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好官人-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生存面前,还是显得无足轻重了点。

    “对了,你在技校学了些什么?”张正书缓和了语气问道。

    “学了算术,还有学了百多个字……”

    周篷倒是有点自信的,他生性机灵,学什么东西都快。

    “哦?很不错嘛,这几日你就先做我的书童吧,你去准备一下,午饭过后我们就到东水门外去。”张正书吩咐道,周篷答应了一声,就快步下楼去准备了。

    习惯了吃午饭的张正书,一顿不吃都觉得空落落的。

    特别是有了顶级厨艺之后,张正书就吃不惯别人做的东西了,只有自己做的饭菜才能满足口舌之欲。

    又秀了一番厨艺之后,张正书才开始他的走路消食之旅。

    “小官人,你建这个超市,是要做甚么的?”

    熟悉了张正书之后,周篷就不怕张正书了,甚至还敢问一些平时埋藏在心底的问题。

    “你说我开个店铺,到底为了什么?”张正书没有回答,而是随口反问道。

    周篷想了想,才试探地回答道:“是为了挣钱?”

    “自然是为了挣钱,不挣钱的事谁去做啊?”张正书随口说道,“当然了,挣钱的同时也要兼顾一下自己作为富人的责任。”

    “富人的责任?”周篷这就理解不了了,这富人还有什么责任呢?

    张正书看了他一眼,然后说道:“富人自然也是有责任的,比如先富带动后富。换成实际行动,就是提供一些工作岗位给你们这些贫困的人,助你们摆脱贫困。当然了,这也不是无偿的,只是提供一个机会给你们。如果你们这都不懂珍惜,那就真的不能怪谁了。”

    周篷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还是第一次听见,觉得很不可思议。

    “你是不是觉得我很傻?”张正书嘿嘿一笑道,“这才是我的高明之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把你们的钱都赚去了,那你们没有了收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们有能力去消费。算了,这个道理你是想不明白的,要是你想明白了,你就是一个大商贾了。”

    其实周篷已经隐隐约约有点明白了,但他还是很感激这个张小官人。要知道,以往那些商贾哪里肯雇佣他们做工?他们除了捕鱼之外,凭运气摆渡一两个游客,才能赚到几文钱。若是载到一两个游客,那才是发了一笔小财。可这些钱,捏着攒着,都不够在汴梁城消费的。特别是临近新年,置办一点点东西,积蓄就没了。要是得了大病,除了靠朝廷之外,这些船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要是朝廷不施医赠药,那这些个船家就看天意了。熬得过去就能活下去,熬不过去就死了。

    周篷的爹爹,就是这么去世的。

    别人都道汴梁城遍地是黄金,可对于穷苦人来说,汴梁城遍地都是眼泪,都是穷人的眼泪。

    “小官人肯定是在谦虚,他帮人的时候,都是发自真心的……”

    不得不说,穷人的心眼很活络,谁对他们好,他们都记得。

    “反正你知道一件事就行了,如果汴梁城的穷人都有能力去消费了,那我能赚的钱是不是就多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一味的剥削,只会让财富越来越流通不起来。唯有把财富藏富于民,才能所有人都有钱赚。你怕是不知道,在熙宁变法之前,你们船家也还是活得不错的。熙宁变法之后,你们的收入少了,才陷入困顿的。为什么收入会少呢?因为朝廷想赚多了,农户的收入就少了。农户是天下的根基,他们的收入少了,消费也就少了。消费少了,你们船家也就赚得少了。恶性循环之下,你们还能有好日子过,那才是怪事!你们这些船家在汴京城都生活困顿了,想想大宋的其他地方吧……”

    “原来是这样!”

    周篷这才明白,原来他之前的穷苦,不是他们不努力。

    相反,他们一年有八九个月是拼命劳作的,为了捕鱼,他们甚至驾着小船到很远的下游,却还是收获甚少。卖鱼的钱,甚至连个新年都过不起。

    听了张正书的话,周篷才明白原来这一切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这个时代出错了。

    “现在大宋就像一潭死水,经济已经没有活力了。要不是有海贸在撑着,大宋的经济怕是早就崩溃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这也是他最近才发现的事情。财富越来越巩固在达官贵人手中,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看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就知道了,已经很多农民活不下去了,宁可造反也要吃饭。熙宁变法本意是好的,国强才能民富,通过开源来增加国库收入。可索求太过了,而地主都把剥削转到了农民身上,那矛盾立即就激化了。

    “那要怎生是好?”

    周篷也急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操心些什么。

    “你的心地不错啊,自己都顾不上了,还想着别人。”张正书揶揄了一句,把周篷羞得脸上一阵发烫。“解决办法嘛,自然是有的。比如,让大宋的有钱人都像我一样,雇佣你们做工。让你们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薪酬,那你们自然就有消费能力了。”

    周篷也不傻,愣了愣之后说道:“小官人,这不太可能罢!”要富人出钱养穷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嘛!

    “确实不太可能,比较有钱人都是吝啬鬼,哪里肯出钱雇佣人啊!他们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下一个人来,不需要多付钱,就能用个十年。大宋的契约嘛,奴仆契约最多也就十年,他们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只要给这些僮仆一口饭吃饿不死,给衣裳穿冷不死,接下来就能叫他们做牛做马了。”张正书嘿嘿一笑道,“算盘打得很响,但也是有例外的。”

第490章 耀眼夺目() 
“甚么例外?”

    周篷关心自己的前途,连忙问道。

    “就是当人手变成欠缺的时候,他们想不花钱都不行了。再一个,当种地赚不了多少钱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过头来办作坊了。反正一句话,我现在做的事,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走。”张正书很坚定地说道:“你瞧瞧李家村那里,我雇佣了多少人?还有超市,起码能容纳得了上百个劳动力。还有水泥作坊呢,纺织作坊还没完全开工呢!还有船队,你们这二十个人,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我要建起的船队,起码要有上千个船员的……”张正书说的这些,是当劳动力红利消失后,才会产生的情形。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一切都会扭转过来的。到了那时候,恐怕大宋不再愁人口太多了,而是要愁人口不够多!那时候,大宋摇身一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挥舞着大棒向周边国家露出獠牙的时候,千万不要惊讶。

    资本原始的积累,本就是血腥的。

    很显然,周篷被张正书的话忽悠了,只觉得前途尽是一片光明。他甚至幻想着自己已经操纵着一艘大船,航行在汴河上,岸边有个美娇娘等着他……

    正做着美梦的时候,张正书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小官人?”

    周篷随口问道,但当他抬眼一看的时候,差点没吓到了。眼前这一栋房子太异于寻常的房子了,在白雪皑皑之中,宛若水晶殿一样。雪白的瓷片,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这……这就超市?”

    周篷差点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完完全全被惊呆了。

    张正书也有点惊讶,他也是看过这瓷片的,只是没想到在冬天居然会有这个效果。怪不得东水门这里聚集了这么多吃瓜群众,原来事出有因啊!

    不得不说,这盖起来的钢筋水泥屋子虽然方方正正,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什么雕龙画凤都不可能有。但就是因为这瓷片,竟然也有点清新脱俗的淡雅气质,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宋朝和唐朝不一样,不喜欢大红大紫,却对素色有着狂热的追求。简单来说,宋人的审美情趣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水墨画、单色釉瓷器、衣着打扮……无不透露着极简的风格。别看后世玩极简的概念玩得飞起,其实就是千余年之前宋朝玩剩下的了。

    看看宋朝的皇宫就知道了,黛色的墙壁,青墨色的瓦片,知道的是皇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一个大户人家而已。至于那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懂行的人都会嘲笑,那是暴发户才会用的颜色。宋朝以前,包括宋朝,皇宫用瓦多是墨色和绿色,没有黄色的用法。只有从元代开始,才使用金黄色的瓦片,符合草原王朝对黄金家族的寓意,其实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就像顶着一头黄翔……

    到了朱重八,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对黄色也独有情钟,因为那代表着黄金的颜色啊!以至于南京的宫殿也是用黄色的瓦片,鉴于朱元璋太过强势,所有人都不敢有异议,才延续了下来。说实话,朱重八估计也想不到他习以为常的宫殿瓦片颜色,是金人流传下来的……

    朱棣迁都北平之后,皇宫的样式也是由他手下的大臣决定的,他本人大概也偏爱黄色,才延续使用了金黄琉璃瓦,这才是紫禁城红墙黄瓦的由来。

    暴发户就是暴发户,根本丢了中国人外表低调,内里奢华的特质。说白了,红墙黄瓦是从金国开始流行的宫殿配色,“金钉朱户”,“丹楹彤壁”,色调浓烈,符合北方渔猎民族审美——也就是暴发户的样子,永远被人诟病的。其实整个中国的审美也是被这些游牧民族带偏了,由盛唐到明清一个审美水平衰落的过程,比如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等……

    不管怎么说,眼前这个白得不像话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实在是太耀眼了。可这种耀眼不是那种夺目的耀眼,而是出尘得不像宋朝建筑的夺目。

    “哟,瓷片都贴好了啊?那看来很快就可以开张了……”

    张正书大喜过望,率先挤开人群,往超市走去。

    “咦,那人怎么能走进去?”

    “你眼瞎了啊,那是张家小官人啊!”

    “张家小官人又怎样,他就能进去不成?”

    “这房子是人家的产业,你说哩?”

    “原是如此!”

    “哪个张家小官人?”

    “你不知晓?‘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啊!就是那个创办了报纸、香水的张小官人,还有此时汴京城卖的绿菜,都是他家的产业……”

    “哈,俺道是谁,原来是他!”

    “你们说,张家小官人是不是与和乐楼的李行首有什么瓜葛?”

    “哦?这位兄台知晓内情?”

    “我与你们说,你们千万别传出去啊。和乐楼李行首是谁?名震京师的行首,没个数十贯钱都别想见她一面。可张小官人只需露个面,就能见到李行首了。这里面若是没有内情,谁信啊!”

    “说得也是……”

    “那李行首岂不是很快就要赎身了?俺听闻这张家的钱,多得连钱窖都放不下去了,为个行首赎身,怕是轻而易举罢?”

    “嗐,你那是旧闻了。这张家小官人用钱太厉害了,听闻就这么几个月来,已经花去了数万贯了。张家再有钱,能经得起这么挥霍?听闻,气得张老官人都卧病在床了……”

    ……

    喜欢聊八卦,不管是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张正书也没想到,他只是在人前这么露个面,关于他的八卦就传得整个开封府都是了。人人皆道,开封府出了个败家子,里面说不得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在推波助澜。不过,这些都是小事,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真正让宋人沸腾的,还是那瓷片屋——宋人就是这么叫的。没办法,这太符合宋人的审美了,像冰裂开来的外墙,迥异于寻常房屋。就像宋朝名窑——哥窑的瓷器一样,什么细碎纹、冰裂纹……反正宋人就觉得别有情趣,特别养眼!

第491章 准备开业() 
张正书也是郁闷,不就是瓷片吗?白色的瓷片里还夹着水泥的黑,这样丑陋的外表,放在后世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了,在二十一世纪是绝对不会用的,已经过时很久了。可没想到,宋人居然就是买账。

    不过这样也好,起码张正书就不用费心去宣传水泥作坊了,自然会有不差钱的土豪,在盖房子的时候想。诶,我好像可以盖一个钢筋混凝土房子啊?四处一打听,得,就张正书这么一家供货。

    独门生意是赚钱的,也是最让人眼红的。

    如果可能,张正书想连瓷片都垄断了,让那些人得红眼病去。但很可惜,中国就是一个开了挂的瓷器大国。只要有个样品,就近观察一下,有经验的老瓷匠,回去鼓搞个几窑瓷器,立马就能拿出类似的产品来,想垄断也垄断不了啊!

    不过这样也好,瓷器也是一个需要人手的作坊,这和张正书的初衷是相符的,就让瓷片兴盛起来吧,这样水泥也能卖出去更多了。额,不过好像中国人用鸡蛋清、糯米汁一样能起到水泥的效果——不管了,要是水泥都不能淘汰糯米汁和鸡蛋清,那张正书无话可说。

    走进超市,地面已经铺好大理石。

    这又是另一项创举,看得周篷眼睛都大了。

    “小官人,这超市怎么全都是石头做成的?!”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怎么,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本来张正书想弄瓷砖的,但是瓷砖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再者时间上赶不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大理石了。中国人运用大理石,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虽然汴梁城附近没有大理石的开采点,但并不代表汴梁城附近就没有大理石卖。相反,在汴梁城中,大理石的销售是整个大宋最旺盛的地区。达官贵人的家里,哪一个不是用大理石铺就的地面?就连屏风、书桌、凉亭中的台凳,也多是用大理石做就的。

    只是区区一间超市,就用了这么昂贵的建材,这实在出乎了周篷的意料。

    也可以说,有钱人的世界,他真的不懂。

    张正书却深谙人性,知道汴梁城中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百姓,是不知道达官贵人家里到底是怎么个奢侈法。超市弄得像个豪宅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噱头,可以吸引很多想要一睹豪宅内部风采的百姓前来。超市嘛,最重要的指标里就有一个客流量。客流量一多,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就会发现,超市里的东西好齐全啊,价格也便宜,自然就会掏钱买下来了。这就是冲动型消费,也是超市收入的一个大头。

    不过,张正书准备的商品也确实便宜。再不济,也会和市面上的价格持平。

    一味降价促销,并不是长久之计。

    时不时搞促销,一来不会打破行业间的潜、规则,二来也能吸引顾客。

    可以预见,一旦超市促销手段弄出来之后,一大批商店将会跟风。达官贵人也会因为新颖的购物方式而感到新奇,从而诱使他们大量花钱。到了那时候,才是超市带动消费最终体现。至此一来,大宋的经济就算是活了一半了。再加上即将开业的银行,双管齐下,汴梁城的经济就彻底盘活了。

    汴梁城是大宋的京都,也是经济中心所在。一旦汴梁城盘活了,杭州、泉州、广州……诸多大城市再仿造这个模式,恐怕那时候大宋将会陷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增速将会异常的恐怖。

    没办法,这是一个有着一亿人的经济体量,是当世第一人口大国。一旦经济潜力全部激发,恐怕后世改革开放的奇迹会再次呈现。到那时候,大宋才是真的遍地黄金,只要你随便开个店,办个作坊,都能赚到大钱。

    当然,要做到那种程度,还是要看超市和银行的运作怎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