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经济上、军事上以及领土上都足以傲视欧洲的基督世界,甚至刚刚从灭亡的边缘重振旗鼓的华夏,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不值一提的。
基督教是异端,华夏同样也是异端。
在许多莫卧尔贵族的眼中,奥朗则布同意大明设立使馆,已经是对大明的“恩赐”了,他们现在居然狂妄的指责奥朗则布,简单是罪无可恕。
严我斯看着奥朗则布,看着那些愤愤不平的莫卧尔贵族以及宠臣,在这个时候,他自然的想到“阿拉姆吉尔”的含意。
世界的征服者
这是何等的可笑。又是何等的狂妄!
尽管对他们的狂妄觉得有些可笑,但是严我斯很清楚,这种狂妄与自负,同样也是源自于国力。披甲百万、国土辽阔不逊于大明,这正是他们的底气。
“皇帝陛下,本官是大明皇帝的派遣的公使,于印度斯坦所代表的是大明帝国!”
微微抬起下巴,严我斯平静的回答道,甚至都没有正眼去瞧那几个宫廷宠臣。
或许,奥朗则布是一个狂热的教徒,甚至他也曾因为桂国、秦国对教徒的“迫害”,向大明表示过抗议,可也就局限于此了,他并不会狂妄的将大明与欧洲的那些在奥斯曼的旗帜下瑟瑟发抖的国家相提并论,这是一个非常强大,而且与莫卧尔距离很近的国家。
“或许,吴三桂是你们的叛逆,但是你们却没能阻止他逃离明国,而且,现在他来到了印度,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所以,我并不认为,接见他们的官员有什么问题,如果因为他们是你们的敌人,让我拒绝接见他们的话,那么,明国是不是也应该从印度的南方,把你们的使节撤出去呢?他们同样也是印度斯坦的敌人!”
奥朗则布的语气很平静,他口中的南方,指的是南方的那些国家,既有印度教国家,也有苏丹国,从继承皇位以来,他都渴望着统一印度大陆。不过现在那里不仅仅有欧洲人,也有大明人。而这些都是他统一的阻力。
“尊贵的陛下,那些国家,都是主权独立国家,而吴三桂”
原本想说吴三桂是从大明流窜到印度的严我斯,话到嘴边时,自然想到了莫卧尔王室的来源,他们同样是外人,甚至他们对南方的征服,也是依靠从阿富汗招募的雇佣兵。
当然,现在因为他们对阿富汗的入侵,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能雇佣阿富汗人作战了。可他们,总归是外人。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吴三桂是极其相似的。
“他们是异教徒,陛下,我想,对于贵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极不妥当的事情。”
好吧,也许,只有这个理由了。
“严公使,也许,明天上午,你可以到寺庙去观礼,我大周公子将在寺中受礼信天方教”
什么?
尽管之前还觉得的吴家的人没有那么无耻,可是当从谢四新的口中听说什么受礼信天方教的时候,严我斯还是被惊呆了,他压根就没有想到人居然可以无耻到主地步。
“他,他们怎么能这般无耻!”
又一次,在返回公使馆的路上,严我斯的语气依然显得有些愤愤不平,即便是直到现在,他都无法相信自己所听到的。
吴家的人居然直接信了天方教。
“无耻至极!”
尽管严我斯很清楚,即便是他们改信了天方教,对于德里来说,同样也是异端,迟早他们之间还是会发生冲突,可他的心底之所以会如此担心,完全是因为吴家人的表现。
他们的公子可以信天方教,世子就可以信印度教,如果他们信了印度教,那么对于印度人来说,他们就不是什么外人,如果他们籍此亲近印度土著,通过与婆罗门联姻等方式,巩固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到时候,大明应该怎么阻止这一切?
第146章 态度(第二更,求支持)()
其实,对于兴乾五年的大明来说,印度斯坦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仅仅是因为国人对于“印度斯坦”的“无知”,而是因为,那里距离大明实在太过遥远,除了知道唐僧取经的地方之外,恐怕对那就再也没有其它的兴趣了。
甚至即便是对于朱明忠本人而言,发生在“印度斯坦”的事情,顶多也就是帝国事物中的一个插曲,不值一提的插曲。
“吴三桂如何在印度如何兴风作浪,就现阶段来说,都是有利于大明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混乱的印度,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印度。”
一个统一的印度并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是与大明相邻的大国,一个统一的印度可能会给大明带来威胁,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分裂的印度,势必将有益于我们在印度的谋略。”
为什么在另一个时空中英国人成立的动印度公司能统治着整个印度,原因当然有很多,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当时印度太分散,权力不集中,各个分裂的小国各怀鬼胎,才让英国人有机可乘。
“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必将会出现许多国家,他们都有着自己内部的矛盾,要么争夺王位,要么是争夺权势,这就会给我们未来在印度的谋略提供了大量机会。不用说这些印度的王公肯定也不团结,在内斗时势必还会想着借助我们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实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打着帮助他们的名义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把印度进一步分裂,然后再慢慢的收拾他们。”
“陛下英明。”
顾炎武只是随意的拍了个马屁,对于身为大明首辅的他来说,印度委实太过遥远了,那里无论发生什么,于大明都没有任何影响。
当然更重要的是自信,他相信,如果那里有风吹草动,大明的舰队以及平南军——以汉军为官,土兵为主的平南军,随时可以讨伐印度,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支付军费,凭借讨伐后缴获和分赏,就可以维持战争开支。
相比于印度,南洋无疑更为重要一些,毕竟南洋直接关系到将来大明的宗室分封,只要宗室分封不断,那么宗室非但不可能成为大明的累赘,而且还会为大明解决很多问题。想到南洋,顾炎武自然想到了刚刚接到的电报。
“陛下,上个月,秦国希望能够从平南再雇佣5000平南军,以用于防备马打蓝的进攻,现在他们与马打蓝的关系极其紧张,所以内阁已经同意了秦王的请求。”
在提及此事时,顾炎武特意看了一眼陛下,尽管对于分封诸夏,表明面上大明不派遣官员,不插手其国政,可是并不意味幸存大明会不闻不问,毕竟,那些国主都是大明的宗室。
“平南军”
沉吟片刻,朱明忠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平南军是当年征缅时,为了西南战局,迫不得已创建,以南夷为兵,汉兵为官,他们后来虽说大都归化为汉,可是缅甸”
话声略微一顿,朱明忠的眉头微锁。
“缅甸的将来到底是分封或是设立行省,都在两可之间,以平南军抽其丁壮为兵,然后调发诸夏为用,虽然是朝廷制定的策略,也是平南兵归化的条件,可是要控制比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去年年底,秦国就已经雇佣了4000平南兵,再加上这2000,可就是6000人了,秦国的汉兵才多少?不过区区一万两千人,这个比例是危险的,或许他们已经归属华夏,可是仅仅只是汉名、汉姓,又有何用?他们骨子里,现在还是蛮夷,别忘了侯景之乱!”
提及“侯景之乱”朱明忠的眉头微微一挑。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收留,又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不满,遂于以清君侧之名在寿阳起兵叛乱,后攻占建康,把梁武帝活活饿死,从而掌控了梁朝军政大权。看似似有前因,可以朕看来,侯景之乱实是因为其身为羯人,形成禽兽,心怀异心,不知恩义所至。侯景之乱给三吴地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我汉人文明几乎惨为其屠戮而就此成为绝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用不容质疑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后,朱明忠的眉头头微蹙,然后长叹道。
“令诸蛮归属华夏固然是我等之宏愿,亦是我华夏之责任,可是,无论什么都,都不能忘本,这教化诸蛮又岂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什么事情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平南军”
平南军,在大明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当年征发土司土兵为兵,是为了牵制西南清军,可是兴乾后,如何安置平南军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们一方面并不是汉人,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曾经于军中任职。如果任由他们归返土司,就等于壮大各土司的实力。
所以十万平南军如何安置,一直是令朝廷头痛的事情。
尽管后来通过的退役安置,将平南军安置于平南府各地,看似他们是大明统治平南府的基础,可土兵总归是土兵,土人总归是土人。尽管他们可以用生硬的汉语说话,但是在土地人居多的环境中,最终他们还是土人,顶多也就是成为“熟番”。
直到实施分封之后,面对分封诸国的土蛮,在兵力不足情况下,半汉变蛮的平南军就成了朝廷手中的器物。
平南军接受各国的雇佣,前往各国为兵,在镇夷抚蛮的过程中,冲锋在前,为诸国立足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平南军离开了缅甸之后,置身于新的环境之中,离开了熟悉的土番环境,那些身处异地的土兵只能通过不断的汉化,亲近作为统治者的汉人,而不像在平南那样,说土语从土俗。
一边是平南土人的数量减少,另一边是诸国“半汉”增加。于朝廷看来是对大明与诸国都是各取其利,但是这种大规模的征发土兵,在朱明宗看来,对于诸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不稳定因素。
尽管效仿英国建立“殖民地兵团”是朱明忠的“创举”,在另一个时空中,英国人就曾经通过印度殖民地兵团去统治东南亚,只不过现在“平南军”这个殖民地兵团,需要的是汉化,需要的是成为诸夏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借助他们进行统治,目的不同,自然也就导致了对待方式的不同。
只是借助英印军团的印度兵统治东南亚的英国人,不需要考虑英印比例的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印度兵只是他们用于弹压东南亚土著的工具,可是南洋诸夏需要的是把平南军同化成为“汉兵”,最终,他们的后代会被同化成为“汉人”。
“同化!对于平南军,我们的目的是同化,将他们同化成汉兵,然后再同化为“汉人”,如果比例过多的话,那么是谁同化谁呢?所以,这个比例一定要控制好,而且要确保一个原则,就是三代之内,不能出现土人中队长,小队长,就是他们的最高军衔,不论他们用什么理由和借口,这个原则必须要坚持。”
随后朱明忠看了一眼顾炎武,郑重其事的说道。
“嗯,这一点,可以以朕的口喻发过去,还有,朝廷对于诸国的态度,也要改变一下,我们要尽量避免插手诸国的事情,毕竟,诸国之所以为诸国,而不是诸省,正在于其国政的独立,如果朝廷过多的插手,不仅会导致诸国的反感,而且也会导致将来官员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处处以母国自居,对其国政指手划脚,那么将来,决裂甚至发生冲突,都是不可避免。”
分清两者的关系,作为皇帝的朱明忠可以分清大明与诸夏的关系,但是朝廷中的许多官员,一时间还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在他们对大明还有所求、有所图的时候。
也正因如此,秦国的“求助”,朝廷的同意,在朱明忠看来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陛下,“平南军”是朝廷的,若无朝廷同意征召,各国总不能自己往土司处征召土兵吧。”
顾炎武直接了当的道出了他的借口,当然与陛下不同,在看来,分封固然是分封,但分封之后,不等于不闻不问。
有限的插手,可以让大明与诸国之间联系的更为紧密。
“未尝不可。”
朱明忠笑着说道。
“就他们可以到内地招揽移民一样,也可以到平南去征召兵丁嘛,雇佣兵,不见得,非要通过朝廷,而且这样也可以减少土司对朝廷的不满,毕竟,征发的人是他们的人,而且最终,他们也不会再返回土司所。与其由朝廷出面,不如让各国对土司们诱之以利,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给出子民为兵。如此,一个愿挨,一个愿打,岂不更有利于我?”
陛下这么一解释,顾炎武稍作思索后,便点头头说道。
“这样确实比朝廷直接征发更为有利,那若是如此秦国,雇兵一事,又该如何处理?”
https:
请记住本书:。书阅屋阅读网址:
第147章 马打蓝的野望(第一更,求支持)()
爪哇国。
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三个字,在大明被用于形容犹如天边的遥远。
可是实际上,世间并没有爪哇国这个国家,至少现在没有,在爪哇岛上最强大的国家要数马打蓝国,这马打蓝素丹国,与爪哇岛上的其它素丹国一样,他们都是出自于巴章国,在这几个素丹国中,数马打蓝最为强大。
尽管此时的马打蓝因为素丹阿芒·古拉特一世的统治暴虐,对莫天方教徒推行暴政苛税,国势日渐衰落,可其仍然是爪哇岛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即便是在桂国、秦国先后就藩的情况下,马打蓝依然有着傲视两国的实力——早四十年前,对于志在统一爪哇的马打蓝,荷兰人占据的巴达维亚就成为了在背芒刺。这个爪哇霸主曾经动用了高达万的人力围攻巴达维亚。尽管他们没能攻下巴达维亚,但却也让的荷兰人认识到他们的力量。
不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荷兰成为了爪哇岛的另一个“小强”,到巴达维亚以大明占领为标志,标志着大明的力量再一次出现在爪哇之后,面对大明这个巨无霸,即便是以“霸主”自居的马打蓝,面对大明的闯入,也是立即小心翼翼的侍奉着这个真正的大国,毕竟,他们很清楚,“得位不正”的他们,当年是如何先凭着“传教”,再凭借着教徒的暴乱,推翻了当地印度教国王,建立了素丹国。
他们都以为,大明会像几百年前一样,来到这里,然后离开,甚至一度马打蓝还曾幻想着,如何先借大明之手解决荷兰人、然后再得到大明的册封,以此压制那些时而作乱的异教徒,然后在大明离开的时候,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统一了整个爪哇。
可马打蓝的君臣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把三宝垄让给了大明之后,大明阴影立即笼罩在整个爪哇,并且将马打蓝笼罩其中。
巴达维亚变成了“南衡州”,三宝垄变成了“新安”,桂国以及秦国出现在两地,上万军户,数万汉人出现两地,从此之后,无论是“南衡州”的桂国,或者“新安城”的秦国,于马打蓝素丹的眼中,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尤其是两国在就国之后,既派兵向城外扩张,以分赏土地给官员士兵,更是直接导致了与马打蓝的冲突,激化了两者的矛盾,但一直以来,马打蓝却畏惧于明国,而不敢有所异动。
不过今天,随着一张报纸从新安城传到了马打蓝的都城巴刹格德,传至素丹王宫之中,这位以素丹·阿贡也就是即最高素丹自称的阿芒·古拉特一世,立即激动的叫嚷道。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