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能是今日厨娘她尝试了新菜式罢……”

    张根富也是很满意,水煮牛肉一片接着一片,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张正书都忍不住跟他抢吃了,再慢一些说不定一大盆水煮牛肉都没了。三个人都不说话了,筷子翻飞得好像在打仗一样,吃到最后,连残羹剩菜都被他们一人一碟,用馒头蘸着吃掉了。张正书则特殊一点,他不怎么吃馒头,反倒是把剩下的菜汁倾倒进饭碗里,和着米饭,又多吃了一碗饭。

    “林老弟……嗝……”

    张根富想说点什么,但因为实在是太饱了,所以打了一个长长的饱嗝。“……不好意思啊,请你来寒舍,原本是想与你喝几杯的。但现在……嗝……已经没有肚子了……”说着,满足地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而眼睛却遗憾地看着桌子上那一瓶没有碰过的美酒。不消说,这是张正书特意用高度酒精兑了小酒的美酒。酒兑酒,兼着两种滋味,这已经有点鸡尾酒的味道了。

    “不干事不干事,今日的菜肴实在太过可口……”

    这个姓林的中年人也感慨地说道,因为远来是客,他没有吃得那么没有吃相,不然就太没礼貌了。于是,也就刚刚吃饱那样子,不会像张家两父子,吃相那个夸张,连最后一点点剩余的菜汁都不放过,愣是要就着饭吃掉。

    “不瞒老弟,老哥也觉得奇怪啊,怎么今个我家厨娘好似换了个人似的。平日里,都没这等菜的……”

    张根富想不通就对了,要是他猜到了,那才有鬼!

    “老哥啊,打个商量如何,你家的厨娘让出来,到我家那脚店去做个庖厨怎么样?”姓林的中年人笑着说道。张正书听了好笑,所谓“庖厨”,是宋朝这会对厨师最高的褒奖了。其余的褒奖词还有鼎俎家、菜将军、厨师、当局、铛头、着案、师公、量酒博士等等。厨师也分好多种类,御厨、衙厨、肆厨、家厨、寺厨、船厨、军厨、妓厨。其中分类,看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得来。

    然而,张根富却犯难了,苦笑道:“不是老哥我不厚道,是老哥我也舍不得啊……嗝……现在老哥我都还在回味刚刚那菜肴……嗝……真是‘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可惜可惜……”姓林的中年人叹了声,“不若这样,老弟我让我那脚店中的着案过来,跟着老哥你家的厨娘学两手,如何?”

    “不必这么麻烦的……”

    一直没说话的张正书突然开声说道,“林伯父,能打个商量么?”

    “打个商量?”姓林的中年人看着张正书,有点愕然地问道,“小员外你且说,若是能办到的,肯定会鼎力相助……”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敢问这菜肴,你吃了之后,觉得怎么样?”

第227章 林百间() 
“珍馐百味,不足其一也!”

    可以说,这个姓林的中年人也是珍馐百味,山珍海味都吃了遍的人,但从来没有吃过这么一顿让人终身难忘的饭菜。于是,溢美之词脱口而出,也不怕张正书骄傲了。当然,他也不知道,这个做菜的人就坐在席上。不然的话,他也就不是这个态度了。

    张根富捋着小短须,说道:“是极是极,我也自认是尝遍了人间美味的人,却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菜肴。看来,那厨娘的工钱要加了,不然的话给林老弟你抢了去,我岂不是不能天天尝到这美味佳肴了?”

    这话里,已经带着几分活跃气氛的意思。张根富是瞧着张正书已经说得太着急了,以为儿子猜到了他的用意,想要拿厨娘做交易。可这儿子也不想想,若是他老爹不贪吃,怎么会有这个身形?反正张根富现在家财万贯,多一些少一些没关事。可吃不到这么好的菜肴了,那张根富就要抓狂了。

    姓林的中年人满满的希望又落下了,原本他还以为张正书跟他商量的是厨娘归属问题,可听得张根富这么抢着插话,他满心的期待就落空了。张根富再宠张小官人都好,可真正话事的,还是张根富啊!

    “这菜是我做的……”

    张正书轻轻的一句话,好像风轻云淡一样,没什么杀伤力。

    张根富好像没听清,说道:“哈哈,我就说嘛……甚么,这菜……吾儿,这菜是你做的?!”笑了一半,张根富才算是反应过来,惊骇之下,连饱嗝都不打了,说话也顺畅了。只是这个样子不太雅观,毕竟都失态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信你们可以找厨娘问一下,看看我有没有说谎……”

    “小员外怎生会说谎呢!”这个姓林的中年人高兴了,厨娘挖不走,可这张小官人说不定会就范啊!毕竟他的社会阅历不多,容易骗!就算失败了,蹭几顿饭吃,好像也说得过去吧?不过,这个姓林的中年人一想到“君子远庖厨”的说法,他就觉得有些惴惴不安了。

    “吾儿怎生能亲自下厨啊……”

    张根富有点急了,张正书去种田,行,没问题。反正宋朝的社会风气也不会瞧不起农民;去办报纸,那也很好,这样一来就算是半个文人了吧?办工厂,在张根富看来就是办一个作坊,整个大宋的大小作坊数以百万计,这也很正常。办技校,那是积阴德的事,张根富没理由反对。可张正书不务正业到了去做菜,做厨子,那岂不是“自甘堕落”吗!要怪就怪孟子他老人家,好端端的没事说什么“君子远庖厨”,简直是教坏人。看,张根富都吓得魂不附体了。

    也难怪宋朝的风气会这样,虽然宋人都好吃,但却看不起做吃的厨子,认为那是低贱的职业,和屠夫差不了什么。看看那些腐儒就知道了,天天把孔子孟子挂在嘴边的人,哪里会看得起厨师啊!虽然孟子的原意不是这样,但他们就这么理解,你还真的就不能说他们错了。

    “怎么不能了,民以食为天,人难道还能不吃饭?”张正书反驳说道,然后对姓林的中年人说道,“林伯父,听闻你有一个脚店?”

    “对,在东华门外……”

    姓林的中年人也有点看不明白了,张根富和张正书这两父子居然在顶牛啊!

    “那就好了……”张正书笑道,“我的厨艺,想必林伯父也见识过了。我想这样,这脚店的股份分我一半,我把技术传授给你们,怎么样?”技术入股,是张正书首先考虑,毕竟自己也不是哪吒,有三头六臂去管理那么多东西。报社、纺织厂、技校,还有一千亩田地,张正书都觉得自己分身乏术了。

    “那敢情好啊!”姓林的中年人一拍大腿说道,“小员外果然是青出于蓝,做起生意来,也是不输任何人啊!”他已经被张正书的厨艺征服了,虽然平白损失了一半股份有些不快,但是一想到张正书的厨艺,他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凭借着张正书的厨艺,他随便去寻一处铺位,开个脚店也是可以做得红红火火的。这张小官人看中了自己的脚店,不正是给他面子吗!

    姓林的中年人这么爽快就答应了,张正书有点愕然。

    “林伯父,你不觉得这个提议有点不妥吗?”张正书有点不解地问道,“若是我插手脚店的管理呢?”

    “小员外,不瞒你说,我平日也是不怎么管脚店的……”

    姓林的中年人有点尴尬地笑道,“我都是委托掌柜的替我管理,若是我自己管,那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张根富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了,笑道:“你林伯父在汴京城里有着商铺不下百间,脚店不过其中一间罢了。你可知道你林伯父的诨号么?人称‘汴京林百间’便是了!”

    张正书一愣,原来是林三郎啊!“汴京林百间”的名头,和“大桶张家”不相上下,怪不得他能和张根富称兄道弟了。不管在什么社会,想要进入一个圈子,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不然就算强行进入,也只不过徒增自己的尴尬而已。“穷人走亲戚,富人混圈子”的社交价值观,在商业颇为繁盛的宋朝已经兴起了。所以,张根富认识一些汴梁城中的富豪,那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至于“林百间”的真名,很少人知道,认识他的人都叫他“林三郎”。而不认识他的,只听过他名字的,都叫他“林百间”。汴梁城中,他拥有的百间商铺,给他带来的收益颇为可观,用日进斗金来形容并不为过。

    “那就好了……”张正书笑道,“我也不插手你们的管理,只是想推广我的厨艺罢了。”

    “推广厨艺?”

    这个林百间有点疑惑地问道,在他看来,拥有这样的厨艺不应该是藏着掖着,最好别人永远不知道才好吗?怎么……突然,他笑了。“我倒是忘了,小员外怎么会是倚仗厨艺营生之人。只是不知道要如何推广厨艺,又要伯父为你做些甚么?”

第228章 推广() 
不得不说,这个林百间真是纵横商场多年的人物,张正书只是说了个开头,他已经可以领悟到另一个层面了。张正书心道,永远都不用小看商贾,特别是大商贾,他们拥有的智慧也是不比聪明人差多少的。

    想想也是,所谓智慧,也讲究为人处事。世界上,有三个最锻炼人的圈子,一个是官场,一个是风月场所,一个就是商场了。这三个圈子,尔虞我诈,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等技能,那是使用得淋漓尽致。再纯洁的人进入这三个圈子里,也会被浸染得失去了颜色。除非,这人特别有风骨,特别有原则,一如明朝海瑞海刚峰,于谦于廷益一样,那都是民族脊梁。至于宋朝的包拯,那是因为宋朝对高官很不错,俸禄很高,包拯并不用去贪。可明朝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海瑞、于谦都是家无余财之人,自然更受人崇拜。

    风月场所里也不是没有巾帼英雄,比如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不就是出身青楼?至于商场里,爱国商人有,但为了私利贩卖国家利益的商贾,也大有人在。

    张正书从来不敢小觑了天下英雄,只是他们困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看得再远一步罢了。而张正书恰恰拥有这个优势,他也是凭借着这个优势,想要最后努力一把,力挽狂澜一下,看能不能救一下还没病入膏肓的北宋。

    至于推广厨艺和拯救北宋有啥关联?张正书会说,没啥关联,但为了给自己增加经验,顺手做的一件事罢了。

    “林伯父,推广厨艺有何难?我把厨艺传授给你家脚店的厨子,然后让这些厨子在脚店的店门前面展示就是了。连续展示几日,估计就能传开了罢?”张正书随口说道,他还真的不怎么看重这事。

    “可这样……”林百间有点犹豫了,他要是得到顶级的厨艺,怎肯轻易示人?这不相当于把商业秘密拱手让出吗!虽然脚店赚的钱不算多,可蚊子肉再小也是肉啊,更何况他为了得到张正书的厨艺还付出了一半的股份,这么一算,好似真的划不来……

    “林伯父,有时候人的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张正书站起身来,慢慢地在偏厅里踱着步子,一幅老气横秋的模样,看得张根富都想笑了。

    “轩奴,莫要乱讲!”

    张根富连忙挽回场面,这不是在说林百间没眼光吗,这让一个成功的商贾怎么能接受得了?

    “我没乱讲,这是事实。”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虽然如今樊楼的小炒乃是一绝,但其实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过是一口铁锅,一把铁勺罢了。若是知晓了奥秘,届时整个大宋,甚至西夏、辽国都会了,这样的技术就没有什么保密的价值了。换而言之,就是这种技术太容易学到了,可以预见,未来整个大宋就没有人不会小炒的。不瞒你们,据我所知,以西夏、辽国暗探的能力,估摸这小炒的奥秘,早就被他们知晓了……”

    听了张正书的这话,林百间开始沉思了起来。然而他却不知道,除了前面的那些话,后面的张正书都是在胡诌的。西夏、辽国的暗探又怎么会刺探这种“无聊”之事?他们刺探的都是军国大事,至于炒菜的技术还不被他们放在眼中。这些暗探最想得到的是宋朝的神臂弓,那才是真正的大杀器,随随便便都能射出一百五十步,也就是相当于两百米以上的距离。在火、药技术没发展起来的中世纪,这确实是一个BUG。

    可以说,宋朝就是靠着神臂弓才让西夏、辽国心生畏惧的。除此之外,还有八牛弩,床弩等等,那都是守城利器,最远能射出四百步,也就是五六百米。要是射中人,是能穿透三四人的,像串起个糖葫芦一样。

    西夏和辽国最是忌惮宋朝的弓弩,若不然他们早就开始进攻中原了。可惜林百间不知道其中内情,但他认为张正书说得没错,因为这个时代的“科技”是很原始的,只要不是有太高技术含量,只要看到实物,就能进行逆向工程——嗯,就是俗称的“山寨”。

    所以,中国人的“山寨”是有历史的,反正在拳头大就是老大的时期,你自己保密不了,就不怪别人盗窃了你的技术了。

    “小员外,此事当真?”

    林百间还是不太好糊弄的,他现在也就半信半疑。

    这也是因为宋朝反间谍太犀利了,起码在政事、军备等方面,就没有被敌国暗探入侵过。皇城司在这方面做得实在不错,如若不然,宋朝历代皇帝会这么维护皇城司。因为历代皇帝都知道,皇城司的不能被撤销的,撤销的话宋朝就危险了。不说别的,一旦宋朝没有了弓弩优势,那么宋朝接下来面临的就是最致命的入侵,唯一下场就是灭国亡朝,不会有第二条路。

    正因为是这样,林百间才觉得不太可能。但张正书说得这么信誓旦旦,他就有点迟疑不定了。

    看到林百间这个样子,张正书知道要下猛药了。

    “林伯父应当比我更清楚,有多少商贾是在出卖国家利益的……”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人性最是不能直视,一旦面临巨额财物的诱惑,难保不会出售这种技术……”这就是心理战的方法了,张正书说得模棱两可,林百间却误以为是在说炒菜技术,一时间也陷入了张正书的陷阱中。

    “就算林伯父不推广炒菜的技术也好,我也会让人当街演示的……”

    这一剂药实在太猛了,张正书又没有金钱上的短缺,他要传播一项技术,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利益问题。林百间听到这,知道就算自己不配合也好,张正书也是会做的。至于为什么张正书要这么做,他却闹不明白。

    “轩奴,怎能这般和你林伯父说话?”

    张根富连忙打圆场说道,“林老弟啊,老哥我原先只想向你讨一间杂货铺的,没想到犬子居然会向你讨要一间脚店,实在过意不去啊……”

第229章 划得来() 
林百间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小员外言辞犀利,直指人心,我亦是不如。也罢,既然小员外这么有信心,我也跟着搏一把了。”

    张正书笑道:“这就对了。其实,樊楼之所以能兴盛至此,全是因为有小炒。但如果所有人都具备了这个技术,那就是要看谁做得更好吃了。这么一来,脚店也未尝没有机会做大的。”

    林百间眼前一亮,细细想来,似乎真的是这样的。心中有了计较,林百间也定心了下来:“我对小员外的厨艺抱有信心!”

    确实,拥有顶级厨艺的张正书,比那些刚刚掌握了炒菜技术的厨子,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如果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自家脚店绝对是有优势的。积累了口碑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