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绝对是可以的。

    即便不送去江南,张正书的作坊也开始扩大了,需要更多的工匠,这些人虽然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可总归也是“廉价劳动力”啊!

    “流民确实很棘手,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再行招募青壮,充实禁军……”曾瑾菡叹了口气,“其实这些流民能有什么好,一个个都饿得皮包骨了。即便是充入禁军,怕也是只能做辅兵罢?”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朝廷的事,我们先不理会。我们也要开始行动了,招募流民,包船让他们南下,到江南,到广南去,给我种水稻!”

    “郎君打得好算盘!”

    曾瑾菡抿嘴偷笑道,“你这算是在发国难财么?”

    张正书脸不红心不跳的,义正言辞地说道:“我是在为朝廷,为官家分忧!”

    “哼,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谁不知晓你是为了赚钱呢?”曾瑾菡揶揄道。

    张正书板起了脸说道:“好啊,敢编排你夫君了,小心今晚我又家法伺候!”

    曾瑾菡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来啊,我等着!”

    “你个小妖精!”

    张正书投降了,真的是女人流氓起来,就没有男人什么事了。这女流氓,真的越来越过分了,夫纲不振,有点难受啊!但不知道为何,张正书心中却很是欣慰。曾瑾菡总归没有变成那种“三从四德”的妇女,还保留着天真浪漫的做派。要是曾瑾菡真成了那种“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张正书怕是得郁闷一辈子。

    两人说说笑笑,在雨中倒也没人注意到。

    张正书此次出来,就是想亲眼瞧瞧,这汴梁城中会发生什么事,能有什么流言。不过从目前来看,汴梁城的百姓还算平稳,没有因为发大水而恐慌。也对,这汴梁城中有那么多大官呢,那些大官啊、皇帝啊都没出逃,老百姓也就安生过日子了。

    除了担忧黄河决口没有粮食可吃之外,汴梁城中几乎是波澜不惊。

    但是,张正书显然小觑了粮食不够对宋朝经济的影响,可以堪称是地震级别的。

    这黄河还没决口呢,米价就上涨了。

    这还是开封府人不大喜欢吃的大米,已经涨到了一百四十文钱一斗。要是麦子,已经涨到了一百六十文钱了。别小看这么个上涨几文钱十文钱的,可架不住数量多啊!一斗米,能吃几天?所以说,居汴京,大不易。这吃喝已经是一大笔开销了,不吃还不行。什么都能省,就这吃省不了。饿肚子,可是能饿死人的!

    张正书刚刚看过了,这粮价一涨,好家伙,汴梁城中立时百业萧条。

    为何?

    汴梁城的百姓都开始持币观望了,不敢轻易消费了。

    这倒是小事,张正书的产业,还是很赚钱的。比如卖的米,这两天张正书的“家乐福”超市坚持卖一百三十一文钱一斗米,不知道多少百姓蜂拥而来,全都是为了买米的。张正书没辙,采取了限购这一项中国人发明的措施,才总算是遏止住了疯狂涌来的人潮。也就是每人进入“家乐福”超市,都要拿着个令牌,没这个令牌你就买不了米。只认令牌买米,一次只能用一个令牌,你拿多了也没用。买完米,还要交回令牌。

    于是,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能买到米的百姓最多也只能排两三次队而已。付出和收入不对等,很多不怎么差钱的百姓,也断了买米的念头。虽然减少了不少人流量,但剩下的百姓都是比较贫苦的,张正书这个做法,也算是帮了他们一把。

    即便如此,张正书还是发现张家的米仓,很快就空了。

    “要是江南的粮食再不过来,我可撑不住了……”

    没办法,张正书只能慢慢地提升着米价,最后只比别的米行便宜个一两文钱的。这样一来,很多不是那么急需屯粮的百姓就又开始观望了。没办法,东水门可不近,离汴梁城最远的地方,要走个小半时辰。

    花费小半时辰走到“家乐福”超市,再排个一个半个时辰的队伍,才能买到一斗米。这样不对等的付出,自然能让不缺钱不缺米的人望而却步了。

    其实,经过了这么些天的屯粮,再穷的汴梁城百姓家中都有那么个几斗米。省着点吃,渡过一个月都不是问题。

    所以,汴梁城的粮价,因为朝廷、“家乐福”超市的努力,维持在了一个平稳的价格。

    张正书也是惊出一身冷汗,要是张家米仓都掏空了,对他再好的张根富都要暴怒而起了。

    这不,张正书不得已做了一次亏本生意,把朝廷放出的价格在一百四十文钱的米吃进了不少。这不,转手要卖个一百三十八文钱,虽然只差两文钱,可张正书觉得自己损失的不止是米价,还有工钱、运营成本等等,亏大发了。

    不过非常时期,张正书有魄力这么做,倒是赚取不少好名声,“家乐福”超市的客流量也更大了。比如那防水又好看的高跟鞋,被汴梁城中的贵妇人青睐,一下子就卖出了一百多双,稍稍能弥补了一下损失。

第715章 脆弱的农业经济() 
最妙的是,“家乐福”只用了一点点小钱,就形成了“价廉物美”的口碑,这是多少老字号商铺都求不来的事。

    其实吧,张正书也肯定要吃进朝廷放出这批粮食的。没办法,他为了让黄河复北流,特意设了一个局,让黄河自绝东流。如果这个计划能成功,那就是逼着大宋不要想着什么被动性防守,而是实打实的来和辽国玩对攻,这一回张正书可是憋足了狠劲的。但这也是有风险的,要是张正书被满朝诸公群起而攻,那他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所以,张正书必须在内黄口决口之后,疏散百姓,发放粮食,建立临时安置点。

    同时,还要请来郎中施医赠药,让所有流离失所的百姓趟过石灰水消毒,预防瘟疫。

    什么,你说名医不肯来?

    没事,张正书把一本生物学丢给他们,他们就屁颠屁颠来了。这不,在“京华报社”里,除了实在住得太远的名医,像钱乙,就已经到了。而朝中一堆医官,比如什么朱肱、寇宗姡А⒘鯐P、许叔微这类的名医,都纷纷向赵煦请愿,要到内黄口去赈灾救治百姓。虽然赵煦还没放行,但张正书知道赵煦是在等,如果内黄口真的决口了,他才会派出医官,这叫“师出有名。”

    等洪峰过了之后,张正书就会派四轮马车,把名医钱乙给送到内黄口去。在这期间,钱乙都在“京华报社”免费问诊呢!虽然,钱乙是著名的儿科医家。但是所有人都清楚,能医治儿科,那医治大人也是小事一桩。因为儿童,特别是婴儿的医治很麻烦,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身体哪里疼,只会哭。所以,这儿科的医治最考验医生的望闻切功力了。更别说开药了,这婴儿孩儿的药,能和大人比吗?用药不知道要谨慎多少倍,钱乙能在这方面出名,可见其医术之精湛。能医治儿科的人,对大人的病那也是手到擒来的。所以钱乙的免费问诊,吸引了一大批百姓前来看病。

    不用说,还是张正书出钱的。

    张正书那个苦啊,治个水,差点没把家底给掏空了。

    根据郑月娥整理出来的账本,好家伙,张正书自打今年起,不包括成亲那一笔钱,造海船、买地、推广两季稻、建立作坊、治水……林林总总下来,居然花费了五十万贯!

    好家伙,这整个大宋,或许都没有多少人家里能有五十万贯钱银的。张正书就半年时间,用去了五十万贯,恰好是四轮马车的销售利润总额。

    虽然,这都是些值得投资的行当,可这也太耗钱了啊!

    曾瑾菡知道张正书的理想,所以没说什么。但郑月娥却瞧得目瞪口呆,甚至还私底下劝过张正书,叫他省着点花,莫要败光家底了。张正书当时说了一句:“不懂花钱,怎么懂赚钱呢?放心,我花出去一文钱,我能挣回来三文钱?哟,瞧你这样子是不相信啊。得,你就瞧好咯!”

    当然了,张正书也没兑现吹下的这个“牛皮”,甚至又搭进去几千贯买米钱。

    “郎君,这街市上好生萧条啊,不复往日繁华了……”曾瑾菡也怅然若失地说道。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这抵御灾害的能力太差了啊,大宋,终究还是个农业国。没有形成作坊风潮,大宋的经济就经不起折腾……”

    “经济”一词,曾瑾菡早就摸透了。可她不太明白,农业国怎么了,千百年来中国都是农业国,也不见出了什么大事啊?

    当曾瑾菡开始了学神式的询问,张正书也不得不打起了精神。

    要不是有系统,张正书脑袋里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怕是要被掏空了。

    “咳咳,简单来说呢,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不稳定,要看它的经济支撑物是什么。”张正书化身成张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就会说了,不就是钱吗?对,也不对。”

    曾瑾菡不太明白了:“钱,居然不是经济支撑物吗?”

    “可以算是,但它并非最主要的。最起码在生产力达不到的大宋,就不止钱这么一个经济支撑物了。”张正书说道,“从经济结构来看,农作物,也就是粮食,才是大宋的经济支撑物。所以,大宋是一个农业国,这能理解吧?”

    “好像也说得过去?”曾瑾菡细细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的。

    别看大宋的农税所占比例不高,可真正决定大宋经济命脉的,还是粮食。

    粮食的价格一涨,整个国家可能都乱套了。所以说,粮食是大宋的经济支撑物,是绝对有依据的。

    “不止是大宋,粮食在所有国家都一样,这都是因为生产力的桎梏。”张正书苦笑道,“也是契丹人而已,他们占了幽云十六州,反倒没有年年南下侵宋了,为何?”

    “还真的是这样啊,为什么呢?”曾瑾菡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而且宋初时攻打幽云十六州,那些在契丹人治下的汉人,也没有箪食壶浆去迎接王师,甚至还有点敌视……”

    “说不过去啊,这都是炎黄子孙的……”曾瑾菡也觉得纳闷,她虽然对历史不太熟,可这事也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至今还流传下来不少细节。甚至每一次宋辽大战,辽国那边冲锋在前的,往往都是汉军。这些汉军,甚至比契丹人自个都要勇猛,这是宋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说白了,还是粮食的关系。”

    张正书沉声说道:“契丹虽然是游牧出身,但是有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已经是半游牧半农耕了。农耕获得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所以即便冬日严寒,冻死大批牛羊马,契丹人都没有南下,为何?就是因为幽云十六州的农田,都足够供养契丹不到千万的人口了。”

    “所以,在辽国的汉人,也怕农田被夺了去?”曾瑾菡很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关键。打仗嘛,占下的土地,怎么可能还会“物归原主”?更何况在幽云十六州,汉人和契丹人结亲的事,也绝不会少了。到头来,这农田算谁的?

第716章 自夸自赞() 
“不错,是这个样子的。”张正书苦笑道,“所以啊,不管是谁,要打幽云十六州,就等于打辽国的命根子。辽国肯定会拼命的,而且是用全力去护着幽云十六州。这可是辽国的粮仓啊,少了幽云十六州辽国一年能饿死几十万人!这可不是说笑的,就好像夏国一样,没有了河套,他们一下子就不行了。”

    “所以,不管各国是放牧也好,种粮食也罢,归根结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粮食。粮食一旦出现问题,那各国的纷争就开始了。”张正书忧心忡忡地说道,“但是,农业国也好,游牧国家也罢,这种经济都是很脆弱的。往往一场天灾下来,就有乱子了。”

    曾瑾菡搜寻了一下她脑子里的历史,发现还真的是这样。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大力推广两季稻,推广棉花的缘故。这两样东西,一样是能凭空多一倍粮食产量,一样能极大解决冬日保暖问题,算是能极大填补大宋脆弱的农业经济了。”张正书说得兴起,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这还不是尽头。有了两季稻,有了棉花,充实了大宋的根基,那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什么循环呢?简单来说,就是化学。”

    “化学?!”

    曾瑾菡不太明白,这又关化学什么事。

    “化学这是一门神奇的科学,能无中生有,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张正书笑嘻嘻地说道,“比如化学能合成氨水、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等,这可都是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肥料!简单来说,普通的田地,一亩地能出产三石水稻。但是,用上了化学肥料,也就是化肥之后,一亩水稻起码能出产四石稻子。这可是不管瘦田肥田,都能有这么个产量,你想想看,到时候大宋还缺粮食吗?”

    “这……也太厉害了罢!”

    感觉张正书给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曾瑾菡都惊呆了。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那大宋就能腾出手来做其他事了。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农业人口大幅减少,就必须给他们安排一个出路,不然的话,整个国家都会乱套的。有时候,生产力太高了,也未必是好事。不过嘛,我会扩大作坊,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张正书顺口就把“农民工”说出来了。

    “农民工?”曾瑾菡有点想笑,她也知道,农民转来做工匠,不是农民工是什么?

    “对,农民工。有了工业人口,那我的计划就能加快了。冶铁作坊、化肥作坊、棉纺织作坊、水泥作坊、蜂窝煤作坊……在这些个作坊的带领下,那就真的是百业兴旺了。比如陶瓷作坊,比如印刷作坊,比如酿酒作坊,比如熬糖作坊等等。这些个作坊一旦成形,那对大宋是大有裨益的。”张正书憧憬地说道,“那时候,我就能赚更多钱了……”

    “嘻嘻,郎君你的模样真像个财迷!”曾瑾菡掩嘴偷笑道,那一抹风情在雨中,像极了一个丁香姑娘。

    张正书牵起她的手,说道:“跟了这么个财迷,你后悔了么?”

    “郎君才不是那么胸无大志的。”曾瑾菡笑道,“怕是郎君心中,还有金戈铁马的豪情罢?”

    张正书一愣:“你怎么知道的?”

    “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冶铁质量进步了,那机械的本事也就跟着上去了,那兵刃也好,弓弩也罢,都会更加犀利的。”曾瑾菡白了张正书一眼,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似乎在埋怨张正书把她当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女子。

    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别人都说不能娶太聪明的妻子,那会让男人的自信很受打击的。”

    “那你也这么想的吗?”曾瑾菡有点紧张了,下意识地握紧张正书的手。

    感受到了曾瑾菡的不安,张正书知道,她太敏感了。

    “我却不认为是这样的,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扯淡。你这么聪明,有了你,我不知道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能有这么一个贤内助,多了多少助力啊!”张正书温柔地说道,“你我夫妻一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我岂会有那种无聊的想法?”

    “郎君,你真好!”曾瑾菡也动情地说道,她这一刻也确信了,她的夫君真的与众不同。不仅是脑子里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知识,还有这与世俗截然不同的思想。曾瑾菡知道,天底下怕是再也找不到这么一个如意郎君了。

    张正书却很煞风景地说道:“那可不,我这人很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