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间,花银子就象是流水一样,只见往外掏钱看不见进钱。人多了,怕出事,怕闹乱,怕下面人不体会百姓的艰辛中饱私囊祸害百姓,怕遇有大事国库空虚无数招架,忙得脚后根打后脑勺。好容易五月份大丰收,才略略喘了口气。无论如何,今年不用担心有人饿死了。三国时代,粮食产量低(没有玉米马铃薯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农民是极为贫苦的。在我还是世子的时候,孔明就曾给我算过一个细帐,以每户五口,一丁一妇两个劳动力,占地百亩(汉代的亩为小亩,一百步,计算公式为:1小亩,=6大亩=1市亩),种粟,以汉代最低税赋三十税一来计算,一户人家平均总产量150石(相当于4050斤),但其中口粮就要占去90石(相当于2430斤)占到了60%,此然祠祭300钱,相当于10石(270斤),田租5石(135斤),赋钱600-1000钱,20-33石(540-891斤),种子、少量饲料10石(270斤),剩余的只有2-15石(54-405斤)。也就是说能用于进行再生产的最多不过8-%,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往往还需用压缩口粮的办法才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微乎其微。当时农业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其格比农产品要高很多,如当时一具大铁耜约值百文以上,牛一头一千文以上到三千多文,甚至达到一万五千文。因此,农业生产水平不算高。家民生活也很困苦。平时勉强可以维持生产与生活,一遇水旱、疾病、丧葬或其他意外,或国家赋役加重,家民就有破产、饿死、流亡的危险。上面前的是一般自耕小家的情况。至于佃农或依附家,即“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家民,其生产条件比自耕农还要差得多,即使一家五口两个劳动力平均年产4000斤。一半作地租,剩下2000斤,还不够一家五口地平均口粮(一人486斤,五人2430斤那就只有侵夺必要劳动,降低生活水平,承牛马之承,食犬彘之食,长期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了。事实上,我们对屯田地百姓的剥夺。也是很高的,我们征收近一半的税赋,除了他们的口食,几乎剩不下什么东西。不过由于种子、工具、耕牛等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都由政府拨给,他们的生活还算有着落。起码比原来的流民生活不知强了多少倍。而且几年之后,这些土地归他们个人所有,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希望。屯田,是季汉初创时期。百姓和政府对自己进行地残酷压榨。虽然辛苦,但因为有希望,所以没有一人不努力,没有一人不拼搏,没有一人有什么怨恨之意。毕竟。大家都能活下去。毕竟,大家都有了未来。六月。除了曹魏死了曹彰和贾诩之外,最让世人铭记的便是那场大雨。这场雨,连着下了七天七夜,水平堤岸,处处告急。长安城北的渭河堤上,阴风怒号,雨箭如蝗,一向平静的渭河如同一匹脱缰地野马,自西向东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冲刷着堤岸,发出隆隆的巨响。河中心地带,水位已高过了河堤,在大堤之外,便可看到滔天的白浪。我下旨令太守以下官员全部上堤,各处军队紧急动员,严防死守,保证大堤安全,保证长安城安全,保证屯田区安全。孔明一连几天亲自在渭河的堤防上坐镇,鼓励军民奋战,终于晕倒。我在大堤上听说,下死命令送他回府。然后去探望他。他已醒来,望着窗外的层层叠叠地雨帘,却微微叹息道:“这是场好雨,可是却用不上。”我问他为什么说是好雨。他说都是因为关中诸渠年久失修而失去功能,不然的话,不然的话,这场大雨对我们只能带来好处,不会带来这么大的危险。我让他好好休息,自己回到大堤之上去。在西城门,我看到关凤和许灵儿跑过去,满身的泥水,着不出本来面目。“你们两个,到哪里去了?”我驻马喝问道。“我们军校生都上了大堤。我们也一样。”“胡闹。”我呵斥她们,“你们不是小孩子了!大堤上的危险你们不是不知道吧!都给我回府去,你们是女孩子,知道不!”关凤不满道:“斗哥哥,你总是看不起我!”灵儿却向我施了一礼:“陛下,我是一名军校生,是军人,我的职责在大堤上,与男女无关。”说完话,昂然拉着关凤离去。望着她们的背影,我叫道:“李?保?愦?父鋈巳ケ;に?恰!?我带着黑塞和李麓几个上堤,没有銮驾,在泥泞的路上艰难行进,不时有侍卫摔倒在地上,李晟扶着我,走地一步一滑。大堤上一个简陋的小木棚子就是指挥所,三叔和几个高级军官在里面商议部署着什么,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原来伟岸的身躯也显得有些有些驼了,但还是那样的威猛,回头看到我,叫道:“陛下,你怎么又来了!这里有三叔在,你还不放心么?”我点头笑道:“放心,自然是放心地。三叔也要注意身体,你毕竟上了年纪,堤上冷,多喝姜汤,少喝酒。”正道着,突然间前面邦子声疾响,有人大叫道:“决口了!”nk〃!~!

    ..

第二十二章 浊浪滔天

    这口子开在指挥所附近,简直是在打三叔的耳光。三叔一下子变了脸色。一个士兵跑进来:“将军,赵大人说指挥所危险,让您转移到安全地带。”三叔怒不可遏,一把将那士兵提了起来,对着鼻子道:“告诉赵累。我不动地方,他要堵不住口子,就把他自己填到里头去!”我想上前,李晟连忙拉住,道:“陛下不可。京兆尹赵累赵大人就在那附近,他已亲自过去了,你只要在此静侯便可,您若再去,有何闪失,可怎么得了。”三叔略平了下气,笑道:“陛下放心,赵累那小子,做事没有问题。你们几个,去帮他一下。”那几个军官点头如飞去了。三叔把手一挥:“来人,把那个妖言惑众的小子拉出去,砍了。”我一愣,问三叔道:“三叔在说谁?”三叔道说:“适才有个小子,跑到我这里来妖言惑众,诽谤圣朝。他说这场大雨再有两天就停了大家可以放心,结果就出了这么大的险情;他还说若是在孝武皇帝时期,这样的雨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危险。这种人,不杀还留着做什么?”我大惊道:“这人不能杀,给朕带过来。”话不多,但这两句竟与孔明对我之言相仿佛,若非高手,怎能说出这等话来。那人三十多岁,长得瘦瘦的,很单薄的衣裳,几根山羊胡子被雨淋的全贴在下巴上,也不知是冻得还是吓得,身子瑟瑟的发抖,一双老鼠眼睛却毫不畏缩。见了我。施了一礼,却叫道:“凭什么要杀我?”“你说,再有两天这雨就停了?”我缓缓问道。“不错,”那人嗓音却是又尖又高,“在下不才,对于天文地理略有所知,至明天这雨势就会减小,后天下午便会放晴。我对三将军说,若将北堤交给我。我保证它万无一失,可是三将军不听,反要杀我。”三叔冷笑道:“如今大雨正急,大堤之上,最后关头,你怎么敢以自己的一点点本事来涣散军心?岂不知越到决战之时,越不能有丝毫松懈?你有何德能。敢在我面前自荐?北堤交于你手,你付得起这个责任?再者说,眼下军民一心,共同抗洪。你反说什么先朝不先朝的鬼话,我来问你,先朝可有哪个皇帝一天几个的上堤察看险情?先朝可有哪个丞相累倒在长堤之上?先朝可有大将军亲自守堤之事?不杀你,不杀你留着做什么用?”那人分辨道:“小人只是就事论事。此时的关中,地确比不了先代。郑国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渠道皆已失修,难以起到防洪烧灌的作用。若大将军和陛下自欺欺人,以为自己的功绩超越前代,那小人无话可说。”我说道:“三叔,算了,这是个直人。不用计较。我看他谈吐不俗,说不定真有些本事。而且一时失语,也无坏心,朕求个情,便宽恕了他吧。”三叔点了点头,道:“既是陛下求情,我没有话说。水情如军情,下次再敢胡言乱语,我饶不得你!”我问道:“你是哪里人世,姓甚名谁?”那人道:“小人便是长安人氏。姓魏名臻字首先。少时便对水利感兴趣,也曾是遍天下寻求治水之处,最佩服秦代的李兵。总想以一己之所长报效国家,造福万民。可惜天下动乱,碌碌至今。惭愧啊。”我听他大言不惭说自己的本领。知他有毛遂自荐之意,当下考问他道:“你既自言知道水利,那你说说,我大汉在关中都建了哪些水利?”“是,陛下。我大汉原来定都长安,这八百里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诸位先帝重现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地需求,除凿槽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兴建水利的**,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我来问你,这关中灌渠,除秦代郑国渠外,以谁为早?”“回陛下,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为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当时有一位名叫庄熊?地人,向皇帝上书,反映临晋百姓的需求,希望开一条渠道,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盐碱地。武帝采纳这一意见,发兵卒万余人担任凿渠任务。他们自征县(治所在今澄城县西南)向南开渠,到商颜山(今铁镰山)麓,由于土质疏松,穿凿的明渠渠岸极易崩塌,改用井渠结构。井渠由地下渠道和竖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行水路线,后者便于挖渠时人员上下、出土和采光。最深的竖井达四十多丈。由于凿渠时挖出许多骨骼化石,当作龙骨,所以称为龙首渠。渠道挖通后,由于解决不了塌方问题,溉田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地井渠技术。”“我来问你,我关中既有郑国渠,为何要建六辅渠?”“回陛下,六辅渠是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之倪宽主持兴建,规模不大,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它是引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水,灌溉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这些农田地势较高,郑国渠灌溉不到。六辅渠建成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工程的作用,倪宽又规定了《水令》,规范如何来用水。”“我来问你,白渠又是建于何时,为何白渠至今可用。而郑国渠却作不到?”“回陛下。六辅渠建成后第十六年,即武帝太始二年,动工穿凿白渠。这一工程由赵中大大白公建议和主持。渠首也在谷口,渠道在郑国渠南面,向东南流,轻池阳、高陵、栎阳,注入渭水。长二百里,灌溉郑国渠所不及的四千五百余顷农田。白渠建成以后,谷口、池阳等县因为有郑、白两渠的灌溉。便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当时当地,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歌颂两渠的作用:‘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粟。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白渠的溉田面积虽然远比郑国渠小,但是由于它的比降较大,远比郑国渠合理。因而不像郑国渠那样易被泥沙堵塞,故白渠长期发挥作用,而郑国渠地下游很快就报废了。‘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含泥量高,可以压碱肥田,在短期内确实效果显著。但不能只见优点不见缺点,从长远看,年长月久后,容易淤高渠道和农田,导至田高于渠。渠高于泾,势必破坏整个灌溉系统。”“不错,朕再问你,成国渠又修于何时,溉田几何?它比白渠又如何?”“回陛下。成国渠建于武帝在位期间。之是一条以渭水为水源的的大型灌渠,位于渭水北面,渠首在?县境内,傍渭水向东,经★[lí;离]、槐里等县,渠尾接上林苑的蒙茏渠。成国渠的长度略小于白渠。溉田面积约万顷左右,是白渠的一倍以上。现在是关中最主要的灌溉渠道。”我见问他不倒,知道他的确有些真才实学,不是一味冒充,心下开心。这个时代。找一俱有真实本领的干吏比找一个才学渊博的学者还要为难。不由得考问地口气已变成了咨询:“那么你说,关中之水,当如何来治?”“回陛下,关中渠系共分三类,即以泾水为水源地引泾渠系,以渭水为水源的引渭渠系,以洛水为水源的引洛渠系。泾水多沙,郑国渠下游竟然高于泾水,已经废了,若想整治,困难重重,费力而难见成效。白渠设计较为合理,故只设一水官,定期修缮便可。臣愿为陛下扩建成国渠。”“如何扩建?”“回陛下,臣拟将成国渠由?县向西伸展到宝鸡,伸长渠道百里。新渠以?F水(千水)为水源,增加渠道入水量,增加灌溉面积。向东伸展百里,到泾水入渭附近。这样成国渠既可用于灌溉土地,又可用于漕运。若可能,我还打算在武功之西筑六门堰,汇集渭河以北一些小水,以补充成国渠的水量。一条成国渠,臣可为陛下灌溉二十万倾土地。”二十万倾!我看着眼看这个相貌丑陋的中年人,不由得暗叹,这下子挖到宝了。“魏臻。”“小人在。”“朕于水利不甚了了。朕荐你在丞相府中任事。丞相病好之后,你把今日与我所说地再向丞相汇报,若丞相认可,朕便全力支持你兴修水利。水之为物,其性至弱,一旦奔突起来,其势又甚刚,治水难,治水时要多征求意见,此渠每经一处,必先与当地老家商议,集思广益,不可自以为是。你说你最敬重李冰。当知,李冰本来并不通治水,只因为任蜀中太守,才将全部精力放到治水之上。万众一心,终使益州成天府之国。东吴亦兴水利,然这些年来,东吴未见水利,独见水害(此事史有记载),可知治水之事,只凭一腔热血是不成地,不然费了力气,却起不到收益。便如你说,龙首渠费尽力气,却无法用,岂不是罪过?”魏臻听了,也不由收起满面骄色,施礼道:“陛下自谦不懂治水,此语却深合治水之道。小人也曾日夜悬心,最怕出现如此情景,想要造福百姓,反而害了百姓。所以成国渠扩建之事,小人曾亲身走过沿途数百里之地,小心查访,不敢有丝毫大意,若陛下以小人治水,小人必倾尽心血,为关中父老留一个千世之基,不敢让秦李冰专美于前。”我点头。这时前面堤上一阵大乱,有人来报决口眼见要堵住了,却突然间崩塌,好几个人被水冲走了,其中就有赵累大人,幸好腰里系着绳子,被拉了回来。我看着魏臻:“你不是懂治水么,你说该怎么办?”魏臻道:“我得去现场。”赵累正被强行送往木棚处,全身是水,冻得直抖,却用力挣扎不肯前去。见到我来,他跪在地上:“陛下,臣无能请陛下把我丢到决口里吧。”我看了他一眼:“随在朕身边,若决口当真堵不住,把你投到水中也未可知。来人,帮他换身衣服,喝点姜汤。来到决口处,只见决口还有一丈来宽,水流很急,才丢下去的沙石便被冲走,随着人们踩踏,决口还有加宽的趋势。魏臻看了片刻,“水流太疾,要先护住断头,下木桩!”有人叫着“木桩也被冲走了。”魏臻道:“陛下,这水流太疾,只能用非常手段来减缓水流了。”三叔大喝道:“下人,会水的手拉手,把水挡住,其余人打木桩!”说着就要亲自下去,几个侍卫把他拦腰抱住。对面决口处有人大喝:“军校生,随我下去!”正是张苞。随着他地声音,十几个军校生拉着手扑逼扑通的跳了下去。拉着手站成一排,挡住激荡的浊流。我看得清楚,关凤和许灵儿也要纵身往里跳,却被李?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