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张正书学着天朝电视剧里的模样,说道:“草民接旨!”
这话一出,把阴冷秀才都雷得不轻。
“草民接旨”?这是什么东西?阴冷秀才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张正书,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心中想着:“怪不得被称作是傻子,原来这张小官人在礼仪方面,真个如同傻子一般!”
要知道,在宋朝但凡遇到皇帝下诏,是有独自一套礼仪的。最起码的,要恭祝皇帝身体健康吧?也就是说要说:“恭请圣安。”其次,要说感谢的话吧?要知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啊!于是,你要说:“恭谢天恩。”最后,你得表示服从皇帝的训话吧?于是,还得说:“永服词训。”
这阴冷秀才都准备好走个过场,连说三句:“圣恭安”、“天恩浩荡”和“宜城乃戒”了,可这张小官人不按套路出牌啊,这“草民接旨”都出来了。阴冷秀才先是愣了好久,然后才哈哈大笑起来:“小官人果然是妙人,妙人!”
张正书也是摸不着头脑,难道他说错了吗?要是他知道自己被后世的历史神剧坑了的话,那张正书估计会郁闷很久。其实张正书也是知道的,那些历史神剧的编剧很是神通广大,很多历史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都能给整得“融会贯通”了,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但张正书并不知道,宋朝迎接圣旨是怎么个模样的。那个被张正书俯身的倒霉蛋,对这种事也是不上心。张正书只能从他零零散散的记忆中找到一些关于迎接“诏令”、“敕令”的片段,好像要下跪的?
不过,不管他了,张正书想着,敷衍过去就行了,反正他只是个“屁民”,不懂规矩也是正常的。
张正书这个想法确实挺正确的,因为不是官员,并不熟悉那一套礼仪。做了官之后,会有一天专门到礼部去学习礼仪的,就是怕那些新任进士在君前失仪了。对于平头百姓,除了一些专门研究礼法的秀才之外,有谁又是真正懂礼仪的呢?
怪不得司马光要竭力恢复前朝礼法,甚至想着恢复周礼,可惜他这是逆了大势,在经济空前发达的宋朝,哪里有时间弄那么多虚头扒拉的礼仪?能继承唐朝的礼仪都不错了,司马光注定是做了无用功。
当然,司马光也不是没有收获的,起码算是给一些嚷着“推礼乐,复井田”的腐儒有“学术”支撑。可惜,除了腐儒以外,没有谁愿意买他的账。
“妙人?”张正书隐隐约约知道自己好像闹笑话了,但不明白好笑在哪。
阴冷秀才收敛了笑意后,才淡淡地说道:“咱家是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既然小官人接了官家口谕,那么这差事便推脱不掉了。明日,咱家会在此间外候着小官人,一同前往新郑门外琼林苑。”
张正书只能点头应承,皇帝要你办事你都不办,这有点说不过去了。哪怕是做做样子,张正书也要去一趟的。
看着张正书愁眉苦脸的模样,王庆有点奇怪。他不知道多羡慕张正书的圣眷,要知道王庆是跟了赵煦多年的老人了,还是没有得到赵煦如此器重。张正书小小年纪,也不知道赵煦图他什么好,仅仅是因为酒精么?
王庆百思不得其解,见了张正书真人之后,他就更迷糊了。
“官家为何要把那令牌给他?分明是不看重皇城司啊……”王庆也是有点郁闷的,虽然皇城司越来越多人马,但圣眷却有减无增。一来,皇城司近些年确实做得有些过了,也有不少害群之马;二来,皇城司的权柄太大,皇帝不得不以亲卫禁军来制衡。三来,皇城司里的山头也很多,王庆虽然名义上是头,但勾当皇城司公事却不止他一个,而是还有九个之多。山头多了,皇帝也不好统领了,疏远皇城司是正常的。
但匪夷所思的是,赵煦居然会把一个能号令亲事官的令牌给一个白身之人,这是王庆怎么都想不通的。
然而,张正书却好像有点明白赵煦的意思了,不得不感慨,帝皇家出身的,果然没有简单的货色——除了赵佶。当然,如果赵佶把精力全都放在治理国家上,以他的聪慧,应当是一个中兴之君。哪怕再不济,也不会闹出宋江、方腊起义,不会弄得天怒人怨,不会傻到“联金灭辽”。
赵煦给这块令牌,但又通过王庆传出这个消息,无非就是在考验张正书罢了。
第207章 揣摩()
为什么考验张正书?
可能赵煦是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人真的不想当官的,所以才给了张正书一块能调动皇城司庞大力量的令牌,却不透露半个字。仅仅是说,拿着这块令牌,就能通过皇城司传信给他了。然后,再派皇城司的头头王庆出面,不经意地透露了令牌的消息。
这个设计,可谓暗藏玄机,也很符合赵煦的性子。这些年来,赵煦就是故意卖了破绽,不知道撸掉了多少坚持旧法的官员。可以说,元祐一党已经在朝堂上基本不见了踪迹。剩下的都是支持新法的。
如果张正书利用这块令牌发号施令的话,那么肯定是中了赵煦的计谋了。张正书也等于打了自己的脸,不是说好不做官的吗,怎么还贪图权力呢?
张正书想明白了这一点,不禁有点后怕。“皇帝都是这么可怕的吗?”张正书也不想想,如果赵煦没有一点点手腕,那他岂不是要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了?很多人都评价说,如果赵煦不是那么短命的话,或许真的能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样,做出点功绩来。可惜,赵煦还是太短命了一些。
“但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张正书不由得琢磨开了,也不能怪他揣摩赵煦的意思,要怪就怪中国的政治,上级领导总喜欢说一半做一半,然后藏起来一半。怎么样?就是让你猜啊,你猜对了,可能没奖;但如果你猜错了,那问题就大发了。“怪不得说伴君如伴虎,面对一个随时可能掀桌子的皇帝,你还真的没啥好反抗的……”
然而,张正书并非坐以待毙之人。他既然知道性命暂时无忧,就开始思量着怎么退出赵煦的视线了。虽然他明知道,汴梁城中有皇城司监视着,他是难以逃出赵煦的视线的。唯有潜伏起来,希望赵煦能忘掉他吧……
一时间,书房里的气氛很是尴尬。张正书和王庆“各怀鬼胎”,都在思量着接下来的问题,然而谁也没有出声。
“小官人,时候不早了,你早些歇息吧……”
王庆是皇城司的头头,失态了也很快能调整过来,见张正书没有回话,就当他默认了。“明日一早,咱家会在门外恭候,切勿晚起……”丢下这句话,王庆自顾自地起身了,也不管张正书是什么态度,径直打开了书房的门,走了出去。
如果张正书是他上级,或者是同级,对这种情况肯定是勃然大怒的,因为这王庆实在是太过无礼了。然而,张正书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皇城司没有来勒索他,已经很不错了。一开始,张正书猜测是皇城司的时候,还真的以为他们会来勒索自己。
王庆做出这等动作来,虽然是无心之举。但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在向张正书示威?“别以为你一个草民,得了官家的圣眷就能凌驾在咱家头上,咱家的威望,是坐了十二年这个位置,才巩固下来的!”
要是张正书知道王庆心中所想,肯定会苦笑。后世太祖说得好啊,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不管是什么组织,哪怕是皇城司内部也好,也是有很多小山头的。这王庆是皇城司里官职最高的,但也并非能统领全局。在皇城司里,起码有九个人和他分享权柄。只不过王庆深得赵煦信任,毕竟是先前太子东宫的老人,圣眷自然比其他人多一些了。于是,王庆嫉妒张正书,也在情理之中的。
“小官人,小官人,那些官差没有为难你罢?”
等张正书走出书房之后,郑时弼和来财等人,纷纷围了上来,关切地问道。
“大家莫要慌,没事的。”张正书开始稳定军心了,“那人确实是官差无疑,而且也是皇城司,来照例问话的。明日,我要与他们出去公干,恐怕一时半会回转不了。来财,你回去通知我爹娘,郑老,麻烦你统领报社全局了。赵鼎,若是明日曾主编来到报社,你如实相报就是了。”
嘱咐完众人之后,张正书才挥退了他们,独自一人留在院中,开始思虑着接下来怎么办。
他不是不知道,被皇帝盯上了,那肯定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他知道《京华报》确实能上达天听,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政了。忧的是,张正书接下来要搞些手脚,也很不方便了。比如说要鼓吹战争,就不能通过《京华报》,只能是发行小报。可是皇城司把他盯得死死的,小报一出街,就知道幕后之人是他了。这让张正书怎么隐藏起来呢?
“唉,早知道就先隐蔽起来,把别人推上主编的位置了。还是朱元璋那套有用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就是太操之过急了……”张正书知道,现在他的安全已经没办法保证了。皇城司里面,难保不会有朝廷大员的眼线。他的个人信息,也难保不会被泄漏。他进入了赵煦的视界,其实就等于进入了朝堂的视界了。
就算皇城司是铁板一块,只要那些朝廷大员想知道张正书是谁,也可以打听出来的。
“失策,失策,我就应该躲在幕后的……”
张正书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什么都想着要快,然而却忘了欲速则不达。”
转念一想,张正书又觉得这事其实也不算太糟糕。“虽然被赵煦盯上了,但我却能利用他是皇帝的身份,推广一些东西。比如蒸馏技术,就是很好的。要是在提点他一句,说宋朝的火药还能再改进,是不是就能增强一下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稍稍扭转一下历史?”
不过,张正书还是有点犹豫的,因为他不确定赵煦会重视火药技术。
有时候先知的痛苦就是这样,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更何况,张正书是知道历史进程的,火药技术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会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如果可以,张正书还想着给大宋造炮呢!可惜,宋朝的冶铁技术不过关——不是不过关,而是中国的冶炼技术,其实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已。再加上中国铁矿的质量低下,冶炼出来的铁大多是生铁。哪怕是有钢,也只是百炼成钢,而且只是包钢而已。
第208章 退路()
可以说,从唐朝开始,与汉族政权敌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冶铁业就不再居于劣势,反而居于优势。辽的宾铁刀、西夏的冷锻甲,都是宋朝难以企及的。这也不难看出,为何经济繁盛的宋朝对外战争屡屡失败了。因为在武器上,宋朝已经不能占据优势,反而处于劣势。农耕民族的武器科技比游牧民族的武器科技还要落后,这怎么打得过?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长枪兵那么流行的缘故——没办法啊,刀兵和敌人的大刀碰撞的时候,往往是宋朝士卒的刀先缺口,甚至大力的敌人能一刀砍断宋朝的刀。这样渣质量的武器,居然还大量装备宋朝军队。
没有机动优势,连武器优势都没了,要不是弓弩犀利,估摸宋朝连现在的疆域都守不住!
张正书回想了一下汴梁城郊外的那些铁匠铺,几乎都是在用煤炭来炼钢。连张正书这个文科生都知道,用煤炭来炼钢,能炼出钢来吗?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煤炭里含碳量太高了,炼出来的只是生铁。哪怕经过了淬炼,也只是硬度稍稍提高的生铁,和钢这个概念相去甚远。
这也难怪为什么张家的佃户在田里耕作的时候,用锄头挖到一块石头,都能蹦开一个口子,原因就是这铁的质量不过关啊!
“炼钢需要用什么来着?”
张正书一时间忘了到底要用什么来炼钢才行,隐隐约约觉得是和蒸馏有关的,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也是文科生的弱项了,总是一知半解,却怎么都记不起关键点。“反正就是要减少碳元素,碳多了,铁就脆……”
想想看,自唐代以后,汉族的锻造和焊接工艺长期没有大的进步,而且还愚蠢到的用煤炼铁,造成原有的冶铁优势缩小乃至消失。没有武器优势,被游牧民族压着打也正常了。如果有点选择,没有一个帝皇是不想开疆拓土的。可惜,武器质量,或者说是冶铁的质量,制约了中国对外扩张的脚步。
“有时间真的要去问问,辽国、西夏到底是怎么炼钢的……”
张正书想了想,这个问题还是问皇城司比较好。
“要是我献出了炼钢术,找赵煦换什么好呢?”张正书可不是什么一心只有君主的腐儒,甚至连腐儒也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人,张正书更加不会了。在张正书的观念里,他献上技术,就要换来一点什么。然而,他却是知道的,北宋对于武人,甚至武备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一点都欠奉。比如说,献上神臂弩的李定,只得到一个区区防团之官,要知道,这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罢了!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谁去改进武器,发明新的杀人利器?
反观被人说是“鞑、,子”的忽必烈,对于献上回回炮的工匠,却不吝赏赐,大手一挥就赏了一个万户侯,封为镇国上将军,管军总管,恩宠一时无两。
孰高孰低,一眼就看得出来了。
对科技不重视,特别是对武器科技不重视的宋朝,注定是要被游牧民族吊打的。
怎么改变这个风俗呢?
张正书认为是没救,起码在儒家学术贯穿的宋朝,是没救的。因为士大夫不可能给武将坐大,也不可能让厉害的武器一再发明。除非得到皇帝的支持,是不是很讽刺?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政治问题。但没办法,如果不明白这个,做再多也只是无用功。
除非让赵煦明白,他的皇位是靠军权才坐得稳的,军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反叛他的,武人才有机会崛起。不然的话,宋朝的士大夫集团一直到灭亡,还是异常强大。当然了,这种强大其实在张正书眼中不值一哂,就是宋朝的皇帝没有打破坛坛罐罐的勇气。如果有勇气重新来过,那么这些没有兵权的文官都是渣渣。看看汉唐时,哪个腐儒敢在朝堂上叽叽歪歪?立马被整倒了,叫你嚣张!
但是宋朝呢,反过来了,武将被打到尘土里,文官崛起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宋朝的皇帝都不傻,甚至还很聪明,知道文官再厉害,也只是嘴炮。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可武人造反,那就是说反就反的了。换句话说,就是文官比武将更好控制。然而讽刺的是,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是毁在文人士大夫手中的。
而在张正书看来,不管文强武弱,还是武强文弱,都是不可取的。可惜宋朝的皇帝不会听他的,因为他根本信不过武将。为何?因为宋太祖就是靠陈桥兵变起家的,都害怕别的武将学他一样。不仅赵匡胤怕,赵光义也怕,甚至他的子孙都怕。而且,优待文人,那是宋朝一概的“政治正确”,反正祖宗之法不可改嘛!
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也,此城危急存亡之秋,还拘泥于祖宗之法而不懂变通,那么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难道真的要从哲学入手,把宋朝的学术界掀个底朝天么?”张正书内心有点蠢动,但他却是知道的,这件事绝对不能急,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