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是说,这样的“西洋之学”,已经慢慢的形成了风潮了。

    不是在读书人里形成风潮,而是在商贾之中形成了风潮,不少商贾居然从中找到了不少商机。

    这一传十,十传百的,甚至有不少秀才都买了来看,想从中找到发财的契机。

    好在宋朝不像清朝那么闭塞,对于外来的学问也欣然接受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汴梁城中受到阿拉伯数字的影响,已经有人开始使用它来代替汉字数字了。“西洋之学”蔚然成风,不少标新立异的读书人也就接受了。

    张正书就是要他们猎奇,所以准备把《资本论》、《逻辑学》、《国富论》全都抛出去,轰炸儒家的根基。只要儒家动作稍慢,这些书就成潮流了,再想禁绝,那是难上加难的事。

    而且,最关键的是张正书有铅活字印刷术,印刷成本也低,书籍的价格也低。即便是以成本价卖,也不会亏钱。

    再说了,宋朝的文字狱并不明显,只要不涉及到政治的学说,其实并不会被禁绝。只有在党争失败后,才有可能被禁书。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正书还有不少操作空间。就算查禁也好,随便推说是西洋之学,难道堂堂中国,还怕夷狄之学入侵了不成?

    这也是儒家的可爱之处了,即便再自大,再排外都好,对内残忍,对外却是极力忍受的。

    所以,张正书有很大把握在宋朝宣扬资本学说,彻底把商贾盘活,把作坊盘活。

    说不定,还有不少当官的也会开始研究这种赚钱的学问哩!人性本就是贪婪的,张正书是再清楚不过了。

    只是,曾瑾菡还没想明白,怕张正书行差踏错:“郎君,就不能不写吗?”

    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对不住了姝儿,这是我的使命。”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张正书觉得他到宋朝一趟,就要做些事情。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这是逃不掉的。在历史大势之中,你不去参与,就等着被历史大势碾压吧。蝼蚁尚且偷生,更别说知道历史走向的张正书,断不会让自己陷入险境的。换句话说,张正书尽自己最大努力,能救宋朝就救一下,最关键的那些被金人残忍杀害的百姓,张正书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

    靖康耻,一定要弥消在为患之前!

    不然的话,带来的祸患贻害数百年!

    也许是历史太过惨酷,让张正书都不想去了解。但即便怎么样都好,金兵一旦南下,最繁华的中原肯定是生灵涂炭的,被杀被驱掳的百姓,起码在十万以上!

    财富,那不过是身外物。可那十万生命,决不能这样被害了。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愤青的思想,张正书一改以往胆小怕事的性子,壮着胆把资本论写了出来。

    曾瑾菡泪眼婆娑,她终于明白自己嫁的夫君到底是个什么人。别看他平日里一副懒散的模样,其实他对国家比谁都着紧。也许是受张正书影响,曾瑾菡对儒家的弊病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更明白一旦这本《资本论》面世,那就是对儒家的颠覆。

    就算托名“西洋之学”,怕也脱不了干系。

    再联系到张正书在造船,寻海岛,难道真的不是在找退路?曾瑾菡是不相信的。

    “放心吧,傻丫头,我不会拿自己的小命,不会把大家带入坑里的。”张正书也知道,在人治的封建时代,想定一个人的罪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只要把后路准备好了,那就无所顾忌了。有些事,张正书不去做,别人也根本做不来。

    正当张正书说了一堆好话劝慰曾瑾菡的时候,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谁?”

    张正书提高了声量问道。

    “我……”

    是苏熙的声音。

    张正书笑道:“小明相亲回来了,也不知道他满意不满意……”

    曾瑾菡也笑了:“你还说别人,当初你还不是一个样……”

    想起两人在曾家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曾瑾菡也是满心的甜蜜。只是,她此刻也明白了,这样恬淡的日子不多了。张正书要做大事的,曾瑾菡算是明白了。他不造反而造反,造的是儒家的反,下场也不会比造反好到哪里去。天底下哪一个读书人,不是儒家子弟,他们要是醒悟了过来,会放过张正书吗?

    张正书说道:“你在这里帮忙看着我写的东西,我去看看苏子明他怎么样了……”

    说完,又温存了一番,张正书才打开房门。

    只见苏熙好像魔怔了一样,站在那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东西。

    “我说小明啊,你该不会是来通知我,你又想逃婚的吧?”张正书打趣地说道,“我敢保证,你敢再逃婚,你爹能把你的腿都打断了。”

    被张正书这么一揶揄,苏熙也回过神来了。“小官人,真的被你说中了……”苏熙叹了口气,说道:“果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怎么,你的那个未婚妻是个大美人吧?”张正书觉得好笑,“我都说了,你肯定会为之前的作为后悔的。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是不会骗人的,除非你那未婚妻得过什么怪病……”

    “不不不,她……很好,说不出的好。”苏熙苦恼地说道,“但……我的心并不在明州啊!”

    张正书一愣,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也没发烧啊,怎么说起胡话来了?有个大美人做妻子还不满意,你咋不上天呢?”张正书觉得他是疯了,科学能吃还是怎么的?娶老婆才是关键啊!没有老婆,哪里来后代?你的科学研究得再好,没有继承人那也是白搭。

    知道这是张正书的口头禅,苏熙也叹了口气说道:“我现在只想用余生,弄懂更多的科学……”

第670章 中国人的土地情结() 
“那我劝你还是早点成亲生子吧,带着儿子做实验,那岂不是比你自己一个人做实验更有成就感?”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上阵父子兵,而且还后继有人,不会有继承人的担忧……”

    苏熙一愣,大喜地说道:“像愚公移山那样?”

    “不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科学一途,犹如天上星辰,多得不可数尽。我们穷尽一生,能认识的不过沧海一粟罢了。”

    苏熙点了点头,也很认同这句话:“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哟,越来越有大科学家的范了。”张正书继续打趣道,“你别说你想继续回汴京城,回李家村技校啊!”

    苏熙挠了挠头:“小官人,我还真的是这么打算的……”

    张正书也明白这些科学狂人的想法,明州这里“一穷二白”,啥都没有,没最新的研究课题,没有最顶级的设备,没有最快的生产反馈,简直一无是处。但是在李家村就不一样了,有在一线的生产线,随时能反映问题。有一堆可以打下手的学童,还有最新研发出来的设备。

    就拿那就要研发成功的机床来说,苏熙是一万个舍不得啊!

    “你傻啊,成亲了之后带着妻子去汴京城不就行了,还纠结什么?”张正书恨铁不成钢地说道,“要是你能把你爹忽悠过来,我就算你厉害了。”

    苏熙苦笑一声说道:“我爹是绝对不会去汴梁城的……”

    “那没办法了,最新的成果也没办法合作了。”张正书摊了摊手说道,“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你爹是一步慢,就步步慢。不过嘛,等你爹醒悟过来后,肯定会派人常驻在汴京城的。”资本逐利,张正书对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不仅仅是资本,也是人性。人性改了,那就不叫人性了。

    “或许吧,不过接下来几个月,怕是我不能和小官人你一块走了……”苏熙叹了口气,他还真的想呆在张正书身边啊。在苏熙眼中,张正书就是一个移动的大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

    张正书却不以为意:“那也没啥,你再明州帮我照看一下一个人就行了。”

    “是曾小娘子吗?”苏熙一愣,第一反应就是张正书要把妻子留在明州。

    “你想多了……”张正书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这小子还有做隔壁老王的心思不成?“是我张家庄的六叔,我让他到明州城来置地安身了。也就是说,他以后就是明州人了。明日我还会去他家,教他种两季稻。你也过来,尽快把你家的田地都种上两季稻。别跟我说,你家没地啊!”

    苏熙摇了摇头,说道:“地是有,但不多,也就两三百亩而已……”

    “也够了,能推广多少就多少吧。不过,今年你们是赶不上趟了,这两季稻播种早,插秧也早,一步慢则步步慢,现在已经没多少机会了。不过,你可以叫家里人收集一下占城稻种,优中选优,挑出最好的以待来年。”张正书提议道,顺道把两季稻的播种时间,怎么育苗,怎么抛秧,怎么沤肥施肥都说了一遍,还提议可以养稻花鱼。

    “我那张六叔,已经给你们做了一个实验,一旦他能种成两季稻,那就证明这条路子是对的。哪怕种不成,还能冬天种个冬小麦。”张正书也是求稳才这么说的,其实他也知道,有系统预演了一遍,除非出现重大灾情,比如突发洪水之类的,不然的话连台风都未必能阻止得了两季稻的生产。

    “如此甚好,我回去记下来,叫家人明年试种一下。”苏熙点了点头说道。

    其实,不管苏熙还是张正书,都知道苏家不缺那么几亩地的收入。

    但苏家买地,主要是防止生意失败,未来还能有东山再起的时候,才购置的田地。出海这东西,没人能保证一辈子都不碰上意外的。就拿曾懋来说,他早些年出海,也是遇到不少险境,甚至差点葬身鱼腹。

    所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苏修然都是把船队分成两批来出海。

    不过,为了防止万一,苏修然还是购置了几百亩田地。没办法,谁能保证后代不会出一个败家子?万一家道中落了,还能有几百亩田地给败一下。祖田都卖光了,那这个败家子也是真无药可救了。

    其实,如果苏熙没碰到张正书,那他就是典型的败家子。鼓搞着不赚钱的玩意,钱银却投进去不少。

    这种事在宋朝不算少见,再大的商贾,哪怕是像曾家也好,不也在杭州城外有上千亩良田种桑养蚕吗?

    不过是由于中国人太怕饿肚子了,也太怕遇到天灾人祸了。有田地在手,中国人才会觉得心中安稳一些。不是中国人对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而是土地就是中国人的命根子!是传宗接代,是延续家族的屏障!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年头,这种做法太普遍了。因为种地虽然不能大富大贵,可终归也饿不死啊!要是做了地主,小心积蓄,还能再次发家。

    土地,就是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角。

    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是与土地息息相关。

    要跳出这个怪圈,就必须要提高生产力。其中,农业生产力是最不可少的。做个假设,如果正史上英国佬连饭都吃不饱,他们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吗?肯定不能,英国佬通过黑奴贸易,获得了大量不要钱的劳动力,为他们的殖民经济、大庄园模式尽情压榨,同时又赶上了蒸汽时代,这才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再加上英国佬有那么多的殖民地,粮食肯定不用愁了。

    中国不需要这样,因为中国人太能生了,不需要掠夺奴隶,只需要解放农业生产力,就能拥有不少空闲劳动力。

    所以,在宋朝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宋朝更有优势。可惜的是,朝廷诸公把人口众多当成了负担,一天到晚都在担心养不活他们,是不是要起来造反。

第671章 即将离别()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只是满朝诸公都没有一个人能有张正书这般“卓越”的见识——毕竟他们不是几百年后的人物,也看不到那么远。所以,历史局限性就必然导致了他们往以往的经验寻找解决办法。

    可要是能解决的话,中国还会那么频繁的改朝换代吗?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中国人虽然有反抗基因,但他们又不傻,造反是掉脑袋的事,谁要是活得下去,会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造反?野心家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在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环境下鼓动百姓造反啊!

    所以,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开创另一个能容纳众多人口的产业,才能跳出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怪圈。其实,儒家在求稳定这一块是不错的,只是他们用错了方法,一直在用堵住洪水的办法来治理势不可挡的历史大势,又怎么会不被冲得昏头转向呢?堵不如疏,古人早就说过了。疏的办法有很多,据张正书所知,最有效的还是那么两个,不外乎就是办作坊和开疆拓土了。

    工业就不用说了,是以后的潮流。开疆拓土,也是宋朝正在做的事,也是一直没有办到的事。夺取了能种田的土地,自然就能养得活更多人了。虽然思维很简单,但也确实是可行的路子。但是,能耕种的土地,几乎都被中国人占完了啊!再加上中国人故土难离,不屑于去海外抢土地,所以只能局限在一国之内,因为人口太多土地太少而徒耗元气。

    世界其实就是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

    中国人失去了进取心,就要被吊打。你不去抢,别人就来抢你。

    爱好和平?那是吃饱了喝足了才拿着刀剑去说爱好和平的,可惜那些腐儒都不明白,中国就这么硬生生被耽误了。

    两季稻,只不过给宋朝添加内功罢了。真正的进步,还需要用作坊来说话,用工业来说话。

    苏熙不太了解张正书的计划,但也大概能明白张正书在做什么,反正他也觉得对自家有利,也就照办了。

    “小官人,你把张家庄的人都派往各地,是想推广这两季稻吗?”苏熙笑着问道,“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啊!”

    “我又不禁止谁学去,推广什么?”张正书鸡贼地笑了笑,“我只不过是觉得张家庄的人口太多了,那些青壮在庄里也只能做个佃户,最多有散工出去打一下,能有什么前途?我给了他们一条明路,还送了他们二十亩田地,这才叫他们分散到各地而已。至于两季稻,那是我教授给他们的秘笈,他们用上了,自然衣食无忧。至于推广的事,这种事大家看到好处了,还用推广吗?”

    苏熙也笑了,他不是不清楚张正书的打算。因为拿到了漕粮优先采购的特权,所以张正书才发愁这粮食怎么办。但现在看起来,好像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情了。别的不说,就算是他派出去的人,一年种出来的粮食也差不多够百万人口吃半个月的了。别小看这么半个月的数量不多,要是有自己的船队,赚到的钱也非常可观!

    当然了,以张正书的身价,是看不起这点钱的。张正书要的,是一个粮食的话语权。

    有了粮食的话语权,就能稳定物价。

    别的不说,要是汴梁城中有大粮商准备在灾年恶意囤积粮食,把闲散人口全都饿死了,哪里还能办得起什么作坊啊!

    张正书要的,就是以防万一。毕竟在古代,粮食就是稳定人心,稳定市场的硬通货。在平常年间可能不起眼,但是在灾荒年间,粮食的多寡,直接能决定事情的成败了。

    “小官人,我爹爹和高家定下来了,一个半月之后就是好日子,我要成亲了……”苏熙有点不舍,“怕是不能跟你走下去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人生大事,是需要尽早办下的好。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