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潜微笑着点点头。
正在淹没在各种阿谀奉承言辞当中的杨彪,扫了一眼斐潜,不知道为何,忽然觉得事情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不过没容得他细想,下一波喷涌而来的赞誉之词又是铺天盖地而来,将杨彪这一点点的小念头给淹没了……
第八九六章 君子当弘毅(一)()
在平阳县城的杨彪临时住所之内,在大堂之内的桌案之上,墨香四溢。
两本薄薄的册子,麻黄色的封面,上面用汉隶写着书名,一本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另外一本则是简简单单三个字《千字文》。
杨彪摩挲着书本的封面,就连手指头略略沾染上了一些墨色,也毫不在意。
杨彪虽然到现在为止也搞不明白为何斐潜居然要给自己出这样的一本书,但是自己的确也是非常的欢喜,立言,立功,立德,这是圣人的三不朽,当然也是所有士族子弟的愿望,如今未成想到,竟然在这里先迈出了一小步……
平阳城内,甚至整个河东区域,听闻杨彪出了一本书,简直是顿时疯狂一般,恨不得立刻就能买到一本,但问题是竹纸产量有限,因此一时间印刷成书的数量其实也不是很多。
有一些士族子弟打探到了是竹纸的限制的原因,竟不惜拿出原本雒阳产出的楮皮纸,担到了书坊,求着能不能自备纸张来印刷出书。
但是书坊掌柜勃然大怒,顿时连人带纸全数轰出门外,并宣称杨公之良书岂能用劣纸?岂非辱没“君子”二字?
听闻此事的人不但不觉得书坊掌柜蛮横无理,甚至觉得本应如是,并且大加赞扬,一时间,杨彪之书千金难求……
呃,对了,这个时候还是没有什么版权意识的,当然也就不用付给杨彪什么版权费用了……
不是说这些人不珍惜书本,而是太过珍惜,并且大多数人宁愿去撰抄,宁愿去换取,但是说要拿自己的书买了收钱,多半还是没有那样的思维模式,甚至会认为那是一种极大的名誉损伤。
杨彪自然也是如此,斐潜邀替自己出书,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说斐潜因此就拿了大量的钱财货物来作为什么润笔之类的,恐怕杨彪反而不喜,会认为是斐潜在侮辱他……
要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出书的基本上都是学术界的大拿级别的人物,比如蔡邕的《劝学篇》……
不过这个《千字文》据说是蔡邕之女蔡琰所写?
杨彪大略翻看了一下,写的倒是浅白,不过基本上一些常用的字也都有了,倒是一本不错的蒙学之书,因此投桃报李的也就对于这一本《千字文》表示欣赏,并表示愿意以此书作为杨氏子弟的开蒙之书。
既然是开蒙之书,自然是没有像杨公的书那么珍贵了,因此用的就是普通的楮皮纸,并且也不禁止普通求学之人去撰抄,不过为了保持轮流抄写的秩序,书坊特别在廊下加了一排座椅,让愿意抄书的人先屋外等候……
因此其实《千字文》这本书传播的速度比杨彪的君子之书传播得更快,更多。
当然,对于这些,杨彪不太在意,蒙学之物能叫书么?而杨氏四知堂下,又有几人可以立言出书?
若不是因为斐潜这边实在是太过诱人,杨彪甚至觉得这么会凑趣的人物多少也是要招抚一二才是。
不过若是斐潜想要投靠过来,为何不直言相告?
杨彪确实有些琢磨不透这个斐潜斐中郎。
按照道理来说,这个斐潜应该是想方设法去纵横联合才是,谁也不想将自己手中的实力转送他人,不过至今为止,杨彪注意到这个斐潜居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让人关注的举动,甚至就像是毫不反抗一样……
虽然这样更是顺了杨彪的意愿,但是不清楚斐潜具体是做了一些什么,这多少也会让杨彪有些忐忑不安。
原本杨彪是在平阳慢慢的侵吞的计划,但是毕竟现在时不我待,离开了长安之后,杨彪接触到一些信息,才知道远在冀州和豫州的二袁,如今势力已经是猛然之间就膨胀开来,就连杨彪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时候不太敢相信,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杨彪就只能调整了自己的方向,不可能再慢慢的进行发展了,而是求更快的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长安的西凉兵卒,杨彪不想理会,甚至在短时间内是不想去招惹,也不想让李傕等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威胁,在自己发展的过程当中遭受打击,因此表示出一个相对于比较暧昧的态度,自然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策略了。
杨彪估算过,如果取得了斐潜这里的兵力和物力,可以节约大量发展的时间,只需要一年,甚至不需要一年,在弘农站稳了脚跟之后,自然可以回过头来收拾三辅之地,说不得到时候据函谷,和袁家东西二分。
关键是二袁并不齐心,因此知道到了那个时候,杨彪便只需要等二袁相互攻伐,实力薄弱之后,再一举出函谷,便可以平定天下!
而现在,只差一步。
虽然杨彪离开了长安,但是那些朝堂之上的百官依旧有很多人还是留在了三辅,因此朝堂之上的事情杨彪等于是还是留有触角的,当他和河东、西河两地的郡太守联合的上表送到了李傕手中的时候,李傕似乎表现得有所意动……
朝堂之上自然有杨彪之前的旧识、门生、故吏等等,这些人员当得知自己的上表之后,必然明白自己的用意,因此多半就会针对李傕或者是郭汜进行劝说,说得多了,三人亦可成虎,并且李傕和郭汜,还有西凉那几个兵匪,又能又多少政治能力能完全弄清楚其中的奥妙?
杨彪仰头往远方眺望,似乎在期盼着什么……
*******************
于此同时,在平阳府衙之内,枣祗正在斐潜面前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实在有些忍不住了,对着斐潜说道:“我说中郎啊,你这还坐得住?据说杨公的表章已经送到京城了!要是真的下一个朝廷的诏令,岂不是麻烦了?”
斐潜却并没有直接回答枣祗的问题,而是说道:“子敬,稍安勿躁……急也解决不了问题,不是么?来来,坐,喝喝茶……反正我还是挺喜欢杨公来的,他来这一趟,不说其他,原本因为安置流民北上阴山所消耗的钱粮,如今也补充了不少……嘿嘿,说实在的,若是他多待些时间就好了……”
“……中郎你……难道已经有什么对策了?”枣祗看着斐潜问道。
斐潜笑了笑,不置可否。
看起来枣祗并没有猜出来,不过也难怪,枣祗一直都是偏向于桑梓之事,对于谋划策略这一块原本涉足就较少一些,现在不明就里也是正常。
只不过若是徐庶在此,不知道能不能猜个一二出来?
还有现在的那个荀谌,似乎也琢磨出了一点,不过斐潜也不怎么确定荀谌猜出了几分就是了……
第八九七章 君子当弘毅(二)()
大义是什么?
汉代的大义就是当下的整个社会的道德观。
斐潜在后世的时候自然没少乱丢烟头,然后看着别人倒霉幸灾乐祸什么的,但是这并不生说明斐潜不懂得道德,只是并没有像在汉代这样的体会深刻。
严格来说,道德并没有什么约束力,也没有什么纯正的善和恶。
比如地球围着太阳转,冰山融化火山爆发,风吹过树梢发出声音,狼抓住小羊咬断它喉咙,一个人拿刀砍倒另一个人让血洒了一地。这些事情按照自然规律普普通通就发生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并不值得赞美或者谴责。
如果一个人住在森林里,自然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摘果子吃,兔子吃,也可以随意打翻一百个鸟窝,搜罗一百个鸟蛋,甚至还可以自杀上吊跳悬崖,做任何事都可以,无关道德,任何事都不值得赞美或者谴责,只是有些事对这个人有利,有些事则是不利。
但是现在森林里新住了一百个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呢?
起初也可以很随性的对待他们,可以抢他们的食物,放火烧了他们的房子,甚至杀掉他们其中某几个人,这都是无关道德的,只是有些事对有原来的这个人有利或者不利而已……
但是问题来了,原来的那一个人可以抢新来的人的食物,但是新来的人自然也可以抢原来的人的食物,甚至杀掉原来森林里的那个人,这就很可怕了,因为原来森林只有一个人,而新来的有一百个!
而且新来的这一百个人还发现这个森林其实很大,外面还有上千上万的人,怎么办?难道天天都要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么?
于是大家就开始商量了,都约好,谁都不许抢别人的食物,不许伤害他人,否则大家一起揍他。
好了,晚上都睡的着觉了。
这就是最基本的道德。
大汉的道德也是如此,而此时大汉的道德是谁来制定的?
不是皇帝,而是士族。
斐潜记得后世似乎一直都在强调那么一句话,叫做社会主义的价值道德观……
换句话说,自然也有资本主义的道德,甚至是封建主义的道德,奴隶的道德,简而言之,就是当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下,道德观是不同的。
那么现在士族的道德观,就是五常之道。
违背当下大汉道德观的人,虽然不会立刻就遭到天打五雷轰,立毙当场,但是那种走到哪就跟瘟神一样,所有的人都恨不得立刻躲得远远的情况,估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不愿意去面对。
因此斐潜不但要寻求应对的方式,而且还必须附和汉代的大义,这自然就是底线,在斐潜还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的时候。
不过汉代人自然也是没有经历过后世那种黑黑白白,指鹿为马,牵强附会的年代,那种抓住一个小标题就能牵扯出一个大故事吸引眼球的模式……
*****************
虽然已经算是进入了阳春三月,但是似乎依然料峭无比。
而此时在陕津渡口,一行车马停了下来。
这一段时间,李傕和郭汜控制了长安城之后,便开始了无赖的举动,卡着皇宫之内的物资供给,然后公然的找汉帝刘协要官,要封赏,要爵位……
汉帝刘协无奈之下便只能封了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而樊稠等人则是升任中郎将……
一时间西凉兵将上上下下都是官升三级,皆大欢喜。
不过这些西凉兵的弊病也暴露出来了,因为本身就是联军性质,所以在完成了讨伐长安这个大目标之后,便丧失了继续往前的方向,开始相互因为财物或者地盘,相互吵闹争斗不休。
虽然胡轸带着一帮人往西而去,但是留在长安的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却依旧相互纠缠不休。
暂时的升任将军并没有带给李傕和郭汜等人多少满足感,长安的太仓也没有经得起西凉兵卒的不断肆意挥霍……
等到去而复返的胡轸带着西凉马腾和韩遂领兵前来的消息的时候,李傕和郭汜等人再猛然之间发现自己在长安居然没有多少的战略储备!
慌乱之下,李傕和郭汜等人才想起了之前贾诩所说过的话,便忙不迭的找到了汉帝刘协,让他在一大堆的分封各路诸侯的表章上签字画押,并以此来作为和山东诸侯缓和关系的举措,以免陷入两面作战的困难境界当中。
并派遣出了大量的使者,除了以汉帝刘协的名义命令马腾和韩遂立刻停止进军之外,还向包括斐潜在内的一些诸侯也派出了使节……
这一行车马,就是前往斐潜所在平阳的使节。
从前面的华盖车上下来了一个官吏,然后缓缓地走到了后面的一辆箱车之前,然后略微拱拱手说道:“严夫人,此乃陕津尔,吾须北上河东,就此作别罢……听闻温候往东投后将军而去,吾拨二十兵卒与汝,护送严夫人前行……”
车厢处掀开了门帘,严氏在车厢之内施礼道:“幸得庞公所救,得以身免兵刀之祸,铭记五内,涕零之情,难以言表……”
庞舒摇摇头,表示无需介怀,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温候除董贼,乃利天下也,如今之下,唉……某力有所不怠,仅能行此等微末之事尔……”
庞舒,原在长安担任尚书仆射,在李傕和郭汜攻伐皇城的过程当中,无意中便遇到了逃难的严氏,便隐匿起来,正巧被令至北地护匈中郎将斐潜处传诏,便偷偷的将严氏带出了长安。
或许在一些人眼中,吕布就是一个粗鄙的武夫,虽然在庞舒的眼中,也不见得多么待见吕布,但是吕布至少做了一件有益于这个大汉的事情,因此他的家眷就不应该被乱兵所害。
庞舒做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为了求吕布能够给自己多少的钱财回报,或者说能够在仕途上有多少的帮助,甚至没有要求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他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而起。
这就是庞舒心中奉行的大义。
望着载着严夫人的车辆远去,庞舒便转身登上在陕津摆渡的船只,缓缓的向着北岸前行……
第八九八章 君子当弘毅(三)()
平阳城内,不知道什么时候原因,对于杨彪的《君子弘毅》这一本书的延伸和探讨是越来越热闹,不管是在学宮书坊,还是在酒楼茶肆,似乎全平阳,乃至于周边的人士,都在讨论着关于“君子”的话题。
这一点让斐潜都有些始料未及。
斐潜他是做了推动没有错,但是却没有想到效果会怎么好,在最初的略作引导之后,这个“君子不可不弘毅”的思想浪潮就汹涌而起,激荡起漫天的浪花。
其实造成这样的一个现象,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斐潜后世而来,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乱世,只是熟悉关于头条要怎么炒作,要怎样才能吸引眼球,但是却未必明白在乱世的时候,人们是多么的渴望有新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
大汉皇权已经开始衰败,长达三四百年的社会结构眼看着就要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局,而作为汉朝这么多年来的既得利益者,士族子弟们除了那些吃的肚满肠肥痴痴呆呆的人之外,稍微有一点见识和远见的,都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和家族的未来。
因此在这种天时之下,斐潜借着杨彪的话题,抛出了关于“君子弘毅”话题,无意就像是投入了一个催化剂,顿时就引燃了这些人的头脑风暴。
其次,斐潜在平阳这里修建了守山学宮,而这些学子不管是为了展现胸腹所学也好,为了博取名望也罢,这些在汉代没有什么太多娱乐项目的学子们,就成为了这一场话题的中坚力量,不断将这样一个君子的话题引向深入。
最后,不管是平阳城内的杨彪等人,还是学宮之上的蔡邕,要么是朝廷之上的高层,要么是学术界的大拿,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由这两个人引发出来对于君子的论断,又怎么能让汉代的这些人不疯狂学习和讨论?
就在短短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守山学宮又召开了一次明伦殿论,将这个话题的热度再次推向了一个并州境地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热烈程度,作为这个事情的附加作用,守山学宮的名声出奇的响亮了……
这一次关于“君子弘毅”的殿论,竟然又是那个叫做赵商的人获得了。
斐潜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个赵商原来竟然是大儒郑玄的弟子,从河内专门来到平阳,当然,表面上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