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娥偷偷笑道:“别个想要这般劳碌,都求不得哩!”
“那是,他们可没这个头脑。”
张正书臭屁哄哄地说道,这也是实话,宋人又怎么会有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的眼界呢?
眼界都不一样,那么赚钱的想法自然是差了天和地了。比如,大宋的商贾都只想着剥削雇员多一些,赚顾客的钱再多一些。但张正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宁愿薄利一点都好,也要让利于民,给多点工钱给员工。只有让百姓都富起来,那才能让整个国家富起来。不然,只懂一味索取,却不懂给予,钱荒那是难免的。
当然,商人逐利,这是天性。或许只有银行成立之日,才能让商贾心甘情愿把钱窖里的钱起出来,彻底解决钱荒。
第512章 西夏境况()
“小官人是最厉害的!”
听了郑月娥的吹捧,张正书也有点脸红了,说道:“没事你去忙吧,我要一个人静一静,想想明日的拍卖会……”
郑月娥乖巧地离开后,张正书才松了口气。
这小妮子不得了,十足一个脑残粉模样,张正书虽然自恋,但也有点自知之明的,要是再让她夸下去,怕是张正书自己都犯尴尬症了。“唉,要是后世的女孩子都这么好糊弄就好了……”
感慨了一番的张正书,继续怀抱着熏香炉,美美地躺在躺椅上,闭目小憩。
拍卖会是什么?能吃吗?
把一切抛诸脑后的张正书,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而此刻,西夏却陷入了惶恐之中。
梁太后大败于平夏城,被几路齐出的宋军打得丢盔弃甲,再加上大雪封路,一路狼狈逃窜回兴庆府。四十多万大军,只逃回了几万人马。损失不可谓不大,特别是粮食,积聚一国之力筹备的军粮,也在逃命的途中丢弃了七七八八。如今兴庆府中,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宋军趁势拿下了天都山、横山,彻底封死了西夏东进的道路,差点连膏腴之地都占尽了。
这等惨状,就连始作俑者李乾顺,也有点害怕了。
没错,他非常痛恨自己的母亲,把持着大权,不肯轻易放手半分。外戚集团势大,西夏差点就不姓李而姓梁了。所以,李乾顺精心谋划了这一次战役,鼓动梁太后在冬日进攻平夏城。和预料中的一样,梁太后吃了败仗。但李乾顺没想到,宋军好像闻着血腥的狼一样,一路追着他们撵。要不是党项人熟悉道路,恐怕已经被宋军追截住了。
差点落入宋军手中,李乾顺也是惊魂不定。
“快,快派人去向辽国求援!”
回到兴庆府的第一件事,梁太后就派人去向辽国求援。这已经是梁太后第二次求援了,第一次求援,是在战败的第一天,仓皇撤退时派出的使臣。
李乾顺看着发号施令的梁太后,虽然惊魂甫定,但他的眼中还是闪过一丝怨恨。
“外戚势大,横征暴敛,贪欲无穷无尽,夏国已经民力凋敝,邦国将危。她还穷兵黩武,这简直是荒唐!若朕能亲掌大权,必像宋朝皇帝一般,励精图治……”想到恨处,李乾顺握紧了拳头,像年轻狮子看着狮王那样,眼中全然只有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了。
梁太后再次派出使臣之后,才略微安心了些。突然想起如今战事,连忙问道:“如今宋军在何处?”
左右回答道:“宋军已然渗入剡子山,袭击了卓罗监军司,统军仁多保忠仅以身免。”
听闻西夏大军损失这么大,梁太后也是紧咬牙关,恨恨地说道:“好狠的宋人!”
“太后,为今之计,还是速速请求辽国出兵,不然我夏国危矣!宋人此刻已经占据了横山,天都山,进可攻,退可守。等到开春,冰雪融化,宋军运来充足粮草,兵强马壮之下,我夏国仅剩残兵败卒,如何能挡?”夏国大臣嵬保没说道。
结讹遇也说道:“太后,除却求援,我等也要强征民夫守城。虽然京都易守难攻,却也怕宋人强攻……”他和嵬保没都是梁太后的心腹,随着去攻宋的。但见识了宋军的配重投石机,见识过了火器“霹雳炮”的犀利,他早就被吓破胆了。
原本以为宋朝只是个软脚虾可以欺负欺负的,没想到这几年来宋朝的西军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打起仗来不要命。
哪怕是防守,都防守出进攻的态势来。
再加上宋朝的武器本来就“高科技”,火器就不说了,党项人早就领教过。本来也没啥的,宋朝最厉害的火器就是“霹雳炮”了,也不过是最多产生点毒烟,真正杀伤力其实不怎么样的。也是,宋朝的火药配比还粗糙得很,再加上没有对黑、火药本身进行筛选,杀伤力堪忧那是肯定的了。
但宋朝人聪明啊,直接杀伤力不足,他们就可劲往“霹雳炮”里面“加料”,这不,“霹雳炮”虽然直接杀伤力不咋滴,可AOE伤害还是挺可观的。再加上配重投石机的威力,极限都能打出四五百步远。而且,还有一种真正的火砲,是燃着火的火器,打出这么远之后,能把党项人制造的攻城器具全都给烧毁。
正因为是这样,西夏人才认为攻城不顺利,完全不是因为宋军有多厉害,而是没有攻城器具。
想想看,如果没有耧车、没有撞车这类的攻城器具,单单凭着几架云梯,又怎么可能攻得下宋军精心修筑的平夏城呢?
也正是因为宋军武器犀利,所以宋军士气大振。哪怕是人数比西夏的军队少了近二十倍,还是顽强地守住了城池。要不是人数实在太少,又没有多少骑兵,恐怕他们都敢出城反击了。
还有那西军的神臂弩,简直就是个噩梦。
明明还有两三百步远,神臂弩一次抛射,居然能射透骨头。这等神弓,实在是骇人听闻。很多党项士卒都是没有披甲的,都只是披着一件皮袄就嗷嗷叫冲上去了。不过也好在没有披甲,羊皮制成的皮袄,反而更能抵挡神臂弩的攻击。如果不是冬日,西夏的士卒也不会穿上可能家里就这么一件的皮袄,万里赴戎机,不要命地攻打平夏城了。那都是因为西夏已经粮食歉收好几年了,特别是今年,连西夏皇宫都差点断了粮,不得不大肆和宋朝走私商贾用羊皮换了好几十万石粮。
要不然,梁太后怎么会像疯了一样,不要命地在冬天进攻平夏城?
饿疯了,穷疯了的邻居,是会拿起刀剑抢劫的。
这个道理汉人自古就明白了,汉人的做法是,你敢伸手,我就把你的手给打断。但很可惜,宋朝这个软脚虾,打小仗的时候威风不可一世。可到了真正打大仗的时候,就没有了决一死战的勇气。党项人就不一样了,反正他们是光脚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不赢也是死,打赢了才有粮食,才能活下去。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人悍不畏死,屡屡犯边了。
第513章 割肉()
所以宋朝在总战绩上不算差,胜率也挺高,有百分之七十。但实际上呢,这些胜率都是打小仗积累下来的,真正打决战的时候,宋朝一如既往的掉链子,互相扯后腿,最后一败涂地。
不过意外的是,宋朝对上西夏,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两国打了好几场,却是互有胜负罢了。
好吧,说是互有胜负,其实宋朝一直是胜少败多。
没办法,西夏人是铁了心要打出一片天地的,宋朝养尊处优那么久了,哪怕是西军,也比不上党项人更不要命。再加上朝廷时不时派几个监军、指定几个啥都不懂的主帅、制定一些荒谬至极的战阵,能打得赢才有鬼。
然而宋朝国力始终碾压着西夏,西夏再厉害,打赢了再多场战役,可一旦输掉一次决战,那危机就降临了。一如现在这样,四十多万大军只回来了几万人,西夏真的伤筋动骨了。为今之计,除了叫辽国出来拉偏架,西夏是一点办法都没了。
兵,确实可以强征。可粮食没了,那绝对是一件坏到不能再坏的事。
梁太后也知道嵬保没、结讹遇两人的话没错,不过她也记得,当初就是他们怂恿自己出兵攻打平夏城的。本来她不应承的,西夏虽然粮食歉收,但只要对辽国这个西夏名义上的宗主国态度好一点,用盐来贸易,是可以交换到足够的粮食的。
但这两个人一直在说什么“祖宗辛苦打下来的地方,岂能就这么被宋人占了去”,这番话在西夏境内是很有市场的。嗯,打个比方,就好像宋人一直念念不忘幽云十六州一样,故土难舍啊!——其实还是利益在作怪,如果平夏城不是膏腴之地,幽云十六州不是产粮产马的好地方,值得西夏人、宋人这么念念不忘吗?瞧瞧那片大草原,不能种粮的,再大有什么用,汉人一样不屑一顾。汉朝、唐朝时占据的草原够大了吧,不见宋人嚷嚷着要拿回来?
宋朝之所以视西夏为眼中钉,除了西夏占据了黄河河套之地以外,还阻拦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虽然,宋朝这时候的西域因为人类自己的作死,大量砍伐树木,致使本就贫瘠的土地退化成了荒漠。西域几百个国家,现在也没剩下几个了。但即便是这样,西夏也能在和西域各国的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为什么西夏的冶铁技术这么高超的缘故了,都是来自西域,甚至中亚的技术啊!想想神乎其神的大马士革刀就知道了,西夏人的马刀虽然达不到大马士革刀的境地,但也是难得的利器,比宋朝的生铁兵刃好得多了。
要知道,西夏自建国到现在,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不是和宋朝打,就是和辽国打。但有一个对手,西夏是一直在打的,那就是回鹘。为了打通河西走廊,西夏人攻击回鹘人攻击了五十多年。但即便是这样,西域的玛瑙、玉石、琥珀、檀香、木香也还是经过西夏人的转手被卖往宋朝、辽国、高丽,甚至大理、交趾等国。通过和西域的贸易,西夏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润。
这个利润,别说宋朝眼红,就连辽国也想分一杯羹。
西夏尊辽国为宗主国,里面就有一个条款,就是必须分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利益给辽国。
要张正书说,这些夷蛮国家真的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抢劫倒是很在行,但要说经商,那就是一根筋。
没错,是个人都清楚,垄断的生意最好做。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自己得有商品交易啊,你的商品对别人都没有吸引力,垄断了这条商路又怎么样?可以对比的是,唐朝时汉人经营这条丝绸之路,把丝绸、茶叶、瓷器等等销往西域,再把香料、玛瑙、玉石等西域特产运回中原,能赚多少钱?
可西夏、回鹘人把控了这条商路之后呢,呵呵,没有了丝绸的丝绸之路,还能叫丝绸之路吗?可以说,西夏人、回鹘人赚的钱,就是个辛苦钱,跑腿费而已。
至于暴利,根本不用想。
可惜西夏人就是不跟宋朝玩,要是这两国能握手言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丝绸之路,两国都赚得盆满钵满了。
不过这样也好,起码宋朝没有了丝绸之路,开发了另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弥补了丝绸之路的损失,甚至比丝绸之路赚得还要多。
想想也是,骆驼能驼多少东西而已?随随便便一艘两三千料的船,都抵得上一百头骆驼的载货量了。再加上丝绸之路最远也就能去到中亚而已,还是中亚的腹地,根本没啥油水了。毕竟因为生态破坏,原本的绿洲变成了荒漠,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自然就荒芜了下来。原本繁华的国度,现在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但大宋就不一样了,因为丝绸之路没了,只能开辟海贸。
海上丝绸之路一通,别说中亚了,就连东南亚、西亚……宋人都去到了,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而西夏、回鹘却还在为一条没多少利润的丝绸之路争得头破血流,何苦呢?
当然了,宋人也不会轻言放弃的,不管是丝绸之路,还是幽云十六州,那都是“祖宗之地”,肯定要不遗余力要收复的。也难怪宋朝一直怼西夏了,其实这个战略做得不错,灭掉西夏之后,养马地有了,河套有了,丝绸之路也会打通了……战马有了,钱银有了,还怕怼不过辽国?
但实际上,西夏人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直和宋朝打,也算是胜多败少。
只是这一次失败太过严重了,不仅宋人会进攻,回鹘人也会闻风而来,想要分一杯羹。
腹背受敌的西夏,终于撑不住了,才向辽国求援的。如果不是,谁想被辽国敲诈呢?要让辽国出手,西夏已经做好割肉的准备了。
看着嵬保没、结讹遇在表演的李乾顺,一直冷眼旁观不说话。
第514章 各有各的算盘()
宋朝想要灭掉西夏,而契丹人又哪里是什么好东西?现在辽国不想打仗,而在山地也打不过西夏,所以辽国改变了策略,想要压榨西夏。尊辽国为宗主国,就是西夏防一手,在被宋朝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请辽国出手拉偏架,让西夏有个喘息之机。
可以说,宋朝、辽国、西夏三国之间都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心机,就看谁的战略更高明一点了。
“不知道我在辽国布下的暗线,会不会出手……”李乾顺心中也打着算盘,他早就开始谋划了,花大价钱买通了耶律洪基身旁的大臣,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唆使耶律洪基出手,扶他上位亲政。只不过这一手暗棋只能在关键时候动,李乾顺也没多少把握。毕竟用金钱收买的人,可不可靠都两说。
不过,辽国不会坐视西夏被宋朝灭国的,这样不符合辽国的利益,所以辽国人肯定会出手拉偏架的。
看着梁太后和她的心腹大臣,你一口我一句的,就是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把进攻回鹘人的士卒调回来,保下兴庆府再说。其他地方丢了,还能在谈判桌上逼迫宋人让步。但如果兴庆府丢了,那西夏就等同灭国了。在这时候,还没有一个朝代丢了京都后还不算灭国的。
国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丢了国都,就等于丢了国家命脉,就算还能苟延残喘一时,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李乾顺也想不到,宋人居然会这么不依不饶,本来他计算得很好,即便西夏败了,退回兴庆府也能等到宋人自行撤退。但宋人如今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横山失守刚刚传来没多久,天都山也失守了。兴庆府门户大开,只要宋人愿意,围困兴庆府也是可能的。
“宋军的粮草,是哪里来的呢?又是谁,给赵煦出的主意,看出了我夏国的虚实?”
李乾顺百思不得其解,他也算过宋军的后勤,是绝对撑不起这样一场大战役的。
毕竟西夏人是骤然发难的,按理说宋军根本不可能在平夏城囤积太多粮草,半年一个月的粮草顶天了。这还是没打仗时候的粮草消耗,打仗之后,粮草消耗是平时的双倍,甚至三倍!人吃马嚼的,体力消耗又那么大,能不多吗?再加上西夏境内多是山路,消耗就更大了。就算宋军有半年的粮草,在战争期间也最多能消耗两个多月而已。自宋夏平夏城之战到现在,已经过去差不多两个月了,宋军还不撤退,就不怕绝粮吗?
然而,李乾顺却忘了有一个团体,是极富效率的——商人!只要有利益,商人能从千里之外,把沉重的粮食运到西北,再把青盐、白盐运回中原来卖。李乾顺既然知道宋朝商贾能走私粮食给西夏,那为何想不到宋朝的商贾一样能为了盐利运送粮食给宋军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