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啥实际权力,只能按照虚封的一户,每月给钱二十五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

    月俸加上食邑,一个亲王一个月大概也就七八百贯钱的收入,一年也不到一万贯。

    也就是说,一个亲王的工资,还比不上一个宰相!

    要知道,一个宰相一年的工资,过两万贯是很正常的,甚至四五万贯那也很常见,这还是极为清廉的宰相。

    “当然了,这是草民原先定下的价钱,想着要赚一笔的。如今为王爷分忧,是小人的福分,只需要五千贯,这眼镜就归王爷了。”宋兴和也是做生意的好手,他早就调查清楚申王赵佖有多少钱了。这个赵佖嘛,收入大概每年一万贯左右,但由于他也善于挥霍,每每一年到头来也剩不了几个钱。

    “咳咳,这五千贯钱嘛,也不是很多……”

    赵佖得到了这副眼镜,就好像获得了新生一样,他是万万舍不得放手的。“但本王如今没这么多钱……不如,拿些古董字画与你?”

    宋兴和一愣,然后连连点头说道:“王爷所藏,必定是珍品!”

    其实,宋兴和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张正书的授意,他不想被人惦记上,这笔买卖最好连人情都不要做,钱货两讫是最好的。至于赵佖拿什么来抵债,有什么关系吗?

    不得不说,申王赵佖的藏品还是不错的,比如苏轼的字、米芾的画、黄庭坚的字,赵佖都收藏了不少。甚至还有唐朝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真迹,吴道子的画,唐朝的青、白、黑、黄、花瓷……每一件都是精品,只可惜宋兴和不识货,任由赵佖挑选了几幅字画,就当做钱银抵债了。

    看着赵佖一副心疼的模样,宋兴和却在心中讥笑:“甚么亲王,不也是一个小气鬼,几幅字画,值个甚么钱!”

    不过,宋兴和也是清楚的,赵佖给他的字画都是值一点钱的,毕竟是亲王,要注意影响的,买东西不给钱那算什么事?

    捧着一堆字画出来后,宋兴和也不珍惜,丢在了骆驼背上的囊袋里,牵着骆驼就慢慢离开了。

    赵佖却好像丢了心头好一样,戴着眼镜眼巴巴地看着宋兴和的离去。

    “爹爹,你现在能看清楚奕儿了吗?”

    赵有奕奶声奶气地问道,他很聪明,从他们的谈话已经知道了赵佖的眼疾被“医好”了。

    赵佖心疼地将儿子抱起来,仔细地端详了一番自己的血肉,点了点头说道:“奕儿都这么大了,爹爹才看得清你的模样。”话里行间,不无唏嘘。原本,赵佖的眼疾也不是那么严重的,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几百度的样子。但由于宋朝没啥可以矫正视力的器具,最后发展到上千度的近视眼,成了睁眼瞎。好在张正书是个穿越人士,不然赵佖到死,恐怕都不能“重见天日”了。

    话说宋兴和卸下一身胡人装扮,把骆驼还给西北来客之后,捧着一堆字画回到了“京华报社”。

    “小官人,那申王也太吝啬了!”

    人还没来到小楼,宋兴和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张正书这会倒是没有躺着,而是罕见地拿起新一期的《京华报》在审稿。

    “哦?怎么回事?”

    张正书放下手中的初稿,这是郑月娥审过一遍的了,张正书可以想象得到,郑月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做到这种地步。这段时间以来,郑月娥的进步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已经做到不用张正书逐字逐句来挑毛病了。说实话,张正书的文学水平也就那样,有什么隐晦的问题,他也是看不出来的。唯一能做的,张正书就是把握着大方向而已。

第548章 令人疯狂的玻璃() 
被宋兴和打断了思绪,张正书微微皱了皱眉。

    当宋兴和把这一堆字画放在张正书面前的时候,张正书一愣:“这是啥?”

    “眼镜换来的,那申王没钱给,给了一堆这个。”

    宋兴和叹声说道,“王爷都这么抠门,也是没谁了,五千贯都拿不出来……”

    张正书笑道:“你以为王爷就很有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说着,张正书摊开了那一堆字画,却是一愣:“苏东坡?米芾?黄庭坚?欧阳修?还有吴道子的画?”

    “小官人,这些很值钱吗?”

    宋兴和也是吃了一惊,这些相公的名字,他哪能没听过?只是没想到赵佖会把这么珍贵的字画给他而已。苏东坡啊,单单是他的字,就非常值钱了。市面上,有人出几千贯来求购一幅苏东坡的真迹,然而苏东坡现在在儋州,对此一无所知!

    “怎么说呢,这些字画在懂行的人眼中,价值千金,千金不换。而在你这等粗人眼中,擦屁股都嫌硬。”张正书调侃道,羞得宋兴和一阵脸红。

    “俺就是一粗人,那申王给钱就好了嘛,给甚么字画。”

    听着宋兴和的辩解,张正书也是笑了笑没说话,认真地欣赏起这些字画来。

    不得不说,赵佖的欣赏水平还是高的。只是他眼睛都看不见,这样字画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张正书转念一想,或许这跟后世某些人附庸风雅是一样的,明明没啥文化,愣是要买一个书房的书,偏生一本都没翻过。不过嘛,申王赵佖是想让来访的人知道,他并非是看不见,只是看不太清而已……

    “好颜面,装斯文,哪个朝代都一样啊!”

    欣赏完这些字画,张正书吩咐下人拿去书房,好生挂起来,留着他一个人欣赏。

    “可惜了,要是后世拿到这些字画,最起码能拍卖出好几亿来吧?”张正书苦笑着摇了摇头,把这个念头抛诸脑后。

    随着申王眼疾被治好一事不胫而走,一种西域琉璃进入了宋人的眼界。这种琉璃迥异于大宋的琉璃,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是单调的白色透明,却能治疗眼疾。只要像申王赵佖一样,虽然能瞧得见东西,但却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的,都能用眼镜来解决。

    要知道,宋朝是一个读书人的时代,读书人又不是全部都很有钱的,晚上就着小油灯来看书的大有人在。这样昏暗的灯光,哪里可能不得近视眼?只是程度不一,没有申王赵佖天生就近视那么高度数罢了。

    这些人看到申王赵佖都治愈了,哪里能按捺得住心思,当下就四处打听。

    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就吓了一跳。

    一副眼镜居然要五千贯钱,登时把泰半人都吓退了。然而,此时宋兴和再次站了出来,告诉大伙他能稳定供应这样的眼镜,因为申王赵佖的眼镜是特制的,而且又是从西域带回来的,所以才这么贵。但是,他宋兴和不仅带回了玻璃,也带回了制作技术,很快就能生产一样的玻璃眼镜了。

    这一下,又勾起了很多人心中的念头。就连申王赵佖,也没觉得啥。他一个堂堂的王爷,用贵一点的眼镜,确实说得过去嘛!再仔细看那副眼镜,镜架用的是纯铜鎏金工艺,这本身就很值钱了,还有特制的厚厚镜片——没办法,申王赵佖的近视度数太高太高,只能加厚镜片,张正书都估摸着有后世的啤酒瓶底那么厚了,才堪堪让申王赵佖“重见天日”。

    有了申王赵佖这个活广告,“玻璃”这个概念又火了。

    一些有心人通过调查,发现“玻璃”居然又是“大桶张家”小官人鼓搞出来的,他们不禁有这么一个疑问:“西域的玻璃,会不会是一个托辞?真正的出处,其实就是‘大桶张家’?”

    不得不说,宋人还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猜到了答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玻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到东方就变成琉璃了。在西方,玻璃的进化往着无色透明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的玻璃,则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琉璃罢了。

    玻璃和琉璃的工艺其实没差什么,只不过玻璃是剔除铁、铜、钴等可以着色的元素,才会如此纯净透明的。而且,玻璃的烧制温度只需要一千摄氏度,而琉璃需要一千五百摄氏度,工艺上也具备大规模制造的可能。毕竟玻璃的烧制有助燃剂,而中国人烧琉璃,却是不用助燃剂的。

    更好笑的是,西方玻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也是彩色的——这个方向,不是中国人带偏的,而是天竺,也就是印度、阿三带偏的。琉璃的制法也几经失传,比如什么琉璃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独创,源自隋朝时琉璃已经失传了,隋朝工艺家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这就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的滥觞,和琉璃其实沾不上边。

    不过怎么说都好,提前让玻璃在大宋问世,将大大丰富宋朝的材料构成。

    在张正书的授意下,眼镜在“家乐福”超市售出,一副眼镜要价不菲,要上百贯之多,制作精美的,上千贯也是要的。这个价格虽然不像申王赵佖那副眼镜那么“骇人听闻”,但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了。

    不过,这不是张正书刻意要加价的,而是这玻璃一旦降价,就再也升不回来了。

    玻璃不就是一堆沙子制成的嘛,能有多贵?

    一开始,肯定要赚有钱人的钱,然后才能造福大众的!

    与此同时,最昂贵的镜子也在“家乐福”超市上架了,等人高的玻璃镜,能照得人纤毫毕现。这镜子是用纯铜框起来的,甚至脚架都是纯铜做的,鎏金溢彩,显得极为大气。售价自然也是不菲,价格牌上面,直接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贯钱,差一贯钱就是一万贯了。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多人迫不及待要去“家乐福”超市看个究竟。结果还没到第三天,这面镜子就被神秘人买走了。

    据目击者声称,来人是用四轮马车,再辅以稻草铺底,才得以运走的。没办法,玻璃易碎,不这么做路上都颠坏了。

第549章 受宠若惊() 
后来,有人才发现,买走这面“豪华”镜子的人,赫然就是祥符石家!

    玻璃的出现,着着实实占据好几天汴梁城百姓的日常谈资,开口闭口都是“玻璃”,甚至那些琉璃首饰,都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了。原先对透明琉璃无爱的宋人,因为眼镜,因为镜子,却不得不承认透明琉璃确实很漂亮,而是很实用。

    其实,相比起汉唐,宋人更喜欢透明纯白的玻璃,因为淡雅啊!

    只不过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汉唐遗传下来的审美,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而张正书的另辟蹊径,也证明了无色琉璃一样很美,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有了大众基础,玻璃的流行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然而,没人注意到的是,张家因为这一项产业,又赚了不少。

    而李家村的作坊聚集地上,又多了好些个工匠,每日都要与炉火作伴。当然了,帮张家做事最不用担心的就是薪资问题,像李家村的工匠,已经是仅次于汴梁城的高消费人群了。最低级的工匠,每个月都有好几贯的工钱,最高等级的工匠,每个月甚至能赚上百贯!

    这样的工钱,放在汴梁城都是骇人听闻的,但是在李家村却已经习以为常。

    外面不知道有多少工匠,已经开始削尖脑袋想要加入张家的作坊了。

    只不过现在张家的作坊,开始“产学研一体”的计划,很少招外面的工匠了。新鲜血液,都是从技校里面自己培养,渐渐成为了一个定式。除非上马新的产业,才会从外面招聘人才的。

    工匠虽然招得少,但工人却在不停的扩招。

    没办法,李家村的作坊扩张太快了,产能要求也节节攀升,技校的培养根本来不及,只能招些精明一些的工人来做工,才堪堪能赶得上任务。而这些工人嘛,工钱也是不少的。相比起汴梁城来说,都算是高收入的。基本工钱,都在两贯左右,但是如果产品按时按量完成,就会有一笔不菲的奖金,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

    用这些工人的话来说,比种田快活多了!

    百姓收入多了,那消费自然也就高了。

    也许大宋的官员对于数据不敏感,但根据“黑客”的统计,开封府的百姓因为作坊的存在,收入明显增加了,消费也强劲了不少。这里面肯定有张正书这个“散财童子”的功劳,每逢过节、完成任务,张正书都会以各种名义发钱。虽然张正书散得多,但他赚得更多啊!

    一来二去的,这些工人也好,工匠也罢,手上的钱渐渐增多了。钱多了,自然是要改善生活的。消费促进了钱的流通,更底层的百姓也跟着受惠。当宋朝百姓的消费潜力迸发出来的时候,张正书也有点吃惊。事实上,他做的事情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下工匠和工人的待遇罢了。

    就好像后世的工人和工程师一样,相比起其他行业,这两个职位的工资都算是高水平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缘故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工业城市和一个旅游城市相比较,工业城市的经济肯定要比旅游城市好得多!没有工业,一个城市的经济就是半死不活,根本发展不起来。比如后世的丽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经济发展如何呢?比如厦门,还是经济特区,比之深圳如何呢?还有三亚,收入差点不如小县城!再看看东北三省,以前是工业大省,后来不发展工业了,经济立即倒退;再看看欧洲,工业开始转移到亚非拉,经济也开始倒退,就算是底子厚,还不是一样举债度日?

    无工不富,有了工业的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因为真正能创造财富的,还是实业,还是这些熟练的工人。

    这也是为什么当元宵节前夕,张正书回了一趟李家村,这么受欢迎的缘故了。

    “小官人,这是俺家的鸡蛋,你尝尝?”

    “小官人,这是我家炒的蚕豆,你来几个罢!”

    “小官人,我买的饴糖,你尝点?”

    ……

    张正书享受到了后世国家领导人的待遇,有点受宠若惊。一一拒绝了众人的好意之后,张正书才进入了技校。

    “小官人,你这排场可比官家都要大!”

    在技校的办公室里,苏熙苏子明有点感慨地对张正书说道,“我听闻官家出行,也不会有多少百姓夹道欢迎的。”

    “那是官家微服出巡罢了,官家要是摆明车马出行,那场面……啧啧啧……”张正书搜索了一下那倒霉鬼的记忆,发现皇帝出行真的是可以用浩荡来形容,前后人马超过两万,排成的长龙,足足能从大宋皇宫直接连到汴梁城门外!那阵势,简直了。

    也难怪皇帝骚包,毕竟谁有这么个权力的时候不想抖一抖威风的?

    哪怕是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想泰山封禅,要不是被群臣拦住了,他就真的去了。李世民做不成的事情,他儿子李治却做了。泰山封禅可比皇帝出行的花费多了成百上千倍,沿途不仅要赏赐百姓,还要给政策优惠,比如免税几年啊,免赋几何啊……洒出去的都是钱啊!

    苏子明也没有争辩,而是一笑了之,把话题转移到了玻璃上面:“小官人,你之前说这望远镜可以消掉色差,我还是有点不太明白……”

    “所谓色差嘛,就是源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玻璃里的色散和折射系数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焦点,所以看起来就像有幻影啊,色泽不能还原……要消除色差,就要用两片色差互补的镜片,用某种透明胶水粘合起来,就是消色差镜片了。”张正书也不知道那胶水是怎么制造的,只能说个大概。

    “胶水?”苏熙有点不明白,“就是树脂一样的胶质吗?”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