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铁骨- 第6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商品运往大明,满足大明日益增长的需要。

    大明的港口永远都是繁忙的,无论是任何时期,位于长江口的吴凇港,更是诸多港口之中最繁忙一座。当一艘商船驶入吴淞口的时候,船上一群穿着阿拉伯式黑色长袍的客人无不是发出由衷的惊叹。

    “我的上帝,我敢打赌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威尼斯在她的面前也要黯然失色。”

    船头上的青年面对着吴淞口停泊着的数以千百计的船只,激动地赞叹道。

    “那是当然。这里是连接大明内陆运河与海洋的枢纽。一路逆流而上,就可以抵达天朝的留都南京,长江是天朝最长的河流,通过与长江连接的河流,可以连接天朝一半的省份。所以,吴淞口才是天朝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看着身边那些神情惊愕的埃及青年,船长微笑着指引道。

    “斯帕克,南京距离中都远吗?”

    一个青年有些好奇地问道。

    “并不远,中都在离这几百里的北方。”

    斯帕克一边解释,一边指了指着江面上正喷吐着烟雾的轮船说道。

    “米亚,你看,那就是蒸汽轮船,这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

    “我的上帝啊,它真的没有帆,真的只需要有煤有水,就可以航行了吗?这可真是神迹。”

    米亚和朋友们惊讶的看着那艘蒸汽船。

    他们是埃及派往大明留学的学生,在埃及独立后,科普特人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是奥斯曼化,还是基督化,最终,科普特人并没有选择向欧洲派出他们的青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大明。

    毕竟,通过过去的接触,科普特人早就了解到大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而且埃及也是在大明的支持下,才得已独立。加之他们的国王也来自于大明,所以,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埃及作出向大明学习的决定。

    尽管有着语言上的诸多不便,但是科普特的上层人士还是向大明派出了一批留学生,他们希望这些年青人能够在大明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未来这些年青人将会带着他们在大明学习的知识返回埃及,然后帮助埃及摆脱阿拉伯文化对埃及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其实早在埃及独立之前,科普特人就一直主动的向威尼斯、法国等国学习,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学习的大都是宗教,尽管科普特教会不同于天主教,也不同于正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向欧洲的同行们进行学习。

    而现在派往大明的,却是一批世俗的学生,他们将在大明学习法律、医学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而米亚便是这其中的一员。他出身于亚历山大的科普特会计世家,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在前往大明的途中,他就掌握了汉语,从众多的同行者中间脱颖而出。

    尽管他已经可以和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对于这次留学,米亚仍然显得有些忐忑不安,毕竟,他已经了解,也许,这次来大明求学的经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毕竟,他们是外国人。

    大明的学校会对他们这些外国人敞开吗?

    即便是他们拥有国王的推荐,即便是他们的国王来自大明。如果大明拒绝他们进入学校怎么办?

    诸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让米亚和所有人都显得有些紧张,他们担心会被书院拒绝。毕竟,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大明的知识,以对抗土耳其人。

    “你们说,如果书院拒绝我们入校的话,那可怎么办?”

    在米亚担心不已的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旁的赵国业则笑着说道。

    “嘿,我说,现在你们暂时不需要担心这个,你们可以先到预备学校去学汉语,毕竟,即便是到了书院,也没有人用阿拉伯语给你们讲课,至于科普特语,我估计整个大明都没有二十个人会说。”

    “谢谢你的提醒。”

    米亚看着赵国业说道。

    “你放心吧,现在我也是埃及人,我肯定会想尽办法帮助你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赵国业笑着说道。

    他也是埃及人!

    赵国业的话并没有引起米亚等人的任何不适,这个出生于大明的年青人,去年和陛下一同抵达埃及,陛下带来许多明人,现在他们都和陛下一样,成为了埃及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还接受了科普特教会的洗礼。

    在几乎所有的科普特人眼中,汉人都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人。他们无一例外的仁慈且慷慨,谦逊而多礼,诸多高尚品德在他们的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正因如此,现在科普特人已经接受了这些彬彬有礼的汉人,对于千年来早就习惯了被异邦人统治的科普特人来说,对汉人并没有产生丝毫的抵触。

    至于赵国业正是他们此行的负责人,负责安排他们在大明留学。

    “谢谢你,赵先生,如果没有您的帮忙,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米亚他们表示感谢的时候,一艘从他们面前经过,船上的乘客引起了他的注意。那艘船上的乘客们同样也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边,打量着船上的这些来自埃及的异邦人。

    看着甲板上拥挤的人君,米亚便好奇的问道。

    “赵先生,这些人要去哪里?”

    “去太洋的另一端。他们将会移民到新夏或者北美,在那里开始新生活。”

    看着那些远去的人们,赵国业的目光显得有些复杂。

    “您是说他们要离开富裕的大明移民去遥远的新大陆?”

    米亚睁大着的眼睛中,尽是不解的目光,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明人会移民到海外。

    在米亚的了解之中,天朝根本就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天堂。这里不仅富庶而且极为强大,甚至在他看来,这里还是一块自由之地,在这里的任何信仰的人都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不像欧洲那样歧视犹太人,也不像土耳其人那样歧视基督徒,总之,在这个人间天堂,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即便是在现在的埃及,人们也知道这片天堂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这里的距离埃及太远,而且没有签证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来到大明,否则,一贫如洗的埃及人恐怕早就蜂拥而入来天朝了。

    可是现在竟会有人放弃如此这片人间天堂,跑去荒凉的新大陆!

    无论是新夏或者北美,在米亚看来都不过只是一片不毛之地。为什么,明人会离开这座天堂?

    “如果可以的话,谁又愿意离开呢?”

    赵国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天下再好好不过江南,这但凡有可能的话,大家总不愿意离开大明,可是,没有办法啊!”

    听着赵国业的感叹,米亚这才想到,他同样也是离开这个天堂的人,他们为什么会离开这里?

    “赵先生,你们为什么离开这里呢?”

    “因为……”

    沉默片刻,赵国业苦笑道。

    “因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这个答案,就连赵国业自己都不相信。

    对于二十七岁的他来说,之所以离开,完全是迫于无奈。

    “按照大明的法律,次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家产,没有将来,所以,许多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只能去海外,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土地,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这一切,只有在海外才能得到……”

    看着渐渐远去的移民船,赵国业的目光变得越来越复杂,当初他离开大明的时候,也曾像船上的那些移民一样,看着故国一副恋恋不舍的模样,不知道此生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即便是在埃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也会在梦中想起故国。

    在得知陛下派自己回国时,赵国业更是激动的难以自控,接连几天处于失眠之中,天下再好好不过天朝。

    他从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天朝。

    现在,他回来了,只是将来,他总归还是要回去的,回到埃及,毕竟,他已经是埃及人了……

    “至少,至少我在有生之年,还可以再回来一次,而他们……”

    凝视着渐渐消失的移民船,赵国业长叹口道。

    那些人恐怕永远都不能再回来了……

    米亚显然无法理解赵国业等人的无奈,只是不可思议的说道。

    “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天朝呢?要是我的话,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离开这里的……” 富品中文

    

第350章 新问题() 
二十年,一代人。

    一代人的时间足以改变许多传统。

    当来自埃及的人们在那里为有人居然会离开天朝而感慨万千时,在吴淞口的数以千计的移民正在走出“移民旅馆”,正在踏上前往各地的移民船,这些移民船会把他们送到诸夏以及北美、南非等殖民地,他们会成为殖民地的拓殖者、诸夏的国人,在那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相比于二十年前那些被流放的初代移民,现在绝大多数百姓都是主动离开大明,即便是有些不舍,但在“树挪死、人挪活”的思想下,每年都有上百万人离开大明,远赴海外。

    “五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一!”

    站在吴淞炮台上,凝视着江口正在远去的移民船,朱明忠忍不住道出了这个数字,这是今年上半年离开大明的移民人数。

    按照这个数字,今年将会有百万移民离开大明,二十年来,大明的年海外移民人数量,第一次突破百万!

    于17世纪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而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大明的商船从最初的几千艘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艘。

    从南中国海直到天竺洋,到太平洋,大西洋到处都有大明的商船。这些商船大明的商品带到全世界的同时,同样也将大量的移民带到了各个殖民地以及诸夏。

    大明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海洋,里的人们正在从大陆走向大海。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会去阻挡它们走向大海,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人们张峰主动投身大海,而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甚至满怀伤悲的离开本土。

    有很多时候改变往往正是从这种心态上的改变开始的。

    见陛下凝视着大海,阎方玮于一旁轻声说道。

    “陛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往海外移民人数将会突破百万大关!于大明而言,这绝非幸事!”

    作为中书行人的阎方玮,虽然与顾衍生一样是元勋之后,但是他的父亲阎尔梅在数年前就已经病故,不过尽管如此,皇帝对其评价极高,甚至曾言“一句“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就足表其忠”。或许正因如此,在其身后才被赐谥“文忠”。

    作为忠臣之后的阎方玮也是颇受皇帝照料,作为中书行人的他,极有可能会在几年后为一部尚书,从此挤身朝廷重臣,就像顾衍生等人一般,在兴乾朝,有一半的尚书是中书行人等幸臣出任。

    对此,有士林称其为“兴乾弊政”,不过,这并不能改变皇帝以幸臣任阁臣,进而牵绊朝廷的作法。为皇帝“跑腿”的中书行人,往往就是幸臣最重要的来源。

    但作为中书行人,虽然是皇帝的“身边人”,但也必须要显现出才能,仅只凭“帝幸”是做不到阁臣尚书的。

    这时阎方玮的一句“绝非幸事”,无疑是在否认兴乾以来的国策。也就是像他这样的“身边人”,才会如此大胆。

    “哦?这是为何?”

    “陛下,国朝以海外移民为“国策”,究其根源,无非是为了避免流民出现,而历来造成流民出现的原因虽多,但总的来说不外是土地兼并、灾荒、饥馑、兵灾,而天下承平时,自然不见兵灾,惟有灾荒以及其导致的饥馑、土地兼并一直犹如梦魔般纠缠着历朝,催生历代流民不绝。”

    揖身立于陛下身后,阎方玮有条不紊的说道。

    “所以,我朝自建元以来,行海外封建、鼓励移民,驱使流民迁移海外,一可避免流民为害中原,二可令百姓无饥馑之忧,因此每逢灾馑,百姓既大量迁移,所以,自陛下登极以来,各地虽时有灾荒,但皆不闻流民之忧,更不闻饥馑之患……”,

    兴乾朝是太平盛世不假,但事实上,自然灾害从不曾远离过大明,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翻开史籍,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灾害,比比皆是。“赤地千里”、“汪洋一片”更是不绝于史书。而处于小冰河期的兴乾朝,更是年年岁岁皆有自然灾害发生。

    崇祯亡于流民的教训,使得朝野上下对其极为重视,在推行一系列相关的救灾措施的同时,移民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

    从兴乾元年至今,无论是东北亦或是南洋以及海外殖民地,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吸引了上千万移民。在这个工业水平落后的时代,在城市工商业无法吸纳足够劳动力的同时,移民的迁移对大明的长治久安是极为有利的,

    也正因为看到移民的好处,现在朝野上下在移民问题上,早就达成了共识。从“移民实边”到“移民海外”,一直受到朝野有识之士的支持。但现在对此阎方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说,移民增加于大明绝非幸事?”

    “陛下,目前大明人口不过一万万一千余万,每年新增人口不过两三百万人,而二十年前,每年出生人口不过百余万,每年百万人口迁往海外,在令大明流民减少的同时,也会令大明陷入人丁不足的困境!”

    朱明忠的眉头一锁,似乎阎方玮的话也有那么几分道理。

    移民确实可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压力,但要是移民太多,同样也会导致国内人口的不足。在他穿越过来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就处于人口红利迅速衰退的阶段,所以对于人口的增长,朱明忠一直比较敏感。

    “现在大明的人口增长率还是相当高的,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应该超过3%。”

    无论是“盛世滋丁”废除人头税,还是医疗条件的改良,都直接导致人口的迅速激增,甚至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女婢从海外流入大明,也为人口增加注入了新的动力。

    不过即便如此,在朱明忠看来。大明的人口增长仍然太慢了。大名还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大明的能否在这个世界上,最大限度的扩张自己的文明。

    “与移民迅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人口增长的加快,我想,至少就目前来说,相比于移民的增加,我们人口增长还是呈正比的。”

    在心里反复盘算几个数字后,朱明忠继续说道。

    “现在每年的新出人口约为350万人,移民数量为百万,再去除每年自然死亡的人口数量,朕估计大明每年的人口增加约在百万左右,也就是1%左右的绝对增长水平,嗯,就这一水平而言,鼓励生育是没有错的。”

    也许是因为目睹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陷入衰退带来的灾难,所以一直以来,朱明忠都主张鼓励生育,更是通过“圣庙”进一步巩固多子多福的思想,鼓励百姓生育。

    当然,鼓励生育的前提,是因为大明现在的人口太少,而且,在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力就是帝国扩张的根本动力,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用于移民,即便是大明发现了世界,也不过是为其它人做嫁衣。

    “可是陛下,我们必须要看到一点,移民在不断增加,去年有84。763万百姓移民海外,而今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