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林毅就把弓箭作为自己的战争常备武器带在身上。然后一口青龙偃月大刀,再就是一口护身的单刀也叫腰刀。这是他上战场随身携带的一马三武器。

    林毅摘下宝雕弓,取出一支狼牙箭,认扣添弦,嘎吱一声,把这张铁臂铜胎宝雕弓就拉满了。箭矢一转,就对准了正在狂奔的博洛,经过微调整之后,林毅右手一松就把这支利箭放出去了。

    “啪!”

    “吱儿——”

    随着弓弦的响动,狼牙箭呼啸着破空而出。

    狼牙箭瞬间就追上了150米开外的博洛,正盯到他的后背的护心镜上。

    咔嚓一声,金属箭矢把护心镜射碎了。余势尚存的箭矢,从博洛的后心就钻了进去,鲜血迸溅。正在狼狈狂奔的博洛就感到后心一阵钻心的疼痛,然后惨叫一声扔刀落马。

    此时博洛身边还有数名卫队,对他还算是中心,仗着精湛的骑术,七手八脚把他扯到马上,然后狼狈而逃。

    两员主将一个被刀斩于马下,另一个被一箭射得半死不活。现在这支清军都是在竞命,谁也不管谁了。林毅带着卫队营的人马随后追杀,一口气又追出30多里,直到眼前这些像受惊的一群野兔一般的鞑子跑的连个鬼影都没有了,才收住兵马。

    至此尼堪和博洛的这4万多人马,又以失败而告终。林毅仅以他的卫队营和女营2000多人马,就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而且这场战斗持续的时间不长,前后不过两三个时辰。

    这些鞑子们不管是蒙古鞑子还是满清鞑子,不愧是马上的游牧民族,来的快,去的也急,真是其快如风。刚才还是铺天盖地一般一眼望不到边,现在就像被狂风和巨浪卷走了一样,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地上一地的死伤。

    林毅带着卫队营的人马往回赶的时候,这时小颖和哲哲带着女营将士正在检查战场,为了避免出现鞑子诈死的情景,一个一个的检查,对那些身上没有明显伤的和那些还没有断气儿的鞑子给他们补刀,省得他们活受罪,当然这一地的死伤也不可能出现漏网之鱼。

    这时大凌河对岸的的明军探子,一看林毅以少胜多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赶紧飞马回去向军师宋献策报告。

    40里开外的锦州城外早就准备好了接应的人马,他们是林毅的标营和无敌营,如果林毅那边战事吃紧。宋献策一声令下,贺人龙好油漆,这些猛将就会带着这支接应的人,旋风般的赶到,以保证他们的林大人万无一失。

    现在的大凌河畔,林毅开始休整兵马了。

    清点人数,这一战林毅以2000之众,杀败了鞑子的4万大军,歼敌24000余人,林毅的女营和卫队营仅伤亡了几百人。

    救治伤员,掩埋尸体,打理战利品,处理战后事宜。

    这次所得的战利品除了刀矛器械之外,主要是得了一匹蒙古战马,能用的战马超过了3000匹,剩余的受伤的也不能浪费了,杀了吃肉。

    打了几个时辰的仗,他们的确也累了,稍事休整之后他们找来干柴,就在河畔升起了野火。没有带着锅灶也不要紧,用刀枪支撑架子,把这些受伤的战马杀了,和那些死亡的战马通通剥了皮,分割成小块儿,拿到河里洗干净,然后开始烤马肉。

    人多好干活,很快一堆堆的篝火在刀枪架下面燃起来了,刀枪架上放着一块块马肉,可爱的红火苗炙烤着鲜红的马肉。马肉中的水和油被火烤了出来,滴在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伴随着股股的蓝烟,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林毅带着女营和卫队营的将士,围在暖烘烘的篝火旁,翻着肉,理着火,有说有笑。

    很快鲜红的马肉变成了暗褐色。烤熟了以后,每人一大块。虽然没有放什么佐料,但这却是世上最美味的烧烤,就是林毅在穿越之前也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佳肴,关键是他们现在都饿了,卫队营的将士们和林毅在一起,甩开腮帮子,点击大槽牙,大口的吃起了马肉。

    小营和哲哲带着女营兵,现在也不矜持了,每个人手里抓起一大块,津津有味的用小嘴啃了起来,热乎乎香喷喷的马肉下肚之后,心里都觉得舒服多了,但是这些将士们刚刚洗净的脸上都成了花脸。

    女营的姑娘们白皙的脸庞上,也沾上了灰烬和油污,小颖,哲哲和邢畹芳相互指着他们的脸,让他们的林大人看,然后忍俊不禁,叽叽喳喳的跑到河边洗脸。然后他们在河边玩水嬉戏,一起来的还有蒙古姑娘和朝鲜姑娘……

    60多里外,鞑子们也收住了残兵败将。陆陆续续跟上来的,包括受伤的,黑压压的一片,辽阔的看不到边。如果进行查点,应该不下万人。

    不过满人过万不可敌,这句话在这里成了笑柄。因为这支残兵败将非常狼狈。受伤的呲牙咧嘴的呻吟,那些没受伤的,浑身是汗,丢盔卸甲。他们下马之后有躺的有坐的,有趴的,有倚的,横七竖八的,什么造型都有。

    这边鞑子们的军医,正在抢救一个人。

    正是被林一箭射落马下的博洛,经过一阵忙活,现在博洛后心的箭已经取下来了。上了金疮药,然后伤口进行了包扎。

    博洛脸色苍白的,没有一点血色。双眼紧闭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浑身的血污还没有洗去,只有那微微起伏的胸口,证明他还是个活物。

    鞑子的医生说,这一箭如果再往左偏一点,就没救了。

    现在是鞑子的一个梅勒章京,暂时主持军务。派出人警戒之后,找了一处安营下寨。

    直到第二天午后,昏迷了几个时辰的博洛,才算又睁开了眼睛。他好像做了一场梦,梦中还梦到了他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驰骋疆场,突然马失前蹄,然后就醒了。

    现在他觉得浑身上下都疼,特别是心口。刚一动,然后又昏迷过去。又过了一天,博洛这条算命才算彻底保住。

    尽管博洛身子现在还不能动,但是多少能喝些粥。然后脑子还没坏,回忆回忆,满脸的沮丧,这一仗败得太惨了,还不如就这么死了,回去后如何向太后和摄政王交代?

    对了,义州的兵马呢,他不是配合我们共解锦州之围吗?怎么不见动静?赶紧派人打探……

    义州城。这里是额哲的封地。额哲是林丹汗的儿子,林丹汗是察哈尔部的可汗,控制了整个漠南蒙古,但是自从这位林丹汗病死之后,漠南蒙古又变得四分五裂了,相互仇杀,争权夺势抢东西。他们之间的战争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被满清鞑子挑唆的。

    直到林丹汗之子额哲,带着他的几个娘亲宣布投降了大清之后,这种战争才告一段落。林丹汗的几个老婆便宜了皇太极,但是皇太极也没用亏待林丹汗的儿子。把义州划为额哲的封地,后来皇太极亲自新建义州,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驻扎军队,把它变成了一座军事重镇,为的就是当时的大明的军事重镇锦州。

    现在皇太极虽然死了,现在义州的主人仍然是额哲,连蒙古兵带满清兵,现在义州城中的清军超过2万。2万人马,看上去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刚刚立国不久的大清来说,2万人马绝对算得是重兵区了。因为整个满洲人不超过10万人马,算上蒙古八旗汉人八旗加在一块儿,他们的军队也才20多万人。

    额哲早就接到了多尔衮的命令,让他出兵锦州,攻击锦州城外的明军,协助尼堪和博洛的军队,共解锦州之危。

    额哲也早就想出兵了,洪承畴打了败仗,几万人马被困锦州,义州的额哲早就知道了。

    但是义州城外现在只有一支兵马驻扎,看营盘和蒙古包的数量,这支兵马人数还不少,比义州城的守军还多。

    这支队伍全部都是蒙古兵,而且饿着还看到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他们察哈尔人,虽然他是察哈尔的可汗,但是现在城外的这些蒙古人,包括察哈尔人却不是他们自己人了。因为他们打的旗号都不是大清的旗号,他看到了翁牛特旗,土墨尔旗和察哈尔旗,他甚至看到了巴林的身影。

    额哲当然知道,这些蒙古部落全都脱离了清朝,倒向了大明的怀抱,这些部落不仅仅是与大明结盟这么简单,他们与大明都有着一刀割不断的关系,翁牛特城主的女儿给了林毅,土默特右翼则被林毅给直接给征服了,特别是这个巴林,这是额折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与亲兄弟只有一步之遥,身上都流淌着林丹汗的血液,但是现在他这个兄弟已经跟他决裂了,跟林毅成了结义兄弟。

    这次他们几个部落纠集了2万多人马,在城外虎视眈眈,很明显是为林毅帮兵助阵来了。这支人马虽然没有攻城,但是如果他带着人马出城去救援锦州,城外的巴林和巴彦布沙尔等人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额哲不得不忌惮城外的这支人马,论战斗力他们都是蒙古人,论兵员的数量,城中的兵马不占优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派出的援兵多了,成功就会空虚,到时候很可能会被连窝端了。

    如果派出的兵马少了,很可能会被吃掉或者到了锦州城外,也是杯水车薪。因此额哲一直没敢动,后来他听说塔山松山杏山都丢了,宁远城也失陷了,锦州城被困,他心里就愈发的惴惴不安起来。

    宁锦防线岌岌可危,连失重镇,他作为义州守将,却坐视不管,不发一兵一卒。皇上能饶得了他?顺治帝虽小,但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可不小,谁都能要他的命。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还是林丹汗的后人,这能不能让他们怀疑自己对大清有二心呢?之所以现在没有对他问罪,是因为大清自顾不暇,根本来不及处理他这点事儿。但是将来这件事能不了了之吗?

    身为一城之主,还是嚓哈尔的可汗,不管是名义上的还是名副其实的,额哲都不得不考虑这些事情。

    因此这些天额哲,如坐针毡,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现在摄政王以顺治的名义,又来了一道旨意,令他立即出兵援助锦州,配合尼堪和博洛两位贝勒贝子,共解锦州之围。

    额哲更加难做了,看来拖不是办法,出兵还是不出兵,必须得做出决断。不出兵就意味着抗旨不遵,爱新觉罗家族将来以后恐怕新帐旧账跟他一块算。

    但是出兵出兵多少仍然是个未解的难题,难道要放弃义州去解锦州之围吗?恐怕到时候万一解不了围,这边家也丢了,多尔衮还得拿他说事儿,额哲现在是坐了不直站了歪,弄得他比女人难产还难受。

    最后额哲一咬牙,做出了一个决定……

第352章 额哲献城() 
额哲思前想后觉得唯有投降才有活路,因此经过艰难的思索,他终于做出决定。

    他之所以还要咬牙,倒不是因为他多么忠心大清,现在迫不得已,而因为他的几个娘亲都在大清的京师,说的好听是妃子,是皇上的恩宠,其实不止是伺候皇上的,更是人质,如果额哲对大清有二心,肯定首先倒霉的就是他的这几个娘亲,现在皇太极虽然死了,但是多尔衮还在,因此这种人质关系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他的娘亲从侍候皇太极,变成了侍候多尔衮了。

    额哲如果投降大明,他的这几个娘亲绝对得大祸临头,但额哲现在也没有办法了,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就像当初他们母子投降大清一样,他只能在此祈祷他的几位娘亲了。

    额哲做出决定后,并没有声张,因为不是他想投降大明就能投降大明这么简单,还得与城外的军将会晤,谈妥条件,必须明军同意了才成,另外城中还不全是他的兵将,还有相当一部分满洲军队,如果达成协议,献城投降之事还须运筹一下。

    因此他必须做周密些,把手下的心腹军将叫到近前,耳语了几句,这些军会意领命出去了。

    第二天晚上,城上的兵将向外面射出了几箭,这几支箭上都绑着一封信,城外的蒙古兵将夜巡时发现后,捡起来交给了巴林和巴彥布沙尔。

    他们打开一看,箭信的内容都是一样,信是额哲亲笔所写,身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巴林一眼就能认出,仔细的看了信的内容之后,又验看了信末的署名和印鉴,觉得这封绝对不是伪造的,然后巴林和巴彥布沙尔相互交换了意见……

    三天之后,额哲在西城外会见巴林和巴彥布沙尔,之所以选择西城,是因为西城一带守城的兵将全是额哲的亲信,这里有几个满洲军将,已经被找借口调开了。

    满身甲胄的额哲带着护卫兵将出现在城头,他手扶垛口往城外观看。

    城外的护城河畔,两百米开外有一支蒙古铁骑,巴林和巴彥布沙尔身披重甲,由上千名兵将保护着。

    天气晴朗,双方相距几百米,看得清清楚楚。

    “下面可是巴林兄弟吗?”额哲酝酿了一下情绪,声调缓和而低沉,他们是兄弟,虽然不是从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但身上都流淌着林丹汗的血,本该是亲如手足的一家人。

    “王兄,正是小弟。”巴林看到额哲动情,他也有些怀旧,这兄弟俩以前的感情还是相当融洽的,在林丹汗病故之前,他们处得真跟亲兄弟一样。

    只是他们的父亲林丹汗死了以后,他们俩才分道扬镳的。现在兄弟俩这么年不见了,又想他们的父辈和汗国大业兴衰起伏,巴林还动了真感情。

    “一别数载,弟还好吗?兄甚是想念,决非作态。”额哲说着,眼圈还真红了。

    旁边的巴彥布沙尔一看,这兄弟俩跑这里聊天来了?究竟怎么个碴儿?难道额哲约我们来相见就是为了和兄弟叙旧?他沉住气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多谢王兄挂怀,这些年小弟还过得去,小弟也思念王兄,”巴林喉结也有些抖动,但是他觉得此时不是叙旧情的时候,现在他们兄弟各为其主,那两是两国的仇敌,这是隔着城墙和护城河,否则就得兵戎相见,你死我活。

    因比巴林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对城头上的额哲厉声道:“今日之约,不知有何要事相商?”

    额哲也只得说正事了,他先长长叹了口气,“兄弟,想我们的先人父汗是何等的英武神勇,而愚兄却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苟且偷生,真是生不如死,愚兄想与大清决裂,与大明重结盟好,天下嚓哈尔人是一家,我等还是亲兄弟……”

    说到这里巴林就明白了,原来他想投降过来,哦,现在大明节节胜仗,大清损兵折将,已经招架不住了,他这是走投无路了才想起了投降,早干什么去了?

    林丹汗死后,两个儿子政见不同,当时长子额哲想保住他的嚓哈尔汗王之位,和几个娘亲商议之后,决定投降大清,但次子巴林不同意,说这是认贼作父,父汗的在天之灵也不会答应的,因此兄弟俩就闹翻了,结果巴林拉走了一部分嚓哈尔人,大部分嚓哈尔人跟着继承汗位的额哲投降了大清。

    现在又说到这事,揭开了当年的旧伤疤,巴林怒容满面忿然道:“王兄言之差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王兄身为汗王,岂能出尔反尔,朝秦暮楚,为世人落下笑柄?”

    额哲面带愧色,“贤弟说的是,皆怪愚兄一时糊涂,错走了一步,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请弟看再我们兄弟一场的份上,成全此事,则我嚓哈尔万民之福也。”

    巴林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再次拒绝了额哲,“并非小弟不念兄弟之情,而是兹事体大,恕小弟不敢擅自做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