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坚持往来宋朝与欧罗巴之间的。曾文俨看中了大食人寻求财富的心情,所以把风险转包给大食人,倒是个明智的选择。

    张正书恍然大悟,怪不得曾文俨能把丝绸生意做得那么大了。

    别说汴梁城的丝绸销量,就算是东瀛、高丽和琉球的丝绸销量,也不少了。再加上卖给大食人的丝绸,曾家丝绸的出货量,大概都能占到整个宋朝的几十分之一之多。别小看了这个几十分之一,要知道宋朝此时全国丝绸生产量,起码在八百万匹之多。几十分之一,曾家能占到几十万匹,已经是巨无霸了。

    这一日,曾懋在杭州的收购已经接近尾声。趁着这个机会,张正书带着曾瑾菡来到了杭州的造船作坊。宋朝海贸、河运发达,所以造船也多,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作坊,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作坊。官营作坊打造战船、漕船、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客船、马船等,民营作坊打造商船、游船。

    到了元符二年这时候,两浙的明州、温州、台州、婺州等地,江西的虔州、吉州,荆湖的潭州、鼎州等地,陕西的凤翔府斜谷,福建沿海四个州军,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要说到海船的建造,还是属福建路的造船作坊厉害。

    不过,张正书手里握着更先进的造船技术,海船质量当然会更好,所以也没必要再到福建沿海去。

    要是可能的话,张正书还是想在杭州这里造船。

    首先,汴梁城到杭州,要说顺风顺水,不到一月就能到了,有地利在。其次,是杭州的人多,工匠水平也还不错,这是人和。最后,则是张正书的私心了。他知道历史进程,要是真的历史无法扭转,北宋还是亡了,那么赵构逃到杭州,杭州就是南宋都城了。到了杭州变成临安的时候,南宋不得不重视水师发展,毕竟凭江而守,没有水师就等于空门大开啊!张正书要是提前布局造船作坊的话,还能刺激刺激赵构兴起雄心壮志,发展水师,助岳飞收复河山!

    当然,这是后手。

    更重要的是,杭州这个出海口十分不错,再往东去,就是舟山群岛。

    万一真的要跑路的时候,从杭州出逃自然要比在其他地方,比如明州啊、泉州啊、温州要快吧?

    当然了,张正书可不打算只建立一个造船作坊而已,他是打算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建立造船作坊的。这造船作坊,可以说是大宋暂时第二大手工业,仅次于纺织的手工行业。不仅造一艘船有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大宋的工业技术发展,算得上是顶好的行业了。

    张正书要搅动风云,肯定要广泛布局的。但是,有一才能有二,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这个先后次序不能搞乱。

第629章 这个媳妇娶得真贵!() 
杭州的造船作坊,主要集中在钱塘县和余杭县之中。

    张正书和曾瑾菡一路游玩,来到钱塘县之内。钱塘县之中,江南水乡的意味更浓。商贾往来,酒楼茶肆都开在河岸边,十分有特色。一路往郊区走去,才发现除了房屋渐少之外,人流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往来的,都是一些行色匆匆的商贾,大多雇佣了民人推动着独轮车,上面载着不少货物。

    心下觉得奇怪的张正书问道:“他们是商贾?”

    “可不是?他们都是从别处到杭州贩卖货物的,经过市舶司之后,才准入杭州城。”曾瑾菡替为解释道。

    张正书知道,这“市舶司”等同后世的海关,都是缴税的机构。北宋也正是因为有市舶司的税入,才能堪堪维持摇摇欲坠的国库。神奇的是,虽然国库支出每年都在攀升,但由于市舶司每年的税入都在攀升,哪怕是经过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也还能把国库维持在一个赤字不太明显,挪用一番皇帝内帑就能做平账的水平,也真的是神奇。

    “原来如此!”

    张正书点了点头,继续往前走,惊讶地发现了在钱塘江边的造船作坊,居然是连排过去的。看着那一道道滑道,张正书都怀疑这些造船作坊是不是用上了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和余杭县不一样,钱塘县因为更靠近钱塘江出海口,所以造船大多是海船。而余杭县因为靠近京杭大运河南端,所以以造河船为主。

    钱塘县的船坞颇有特色,听着隐隐传来的号子声,张正书莫名其妙地想过去看看。

    站在高处一看,钱塘江岸边的船坞上,工匠们在打造着一条海船。这条海船还算不错,即便只有船底结构,也能看出这艘海船的船头很小,尖底呈V字形,破开海浪不在话下;从船底看,这海船扁宽,但船体高大,吃水深,这样的设计是比较科学的,即便是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不会轻易解体;同时,看着海船用料很足,结构坚固,船底就能看到有密封隔舱,安全性不用担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三重大板结构,船体极为厚实。

    “郎君,那船好大啊!”

    曾瑾菡也感慨了一番,“比起我家的那几艘海船都要大!”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造船业是要在不断造船中进步的嘛。”这句话的潜意思就是,曾家虽然置办了海船,但那已经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海船了,虽然保养得不错,但是技术什么的都跟不上趟了。就拿隔离仓来说,原先的海船就没有这个设计。还有“转轴”的桅杆,高效率的航帆……这些都是最新几年才开发出来的技术,虽然不算成熟,不过也将就能用了。再过得几年,这些技术成熟了,也就成常见技术了。

    其实,海船技术没啥秘密的。

    只要经验老到的造船工匠到内部看一看,就能琢磨出奥秘来。

    但是张正书设计的海船,关键是龙骨技术。宋朝虽然已经有了龙骨技术,但还处于用整木做龙骨的阶段,拼接龙骨技术还没出现。拼接龙骨技术的出现,让船只不再受木料大小影响,想造多大就多大,可谓是一个质的飞跃了。当然了,这个技术也没啥,只要宋朝木匠把榫卯结构往上面一套,就能实现了。

    中国人的聪明,张正书向来是不会怀疑的。

    而还没戳破这个技术窗纸,只是因为宋人还没有到材料匮乏的时候。等把巨木都用完的时候,宋人自然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了。只可惜在历史上,宋朝还没来得及发展到这一步,就被灭了国。本来明朝还有机会继承的,可惜自从禁海之后,闭关锁国了,别说造船技术会进步了,就连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技术都没保存下来!

    至于清朝,就更不用说了,生怕汉人起来造反的主,哪里还会主动去开发技术?

    于是,中国的风帆船舶技术就开始落后世界了。

    从领先到落后,不过是短短百余年的事。此后,就一蹶不振了。

    所以说,用进废退,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那郎君打算建造的海船,能给我爹爹用吗?”曾瑾菡笑眯眯地看着张正书,看得张正书一阵心虚。

    “自家人哪里能说两家话呢?有好东西,怎能不孝敬泰山……”

    张正书都要哭了,一艘海船,就算是只有两千料的海船,一艘也要数千贯钱才能置办得起。

    一支船队,少说也要有四五艘船,也就是说孝敬一下泰山,张正书就要起码花掉三万贯钱,起码相当于后世五六千万了,这媳妇娶得真贵!

    好在张正书不在意,反正“大桶张家”有钱,而且他就把银行开起来了,到时候就是钱生钱的生意,区区三万贯钱算得了什么?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正书想要盘下一个造船作坊,恐怕花费也不止三万贯了。

    “姝儿,你知道这些个造船作坊,有哪个愿意转让吗?”张正书有点眼睛迷离地看着这些造船作坊,一个个都是热火朝天的模样,即便是在初春乍暖还寒时候,也丝毫没有停工,只怕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坊愿意出让的。

    “郎君,这事你该去找牙人啊?”

    曾瑾菡提醒道,张正书一拍脑袋,虽然他已经穿越了大半年了,可还是没有融入宋朝人的思维里面。在后世,看一家店铺是否转让,除了直接进店问之外,就是看店门处有没有贴红纸了。最方便的,还是上网去搜索。但是在宋朝,想要买卖、转让什么的,都要通过牙人。

    所谓牙人,其实就是宋朝中介。

    牙人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于马匹等牲畜交易中,秦汉至隋唐前期虽并未发展壮大,但始终未曾消失,唐后期和宋朝牙人迅速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阶层,此后一直延续至明清,哪怕是到了后世,中介还是挺赚钱的,比如房屋中介。

第630章 朝阳行业() 
随着宋朝经济的飞速发展,宋朝官、私牙人数量急剧增多,老人、妇女、读书人、僧道、农民、商人纷纷加入到牙人行列之中。甚至还有大量牙人被官府招募参与市场管理事务,可以说,牙人就是宋朝地方上的“百事通”,是消息最灵通的人群。

    明白了这一点,张正书立马说道:“走,找牙人去……”

    牵起曾瑾菡的手,再次强行给跟在后面跟着的苏熙、史陌和刘忠喂了一把狗粮。

    “你说,是不是成亲之后,小夫妻俩都这么腻歪的?”

    刘忠悄悄地问苏熙,其实,他更想问的是史陌。最起码,史陌是过来人。

    要知道,刘忠和史陌是不打不相识,早就在技校的操场上不知道干过多少架了。所以,刘忠一翘起尾巴,史陌就知道他想拉屎还是拉尿。

    “嘿,你想知晓,何不自己去寻个小娘子提亲?等你成亲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史陌不屑地说道,摆出了一副过来人的模样。

    “那史大哥,你的结发妻子呢?”

    苏熙果然是情商不高,这句话问出来,让史陌的神情一变,沉默了好久才说道:“走了,那年俺乡里大旱,她又染了病,药石无力,扛不住,走了。那一年,斌儿才四岁……”

    “对不住啊,史大哥,我不该问的。”

    苏熙连忙道歉,他的神色很诚恳。

    史陌也叹了口气,说道:“关你何事,是她没福气。要是她能熬到汴京城,见着小官人,也……唉,算了,不提了。”

    “大丈夫何患无妻?大哥,你还年轻,再找一个就是了!”

    刘忠虽然面恶,但其实他的心地还算好的。最起码,他对自己人还是挺好的。

    史陌却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说话。其实他也想啊,还是年富力强的一个汉子,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惜的是,人家小娘子愿意嫁他么?能选的,也就只有寡妇了。寡妇的话,如果不是特别钟意的,史陌怎么可能要?即便是要,也得看对方是不是对史斌好,继母的事,千百年来都不见得有多少好评。为了儿子,史陌也甘愿不再续弦了。

    刘忠和苏熙都是单身狗,哪里懂得史陌的心思?所以,史陌只是苦笑,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其实嘛,心中早就飞回到儿子身上了:“不知道斌儿是不是按时锤炼身子,还要学那蒙学,倒是辛苦得紧……”

    张正书和曾瑾菡却没留意到后面发生的事,他们牵着手,当街寻找起牙人来。其实牙人也很好找,只要看看街市上有谁的袖子特别长,谁就是牙人了。这牙人的袖子,就好像后世唱戏的角色一样,都是长长的袖子。这都是因为牙人做生意,都是在袖子里谈价钱,称为“袖里吞金”。需要讲价了,两个牙人就把袖子里的手与对方握住,以手势在袖子里比划着讨价还价,这样买卖双方都不知道多少钱,从而不会让其他人知道,买卖便谈成了。

    其实呢,就算是没有袖子遮掩,一般人也看不到他们在讲什么,划了多少价,其中的门道多着呢。

    张正书找牙人,也不怕别人知道了价钱。他做生意,一向明码标价。

    不过,入乡随俗,听听对方的报价也好。实在不行,张正书就亲自找上门去,直接和造船作坊的东家谈生意。

    很快,张正书就发现了一个牙人,正在街上游荡着呢。

    “前方的兄弟,可是牙行中人?”

    张正书上前去拱了拱手,对方也知道来了生意,回了一礼,说道:“这位小官人,可想做些甚么买卖?”

    要知道宋朝的牙人门槛很低,只要你交得起钱作为保证金,就能在行铺里登记,成为一名光荣的牙人了。

    当然了,这么低的准入门槛,牙人质量参差不齐是真的,甚至还有不少“黑中介”,专门左右物价、垄断市场、狡猾欺诈。所以,牙人一行经常被人看低了。没办法,大部分牙人的生意都是小生意,不弄一些小手段,吞没一些钱银,怎么维持一家大小的开支?但是这么一来,就自然引起了各阶层的厌恶,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鄙视和排斥,大多数牙人的社会地位是低贱的,属于三教九流里的“下九流”。

    俗话讲,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五种职业,分别是车夫、船家、店家、脚夫和牙人,因为其中某些人作恶的缘故,导致这五种职业在社会上都不受待见。或许可以说是职业歧视吧,但也不算太冤枉了他们。毕竟真的有些黑心的“车船店脚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

    而牙人让人痛恨的地方在于,地方黑势力渗透严重,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官府监管——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宋朝,能有官府监管才怪了。所以,牙行是个典型的黑色产业,没有规范,市场垄断、欺行霸市是常有的事。百姓极其讨厌这个行业的人,但又离不开这个行业,如一些牲口买卖,没有牙人做中间人,根本无法完成交易。

    就好像后世的黄牛一样,牙人就是宋朝的黄牛,只不过他们倒腾的是牲口、房地产、宅院、商铺罢了。

    对了,被张正书称为“林伯父”的林百间,其实就是牙人出身,正儿八经的老黄牛。

    张正书见这位牙人年纪不大,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模样,正待说话,却见曾瑾菡操持着一口杭州本地话说道:“我们想知道有没有造船作坊出售,如果有,你就带我们去看看!如果价钱合适,我们就拿下来了……”

    这个牙人闻言,哑然失笑道:“唉哟,两位可真会开玩笑,这造船作坊乃是下蛋金鸡,哪有人舍得出售?”

    张正书听得这话,也印证了心中所想。没错,宋朝不管是河船还是海船,需求量都极大。每一年,朝廷都有规定各地官营造船作坊的造船数量,基本不在六百艘之下。可见,这造船行当根本就是朝阳行业,有人肯卖就怪了。

第631章 于国何益?() 
“果真是没有么?”曾瑾菡有点不敢相信,不敢很快她也明白了过来。这两年船只的价格水涨船高,未免是大有牵连的。要知道,这造船是一项耗时长久,耗料极多的行当,要是急着用船的话,这造船价钱还得再往上加一加。

    这样的情况下,造船作坊岂能不赚钱?

    当成为了卖家市场的时候,卖家对你的态度就一个:爱要不要,你不要,大把人抢着要!

    实际上,还真的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张正书很郁闷,真的是拿着钱都买不到造船作坊啊,太郁闷了。

    果不其然,这牙人苦笑道:“要是有的话,我岂敢诓骗两位?”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谁不知道牙人全凭一张嘴吃饭?黑猫都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