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央警备团警卫纪实-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罩了人们的视线。一阵轰炸过后,敌机远去了,毛泽东从烟尘和弹片乱石堆中站起来,立刻发现用躯体掩护了自己的胡昌宝,只见他满身血污,腹部中弹,已经颓然倒在血泊之中。
毛泽东轻轻而焦急地呼唤着胡昌宝:“小胡,小胡,昌宝同志!”
胡昌宝两手紧紧捂着热血直流的肚子,呼吸急促,微微睁开了双眼。当他发觉自己躺在了毛泽东怀里时,便想挣扎着起来。然而,严重的伤势,过多的出血,已使他无力动弹。
胡昌宝嗫嚅着嘴唇,十分焦急地探询道:“主席,你?”
毛泽东说:“小胡,我好好的!”
听到这回答,胡昌宝放心了,一丝欣慰的笑容浮上眼角,遮住了他脸上强忍的痛苦。
毛泽东急切地对卫生员钟福昌说:“小钟,快,给小胡上药,包扎!”
胡昌宝轻轻地摇了摇头,无力地阻止道:“主席,我怕是不行了,药,留给同志们用吧!”
毛泽东温柔地抚摸着胡昌宝的头说:“不,小胡,你会好的!再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水子地找医生治治,就会好的。”
然而,这时的胡昌宝却微微地闭上了双眼。
这时,毛泽东小心翼翼地将怀中的胡昌宝轻轻托起,慢慢地放下,从简陋的行装中抽出一条夹被,缓缓地盖在他的身上。
当时在场的警卫战士们无不被主席与士兵的这种真情所打动,都悄悄地流下了泪水。
胡昌宝
胡昌宝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毛泽东主席,这个感人的故事在警卫部队一直被官兵传颂,一直是激励警卫部队官兵搞好警卫事业的生动教材。
胡昌宝是卫戍警卫部队的英模人物,在英模谱等各种史料中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1914年出生于江西吉水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警卫班班长期间,对毛泽东主席忠心耿耿,关心备至,照顾周全,在危急关头,又挺身而出。但作为一个英雄模范人物,至今还没有他家里人的情况。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原参谋长张春水说,1987年他负责编写北京卫戍区英模谱时,曾经到过江西吉安地区进行调查采访,找到了胡昌宝生前战友,但他们都不知道他家里的具体地址。后来,他又到江西省民政厅在数以万计的烈士名录中查找,也没有找到胡昌宝的相关情况。最后,他找到了陈昌奉回忆录,因为他与胡昌宝是同时入伍,一起从江西走上的长征路,但他也不知道胡昌宝家的具体地址。但是在陈长生的回忆录中有不少地方写到了胡昌宝的事迹。张春水参谋长便以此为基本素材,编写了胡昌宝的英勇事迹。
翻越夹金山,走出水草地
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红星纵队通过渺无人烟的高山后,没有道路可走了。天下着雨,脚下烂泥很深。保卫大队的指战员们就砍倒一些树枝,让首长们坐在上面休息。等到天亮后,红军才走下山去,向天全县出发。
红军先头部队击溃了敌川军的堵截。1935年6月8日先后占领了四川省的天全、芦山、宝兴几座县城。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纵队到达天全县住了一天,因敌军逼近,随即赶到了宝兴县。接着又从宝兴县开往大晓碛。挡在前面的是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但是保卫大队的指战员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战胜困难,征服雪山。
红军翻过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位于宝兴县城西北,懋功之南,又名神仙山,是一座海拔有四五千米的大雪山,一上一下要走七十多里路。
6月11日黄昏,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红星纵队到达山下,抬头仰望,山峰直插云霄,看不到山顶。
1935年6月12日上午,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虽然已近夏天,但到了夹金山上后,就感觉寒气逼人。红军战士们都只穿着单军衣翻越雪山。保卫大队的队员们的情绪都很好,谁也不愿意掉队,还互相关心照顾。有同志病了,走不动了,大家都帮助他们背枪,背被包,扶着他们走。有的不小心滑倒了,旁边的同志就立即上去扶起来。有时不慎掉到几米深的雪窝里,大家会主动递去木棍或绑腿带子,拉他上来。
来到山上后,保卫大队的队员们发现,这雪山真是个“怪山”,气候多变,一会儿突然出现一块黑云,随即刮起怪叫的狂风;一会儿大雾弥漫,一时浓一时淡,使人觉得像腾云驾雾一样。风雪吹打在脸上,像针刺般的疼痛,队员们能披的东西都披上了,但还是难以抵抗寒冷,他们咬着牙向前走着。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同志头晕目眩,一步一停,一步一喘,但却不能停下休息。红军与恶劣的大自然搏斗着。
一天下午,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首长和中央纵队安全翻过了山顶,队员们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下山也不好下,身子总是往下滑,站也站不稳。政治保卫局在前面的一个同志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滑出好几丈远。快到山脚的时候,已经清楚地看到很远的地方,有好多的部队在那里等着了。那是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
红军战士看到这一幕,高兴得跳了起来,艰辛、痛苦全都抛之脑后了。红一、四方面军部队会合后召开了联欢会,唱了《两军会师歌》和战士剧团演出的《烂草鞋》。这些给保卫大队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5年6月22日,党中央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同志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争取中国西北各省的胜利,乃至全国的胜利。
会后,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红星纵队在红一军团后面,经大扳、黄草坪到木城,翻过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接着到了卓克基,在这儿稍作休整后,又向黑水方向出发,经梭磨河、马塘、刷经寺、康貌,翻过了第三座大雪山——长扳山,进了黑山县境的芦花。随后,红军主力又继续翻过了第四座大雪山——打鼓山,于8月4日到达毛儿盖附近的沙窝。
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开了一个会议。保卫大队进行了严密的警卫,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会议之后,红军主力于8月20日到达了毛儿盖。这里是个军事重镇,胡宗南本想调集20几个团在这里布防。但由于胡宗南的主力部队没有来,所以红军主力顺利地到达了毛儿盖。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又召开了一个会议,筹划了过草地的计划,并在这里指挥着全军向草地进军。
8月21日,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红星纵队由毛儿盖开始向草地进发。红一军团在前,毛主席、周副主席、刘少奇、叶剑英、王稼祥、张闻天、博古、邓发等其他领导同志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等机关,在红一军团后跟进,最后是红三军团担任后卫。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红军离开毛儿盖北行四十里就进入了一片茫茫的草地。
草地茫茫无际,上面笼罩着浓雾;草丛里河沟交错,全是黑色的积水,散发着臭气;草地没有石头,也没有人烟,更没有道路;草地的脚下是一片片草茎和烂泥潭;草地充满了艰难险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保卫大队来说,警卫任务无疑十分重要,他们要保证首长们的绝对安全,还要面对大自然这个强大的敌人。
第一天,红军没有走多少路,还能找到一些柴草,煮点野菜麦粒吃,烤一烤被雨淋湿的上衣和在水草中行进时被弄湿的裤腿。但是进入草地中心,困难更加严重,天气一日多变,早上还浓雾弥漫,中午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下起大雨来。夜晚,气温急剧下降,寒气逼人。保卫大队的队员们为了保证首长们的安全,把带的木棍插在地下,用绳子捆住被单,搭成棚子,把布单铺在地上,让首长们休息。
到达后河,这里地势较高,红军尽量把棚子搭得好些,煮了些青稞麦子吃。
经过与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整整六天的搏斗,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

突破腊子口(1)

红军胜利通过草地后,时局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红军突破的天险腊子口一天,叶剑英参谋长得到一份密电,得知张国焘准备带领部队南下,搞分裂活动,企图以武力威胁党中央。当时,叶剑英正在红军学校,情况又十分紧急。国家政治保卫局邓发局长立即指示保卫大队大队长吴烈,迅速带小分队赶到红军学校,接叶剑英参谋长回毛泽东住地俄界。吴烈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两个班,迅速赶到红军学校,接叶剑英参谋长安全地回到了毛泽东住地俄界。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了一次紧急的会议。主要讨论通过对张国焘搞分裂党的活动进行处理的决定和北上的任务及到达甘肃南部后的行动方针。党中央、中央军委立即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团,由俄界北上。红军沿着白龙江的源头进入了甘南境内。
突破天险腊子口是进入甘南的关键一仗,突破了腊子口,蒋介石反动派企图挡住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也就宣告破产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就能胜利实现。如果突破不了,红军的境况将不堪设想。
毛泽东果断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腊子口,继续北上,这一仗由红一军团来打的。他们在接受任务后,从莫牙寺出发,爬过卡郎山,在班藏五福附近和黑朵村,歼灭国民党鲁大昌十四师堵截红军的两个营。随后,急速向腊子口挺进。经过一场激战,又将鲁大昌驻守腊子口的两个团的兵力打垮。
9月17日,红军胜利地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突破后,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领导和中央红星纵队赶到。过了腊子口后,进入甘肃南部。
9月19日,保卫大队保卫着中央领导到达甘肃的哈达铺。这里是一个镇子,当时毛泽东住在镇上一家中药铺子里,中药铺子离司令部不远,穿过一条横街,拐个小弯就到。周恩来副主席和司令部住在一起,那是一座比较低的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
腊子口战斗纪念碑
9月20日,毛泽东召集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红星纵队的团以上干部,在哈达铺一座关帝庙的院子里开了一个会议,保卫大队大队长吴烈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毛泽东说:“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央决定部队进行改编,将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红星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我兼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红一军团改为第一纵队,红三军团改为第二纵队。中央军委纵队改为第三纵队,叶剑英同志任司令员,邓发同志任政委。全支队共有七千多人。
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19日中午,政治保卫大队警卫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穿过黄褐色的山谷——头道川,来到了地处陕西黄土高原心脏地带一个尘土飞扬的小镇——吴起镇。至此,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走了二万五千里,结束了长征。
陕北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
中央红军落脚吴起镇纯属偶然。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路,到哪里去?战略方向曾有8次抉择,最终到陕北落脚。由于张国焘闹分裂,不可能在原定的川陕甘大范围落脚。因此,俄界会议决定到中苏边境去占一块地盘。1935年9月18日,长征的红军部队进入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进行了休整,并决定将一、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正当四处寻找出路时,得到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红军在哈达铺一个邮局找到一些旧报纸,上面刊登了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中央红军至此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有一支红军队伍,顿时欣喜若狂。毛泽东在团级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到陕北去,找刘志丹。”9月28日,红军到了通渭县榜罗镇,又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到陕北落脚。
中央红军在吴起镇进行了重要活动,对以后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确定目前行动方针,提出今后战略任务。第二,打了“切尾巴”战斗,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第三,毛泽东在吴起镇新窑院接见了赤安县游击队队长张明科和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知道了根据地正在进行错误肃反,刘志丹等一批党政军领导人被关押在瓦窑堡,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便考虑采取果断措施,化解陕北危机。
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部
可以说,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长征落脚吴起镇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着中央红军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结束;二是标志着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开始。因此,吴起这个原来并不起眼的小地方,由于成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红军从求生存走上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永载史册。
吴起镇是一个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在洛河边上,属保安县境。据说,它的得名是为纪念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的缘故。中央红军到来时,吴起已经是陕北根据地的大门了。虽然地方有点荒凉破败,但这里的人们具备苏区人所具有的警惕性。见来了部队,除留下几位不怕事的老人当线人外,其余的都躲进了山沟。
政治保卫大队的战士们疑惑不解。从墙上写着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来看,这里是陕北根据地的地盘,但怎么苏区百姓会怕红军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语言不通的误会,当地老百姓将“红军”听成“奉军”了。误会解除后,老人们很快找来了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找回了群众。
傍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苏区人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迎进了家门,并安排他们住进了镇东北半山坡上的新窑院里。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让政治保卫大队官兵们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地方贫困,但这里的老百姓却如同亲人们一般亲。但政治保卫大队的官兵们并没有放松自己,反而更加警惕起来。来到这儿后,中革军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准备兵分两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领导一路,负责军事,率部队迅速南下,与正在与敌作战的徐海东红十五军团会合,共同解救陕北根据地的军事之危;张闻天、博古、刘少奇、董必武为另一路,负责政治,率领中央机关先行赴瓦窑堡,从“左”倾主义者手中解救刘志丹等人。
1935年12月中旬,政治保卫大队在陕北张村驿改编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营。该营先后下辖4个警卫连。


第三章 进驻延安

瓦窑堡会议(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随后日本侵略者继续南下侵犯,企图将整个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就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时,民族危亡更加严峻了。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特殊化”的口号下一步一步地变华北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然而,国民党当局在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下反而采取了步步退让的政策,目的是“先安内,再攘外”。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政党,自然不能看着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而坐视不管。此外,在民族敌人入侵、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做亡国奴的情形下,谁高举了抗日救国的大旗,谁就能赢得民心,进而赢得中国。正因为这样,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始终喊着“北上抗日”的口号,现在到了陕北,安营扎寨了,中共中央更应高举抗日大旗,号召阶级斗争服从民族战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但是,面对强大的民族敌人,仅靠弱小的红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才能克敌制胜。于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开始研究可以团结的对象。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