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张正书却让他失望了,因为张正书并不是来买书的。
“这位小官人,我这四书五经,志怪闲谈,应有尽有!”
这书铺的掌柜,用最热情的招呼,招待了张正书。
张正书也不含糊,随手拿起了一本书,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古代由右至左的书写、阅读习惯,让张正书很难去适应。勉强看了一会,还是放下了。不得不说,这印刷的质量还是可以的,虽然比不得后世的书籍,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来说,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小官人,这书不适合吗?”
掌柜的有点惊讶,看张正书的模样,不是在上县学就是在上州学,最不济,应当也是在书社里罢,怎么会看不上这书呢?难道……掌柜的脑子转得也快,立马神秘兮兮地说道:“小官人莫非要找的,是那些个图书?”
“嗯?还有图书?”张正书来兴致了,报纸最厉害的是什么啊,不就是图文并茂吗!现在北宋,不识字的人多了去。但是,如果图画简洁易懂,恐怕连不识字的农夫也能看得了,那么还愁报纸没销量?再说了,能印刻图画,就能登广告。这广告收入,才是报纸最大的经营收入啊!张正书越想越是这么回事,而且他这报纸和别的小报不同,别的小报,都是发表一些朝廷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以及其他小道新闻,在这时候,是被禁止的。
元佑五年时,由礼部拟定对刻书的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管理条例:“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它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版,后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仗一百。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
也就是说,凡涉及边防、军事、国家机密、时政的图书、文字,北宋朝廷都开始严加禁印、流传。不难看出,北宋开始严加管制印刻书籍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内政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禁网虽密,收效甚微。宋代时局多变,对图书的管制也时紧时松,在印刷术发达的条件下,发行广泛的书籍是很难禁绝的。所以,这也是小报屡禁不止的缘故。
但是,张正书的报纸却不一样,他可以绝对不涉及时事,却能列举数字点中北宋的弊端,还能提供有效建议,引导舆论。所以,张正书决定要创办报名,还要征集文章来刊登,给文人稿费。就是不知道,在北宋这个时局,这份报纸能存在多久。
想到这,张正书有点迫不及待地说道:“且拿来看看!”
第47章 曾小官人()
“小官人请稍待……”
这掌柜神秘兮兮地转入屋内,不多时就走了出来,像做贼一样,让张正书背着大门,悄悄的把一本纸张稍厚的书,递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打开一看,登时哭笑不得。原来,这掌柜的误会了,还以为他要买春宫图,愣是把一本春、宫图拿给了他。怪不得他神秘兮兮的,原来是怕被人知道啊!这就跟后世某些兜售不可描述碟片的猥琐男一样,说是什么“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结果拿回家一看不是《白雪公主》就是《葫芦娃》,还有概率是《八仙过海》。还有更离谱的,这个猥琐男说“这个英俊小生做了这件觉得羞耻的事后,某个部位就会变得又粗又大又长又硬,让男人伤心,让女人流泪”——没错,你买下来拿回家一看是《木偶奇遇记》的匹诺曹。“人兽跨越物种藩篱的禁忌之恋”——对,你没猜错,就是《美人鱼》。
当然,这个书铺的掌柜还算实诚,居然真的就拿出了春、宫图来了,真个是“业界良心”。或许这掌柜的,把“图书”等同春、宫图了,也许是他看到张正书震惊的表情,才误解了张正书的需求吧?
不过,张正书并不需要这个。但这也并不妨碍张正书通过这本书,评估北宋印刷业的实力,然后在脑子里规划,到底怎么插图,才是最理想的。
当张正书还在理着思路的时候,身后一个清越的声音传来:“掌柜的,我托你找的书,可曾找到了?”
掌柜一听这个声音,就有点惊慌,连忙拉了拉张正书。
张正书正沉浸在对北宋印刷业的评估,和对报纸未来的勾画之中,完全没会意到这掌柜的意思。
“曾小官人,你要的《幽怪录》,实在有些难寻啊……”
这掌柜的打着哈哈说道,有点不好意思。这《幽怪录》原本是叫《玄怪录》,唐朝人牛僧孺编撰的,一看名字就是志怪传奇小说。到了北宋,因为要避讳,避赵匡胤始祖玄朗之讳,改名《幽怪录》。这本书,原本有十卷之多。但因为唐末战乱等缘故,很多卷都不见了。到了北宋这时,也只余下四五卷而已,能找到五六卷,那已经是运气好到爆棚。要想找到善本,甚至手抄本什么的,都几乎不可能。
这本《幽怪录》,故事就算放到后世都算新颖,文字委婉,篇幅漫长,最适合闲时拿来消遣时间。《幽怪录》大都涉及神仙道术、定命再生、鬼怪妖物等内容,也难怪对它着迷的人,会孜孜不倦地找寻了。
这个身穿儒袍的曾小官人,显然有些失落。
他是这个书铺的常客了,掌柜的对他也熟络。可以说,在大相国寺东门大街旁的书铺,就没有不认识他的掌柜。
“咦,这位小哥也是爱书之人吗?”
这个曾小官人,倒也是个好奇之人,他见张正书拿着一本书,看模样好像装订精美的样子,眼睛动都不动地看着,完全不为外事所动,还以为找到了一个知音。
然而,掌柜的却非常紧张,张开手拦住了他,尴尬地说道:“这个小官人,也是与你一般,托我找书的,这书不太适合你看……”
曾小官人被掌柜的这么一阻拦,好似受惊的兔子一样,猛地向后弹开了一步。
“掌柜的,你这是作甚?”
这个曾小官人有点愠怒地说道,“不过是一卷书么,值得这般阻拦我?”
爱书之人,一般的书是看不上的,但是对于一些“有趣”的闲书,就十分感兴趣了。甚至可以说,如果看不到,心中就好像被猫抓一样难受。曾小官人还以为,这大家都是爱书之人,看一看总该可以吧?何必做得那么决绝,连看一眼都不行。
然而,这掌柜的却显得很不安,他瞧得出来,这曾小官人尚未束发,还算是孩童,这春、宫图如何能够给他看的?他虽然做春、宫图的生意,但也是有良心的。不像后世某些不良商人,只要有钱赚,什么亏心事都能做。
“也罢,不看就不看了……”曾小官人好生无趣地说道。
掌柜的这才安心下来,松了口气说道:“曾小官人,小的也不想这样的,只是本店书籍甚多,何必单单着眼这一本呢?”
这时候,张正书被他们的对话吵得打断了思路,原来,张正书想着创办报刊的话,那还缺人手。别说什么了,就是主编都难以寻找。这个主编,不能是书呆子,也不能是缙绅,更不能是被大宋读书氛围洗脑了的人。这样的人,你叫张正书去哪里找?
整个北宋,识字率虽然比前朝高很多,但真正读过书,认识字的人,也不会超过10%。
这样的环境里,还想找到一个思维活跃,不受拘束的人,实在太难了些。
“唉,难啊……”
张正书叹了一声,心中想着,“难不成这主编,还要我自己来兼任?”
说真的,张正书内心是拒绝的。且不说他“业务”不熟练,再一个好不容易重生一回,还做了富二代,当然要享受生活了,被这么一份报纸束缚住,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偶尔一两期还可以,但如果每一期都要他想话题,那绝对是个痛苦的事。
除却主编,还有“采风人”不知道从哪来雇佣好。“采风人”就相当于后世的记者,到处搜罗新闻的。但张正书是坚决不碰朝政,也不涉及边事的,这样一来,他的报社就不会触碰到统治者的痛脚了,也不会被封禁了。别看北宋的风气、言论什么的还算可以,甚至比后世还要宽松。但张正书知道,只要国家认真起来,个人是绝对不能和国家硬撼的,根本就是被碾压的份。
这时候的宋人喜欢在酒楼茶肆谈论一些奇闻怪事,甚至是低声议论朝廷施政。只要官不究,民不举,那就没事了。有民谣唱道:“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其实就是说,这时候朝廷看似广开言路,其实不过是做戏罢了。但百姓是喜欢八卦的,偷偷议论也很是常见。这就给了小报很大的生存空间,就像游击队一样,经常是打一枪就走,根本不会留下什么把柄。
但张正书想要做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就不能这么做,必须做到正规。但是正规,不代表不能打擦边球啊?可主编难寻,编辑也难寻,岂不是说,这报纸一事要搁浅了?
“掌柜的,你这里可能代为刻印书籍么?”
这才是张正书最关心的事,说话间,他随手把这本春、宫图放在了书架上。然而,他和掌柜都没料到的是,那曾小官人一直在找寻着机会,见张正书把这本书一放下,他就一阵风一样跨步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到了这本春、宫图。
第48章 小报样式()
“曾小官人,不可!”
书铺掌柜都来不及阻止,这曾小官人已经翻开了这书。
“啊!”
不知是脸皮薄,还是从未见过如此赤果果的场面,这曾小官人的脸立马红得跟关二爷有得一拼了。张正书倒是觉得没什么,这个也太小儿科了点,他以一个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画还是不行的,起码比明朝的春、宫图都尚有不如。可对于一个没见过这种场面的曾小官人来说,这就有点难堪了。
“登徒子!”
不知为何,曾小官人突然冒出了这句话来,让张正书和掌柜的都摸不着头脑。还没来得及品味出什么来,那曾小官人已经扔下这春、宫图,头也不回的一溜烟跑出去了。书铺门外,显然还有他的一个跟班,张正书刚刚才注意到,他的跟班和来财好像不太对付啊!
“小官人啊,你可害苦我了,这叫我怎么跟曾员外交代啊!”
这掌柜的苦笑着对张正书说道,“这事……唉!”
张正书倒是觉得无所谓了,孔夫子都有说,“食色,性也”,这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然,但是在宋朝这个时候,男女大防还是主流的情况下,这确实有点惊世骇俗了些。书铺出卖春、宫图啊,这是有多斯文扫地?虽然,大相国寺旁边的书铺,为了销量啊、利润啊什么的,都暗中售卖这春、宫图。哪家新娘子结婚的时候,没有一点这个教育的?平民大多是弄一套瓷杯瓷碟,上面也有春、宫图的,放在洞房里。达官贵人之家呢,就多是这类春、宫图。
不过,男人嘛,肯定对这春、宫图更感兴趣的了,达官贵人家中都会藏有那么一两本。这春、宫图的利润大,销量多,这些书铺根本拒绝不了啊!哪里有放着有钱不赚的道理?
“这有什么难以交代的?”张正书觉得古人的思维有点难以理解,“早知道和晚知道,有什么区别啊?算了,不说这事了,掌柜的,我刚刚问你呢,这里能代为印刻书籍吗?”
掌柜的见张正书不是来买书的,而是来刻书的,登时把刚刚的不快都忘记了,一个劲地恭维说道:“有有有,小官人你是想印彩图的,还是想印一般的书籍?”
这年头,印刻一本书,价格是很高昂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
且不说雕版的成本,就是给工人的工钱,都不少了。印造、纸、墨、工、食的钱,都要计算上去,还有裱褙的青纸物料,面蜡钱、装订钱……林林总总计算起来,那绝对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了。书籍越厚,那成本自然也就越高。
就拿一本大约一百页的书籍来说吧,印刻的成本大概是九百钱,也就是一贯钱了。这还只是印一本书的钱,印得越多,自然越贵。当然,单本书籍的成本也会下降。如果印一百本,大概一本书只需要五百钱了,但总价却高达六十五贯。
一本书才卖多少钱?可印一本书,比卖一本书的钱高太多了。
所以,就不难理解这书铺掌柜为什么更加热情了,这简直就是大主顾啊!
然而,张正书却让他有点失望了:“那么,印一张纸,大纸,需要多少钱?”
“一张大纸?”
这书铺的掌柜有点懵了,还从来没有人这么玩过啊?
张正书举目四望,然后问道:“掌柜的,你这没有像这般大的纸张吗?”张正书虚空比划了一下,“大概这般大,应当是有罢,我都见过这般大的宣纸……”
“有是有,可小官人你印这样的纸张,有何用?”
这书铺掌柜有点想不通,难道这小官人想张榜不成?
确实,张榜需要用到这么大张的纸,可何必要印刷呢?请个秀才什么的,给几百钱润笔费,写几百张都不是问题。然而,要印刻的话,起码要几贯钱了。这一进一出,是个人都能算得出来,到底哪一个划算啊!
张正书有点意外,这不是报纸的标准样式吗?他还考虑到这时候是毛笔字体,特意把尺寸报得更大了些。
“当然是做‘新闻’啊!”
张正书奇怪地看着这书铺掌柜,难道他不知道这是“小报”吗?
“‘小报’么?可是‘小报’哪有这般大的?”
这书铺掌柜有点无奈了,他拿出了今日才刚刚付印的“小报”出来,递给了张正书看,说道:“小官人,这才是‘小报’啊……”
看到这传说中的“小报”,张正书的眼珠子差点没惊掉一地。
原来,这个算什么“小报”啊,明明不就是一本奏则吗!原来,这“小报”的样式,确实出乎了张正书的意料。像奏折一般大小的小本,是折叠在一起的,摊开后,正是一本奏折的形式。怪不得北宋的“小报”这么“猖獗”,屡禁不止,原来人家打着奏章的虎皮,扯起了旗帜啊!这让朝廷怎么禁绝嘛,你禁了这个东西之后,官员要上奏折,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了——销量决定市场的宋朝,一旦“小报”被禁止了,那奏章用纸说不定真的就没有得卖了。
再加上“小报”需求量大,利润颇高,朝廷想要禁绝,还是太难了些。
一时间,张正书也有些动摇了,做报纸前途未卜,要不要从“小报”入手呢?
但仔细一想,张正书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小报”虽然有点利润,但是对于“大桶张家”来说,不值一提。而且,千篇一律的“小报”,连个报名都没,如何谈得上什么影响力?做报纸的,只要不涉及政治,不涉及边事,不那么愤青,朝廷有什么理由禁止呢?再加上,张正书还打算在汴梁城设立一个报社,按时上税的,朝廷估计也会乐见其成。
实在不成了,张正书还会拉章家下水。
哼,章家还欠他一个说法呢,拿着章家的把柄在手,不怕章家不答应。再说了,这也不算什么为难的事,只要章家稍稍暗示一下,报社的路子就好走很多。背后有了宰相撑腰,再给官方做一下喉舌,讨一下朝廷的喜欢,那报社的生存就不是问题了。
第49章 报纸()
张正书不觉得为朝廷做一下喉舌是憋屈的事,毕竟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