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陌。暇故粲诔霾盥铩
郑祇德咬咬牙,最后给出了比平日多十三倍的酬劳,就这样,浙西、宣歙军将们还不满足,毕竟是来出差,干一票就得回去,机会难得,能多榨点儿还是要再努力榨些的。
郑祇德此刻也是有苦难言,他一方面尽量满足浙西、宣歙这些兵爷们的要求,一方面也不停催促这些人们帮忙就帮彻底吧,替咱把裘甫这个问题赶紧解决可好?
很快,浙西、宣歙这些将领们提出了一个出兵的条件,而此条件一出,直接就让当时的局面陷入了僵局,那就是让本地土军做向导,领着各道官军前去剿匪。
土著比较熟悉本地情况,带路来说,其实也能说得过去,但这种当炮灰的事情,土军又不傻,才不会干呢。
于是乎奇葩的事情纷纷出现了,本州的军将们突然病了的、从马上摔下来的,情况频出。
偶尔有个别军将实在推脱不了,那就坐地要价,领导,我要升职,我要加薪,不行?不行我,就不去!郑祇德头都大了,这都是些什么人啊,这样临阵推三阻四,大家以后还能不能一起好好玩耍了?
浙东这边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朝廷那边对此事也不得不重视起来,郑祇德搞不定的奏折送达了朝廷,朝廷开始召开专项会议,大家一致认为郑祇德应该负主要领导责任,(朝廷知德怯懦,议选武将代之。),已经不适合继续担当浙东观察使一职。
那就研究研究让谁去替代郑祇德吧,平叛的话,文的不行,必须用武的!
那让谁去比较合适呢?正当朝廷之上议论纷纷,官员们或推荐或自荐之时,有一位官员站出来了,他很直接霸气地说道,你们说的这些人都不行,看我的!
随后他提出了自己的举荐人,并最终被朝廷同意采纳。
这位官员很有名,他就是当时的宰相夏侯孜,注意他之前有着兵部侍郎的履历,是个知兵的人,因此他的话还是有份量的。
夏侯孜此人对晚唐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朝廷举荐了两个人,这两位都属于晚唐的名臣,其中一个便是这次他所力荐的——王式,另一位更加有名——高骈,高骈以后我们会多次提及。
王式,晚唐的儒将,出身官儒世家,而且此人前期还与大宦官王守澄有过来往,可以说是南衙北司都可以接受的人选,因此此项提议一出,立即便全票通过,就是你了,王式。
此时的王式还在遥远的西南,安南,朝廷的命令已经下达,裘甫真正的对手即将登台。
(本章完)
第14章 晚唐消防员()
纵观王式的生平,以其后半生的事迹可以称得上是晚唐专业消防员。
王式的前半生一直默默无闻,唯一一次出名还是因与郑注略有瓜葛,托其牵线拜访了大宦官王守澄,被朝官们所不齿,因此常年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只能在基层守着个铁饭碗混日子。
大中十二年王式以康王傅的身份领安南都护使,去收拾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以前是唐朝的州郡)的烂摊子,自此便踏上了戎马生涯。
在安南数年间,王式对内铁腕镇压骄兵悍将,驱逐豪酋乱民,对外抵御南诏蛮兵,沟通蕃属诸国。通过一系列整兵安民措施,将前任都护李涿留下的烂摊子收拾的总算有些起色,可以说,这位王师傅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有能力,看好你,领导自然就要给你再加一加担子,安南搞得差不多了,浙东这边吃紧,那你就来吧。
王式可不是职场小白,他的背景其实很深,其父亲王播历任穆、敬、文三朝高官宰辅,而且王家又与内庭宫宦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王李汶的母亲据记载还是大宦官仇士良的养女,因此王式能成为康王傅也并不奇怪。
要知道仇士良那可是唐朝宦官们心中的神一般的传奇偶像,杀两王一妃四宰相,最后还能得以善终,后面的宦官们心里对这位神级老大自然推崇备至。
朝中有人好办事,王式的成功与其深厚的背景自然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单单拼爹有些单薄,更多是拼家族,家族才是个人在官场立身的根本。
咸通元年三月,王式奉命入京,在壮丽宏伟的大明宫内,王式见到了新帝李漼。
早在十六王宅时,作为八皇子康王李汶的老师,王式那时便见过李漼(即当时的郓王李温),因八皇子与皇位之争相隔甚远,所以双方当时相处的还算融洽。如今郓王一朝化龙,身登大宝,此番再次相见,天颜咫尺,威严难测。
年轻的天子此刻正一脸肃穆,准备询问王式的浙东剿匪方略。
“王式,你对浙东叛乱有何应对方略?”唐帝李漼坐在殿内的龙椅之上,微微探身看着站立在下首的王式。
王式的回答很简约但很霸气,“只要给臣军队,就可以平叛了。”(但得兵,贼必可破。)
皇帝还没吭声,唐帝旁边的宦官却先发话了:“调拨军队的话,花费太大,大军一动,军粮调运,军锱度支都要跟上,这是很大一笔开销啊!”言下的意思很明确,朝廷也不宽裕,王大人你能不能凑合着用浙东本地的警备力量,能不动就不要动用军队了。
你或许会吃惊,皇帝还没开口,身边的宦官竟然这么放肆,抢在皇帝面前就这么擅论国家朝政。那么我可以很无奈地告诉你,他的确可以这样做,这个皇帝身边的宦官应该就是唐朝的枢密使或者两军都尉,他确实有这个资格来和王式探讨军方问题。
提起宦官,大家一般会想起明朝那些大宦官,死太监们,无恶不作,陷害忠良等等,无法无天,然而比起唐朝的宦官的作为,这些后辈们恐怕也只能乖乖献上膝盖了。
宦官,在整个封建王朝历史当中,唐朝可以说是其发展的高峰,整个王朝就在这群身残志坚的人士们带领之下,走出了一段不一样的风采。
在唐朝中晚期,皇帝的嗣立,太后说了不算,先皇说了也不算,大臣说了更不算,只有这群宦官们能够策划和决定。在唐朝,大宦官们更改遗诏,擅权废立的事情很常见,甚至连一些皇帝的生死都在这群人们的掌控之中。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那就是后来的一句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在唐代的宦官是执掌军队的。
宦官掌军,追根结地还是唐德宗当年因泾原之变,仓惶无助离京时,被朝臣们的冷漠给伤着了,心灰意冷之下,建立了一套宦官典军的制度。原本是一颗受伤的心,想找一群可以慰藉取暖的人们,没想到却给后世的子孙们留下了永恒的困扰。而宦官虽然势大,但终究是皇权的附庸,硬件上的缺陷决定了其不能取而代之,因此纵使宦官们可以废立皇帝,但也必须扶植一位皇帝,而皇帝就算再怎么讨厌宦官,没有绝对的兵权,也只能依靠宦官起事和协理朝政。
这种畸形的关系一直伴到唐朝的覆亡,宦官与皇帝之间始终保持着相爱相伤。
在这里简单扯了一下宦官,后续我们还会着重介绍宦官这一唐朝时期的奇葩现象,让我们继续回过头看看殿内的情景。
王式看了看唐帝,见皇帝并没有表态,他就着省钱这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继续解释道:“省钱不是这样省法,我之所以要求发兵,是因为调发的军队多的话,贼军就可以迅速消灭,这样就时间短,花费的会很少。”他接着说道:“若调发军队少,我就不能保证可以迅速战胜贼军了,要是将战事拖延几年,贼军的势力日益壮大,江、淮之间的群盗就将蜂起响应。现在国家的败政用度几乎全部仰仗于江、淮地区,如果这一地区被叛乱的贼众阻绝,使财赋输送之路不通,就会使上自九庙,下及北门十军,都没有办法保证供给,那样耗费的费用岂可胜计?”
就是说我就是为了省钱才要军队,你们要是非要一毛不拔的话,那我可不负责后面的战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这战事要是拖个几年,想想吧,皇上你这边(九庙)、都尉大人你那边(北门十军),粮米供应恐怕都要悬了。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威胁啊,可是往往却非常管用。
唐帝李漼听懂了,虽然刚刚亲政,但他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哪能习惯短缺委屈的日子,他马上回头对身边宦官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当与之兵。”给他军队,南方不能乱。
宦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听懂了,既然对大家都好,那就发兵吧。于是朝廷很快颁下诏书,调发忠武、义成、淮南等诸道军队交给王式统一指挥。
天下兵马都指挥使(现状)王式对阵“天下兵马都指挥使”裘甫,一个是朝廷封的,一个是自封的。
裘甫此时还不知道朝廷的决定,在剡县经过短暂的歇整,他便开始了对整个浙东道的进击,希望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换取与朝廷谈判的资本。
他坚信爱拼才会赢!
(本章完)
第15章 进退两难()
裘甫的进击可以用四面开花来形容,以剡县为中心,东南西北方面分兵四路开始进击浙东全道。
一时间西南面衢、婺二州,南面台州,东面明州,北面越州的各个周边郡县纷纷告急。
唐兴、上虞、慈溪、奉化、宁海纷纷陷落,整个浙东全境全面动荡起来。
我不知道裘甫的军队是否真的像史书上所说那样残暴(所过俘其少壮,馀老弱者蹂践杀之。),但劫富济贫的事情应该没少干。因为浙东道的官吏、富户们确实都对其很恐惧,当浙东的官吏、富户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防守,防守,防守!
越州此时自身难保,朝廷援兵还未到来,如今大敌临境,各州为了图存便纷纷自发组织抵抗裘甫的进攻。
西面婺州押牙房郅、散将楼曾、衢州十将方景深带领着本州仅有的一些兵丁、土军据险而守,浙东峰峦叠翠,水道纵横,本地官军玩了命地抵抗,加之裘甫系兵马又多是越州人,对这两州地形也不太熟,因此硬是被官军挡在了关隘处,不能向西前进半步。
东面明州兵力不足,刚开始就闭城自保,采用龟缩战术,如今裘甫人马打上门来了,怎么办?城里的官吏和富户们那可是被革命的主要对象,害怕啊!生死关头还真没几个要钱不要命的主儿,这些人情急之下,纷纷慷慨解囊,招募兵勇,俢茸城池,破坏城外交通,采用坚清壁野的措施,死守明州城。
对于这种缩头乌龟,壳又特别坚硬,缺少大型攻城器械的裘甫军队,还真一时半会儿奈何他们不得。
台州、越州虽各有失陷城邑,但裘甫的军队在一系列进攻之后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只是攻克了一些防守薄弱的县邑,比较大的州郡都还在朝廷的手中。
王式即将调任浙东观察使的消息传来了,王式镇安南的事迹应该是在朝廷有意的散布之下,在浙东境内广泛地传播开了。裘甫等人在那些夸大后的勇猛事迹面前,有些摸不清这位王大人的底细,但下意识的感觉就是打不过,通俗点就是不明觉厉啊。
在这种局面之下,裘甫面临着再一次的抉择,战还是降?
两者好像都不是裘甫想要的,经过这次进击,裘甫清楚地认识到队伍扩充过快,良莠不齐的害处,虽然己方看似人多势众,但都是些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老实说,以自己现有的实力,浙东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下的。
而问题是现在投降的话应该也拿不到多少谈判的筹码。
领导的犹豫不决让下面的小弟们很抓狂,老大,你这不进不退的,在老老实实等着王式领军来揍吗?
第一个站出来劝说裘甫的人是刘暀,他是裘甫军的首席谋士,其提出的谋划乍看起来确实高屋建瓴。
他提出了一个阶段性发展计划。
首先是防御阶段,现在估计咱们正面也打不过王式,那么就赶紧赶在其到来之前,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快速地拿下越州。
剡县规格太小,越州可是国家级中心城市,繁华地,十二衢,与长安、洛阳相比也毫不逊色,最重要的是越州地处要冲,商贾发达,府库充裕,拿下越州,将其作为大本营,然后再凭借自身兵员数量优势,至少经年防守是没有问题的。
等拿下越州之后,再迅速派兵北上攻取西陵。
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西陵自古以来都是浙东的门户。携着滚滚之势的钱塘江在西陵处折向入海,蜿蜒的水道在钱塘江南岸越州处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军港—固陵港,从萧山上俯瞰江海,气势雄浑。
刘暀建议裘甫拿下西陵,依托固陵港舰只、水军,沿钱塘江自东向西构建西陵、富江、桐庐、建德要塞堡垒,构筑起萧山一线防御,便可牢牢守住浙东。
然后再将朝廷拖入战略对峙阶段,官军势大消耗也大,时间一长粮米对耗不起,便难以为继,届时只要官军一撤,裘甫再派人迅速出兵北上占领浙西,水军继续北上渡过长江,掠取扬州,还守金陵。
这个时候防御战线就向北移到长江一线,浙东浙西全部占领后,宣歙、江西新叛甫平,必然会有人再次响应,此时再派大将刘从简领兵南征福建。如此一来整个大唐南部粮仓赋税就会全部落入裘甫掌控之中,用大唐整个帝国的财赋,经营东南半壁江山,这谋划确实听起来很诱人。
刘暀此时越说越兴奋,他兴奋极了,甚至仿佛感受到了整个东南已经胜券在握,末了其意犹未尽,感叹了一句:“但恐子孙不能守耳,终吾身保无忧也。”
这位刘诸葛将自己的妙计陈述完了,等着裘甫慷慨发话那就这么干吧,他眼巴巴地看着裘甫,希望从裘甫的表情中看出一丝附和和赞赏,然而裘甫的散漫地反应直接就把他伤着了。
“刘哥,今天有点喝醉了,脑子迷糊,明天再说吧啊,再说吧!”(醉矣,明日议之!),再说吧,中国人最通用的潜台词,意思就是算了吧你。周边几个州都打不下来,还想攻下越州?唉!
刘暀见谋略不得用,一怒之下出去了,这个时候裘甫帐下另一位谋士站了出来,他讲出了与刘暀相反的策略。
这个谋士叫王辂,他是位进士,被裘甫军队俘获,成为了裘甫的智囊团队的一员。唐代的进士很难考,一般考上的应该都可以划入人才这一行列,因此王辂的话裘甫还是很重视的。
王辂很确定地告诉裘甫,刘大人的谋划根本行不通,如果天下大乱没人理你时候,你倒可以这样发展,现在朝廷已经倾全力对你进行围剿,怎么可能给你时间和空间,让你如此顺利的进展呢?
王辂接着说道,你呀又打不过王式,不如打游击得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亡命海岛当个海贼王不也挺好吗?这位说的倒是大实话,但缺点是也太直接了吧,裘甫估计听完当场就被噎的直翻白眼。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乐观和悲观建议,让裘甫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了,进退两难,领导压力山大啊。
(本章完)
第16章 到越州()
战事紧张,王式接受剿匪命令之后便匆匆上路,一路东行。
三月的长安寒意未褪,凉风卷起渭河水面层层白浪,拍打着河面上的船只。
沿着河道向东行进,沿途的漕运船只稀稀落落,不复往昔繁忙景象,黄河两岸景色萧索,猿声啸厉连绵不绝,只是随着向东不停行进,两岸的峰峦倒比长安渐多了几份绿意。
穿河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