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先帝自会体谅朕的选择的……”
第97章 主与幕(第一更,求支持)()
对权力的渴望并非渴望有行善权力,而是渴望占有权力本身。
永历十六年夏末开始,尽管清虏的威胁尚未除去,但是在看似中兴的大明朝,却又一次被乌云笼罩。从“淮王貌似先帝”,再到“诸藩请朝廷还驾”,诸如此类的流言。与其说是流言,倒不如说是天下人对四藩执掌天下兵权,朝廷虚立的担心。
在权力的面前,无论是朝廷也好,藩王也罢,都表现出了对权力占有的欲望,在权力的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越发的直接。
这场权力之争,谁会是最后的赢家?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对于身在京师的李子渊来说,现在,他却处于一种前所未有亢奋之中。
“没想到晋藩居然也会上书,如此一来,等于这天下皆赞同朝廷还朝,如此一来,他朱明忠也就孤掌难鸣了!”
也难怪李子渊会这么得意,所有的一切甚至比意料的还要顺利,非但各藩表示赞同,更重要的是现在朱明忠已经被逼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对于一直视其为最大的对手的李子渊来说,自然乐得看到朱明忠陷入这种境地。
“现在,无论他如何辩别,于朝廷来说,他这个“孝烈皇帝子嗣”的名义,真也好,假也罢,于朝廷都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虑怎么收拾他!”
李子渊得意着,端起茶杯,品了一口茶,然后继续说道。
“现在,他若是敢扣留朝廷,到时候,孤就会立即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其不臣之径,如若他放朝廷回京,一但朝廷斥其不臣时,孤亦会全力支持朝廷打击淮藩,总之,无论如何,这一次,非得彻底把淮藩打掉不可!”
李子渊在提及这两个选择的时候,兴致勃勃的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应该如何与闽王一同讨伐,一同分割江北。
“淮藩一除,闽藩便不足为惧,孤届时只需要利用闽王与南安侯之间,挑其内斗待其内斗正酣时,领兵入闽,如此闽藩自然可以平定,然后是晋藩了……”
晋藩……亦不足为惧!
一但吞并淮闽两藩,天下又岂还有人能抵挡得了他的兵马!
在这个时候,他似乎对于未来有了足够的信心,毕竟,一直以来,在李子渊看来,唯一能够威胁到他的只有朱明忠,也只有忠义军。但是现在,朱明忠已经不足为惧了,他完全可以借助朝廷、借助大义的名义,把淮藩彻底解决掉。
“大王,现在,淮藩已经陷入进退两难之境,我等只需要做观其变既可,还有另一件事……”
许云程看着李子渊,沉声说道。
“你是说洪承畴吧!”
点点头,许云程说道。
“大王,洪承畴除掌握数省之外其麾下尚有近二十万绿营以及吴三桂等数万精锐,若能将其收降,非但可得数省之地,更可得二十余万大军,若能得其相助,大王自然可无虑其它了。”
洪承畴的数省地盘和数十万人马,一直以来都被李子渊视为一块肥肉,甚至于他来说,这也是他在将来能够在面对朱明忠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对朱应升极为看重,因为他是洪承畴的亲信,这次更是派他去了长沙,可是直到现在长沙那边却仍然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大王,臣以来,长沙那边应该再派人催一催了!”
本就对朱应升得大王重用而极为警惕的许云程,并没有说朱应升的任何不是,而只是委婉的言道着边那拖的时间太长了一些。
“嗯……”
沉吟片刻,李子渊摇头说道。
“不!”
断绝拒绝许云程这个建议的李子渊,摇头说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当初在他离开京师的时候,就与孤约法三章,他此去长沙,孤对他要绝对信任,绝不能因为时间过长而督促,况且,朝廷那边还要去处理一二,毕竟,想要让他洪承畴归降而来,就非得有朝廷那边的许可不可!”
无论是洪承畴也好,吴三桂也罢,他们的罪名委实太大,这两位可以说是满清入关的“大功臣”,也正因如此,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接受他们的投降,即便是李子渊,也不得不谨慎应对。
对于此,李子渊明白,洪承畴同样也很清楚,这也是他为何会派朱应升北上的原因,只不过李子渊并不知道,洪承畴所寄希望的中介借助其投降,而不是归其属下。
其实,各怀鬼胎,这句话着实不假,非但洪承畴如此,就是朱应升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即便是如此,至少在表面上,他们仍然是显得颇为亲近,完全是为对方考虑的模样。
“其实洪某于将来,早就没有了任何想法!”
看着面前的朱应升,洪承畴的语气显得极为诚恳,当然也显得有些无奈。
“于大明而言洪某人可以说是罪孽深重,天下恨不得食洪某之骨的,何止一二?即便是朝廷,若是能容洪某人安享天年,就已经是莫大的思赐了,洪某又岂敢还想其它?”
这番话听起来是极为诚恳,若是寻常恐怕真以为这些话必定是洪承畴的心里话,毕竟,谁都知道,洪承畴确实是“罪孽深重”,能保住性命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至于其它又怎么可能有会有奢望?
可曾被洪承畴称之为“当世诸葛”的朱应升又岂不知道洪承畴的想法,甚至当初他之所以北上,也正是因为洪承畴不甘于此,现在洪承畴为什么会这么说,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心有不甘。
对于曾又灭亡大明为己任的洪承畴来说,他曾经想用毁灭整个大明,让大明为其名声陪葬作为代价,现在,大明的中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已经没有了退咱的他,自然不甘心为满清陪葬,他不是大明的忠臣,同样也不可能为大清尽忠,可他想的不仅仅只是保住性命。
毕竟,对于洪承畴来说,他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至于其它,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这番所谓的“安享天年”,不过只是虚言假语,对此,朱应升又岂不了解?
“中堂,”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应升只是随意的说道。
“中堂以为大明朝廷岂可能让中堂安享天年?”
这句话看似不大,可是却让洪承畴的心头猛然一紧,对此他又岂不知道,他之所以会向朱应升委以虚蛇,是因为现在的朱应升恐怕早已经不是他的幕僚,而是李子渊的幕僚。
“以在下看来,即便是中堂现在降了朝廷,恐怕皇上也会下旨杀中堂,毕竟,以中堂的罪过,即便是永历能容得中堂,天下又岂能容得了中堂?”
一句话,让洪承畴的眉头猛锁的同时,后背冷汗瞬间涌了出来,不过他仍然选择了沉默。自家的事自己明白,他洪承畴又岂不知道自己的罪孽到底有多深重,自然也知道朱应升所言非虚。
从洪承畴的额头看到其冒出来的冷汗,朱应升心底先是冷笑一声,随后才说道。
“中堂,今日中堂之所色犹豫,无非是寄希望予朝廷,目下朝廷手中确实无地无兵,若是中堂能领西南数省相投,又有麾下数十万人马,朝廷焉能不重用中堂?”
在内心的想法被朱应升一语戳破的时候,洪承畴还是没有说话,他的眼帘一垂,只是默默的喝着茶。
“可是,朝廷既然无兵无地,中堂引兵相投,朝廷又岂能信得过中堂?况且,以中堂的名声,若是淮藩加以指责,要求朝廷严正法典,到时候中堂又该如何?”
见洪承畴不说话,朱应升又补充道。
“况且其它三藩又岂愿意看到朝廷独大?到时候,定会请朝廷正法典,至于中堂……”
摇头长叹,重新端起茶杯的朱应升并没有说话,在喝茶的时候,他特意用余光看了一眼,似在深思的洪承畴,心底冷笑之余,却又有些得意,洪承畴正是他朱某人的晋身之道,只要能够说服洪承畴,于楚王身边,他就是第一幕臣,将来自然是不可限量。
“那以你之见,洪某人现在应该如何?”
打破沉默的洪承畴盯着朱应升,他已经知道到了答案。
“中堂可记得南安侯?”
南安侯郑芝龙,洪承畴自然非常熟悉,听到这个名字时,他略微一愣,然后点头叹道。
“他有一个好儿子啊!”
若不是因为郑成功是其儿子,朝廷又岂会赦免他?
“中堂,为何朝廷赦免郑芝龙时,天下诸藩皆不曾反对?”
不待洪承畴回答,朱应升便说道。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因此而得罪闽藩,所以皆选择沉默。”
其实说到底,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对于朱应升说的这个道理,洪承畴未尝不知道,只不过他有自己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当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所以现在他不得不变得更加谨慎起来,毕竟,他已经没有再犯错的机会了,经沉思片刻之后,洪承畴终于道出了他最大的顾虑。
“朝廷总有一会削藩的!”
第98章 臣心(第二更,求支持)()
朝廷总有一会削藩的!
这是从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熟读史书的洪承畴来说,他自然知道,古往今来,那些所谓的“强藩”最后会是什么下场。
在道出内心的顾虑之后,洪承畴又接着说道。
“现在四藩看似执掌天下兵马,可四藩矛盾重重,一但清廷外患被除,朝廷总归是会削藩的!到那时,洪某又该如何?”
在提及这个问题之后,洪承畴的眼睛盯着朱应升,沉默了好长一阵子,才慢慢吞吞地吐出一句话。
“洪某人当年弃明投清,落得今天进退两退之境,若是洪某人弃明而投李氏,将来朝廷削藩之日,洪某又该如何?”
这些年,洪承畴不是没的后悔过,但是他没有退路可走,若非是如此,他又岂会坚持至今,也正因为当年的错误,他才会小心翼翼的想要为自己谋一个将来。
“正是中堂所言的,朝廷总有一会削藩的。”
朱应升一副气定神贤的姿态。
“纵观史册,凡枝强干弱,最后,国必大乱,朝廷为维持休统,必定会行以削藩,从而强干弱枝,而且四藩实力亦不相上下,且各有矛盾,如此,朝廷若有贤臣辅助,自然可以从中余利,以藩制藩进而谋强,况且四藩之中,晋藩于朝廷亦是忠心耿耿,朝廷虽然看似无兵无权,可有诸藩不和,朝廷反倒容易应对,若是朝廷削藩之时,诸藩不能齐心,朝廷自然可以各个击破,如此,大权重归朝廷不过是早晚之事。”
在这点上,洪承畴与朱应升可谓是所见相同,但他不能像朱应升一样,如此毫无顾忌地直言,稍一不慎,就可能招致奇祸,所以才会谨慎如此。思索良久洪承畴才说道。
“到那时洪某人又该如何?”
甚至洪承畴相信,即便是他那个时候已经身死,恐怕也少不得被扒开坟头,然后被挫骨扬灰。
“可中堂大人别忘了,若是中堂大人再这么犹豫不决,恐怕连今年都过不去,一但,大明遣兵西征,以中堂大人看来,到时候,中堂大人又有几分活路?即便是归降,又可有活路可寻?”
朱应升的话如同寒冬中一盆冷水劈头浇到洪承畴的头上,立时让他整个人都变得蔫蔫搭搭的,半晌都说不出话来。但洪承畴并没有死心,定定神后,他又强撑道。“四藩之中,谁又愿为朝廷驱使,今日朝廷还驾之事,再加上淮王之事,各方可谓是分身乏术,又岂能顾得上洪某?”
身在长沙的洪承畴自然知道天下的纷乱,正因如此,才坚定了他拖下去的念头。
“估且不说其它,允齐,淮王身份到底是何?其它人不知,允齐又焉能不知?”
洪承畴的反问,让朱应升不觉一愣,他立即想到了当年入洪承畴幕府时,与他曾有过的密谈。
“当年,北太子案,虽然摄政王称其为伪,可洪某又岂不知真伪?太子为其杀于京中,同时被杀的还有永悼王,周皇后所出三子之中,只有定哀王下落不明……”
死死的盯着朱应升,洪承畴又继续说道。
“当初,洪某曾言,先帝必有子嗣存世,可却未曾想到,定王非但能忍辱负重,且又能短时间内成此功业……”
洪承畴之所以会如此确信,是因为早在他得知淮王是孝烈皇帝的子嗣时,就曾派人于江北取得了淮王的画像,与其它人不同,他曾多次面见先帝,对崇祯的相貌自然并不陌生,加之因为定王确实下落不明,所以他相信这个“谣言”绝不会是什么谣言。
“淮王是不是定王,或许并不重要,但是朝廷又岂会容定王居淮?此谣言从北直隶首先传出,其中缘由又是为何,洪某尚是不知,可若是朝廷谋略定王时,楚藩又会如何?以洪某看来,恐怕必定会加以征讨吧,四藩互相为敌,如此离心,又岂能长久……”
尽管因为洪承畴确信淮王是先帝子嗣而有些慌乱,但是对于早就已经认准了主子的朱应升来说,在片刻的慌乱之后,突然笑道。
“中堂大人多虑了……”
摇头笑着,朱应升接着说道。
“四藩离心不假,可若是说诸藩必定不能久却是多虑之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说到这里,洪承畴看了一眼朱应升,只见他安然坐在那里,并没有给予回答,而只是低着头,若无其事地以手蘸茶水在桌面上划着。
于桌上写下两个字后,朱应升对洪承畴说道。
“中堂大人请看!”
洪承畴抬头往桌上看去,只见朱应升面前有两个字以茶代墨写的字,仔细一看,他的脸色骤然一阵急变,心头顿时涌出一阵狂跳,他惊愕的看着朱应升,半晌都说不出话来,他的惊讶落在朱应升的眼中,只见他不露声色的将那两字擦去,然后慢吞吞的说道。
“所以,大王于中堂大人可谓是扫榻以待,倒履相迎!”
“这……这……”
摇头长叹着,洪承畴的嘴角边泛出一丝苦笑,心头涌出一股悲凉。
“中堂大人,需知道,这机会只有一次!况且……”
朱应升看似漫不经心,可语气却坚定非常。
“若非是如此,中堂大人以为,这天底下又有何人能容得下中堂!”
朱应升的话落在洪承畴的耳中,让他的手却突然像被马蜂刺了一下似地抖起来。
“这,这……”
话语结巴着,一时间洪承畴居然说不出话来。似有似无地点点头。
“大人,信差送来了昆明的八百加急。”
恰在这时有下人进来,打断了他们之间的谈话。心知自己的话已经起到作用的朱应升并没有继续逼问下去,现在,还需要再给一些时间给他,大势如此,容不得他不做出选择。
来,信差送来的是吴三桂派人送来的八百加急,信中就黔国公沐天波攻下永昌府一事咨询洪承畴,是攻,还是守?
沐天波想坏洪某大事!
看完吴三桂的信后,洪承畴的眉头紧皱道。
从淮王打下缅甸设定南府起,这两年,得到淮王支持的沐天波,便开始在缅甸招兵买马,凭着黔国公沐家于缅甸等地的威望,轻易的招募了一支规模不下十万人的土军,那些土军在忠义军的操练下,已经隐然成军,虽说火铳兵、炮兵数量有限,可是凭借着十万土兵,沐天波已经不见了往日的仓皇。甚至屡次进攻云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