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这样快吗?”
听他这么一说,李子渊的后背顿时一凉
“大王,虽说现在运河冻结,可是海路仍通,朱淮与闽郑皆擅长水军,如果其以水路把大军送至溏沽或者北直隶数百里岸边,海岸漫长,全无任何防备。一旦有警,必无人禀报。他若是从海上调兵过来,我等不过是闭目掩耳如瞽聋,必将予我等措手不及。”
李子渊脊背上冒出了更多的冷汗来,只是因为他仍然努力保持着冷静。可第一次他真正感觉到惶恐不安起来,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就像是陷入一张大网之中,越挣扎那网就是越紧。
沉默片刻,实在是想不起什么良策的他,向朱应升小声问道。
“今天大军出征,天下共睹,不可改变。万一,你,你,你……你有何良策可以解救我大唐的眼下危局?”
“大王,臣以为,以朱明忠擅以奇兵取胜的习惯来看,其必定会出奇兵以海路取我腹背,为断我退路、尽歼大王主力,其不仅会调闽郑之兵,亦会调山东、江北等地忠义军,其后方必定空虚,臣以为大王可以避实就虑,以一路偏师直指山海关,再派遣一路奇兵直取清河、取以江北,迫其降顺或与其和谈,如此,至少可得三五年安稳。”
朱应升的建议,让李子渊的眼前一亮,他的兵力有限,朱明忠的兵力同样不足,他不可能只调闽郑的兵,而不调自己的兵,这样一来,他的后方势必空虚,若是能直取江北,既可夺其妻儿,无论是降顺也好、和谈也罢,有了这个筹码,又何需顾忌其它?
“那若是我军同朱明忠接战之后,倘若一时不分胜负,如何避免其以奇兵断我后路?”
“大王,现在,我大唐并没有太多选择,只有如此,才能逼朱与我等和谈,逼其从辽东、山东撤兵,进而两分天下。”
“若是他不愿意两分天下呢?”
“忠义军家眷皆在江北,到时候,即便是他不同意,军心混乱又岂是他能控制?”
略微点下头,李子渊沉吟片刻,然后说道。
“若是如此,就非得调京师和通州之兵火速南下了,你以如何?”
“京师的几万人马,不到万不得已,臣以为不要调动为好,可调通州兵,大王这边亦可抽调人马。”
朱应升赞同道。
“除此之外,臣以为,他日和谈之时,可以将武昌让予朱淮,以换其撤出山东和辽东,一地换一地,想来他亦不会反对。如此,既可换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
“为什么?若是失了湖广,几十万大军粮饷从何处来?岂不是又陷清虏他日之困?”
一听说要让湖广予人,李子渊立即激动的反驳道。
“湖广是孤饷税重地,绝不能让予朱明忠!”
第167章 应战(祝大家中秋快乐)()
在李子渊领兵出京师的第三天,一直屯兵于山海关各关城的忠义军,终于动了。尽管此时天寒地冻,尽是一片冰天雪地,但部队离开关城,于关城下集结,然后向京师方向行进。
与李子渊自封唐王不同,即便是对外宣称自己是定王朱慈炯,是大明皇位最正统继承人,而且有玉玺为证,但朱明忠仍然以“监国”自称,此时大军的旗帜上也只是“大明监国”不过尽管如此,所有人都知道,大王继位为帝,不过只是早晚的事情。
坐于马鞍上,率领大军沿着冰封的道路向着京师的方向迅速行进时,朱明忠偶尔会把视线投向身边的士兵,相比于大多数明军,忠义军的被服更具保暖性,呢绒大衣、军装更为厚实,这也让他们在冬日里作战时,可以不畏严寒。
不过,尽管如此,身为主帅的朱明忠,仍然有些担心这天寒地冻的会不会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但在另一方面,他知道,如果忠义军的官兵无法抵抗这样寒流,李子渊那边只会更困难。
出山海关之后便是北直隶平原,这一带没有高山,顶多也只是燕山山脉尽处的丘陵和旷野,官道极为宽阔,路边的行道树标志着官道,骑马在马上的朱明忠虽然说是为监国,但是他并没有改乘马车,周围也只有简单的仪仗。
在大军行进的时候,不时的总会有快马传来最新的军情。自从李子渊出兵之后,对目前的军情军机,朱明忠不断得到禀报,从江北发来的电报,更是让他对天下的形势了若指掌,而从京师各方送来的情报,同样使得他清楚的知道其种种动向。尽管现在大军刚离开山海关,而李子渊的大军会今日越过滦河。而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正在与其迎头并进,明日下午双方的前锋就会接触。
尽管没有在山海关凭关而战,而是出城迎战,但是朱明忠并不会命令部队立即进攻,今天晚上,大军就会安营扎寨,然后试探性的进攻。
“李子渊应该也会谨慎应对!”
这么自言自语的时候,朱明忠知道,他需要的就是这个“谨慎”,需要的就是李子渊慢下来,最多五天后,从山东派出的忠义军就会从滦河口登陆,然后在李子渊的后方杀入战场,如此一来,李子渊就会被陷入包围之中,几天之后,他就能够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京师。
进入京师!
登基为帝!
对于四年前来到这个时空的朱明忠来说,他从未想过会有这么一天,当年初来这个时空的时候,他所想的甚至不过只是为中华文明留一线生机。
而殖民台湾就是第一步,当时之所以选择派兵前往台北拓殖,为的就是一条退路,甚至那个时候,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一但兵败,就把常州府的人丁全部都迁到台湾,还有松江等地的百姓,总之能迁多少迁多少。他们不愿意走,就用刀子逼他们上走。
当然,台湾只是他计划的第一步,计划的第二步就是利用丰厚的木材建造商船,一方面发展贸易,而另一方面若是台湾当真不支的话,还可以迁移至澳大利亚。
在朱明忠的计划之中,他那个时候,甚至都没有选择南洋,不仅仅是因为南洋的已经有西洋国家的力量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地的疟疾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最终影响到人口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比澳大利亚、新西兰更合适的殖民地了,相比于北美,那里更近,航海的风险更小,气候更适合殖民。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当年的几十万移民就会发展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个时候,也许还可以再次反攻……
当然,现在,朱明忠已经不需要再考虑这个问题了,在过去的四年中,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于此同时,他的权力和威望也达到了顶点,现在,尽管假名朱慈炯,但是他知道,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以朱明忠的身份登基,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简单的捷径。。。
朱慈炯这名身份或许需要冒充,但是使用这个身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招揽人心,令许多于乱世中犹豫不决的人义无反顾的站在他这一边,更能动摇敌军的军心,现在北直隶、河南、山西以及武昌等地,许多地方的士绅官吏,都因为这个身份,而选择了支持他,而不是那个乱臣贼子。在西南等地,同样也是如此。
一个合适的身份,足以震动天下!
现在只差一个晋王!
李定国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是会选择效忠,还是?
这并没有太多的疑问,在李子渊被击败之后,李定国无论如何,都不会抗拒朝廷,身为大明忠臣的他,到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作为大明的忠臣,与郑家一样,成为异姓王,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身败名裂,兵败身死!
对于这一切,朱明忠早就已经是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任何疑问,即便是稍有差池,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既然他能助李定国于海路攻克广州,那么他就能再次打下广州!
天下不日将会重享太平!
想到这,朱明忠不觉精神百倍,双腿轻轻一夹马腹,胯下的那匹自洋商手中购得的阿拉伯马立即加快了许多。
虽说天寒地冻,可是却也是一个难得的艳阳天,天气晴朗,骄阳当空。数万大军在旷野上行进时的脚步声,挽拉大炮时的马蹄声在旷野上回响着,偶然间的萧萧马鸣,与皮鞭声互相呼应着,偶尔的,行军的队伍中,还会响起战士们的说笑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次作战,都没有任何疑问。
身经百战,未尝一败!
这八个字形容忠义军倒是再恰当不过,军心是打出来的,对于成军以来未尝一败的忠义军来说,他们从不觉得敌人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即便是号称出自忠义军的“唐军”,在他们看来也是不值一提的。
“他们列阵倒是更好,到时候,几百门大炮一轰,即便他们是铁人,也经不住几轮急速射……”
扛着自发铳的王玉树,听着弟兄的言语,只是咧嘴笑道。
“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迫击炮的射速快不假,可是射程短,不过只有一百多丈,再远,可就打不准了,咱们还是要列横队打上几轮齐射,等到全队进攻的时候,迫击炮才会会急速射轰阵……”
已经成为老兵的王玉树,自然知道迫击炮是忠义军的法宝,它的射速快、威力大,使用击发引信的炮弹,落地就会爆炸,碰着寻常的军阵,一轮炮弹打过去,就能把对方轰个七荤八素的。不过,迫击炮并不完美,他最大的软肋就是射程有限,有效射程不过只有一百五十丈。可即便是如此,也是忠义军官兵最为信赖的武器,在忠义军的作战序列中,0斤迫击炮甚至已经取代了手榴弹的作用,与其说其它是迫击炮,甚至还不如说它是掷弹筒,只是它的射程更远,威力大。
在士兵们行军的时候,每隔一阵,就有传令兵传出新的军令来,又迅速向大军的前后由近及远传下去。
在部队的队列调整的时候,朱明忠一直骑马站在路边的雪丘上,他的双眼凝视着自己的部队,神情显得有些凝重。
很快,这场大战就要打响了。
就在这时,石磊突然悄无声息的来到大王的身侧,然后禀报着李子渊的情报。
“兵分两路,一路往北,一路主力由其亲领……”
思索着李子渊的部队配置,朱明忠眉头不由紧锁。
“这李子渊,虽说与孤麾下时间不长,但是却把孤的心思摸了个通透!”
凝视着另一个方向,朱明忠颇为感叹的说道。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就是以正规的形式交战,以异于正规的形式获得胜利。战争中一开始时局势不太明朗,双方旗鼓相当时就是“以正合”的阶段,而到后来局势开始明朗,到了决战时刻时就是“以奇胜”的时候。”
一边这般说道着,朱明忠一边感叹道。
“孤本想迁其主力,而李子渊亦想于此一战,尽歼李贼于此,孤欲抄其后路,而李贼亦欲陷孤于重围之中……这个李子渊,到底还是在孤身边呆了一段时日啊!”
摇头感叹着,朱明忠的那只握着马鞭的手中,握的更紧了,从李子渊背叛他的那天起,他就知道有一天,必定会在战场上面对他,而他极有可能是自己最大的劲敌,毕竟,忠义军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超越时代的练兵,而对此,出身忠义军的李子渊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极为熟悉,毕竟,当年练兵的时候,他就是朱明忠的副手。现在当初的推测已经应验了……
“大王,臣以为……”
话声略微一顿,石磊的眼帘微垂然后说道。
“还有一个办法!”
第168章 没必要()
宿营!
在宿营的军令下达之后,战士们立即忙活了起来,尽管离天黑尚早,但是冬天天寒地冻,掘土不易,虽是如此,在几万官兵的努力下,在天将傍晚的时候,几座墙高七尺半丈厚的土城便出现在旷野中,五座成犄角之势的棱堡工土城就这么耸立于旷野之中,在棱角土堡上,一门门重型的4斤野战炮直指各方,这种野战炮是忠义军威力最强大的野战炮,无论是用于守城,还是攻城,都是上好的}而在土墙内,一顶顶帆布棉帐已经搭起,营地之中到处都是随风摇荡灯火和马嘶。
在营垒中央是一座大型帐篷,这里就是朱明忠的中军大帐,此时,在这中军大帐之中,数十位将领、参谋,无不是在那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明天的战斗,更准确的来说,是在那里讨论着一个人。
李子渊!
对于李子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陌生,毕竟,当年他亦曾执掌忠义军,甚至差点把大王的忠义军卷走,如果不是因为当初弟兄们感激大王的恩情,恐怕这世间便不会再有淮王了。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不耻其为人。
甚至于,一直以来,忠义军中的说教,皆以李子渊为代表教训兵士何为不忠。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出于老营的弟兄,自然也就是忠义的象征,而这些老营弟兄的忠义同样也得到了回报,他们现在大抵上都是军中的官佐,最差的也是军士,每月领饷至少五六两之多。
“杀了他!”。。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无论是于树杰也好、张孝武、张孝文等人也罢,他们只有一个想法——杀了李子渊。
“大王,李贼一死,其麾下兵丁必降,如此,天下自可安定!”
“是的,大王,当断不断,身受其乱,若能在战前将其杀死,非但将士不至无辜送命,而且可让天下迅速平定,如此,既是天下万民之福!”
几乎每一个人,都非常赞同杀了李子渊,更赞同在战前将其暗杀。
暗杀敌军主帅!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少,似乎从没有过任何争执,杀死敌军主帅是取胜的捷径。对此朱明忠自然不会有丝毫怀疑,毕竟,无论是郑经也好,洪承畴也罢,都是死于此法,而且回报的丰厚不可不谓之不大。
郑经身前为了保全郑家的安危,尽管百般不愿,却也不得不把郑家交出来,尽管郑家麾下的家将难免有些微词,可却无人敢言,尽管于郑经眼中其家将无不是跋扈非常,但是他们却不敢于朱明忠面前跋扈,原因无它——实力!郑家家将敢欺郑经年少,但却不敢称朱明忠为“外戚”,因为其麾下有数十万强军。所以,他们即便是不愿,亦也只能选择臣服。
到于洪承畴麾下的将领,为了活命,无不是纷纷选择投诚,当然,与投靠李子渊时不同,他们是以“明将”以及“明官”的身份承认朱明忠的“监国”之位。洪承畴当初的归顺,换来了他们身份的“漂白”。
只不过那些已经被好言安抚的众人并不知道,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既便是“漂白”了身份,也无法弥补其罪名,他们最终会死在江上、海中,甚至就连同其麾下的部署,将来也会与其家人被流放至诸如东北等地用于实边。这是对于他们最大的恩赐了。
郑经、洪承畴的死让朱明忠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这一切,得到了天下半壁江山。
只是……
余光看了一眼石磊,朱明忠并没有说话。
以奇杀贼,这个建议是石磊提出来的,但是他为何会提出这个建议。先是咳了一声,在众人的话声微顿时,他盯着石磊问道。
“四石,若是孤欲杀其,应该如何?”
他这么一问,众人才把注意力放到石磊的身上,尽管军正司于军中的作用是维持军纪,但众所周知军正司还负责情报搜集,他们在各地都安插有暗探。若是提到暗杀,由军正司动手肯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