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望愣了一下,说道:“吾不得知。”
你不知道就好办了,因为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斐潜心里嘿嘿笑了一下,不过不妨碍他一本正经的说道:“吾师甚喜桃花,曾言欲于芳菲之下,论讲孔孟之经,庭院无俗杂,静室得清闲,抚琴荫檐后,桃李罗堂前。卫公厚意,潜心领之,然幸于平阳寻得一桃山,正合吾师之愿,可谓天授之地也,是故……”
很遗憾啊,斐潜深表遗憾。
但是很显然,卫望并不打算轻易放弃……
第四九零章 防不胜防()
在汉代,大家族是由各个的小旁支组成的,而这些士族的经济基础,就是把持着所有的区域贸易往来,所谓百里不贩樵就是如此,换成后世的说法就叫做区域保护主义。
占山护泽,这些家族侵占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并以此形成了庄园经济模式,而他们侵占的对象是最没有话语权的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经济基础,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
因此士族的产生和发展,天生是和中央集权的皇权是相违背的,简而言之,士族这个玩意,就是拿着皇室的招牌喝着皇室的血长大的。
难道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不知道这一点么?
有的皇帝知道是知道,但是管不过来,一方面是天生的世界观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民众知识的普及性太差,导致不得不依靠地方士族……
因此当斐潜将学门这样一张牌面甩在桌面上的时候,顿时就引起了士族的投射而来的各种眼神,饥渴的,贪婪的,羡慕的,怨恨的不一而足。
学门不是想开就能开的,要有名望,更重要的是要有书籍。
这两点斐潜都有,嗯,是斐潜的师傅蔡邕都有。论当今天下个人藏书还真找不出能比蔡邕还多的,论名望那简直就是文学泰斗。
因此只要斐潜想开,而且蔡邕不站出来反对,学门就可以开的起来,当然陈留蔡氏难免会有一些意见,但是没有卵用。蔡邕就像是开挂的,除了他,没有第二个蔡某人可以达到蔡邕那样的程度。
那么卫氏有么有意见,当然有!卫氏为何在河东有如此的名望?自然经学传家要占很大的一个部分,现在斐潜过来一言不合就“吧唧”甩了这样一手牌,就问害怕不害怕?恼火不恼火?着急不着急?
因此卫望就来了,企图将这个学门多少也要染上一些卫氏的色彩。
蔡邕和卫觊家的那点破事,还有斐潜之前的遇到的问题,卫望不知不清楚,但是原先也是觉得斐潜不就是一个才二十岁的小青年么,就算再老成,上来多灌灌迷汤,想必也未必能懂其中的厉害,稀里糊涂接过了庄园,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好安排了。可是听到斐潜以师傅蔡邕的名义来拒绝之后,卫望不仅有些傻眼。
卫望想了又想,叹息而道:“吾少年之时,长忧无书可读,每见经卷,不忍释手,偶得孤本,则定是连夜攥抄,不敢须臾有懈……哎,故曾立志愿为天下致学之子开方便之门,供进学之阶,然一生碌碌,俗事茫茫,临到得知中郎欲开山门,方寻得本心……哎!可悲,可叹矣!此番献此庄园,唯尽吾一生之愿,并无他求,望中郎全吾拳拳之意,成人之美,吾……吾……当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言毕,老泪纵横。
卧勒个去!
之前走的是引诱路线,现在走的情感路线外加倚老卖老了是吧……
敢情若是拒绝了就是惨无人道的残害了这一片美意了是吧?
而且各个方面卫望还圆的挺好,之前年少有这样的一个宏愿,结果被红尘影响给淡忘了,然后我这样一搞,又想起来了……
这么说,还怪我咯?
这个卫望,还是有……嗯,怎么说呢?
自以为是。
不管是从最开始的名刺,然后到城外的略显骄傲,之后到现在的倚老卖老,其实都有这么一点意味。
这也难怪,虽然卫望是县三老,但是因为卫氏的名头,所以也无人和其竞争,所以他同时也是郡三老。三老之职虽然不在官位之列,但是和当地长官也仅仅是差半级而已,按后世的有点像地方性的参政议政的机关首脑这个级别。
因此像现在这样以长者身份的低声哀求,在卫望心中,已经是非常给斐潜面子了……
但是面纸多少钱一斤?
带牌子的20元一斤,不带牌子的10元……
斐潜微微笑道:“卫公宏愿,潜深感钦佩,铭感五内,然学门伊始,寸土未动,便收取财物,明者知其乃卫公一片丹心,而不明者……恐议吾师门风迥异矣……”
“这个……”
卫望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斐潜淡淡的几句话,连硬塞的门窗都给堵死了,这个庄园,是送不出去了。
然而卫望这一把老骨头,辛辛苦苦从临汾而来,又怎肯空手而回,便在心中咬了咬牙,说道:“既然如此,老朽也就不强求了。但学门初建,终需些木料、砖瓦……”
看到斐潜刚准备开口,卫望就微微抬起了手掌,抢着说道:“中郎之虑老朽知悉,此番材料并非赠送,仅收本金即可……难道中郎仍欲拒老朽于千里之外?”
虽然口头上说的是本金,但是实际上可能还是以略低的价出售,然而这样一来,多少也是有了一个交易的名头,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就算是有人想要找茬,也没有什么理由。
最关键的是同时也堵上了斐潜的所有理由。
建学门总归是要建筑材料的,卫望又愿意提供,因此,既然要买材料,那么为何卫氏的材料就不能买?
难道斐潜还非得舍近求远千里迢迢的从别的地方运过来?
除非立刻准备跟卫氏翻脸了,否则真是……
“善!如此就谢过卫公厚意!”既然实在无法拒绝,那就干脆一些,直接答应下来,斐潜举起酒爵,敬了卫望一杯。
有了意向,那么至于一些细节啊,价格啊,那都是手下的人去谈的事情了,卫望虽然没有达成第一目标,但是能拿到原材料的供给,也就是在学门这里多少开了一个口子,置于之后能有什么样的突破,那就等将来再说。
因此卫望也自然相对满意的又喝了几杯,然后就推说不胜酒力,告辞去休息了……
斐潜将卫望送出门去,并让卫留代表自己去照顾安排好,笑眯眯的在门外站立了一会,才往回走。
贾衢静静的跟在斐潜身后,待进了府内的时候,才说了一句:“主公,卫氏此举,不得不防啊……”
第四九一章 今古经学的问题()
天色已经有些昏暗了,万物不再是分明的,清晰的,各个的轮廓都因为光线的原因显得有些模糊起来,色彩也逐渐的在向灰黑靠拢……
很像现在斐潜所处的情形。
平心而论,贾衢认为斐潜方才对待卫望的做法已经是做的很好了,但是……
有可能卫望本身就奔着退而求其次的目标来的,当然若是斐潜傻乎乎的将庄园接手过去,那么对于卫望来说就更好了。
虽然不确定卫氏会不会像后世的那些赞助商们在各个角落拼死命的打上各种logo,但是如此一来,卫氏至少就会在学子面前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也就是等于收获了名望。
让侍女们将桌碗撤下之后,点起了蜡烛,又上了些茶汤,斐潜看了看贾衢,问道:“关于此事,梁道你怎么看?”
没想到贾衢并没有过多的讲关于卫望的事情,或许是觉得斐潜应该心里有数,所以说道:“这个……就要看主公主要欲授今经还是古经了……”
嗯?
此言何解?
难道说……
“梁道此言,莫非卫氏以今经为主?不是以《归藏》相传么?”斐潜有些疑惑,卫氏不是以易经传家么,家中不是藏有三卷的残章?
贾衢点了点头,说道:“虽然是有《归藏》,但是卫家却是以《京氏易》为主……”
这就难怪了。
斐潜点了点头,大体上明白了一些。
易经可以说是谈到古代人思考哲学的宇宙万物的源头,发展的过程当中易经也几度变化,最早是《连山》至夏而亡,然后是《归藏》至商而佚,只有周文王存下的比较完整的《周易》,此时称《易》,但并不是经。
因为上古文字隐晦难懂,所以在春秋时期,孔子和其弟子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至此将《易》和《易传》合二为一,才被称之为《易经》,正式的成为儒家必须学习的一部经典。
后来秦火过后,田氏成为了汉初传易第一人,后来又有了焦氏与费氏两家,并在其后延伸出十三家,其中施、孟、梁丘三家《易》学在十三家中是最具影响力的,除此之外还有京氏易学……
而京氏易学源于焦氏,属于侧重于卜筮。
但是有意思的是,为了标新立异,这些研究易经的人,不约而同的对于《易》的理解掺杂进去了自己的看法,开始进行各种……
注解,嗯,甚至是……
曲解。
简单来说,就比如像斐潜当时去荆襄游学的时候,在大易学家荀爽的荀家别馆之内听闻了荀彧的一场“四德之说”,便也可以视之为对于易的一种注解。
然荀彧多少还算是正面的解释,但是京氏易则是多是以卜筮来测卦象,并以此来进行解释,嗯,这样导致……
嗯,大家都懂……
“梁道,你认为是今经好,还是古经好?”斐潜问道。
“这个……”贾衢略有些犹豫,毕竟他自己又不是什么经学大师,怎么好擅自评论?
斐潜笑笑,说道:“嗯,我们就当作闲聊,随便说说,梁道无需顾虑。”
贾衢点点头,然后斟酌了一下,说道:“秦火之过,法家之罪也。古经残缺,今经缝补,此乃善举……”
斐潜点点头,没有打断,也没有说什么,因为知道这只是贾衢的一个开头,后面肯定还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
“……然当下众人,挟破之私意,无善服公心,或怀妒忌,或党同门,不考情实,不具道真,唉……”贾衢摇摇头,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斐潜下意识的轻轻敲击着桌案,思索着,其实这个也是他一直以来都有在思索的问题,这个三国,远远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的简单……
在后世,自己也在不少的论坛上看到有人讲焚书坑儒这个那个的,现在看来,坑的未必只有儒家,而是除了法家之外的所有学派!
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像法家所愿……
其他的学派挣扎着活下来了,然后法家自己却被一脚踹出了朝堂……
或者说是被儒家一口吞了,剩下点渣又给吐得远远的……
于此同时,儒家似乎也吞下了许多其他的经历了秦火而凋零的学派……
一方面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经典,另外一方面为了在政治上捞取更多的资本,许多汉代的大儒,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条路……
编书立著。
然后开始灌水。
斐潜忽然想到了一句话,深深的叹了口气,很有感触的说道:“梁道,其实你说的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问题啊!”
贾衢一愣,然后皱着眉,略略有些不解。
斐潜便随意的将这句经典名言,断了两、三个不同的句读,向贾衢稍微说明了一下。
贾衢高兴的一抚掌,大声的说道:“正是如此!主公此句正是当下之弊!”贾衢佩服不已,此句真为大妙,以此来形容当下真是最恰当不过。
看着贾衢崇拜的目光,斐潜不由得觉得嗓子有些发痒,干咳了两声,这句话实在是太出名,导致自己过于熟悉而已。
不过,这样说来……
儒家的现状,在加上现在自己手头上的资源,是不是,嗯,这个好像……
可以搞点事情出来?
而且这样一来,就算卫氏有些动作,似乎也可以……
不过这个事情,还是等师傅蔡邕过来扛大旗的时候再干吧,自己现在这个小身板,要做这么大的一个命题实在有些遭不住啊!
因此斐潜便说道:“此事关系甚多,便暂且先不论。借卫氏的材资,先把桃山之上的学宫建起来再说罢。”
“卫氏此举的后续动作,也是要等到我们将学门开办起来才有用,因此倒也不急……”
贾衢点点头,然后说道:“主公,可否将泰伯此句篆刻于门碑之上?”
斐潜呵呵笑道:“这倒是也可以,不过先记下便是,暂时不便多说……”
“这是自然,衢理会得。”贾衢看着斐潜,心情有些激荡。原本贾家先祖贾逵,就是一个大文学家,也是古文经学的坚定拥护者,曾经和当时治今文经学的大儒李育相辩难,名闻一时。但是后来家族日渐衰败,到了他这一代,看见了今文经学横流,心中未免耿耿于怀,但是今天发现作为主公的斐潜,似乎也对古文经多有认同,不禁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当即深感振奋,便斗志十足的告辞而去,精神抖擞的恨不得立刻就将学门建设完毕……
斐潜将贾衢送出厅堂,然后立在天井当中,仰头看着在后世从未看到过的繁繁星辰,一时间竟然有些沉醉之感。
三国,就像这个绚丽无比的夜幕一般,其实潜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当静下心,慢慢的看的时候,似乎才能察觉出这其中的惊心动魄的美丽…
第四九二章 汉代月光族(起点首发)()
“打搅到主公歇息了……”崔厚眨巴着小眼睛,有些局促。
贾衢前脚刚走,崔厚便来了。似乎并不是刚刚好,而是在外等候了许久,看到宴会结束之后,便颠颠的跑了过来求见。
“无妨。”斐潜笑道,让侍女再去准备一些较浓的茶汤来提神。作为领导者,必然要有这个觉悟,尤其是像现在这样刚刚开端的局面,若是成天只懂享乐,发个号令就将事情一丢,当一个睡神,又不是游戏当中,免疫一切dbff的神话状态,否则迟早必然生乱。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斐潜年龄就是比自己小,但是似乎是什么事情都很有见地,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似的,看着斐潜温和的笑容,崔厚一直有些忐忑的心也多少放下来一些,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说道:“主公,我明日就准备先行出发去河东采购了,但是有一件事……我们第一批借贷的钱要还了……”
原先崔厚身家也就是三、四亿,拆借了大概有四亿左右,然后又再次分期付款,等于是再次借贷了三、四亿的钱,现在再过上十天左右,拆借的钱还有一些后续的货款都应该陆陆续续的开始给付了。
“嗯,我们现在手头上还有多少?”斐潜问道。
崔厚从袖子里面捏出了一张写满了字的细绢,递了过来。
斐潜将其展开一看,咯噔一下,顿时觉得如同在后世自己每个月的月末,到t机查自己账户余额一般,纵然是三伏天也能察觉到从后背脊梁处涌上的那一股寒意……
这钱……
也太不经花了吧,没想到到了汉代也做了一回月光族……
原本含借贷总共在内的十余亿的钱,因为河东陕津的事故,断了往来,而且直接损失了不少的货物,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达成份斐潜原先所想的翻倍的目标,只是凭借着粮草的差价,大概有接近四亿的一个盈利,但是在这一段时间的募兵和用兵,折合钱币也有三亿余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