明朝俯首称臣,继续接受汉人的奴役,像以前那样,对的起祖宗吗?尤其是丈夫皇太极驾崩、新皇登基不过才两三载,小顺治还是个玩童,岂不等于是大清的江山断送在她和多尔衮之手了吗?

    她跪倒在祖宗的庙前,看着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画像,泪水如断线的珍珠。

    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始终不会在给她指路了。

    最后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一商议,盛京绝对不能再待下去了,败回来的人马和守城的人马加在一起才13;000多人,其中包括满人的兵将,蒙古人的兵将还有一部分汉人的兵将,这便是大清的全部武力所在了。

    这点实力如何对抗大明?能守得住偌大的盛京城吗?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都知道如果负隅顽抗下去是什么后果,亡国之君臣是必然的。

    向大明屈膝投降还去和谈?这一步他们不敢想了,三番五次,恐怕再提这事,等于火上浇油,明军攻破城池非屠城不可。

    因此他们商定以后叫来范文程和宁完我等等众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小顺治当然也参加了,摄政王代表小顺治宣布迁都事宜。

    御前会议散了之后,文武百官忙忙碌碌都赶紧忙着搬家的事去了。

    搬家可不是一件小事,搬一回家相当于蜕一层皮,这是对个人住户来说的,何况泱泱一城之大清国?

    从皇宫大内,到内阁府院,再到大小臣僚的家院子府邸,各级衙门的官印卷帙,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宗庙马匹,等等多如牛毛,有价值的东西当然都不能留下。

    多尔衮甚至建议临走的时候把京城放一把火,火焚大清京师,这红砖绿瓦,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的皇宫大内,不能便宜给了大明。

    孝庄皇太后没有同意,这曾经是龙兴之地,是祖宗们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天之灵也不会同意的,说不定我们还有回来的可能。

    多尔衮只好作罢,宫女太监,文武百官包括皇上皇后,都忙碌起来的,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林毅督率明军随时都有可能包围京师,那是他们在想迁都,已经是不可能了,洪承畴两次被抓俘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可不想让小小年纪的小顺治当第2个崇祯皇帝。

    当年眼看兵临城下的崇祯皇帝,不听大臣的劝告,让他迁都他不迁都。如果他迁都南京,李自成的大顺军至多占领北京,想占南京也并非易事,那样的话,崇祯皇帝有可能就缓过手来在收拾这股流贼,大明的江山历史必将改写,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君王死社稷。

    这些历史教训,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当然清楚的知道,因此他们现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迁都的事。

    当然一国之迁都是亘古大事,三头万绪。不能迁皇上、军队和文武百官,还得有老百姓,否则统治谁呀?京城内十万户都是大清的顺民,当然不能丢下他们,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当然也清楚,没有子民的江山社稷不能称得上是江山社稷。

    因此不能这些大清的统治阶层搬家,下层的老百姓也得搬。

    于是乎,在大清的皇城忙碌一片的同时,有人就把皇榜告示刷出来了,让京城内外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全都跟着他们走,目标就是几百里外的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这是后世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一带,这里才是真正的龙兴之地,当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发迹,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之后他们才把都城从赫图阿拉迁都到了盛京,后来成为大清的京师。

    还真别说,对于大清这样一个短命的王朝,京师内外的几十万百姓还真有流连难舍的。

    这当然得归功于近些年来范文程宁完我这些大汉奸提出的汉化政策和亲民爱民政策,然后被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这些大清的高层统治者所接受推广,他们为改善民生也做出了努力,增强国力的同时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被一部分汉人所接受。

    京城内外几十万老百姓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大约有十几万老百姓愿意追随大清而去,他们看到皇榜告示之后,跪倒在地,哭号连天,然后赶紧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经过大清上下两天两夜的忙碌,终于全部准备就绪,第3天晚间,盛京城四门大开,1万多名清兵保护着顺治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这些文武百官,后面跟着十几万老百姓有满人有汉人,推车担担的,拖家带口,大都是骑牲口的,出了京城,摸着黑举着火把深一脚浅一脚,浩浩荡荡向赫图阿拉城开去。

    几百年前要走路太难了,不像后世高铁飞机,火车,轮船,公交车,从中国南北到东西可以实现朝发夕至,那时候走路全靠两条腿量或者牲口的四条腿量,几百里地,到处是山野崎岖不平,因此走这样的路简直难如上青天。

    这些大清的高层富户还好,他们有马有车有牲口,苦的是这些老百姓。

    因此没走出一天,队伍急剧减少,第2天又减少了不少,第五天到达赫图阿拉城的时候,除了1万多名军队保护着皇上和这些文武高官的家眷老小也有几千人,跟过来的族人百姓只有5万多人,其他的大部分都掉队了,有的到别的地方生存了,有的甚至死到半路上了。

    有些富户还有一些当官的,忍受不了旅途之劳顿,长途之跋涉,掉队后也不知所终了。

    不过到了赫图阿拉城,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等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们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明军一没有困住他们,二没有半路追杀他们,这也算是全身而退了。

    除了文武百官之外,军队只有1万多人,族人及百姓只有5万多人,加上赫图阿拉城原有的族民,也还有十几万民众。

    大清旗帜仍然不倒,虽然人少点以后可以想办法,1万多八旗军队是他们的本钱,另外他们感到庆幸的是,还有100多门红衣大炮始终没有丢,也就是说怀顺王和智顺王,两个大清的汉人王爷始终追随着他们。他们曾经建立了强大的乌镇超哈部队,现在就剩下这两三千人了。

    说明上帝还不是太残忍,还给他们留了种子,使他们翻本土重来兴许还有可能。

    这是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感到安慰的地方。

    就在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他们离开盛京之后的第3天,大明监国林毅率领着十几万明军包括蒙古和朝鲜盟军在内,近20万军队浩浩荡荡开进了盛京。

    此时的盛京城并非是一座空城,只是满清统治阶层走了,带着他们的军队,还有拥护他们的族民及部分汉人百姓。但是仍有不少民众,留在圣京城内外,这些当然都是对大明朝有感情的,因为盛京本来就是大明的国土,现在他们终于盼到了回归祖国的怀抱那一天了。

    因此林毅的队伍进盛京的时候,城内城外的的老百姓,以各种方式进行热烈的欢迎,那形式也是非常隆重,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前面有卫队开路,后边有女营相随,然后是大明的军队浩浩荡荡,林毅坐在马上向两边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示意。

    兵不血刃取下了大清的京师盛京,看到这里的老百姓这么热情,林毅觉得很有成就感,心潮起伏。

    林毅移师盛京之后立即出榜安民,严肃军纪,任何人不得扰民。然后,令人向大明京师北京城内阁那些文武百官报喜,很快这件事轰动了大江南北。

    上至高官下至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甚至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说轰轰烈烈的大清朝就这样名存实亡了?

    林毅一看,盛京城的规模一点也不亚于北京城……

第402章 朝鲜遣使来访() 
进城之后的林毅像是旅游一样,外面的山水看了个够,然后从外城到内城又到宫城和皇城,每到一处都赞不绝口,这些满清鞑子真会设计,模仿汉人的宫殿,竟然如此惟妙惟肖,而且还完全不同于汉人的风格,处处透着创新。

    特别是盛京城的皇城和宫城气势恢宏,建筑风格别致,红墙大内,装饰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飞禽走兽,龙腾虎跃,栩栩如生。

    林毅每到一处楼阁宫殿都看得兴致勃勃,小影和哲哲当然不知道此时林毅的心情,作为一个穿越者,盛京也就是后世的沈阳,他是到过的。

    但是那作为旅游胜地,沈阳故宫跟现在的盛京皇城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的宫城和皇城全都被打扫干净了,这里现在成了林毅和文武众将的办公区和生活区。

    林毅看到这里的皇宫龙床,八宝金殿里龙椅及一草一木,都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小顺治他们用过的,林毅甚至脑子里可以想象到,他们夜宿皇宫、朝拜文武等情形。

    林毅脑子里甚至跳出一个想法,盛京,西京,南京将来都可以作为陪都,甚至可以再多增加几个,他真要有登基坐殿的那么一天,在北京呆的没意思了,就可以到这几个地方住一住,转一转,这才是真正的君临天下。

    拿下来盛京,看到这里的皇宫龙床金銮宝殿,林毅真有一种想登基的冲动。

    但是一想到张献忠的残余还在西南折腾的挺凶,另外南方海疆郑家集团的叛军已经打到了长江沿岸,占据了南方的几个省,大有于大明朝分庭抗礼之势。

    林毅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非得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收拾得服服帖帖,大明疆土之内无有战乱,到那个时候再登基坐殿心里也踏实。

    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他们带着残余回了赫图阿拉,这也不过是几百里的路程吧,能跟他们就这么算了吗?按照除恶务尽的原则,既然不愿投降称臣,还得驱逐他们!

    想到这里林毅就把宋献策召过来商议进兵的事情……

    盛京城没出三天,大清的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走得了的旧臣旧民富户,纷纷拿出家里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药材,都给明军送来了。

    以后他们就是大明的子民了,要指望着这些大明的官军来保护他们,当然得拿好东西来示好。

    现在她们都不说这些钱财了,相比之下命和前途更重要。

    当兵的以及那些文武众将当然不敢私收,因为林毅军纪严明,谁触犯了军纪林毅六亲不认,当年他的卫队长张华,因为调戏民女,险些被砍了脑袋,最后还是因为被调戏的民女父女来向林毅苦苦求情,林毅才饶了张华,这件事都知道。

    他们就来找宋献策,宋献策也不敢擅自做主,这些金银珠宝财物礼品到底收不收?最后到了林毅这里。

    林毅哈哈一笑,作出指令,这当然得收啦,全部上账入库,将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要是不收会冷落了民众,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心意,反而令他们不安,但是记着,必须是他们自愿,不允许有任何强迫的成分在里面。

    宋献策等人唯唯诺诺把林毅的口谕传下去了。

    林毅之所以要这样告诫他们,就是因为从李自成和刘宗敏他们身上吸取的教训,这两个人进京赶考失败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烤官助饷,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另外现在林毅并不缺钱,不过他们自愿交出一些财富以示对新王朝的支持,这个是可以允许有的,甚至还可以给予鼓励和奖赏,有过罪行的可以减罪,没有最新的可以记功。

    总之稳定是第一要务。

    清军走了,大明来了,偌大的盛京内外,原本是一场地震式的变革,但是现在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这种平稳过渡,堪称千百年来亘古未有的奇观。

    林毅的大军进盛京的没几天,盛京又开始热闹起来,跟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数万老百姓安居乐业,商家铺货开张,叫买叫卖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当然林毅这些天也没有一直呆在皇宫里,他也经常到外城和内城转悠转悠,又时候就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就像是微服私访一样,结果很是满意。

    盛京城算是彻底稳定下来了,这座千年古城又回归了大明版图,意义重大。

    就在林毅移师盛京的两个月之后,为了继续驱赶大清的残余,林毅让手下的大将贺人龙,领兵带队继续出征。

    现在贺人的伤经过军医的精心调制,已经完全康复了,从海城赶过来听用,林毅这里正好缺少一个将帅之才,因此林毅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林毅让他统帅10万兵马,甘宝和姜兴元给他当副将,10万兵马包括林毅的火枪营和无敌营和炮营,另外还有蒙古兵将以及朝鲜的几万兵马。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让大将王建作为督粮运草官,带领5000兵马,给他们押运粮草。

    王健在曾经是林毅的老班长,这当然是在林毅穿越之前的那个林毅,边兵入卫之后,在三岔口卫所,林毅当时是个大头兵,他是林毅的旗长。

    这些年来跟着林毅,王健成长的也很快,现在他也由一个基层的小军官成了军中的大将。有勇有谋心思缜密的他,最适合压粮运草这种重任,已经数次完成了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