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鸡飞狗跳之后,张家原先的准备就发挥出力量了。首先,就是要派人拿着望远镜,到大名府左近去观察水情,看看决口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派出大夫,去大名府那里义诊。为此,张正书还承诺了他们能免费使用显微镜,还答应了帮他们整理出书。单单是这个承诺,张正书又花了大大几百上千贯钱了。最后,自然是保证粮食供应了。这个倒是不怕,张正书都几乎把朝廷放出来的粮食吃进去大半了,少说这个也要亏损个几千贯钱的。
一切都吩咐下去之后,张正书才好像被抽光全身力气一样,瘫坐在太师椅上。
“不管了,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看天意了。”
张正书也很清楚,经过了人为的干预后,历史的走向已经不可揣测了。所以,黄河恢复哪一条北流,张正书也无法预料。毕竟在黄河北流这,故道也有那么几条的!别小看了一条黄河,它对大宋,对辽国,甚至还没崛起的女真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因为黄河,大宋会改变自己的防守策略也说不定。毕竟大宋的北边无险可守,那么禁军调往河北东路去驻守,好像也说得过去了。不管怎么说都好,看似很普通的一次洪灾,却牵动了几个国家的心。
甚至在西夏国内,都要松一口气,这大半年来,宋朝西军的攻势太猛了,西夏差点就挡不住了。要不是有这一次黄河决口,怕是小梁太后都打算向辽国投降了。没错,小梁太后就是想向辽国投降。为何呢?其一,辽国是西夏名义上的宗主国,也就是说西夏是向辽国称臣的,不是向大宋称臣的;其二,即便是辽国曾经想暗杀小梁太后,但终归是谋杀未遂,小梁太后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是西夏和辽国缓和的契机;其三,就更简单了,西夏向辽国投降后,辽国见不得真会派人来接管西夏,那么小梁太后还是可以在西夏国内作威作福的。可投降了大宋,那大宋必定会接管西夏的国土,编户齐民,甚至会把汉人大量迁来西夏国内,而党项人则打散编入中原。这样几代过后,党项人就没了。
小梁太后是汉人大族,她太明白汉人的同化能力了。
别的不说,要不是西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怕是早就被大宋同化了。
即便如此,在西夏朝里,多数官员还是以汉字作为第一文字的。
小梁太后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毕竟在政客的世界里,就只有利益。至于是敌人是朋友,那完全是看形势的。大宋就拎不清这个,所以大宋一直在吃亏。而西夏拎得清,所以他们放得下脸面去巴结辽国。
脸面算几个钱?拿到实利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君子和小人的斗争里,吃亏永远是君子。
宋朝就是君子,但宋朝就一直在吃亏,从未占过便宜。这就是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用在大宋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黄河决口了,满朝的伪君子们想着怎么借口攻讦政敌呢,至于有谁真个为百姓着想?怕也只是那么几个诤臣,那么几个直臣了。
张正书可管不了那么多,在他看来,没出人命,一个月之内把黄河约束好,已经耗尽全部力气了。现在的张正书,哪里有精力去揣测朝廷里是怎么争论的?
于是,张正书埋头在书房里,一鼓搞就是一整天。
“郎君,现在都夜深了,你怎么还不睡啊?”曾瑾菡心疼地看着张正书,不明白他在写写画画些什么。
其实,张正书拿到的是“黑客”送来的水情报告,图文并茂。这也是张正书训练出来的探子才做得到,要是朝廷里的那些探马,甚至连地图都不会看!更别说,他们会绘制地图了,那简直强人所难。不过张正书的“黑客”就不一样了,选择的都是识字,且把他们训练得技能样样精通。绘图这种事,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
张正书拿到的这一张,是等高线地图,标明了黄河的流向,画出了黄河决口的范围。
通过这张地图,张正书很明显地看到黄河确实是在内黄口决口了,决口的方向就是原先堵起来的北流。这也是宋朝耗费巨资,堵上的北流,筑起来的河堤。但是,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它一点用处都没有。
就好像腹泻一样,在这一刻黄河一泻千里,沛莫能御。
嗯,好像有点恶心。不过张正书能想象得到,这一次的洪水到底有多大。事实上,没经历过洪灾的人不会想象得到,即便是水泥房子,在洪峰之下也好像纸糊一样,一下就被冲垮了。洪灾的危害,也仅仅比海啸来得轻一些罢了。
即便是张正书提前挖好了河道,疏散了百姓,可洪水还是淹没了整个内黄口,差点都没到大名府城郭之下了。黄泛千里不至于,可影响了数以万计,甚至十数万计的百姓,淹没了大批农田这是事实。好在,张正书提前做了功课,让他们提前收割了,勉强抢救回来一点粮食。再加上张正书的救济,张正书能保证绝对不会饿死人。
第720章 舆情汹汹()
再说了,最多熬过两个月,江南的两季稻就成熟运到大名府了,压力会减轻很多的。到那时候,不仅仅是大名府的粮价,甚至开封府的粮价都会大跌。毕竟,两季稻的冲击太厉害了。想想看,原本一年只能打这么点粮食,运费还贵,官员们还上下其手,开封府的粮食价格能不贵吗?
但是有了两季稻,张正书就打破了这个垄断,对开封府形成了倾销的态势。如此一来开封府的粮价要是不降价到一百一十文钱一斗米,那还真没天理了。要是张正书发狠一点,一斗米卖个一百文钱,怕是都能逼死不少粮商。
当然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张正书这么做怕是有好多开封府的农民都要破产了。正好,张正书的银行开业,给他们低息贷款,指导他们种棉花,保证收购价,或许是个解决的办法。
不过此刻的张正书,显然没有想到那么多。他现在就想知道,内黄县里的百姓有没有伤亡。
可是到了这会,“黑客”都没有消息,张正书那个急啊。
“姝儿,你先去睡吧。这是非常时期,我怕是要等会才去睡。这还不算什么,我今早让那些工匠全都抓紧休息了,今晚他们要熬夜刊印报纸……”张正书柔声说道,他虽然心急,但也知道急也没用。所以,张正书的心态还算是挺好的。只不过,这黄河决口的大消息,怕是瞒不住了。
张正书现在正在写稿,连夜刊印几千份,然后明日再派人送去李家村那边加印。
京华报社之所有有那么多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印刷工匠。在两侧偏院,一边是印刷作坊,一边则是晾干墨汁作坊。
不过,张正书觉得京华报社连夜最多也就印个三千份罢了。
这样的消息传播力度,还是太弱了些。
“郎君,这新闻真的要连夜出么?”曾瑾菡也没回房间里去,反而是陪在了张正书身旁,帮他校对着稿子。
张正书点了点头,叹息说道:“黄河没决口,舆情已经来势汹汹了。若是再不加以引导,怕是会失控。虽然那些散布童谣,制造恐慌的人是想攫取政治利益,但他顺手把我也坑了,这怎么能忍?”
“嗯嗯……”
曾瑾菡温柔地点了点头,她知道这件事非同寻常,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所以,张正书除了准备好退路之外,也打算放手一搏。当然了,这一次张正书并没有什么胜算,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朝中某些个官员,说不定还有政治斗争的高手在幕后操纵着。
张正书想着,这么阴狠手段,绝非一般人能想得出来的。纵观历史上整个北宋,能如此不要脸的人,就只有蔡京、王黼、朱勔这几个大奸臣。从手笔来判断,能如此悄无声息攻击的,怕就只有蔡京有这个功力了。
一想到可能面对整个宋朝政治斗争最为犀利、最不要脸面、最懂依附时势、最能理清利益的小人蔡京,张正书就一个脑袋两个大。
当然了,幕后黑手也未必是蔡京,也有可能是曾布、林希这些巴不得章惇去死的官员。
不管怎么说,保住章惇,就是保住自己。
张正书只能利用《京华报》的权威性,打消汴梁城百姓的忧虑,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把对章惇的指谪给摘清。
章惇安全了,以他的聪明,不会想不到张正书被整倒了,他也会有麻烦的。所以,章惇也会“默契”地为张正书说好话。不用章惇出手,只要他那一党官员冲锋在前,说几句公道话,张正书就脱离险境了。
再加上赵煦还舍不得将张正书怎么样,张正书暂时还能保住身家性命。
这些事,不用张正书说,以曾瑾菡的聪慧,也猜到七七八八,甚至比张正书看得更远。
“如果郎君此次不仅无罪,反而有功,岂不是能取得官身?”
当然了,曾瑾菡对宋朝的规矩也比张正书熟,张正书只想着保存自身,却完全没想到他有可能从幕后走到台前来。甚至,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曾瑾菡也鬼使神差地没有点破,毕竟在宋人的眼中,当官多好啊,有谁不想当官呢?
即便张正书一再强调自己不想当官,但曾瑾菡也是知道他的水平,文章太臭了,可以说是干巴巴的毫无文采。这样的文化水平,别说去考进士了,即便是解试,也未必能考得上。所以,曾瑾菡理所当然地认为,张正书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已。
殊不知,张正书是真的怕当官啊,别的不说,单单是他那性子,怕没当两天官,就满朝都是敌人了。
这样的官,还没能被干掉,只能说“圣眷正隆”,就好比皇帝身边的奸臣、弄臣一样。皇帝不知道他们是奸臣,不知道他们是弄臣吗?怕也是知道的,就好比乾隆,他当然知道和翘肮伲沂谴筇肮佟?汕∥睹簧彼兀烤褪且蛭瞳|深得帝心,懂得哄皇帝开心,拍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把乾隆服侍得妥妥帖帖的。于是这乾隆就琢磨了,算了,让他儿子嘉庆再把和傻舭桑谖灰惶欤沟煤瞳|来逗乐子。没有和庋拇筇肮伲蠹槌迹≌饣实垡沧龅貌豢摹
你想啊,做皇帝的,满朝臣子每天都和你对着干,你能开心吗?
乾隆就是这么想的,甚至所有皇帝都这样想的。
但张正书不是弄臣啊,他也不想当奸臣,又无比爱惜自己的小命,所以张正书对做官,向来是避之若虎。再说了,做一个弄臣也没啥,可问题是赵煦命不长啊!等赵煦挂了,张正书还能有好下场?
可惜的是,即便曾瑾菡是他的枕边人,也无法明白张正书的真正意图。
当官太多束缚了,还是做个商贾好。可以说,宋朝是历朝历代以来,商贾最开心的时光了。于公于私,张正书都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做一番事业。要是有可能,把大宋扶上马,送一程。实在不行,张正书也能准备好后路,飘然退居海外。毕竟,资本主义一旦露出獠牙,怕是满朝士大夫都想要张正书给生吞活剥了。大宋再大,恐怕也没有张正书的立锥之地啊!
第721章 奇迹发生()
曾瑾菡也算是知道张正书的计划,但她没有预料到事情的严重性。
甚至她不太明白,为什么张正书一直在准备后路。
然而,以史为鉴,历史上勇于变革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商鞅就不说了,车裂而死,太惨了。吴起变法之后,也得罪了楚国贵族,最后惨遭杀害。李悝变法看似成功了,但也有说法他死于自刎。
宋朝还好一点,没有杀害文人士大夫的“传统”。但是,软刀子递出来一样能致命。
比如主张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就死在了被贬谪的途中。王安石在变法被全盘否定后,郁然病逝。
到了明朝,张居正改革。时候被明神宗抄家,差点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反正就是惨。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戊戌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脱了。
……
如此总总,就能看到顽固派的强大,和损害他们利益之后顽固派们的疯狂了。张正书又不傻,难道非得用自己的小命,去换取宋朝进入资本主义?张正书最多就开个头,结果怎么样,张正书就不管了。这叫“管杀不管埋”,以后怎么样,都是宋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是现在嘛,张正书还不能撒手不管。
最起码,张正书的摊子还没铺开呢。
曾瑾菡看着烛光下的张正书,发现他真的很认真。
都说认真的男人是最迷人的,曾瑾菡都一度沉迷了,忘了自己要做的事。
“姝儿,你校对完了吗?”直到张正书起身问道,曾瑾菡才回过神来。
“还……还没看完……”曾瑾菡连忙收敛了心神,开始认真校对起来。这一期报纸是仓促而成的,内容大篇幅都是关于黄河决口的事,至于一向火热的武侠小说连载都断掉了。没办法,要是加上武侠小说的话,怕印刷那边赶不及。
很快,在曾瑾菡细心的校对下,报纸总算是没有丝毫错误了。
于是,“京华报社”在夜里,突然就忙碌了起来。周遭的邻居听到了“京华报社”里的忙碌声音,都很是诧异。
“哪来的声音啊,都甚么时辰了,还不睡?”
“已经三更天了……”
“都不知道‘京华报社’那边在做甚么,闹哄哄的……”
“该不会是又有什么大新闻罢?记得前些时日,西军胜了党项人,‘京华报社’也是这般半夜在做闹的……”
……
张正书可没有精力去理会邻居的意见,毕竟这又不是机器印刷,只是人力作业罢了。要是机器印刷,恐怕这声音更大。当然了,如果浅眠的人听到这种响声,怕也是睡不踏实的。
不得不说,“京华报社”在经历过赶新闻的事情后,越发的从容了起来。首先是工匠提前休息够了,熬一夜排字印刷也没问题。再加上铅活字印刷也不费功夫,一会就排好了版式,开始了刷墨、付印、晾摊……井井有条之下,报纸得以一份份印刷了出来。
张正书和曾瑾菡校对完稿件之后,又派人到“勤卷堂”,把抄好的报纸交给陈掌柜,托他印刷。
毕竟“勤卷堂”和张正书是老朋友了,陈掌柜也不敢怠慢,看到了报纸上的大新闻,也隐约觉得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时机。也不顾得那么多了,哪怕是下着雨,也连夜召齐了工匠,开足了马力印刷。
报纸发展到了这会,《京华报》不仅会派遣报童卖报,还会派人去送报纸。单单是汴梁城人家里,已经有好几千户人家是订了《京华报》的。也就是说,《京华报》都不用卖,一印出来,已经有几千份的销量了。
也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汴梁城中能消费得起报纸的人,数量是多么恐怖。换句话说,就是“京华报社”里加足了马力去印刷,也不能够满足订报纸的数量。这不,张正书才求助“勤卷堂”。其实也不算是求助,“勤卷堂”也在帮张正书印报纸,只不过陈掌柜印得少罢了。陈掌柜因为没有渠道,所以只能在“勤卷堂”里卖报纸,不敢印得太多。只有在庙会的时候,“勤卷堂”的印刷数量才过千。往常的话,通常是几百份。
当然了,张正书有求到“勤卷堂”,陈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