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一共46块,这些碑被统称为《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作为天下读书人校订字的范本,一时之间,太学门口热闹非凡,每天来此观览摩写的人很多,车马多达上千辆,道路都为之阻塞。
另外在音乐方面,除了被人津津乐道的焦尾琴的故事外,蔡邕还制定了蔡家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后来和另一个音乐大家嵇康定制的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并称为琴曲九弄,在汉代之后甚至成为皇家取士的考核标准之一。
当然,后世的人对于蔡邕的兴趣还有一部分是来之他的女儿,蔡琰,蔡姬,这个就不多说了。
所以当李儒通知斐潜,已经向蔡邕举荐了他的时候,斐潜还真的是不敢相信,直至他进入蔡府的时候,还有一些犹在梦中的恍惚感。
蔡邕坐在上位,也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蔡邕已有多年不收弟子了,一是他现在名誉渐重,收弟子这种事情自然也要慎重;二是他女儿遇到的那些破烂事情,实在让他颇有些心伤;三是年龄渐大,确实没有什么精力尽心教导,所以干脆就闭门不再收弟子,可是现在不知道李儒是去那找到了他之前给友人的信物,让人送了回来,条件便是收斐潜为弟子,这真叫蔡邕好生为难。
李儒送信物来的时候,当然说的很是随意,也很清楚,明确解释了斐潜的父亲曾经有恩于他,现在他略有小成,得知斐潜有心进学,便托关系找来蔡邕的信物,具体收不收请蔡邕自己决定,反正他该做都到位了问心无愧。
最关键是这句“问心无愧”啊,你李儒是问心无愧了,我蔡邕要是拒绝了,那我当初说的“持此物来,力所能及,无有不允”的话岂不是打自己的脸了,还怎样能“问心无愧”,被传出去我蔡邕食言而肥,那还要不要做人了?
蔡邕看着堂中的年轻人,身形修长,神韵内敛,相貌清秀,多少也还过的眼去,但是就是不管收不收,都觉得有些心塞,但是人都来了,还是先摸摸底,先问问吧。
“汝所治何学?”——你都学了一些什么,擅长的是什么啊?
“小子粗通六经,偏好算经。”托之前的那个斐潜的福,六经大部分还记得一些,但要什么微言大义之类的斐潜就做不到了,但是算经就不一样了,开玩笑,后世好歹也是上过高中大学的人,任你东汉人再牛叉,见识过矩阵没,知道微积分否,还有那概率论统筹学……
其实斐潜还想说,不仅如此,我还知道点“阴沟里洗”,还有“比亚内”、“亚美爹”也懂得一些,可惜这些玩意在东汉完全用不上……
蔡邕颇为惊讶,因为算经这玩意在东汉是属于非常尖端的学问之一,不是普通人玩的转的。此时《周髀算经》成书才两三百年,且章多隐晦不明,没有强大的想象力和推演能力的就算看到字也是抓瞎,比如《周髀算经》有这样一段描述,“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个就是勾股定理,如果是有看没有懂的,那算经就与你无缘了。
还有另外一本相对好一点,也只是好一点点而已,就是大名鼎鼎的《九章算术》,但此时的《九章算术》还没有得到刘徽整理和注解,还是非常杂乱无序的,虽然是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比较贴近了,但是仍然属于不平易近人的那一类书。
蔡邕一下子有点兴趣了,毕竟这个时代研究这玩意的人比较少,同好难寻啊,于是随口就出了九章里面的一道题来试试:“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翻译过来就是有个方形的小城,出了北门2o步有一颗标志物大树,然后出南门14步后向西走了1775步后才看到那棵标志物大树,求这个方形小城的面积。
别看题目短小,但是涉及的东西相当多,除了基本的数字运算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定理,还要懂得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在九章算术中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了,蔡邕也是随意拿出来试试看看斐潜有没有真的懂算经。
但是这中学生难度的题目对斐潜完全不是问题,向蔡邕要了纸笔,画了个图,列一下方程,直接就算出来答案。
蔡邕在一旁伸着个脖子看着,这个图大概能猜得到是示意图,那么图上的abd1234这些鬼画符是个什么玩意?顿时心中痒痒的,但想问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斐潜有心把后世那个坑人的3o元钱的数学题拿出来显摆显摆,但是想想还是算了,毕竟这个3o元住店的题目本身就有些误导,普通场合说说也就罢了,像这种大儒面前要是被人家看破了,会不会从题目引申到人,那就不好玩了,搞不好落下一个“奸猾”的名号,这个人生基本上就毁了。
所以还是装老实吧,大家都喜欢老实人不是么?
斐潜算完,垂手而立,做出一副乖乖学生的样子来。
蔡邕仔仔细细衡量一下,犹豫再三,对斐潜的算数上的学问表示肯定,最终说道:“也罢,且收汝作一记名弟子,逢初三,十二可至太学听吾授课;逢初五,初廿若有疑问可至此问询,如何?”记名弟子也算弟子,也不算违背了之前的诺言,至于将来会不会有机会转正,将来再说,先打了好拿着斐潜的解题的那张纸问下宝贝女儿看得懂不。
第二十章 古代乱写风险大()
斐潜出了蔡府,还有些兴奋,来到三国也有一段时间了,总于是傍上一条粗点的腿了,虽然说是官这个象限的,但毕竟也是显赫的人物啊,现在好了,出门又多了一层不大不小的护身光环……
等斐潜回到家中的时候,忽然之间想起一事,不由得冷汗淋漓,他刚才在蔡府竟然用了后世的英字母和数字,这些东西要是有心人查根究底起来不好解释啊!搞不好就要被当成切片小白鼠啊!
斐潜恨不得给自己来几个嘴巴,叫你显摆——
现在董卓才刚刚进京,还在忙于各种军事上的串联,目前主要精力都放在收买拉拢大将军何进所遗留的军队人马上,暂时还没空插手政坛,所以整个汉朝的政府还没有完全被搞乱,仍然沿着原来的轨道在惯性滑行着,许多官员虽然没有收到上级的什么新的指示,但整个运作情况来看还没有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整个汉代对于学上思想上的管控层度也是非常高的,后世斐潜只知道秦代的秦始皇干了件“焚书坑儒”的事情,但是来了三国之后现其实汉代干的事情不比秦始皇干得少多少。
秦朝秦始皇就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统治极端关注,当时秦始皇对于认定的异端学说绝不手软,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法家的人在借势打击敌对学说的因素——让你们这些异端平时瞎哔哔,现在直接人道毁灭,顿时世界就清净了。
汉代刘邦接过了秦始皇的这杆大旗,在汉代开创性的创建了“大逆不道”罪和“腹诽”罪——你虽然没讲,但是我知道你心里想了,就有罪!秦代时间较短,被儒家人物一直挂在嘴边,作为抹臭秦朝最大证据的“焚书坑儒”一共死了多少人?不到5oo人。而在汉代,因各种原因涉及学字等,死于因惹祸的一共是多少人?史书中有记载的就不下5o起,共计过15oo人被杀。
对于国家政权来说,乱说话乱搞事的贼子大概有两类:一类是由贼心没贼胆,第二是有贼胆没贼心,那哪一类的贼子是比较安全的?有心没胆,只要有一日机会来临,胆子就变大了;但是另外一类就算有再大的贼胆,但是没有那个心思,身体再强健,也不会有多大的破坏力。
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另可要有胆的不允许要有心的,那些凡是不符合政府需求的乱写乱画乱说话的,统统河蟹了事。
最关键是汉代就出现了“腹诽”罪啊,还可以以“莫须有”宣判,而且最要命一点是汉代对于巫蛊之术历来直接斩立决的,毫不手软,所牵连的就算是公主皇子一样先砍了再说!
斐潜圈圈画画的东西万一被人指认到属于鬼画符,巫蛊之类东西,那真是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上来直接就是亮刀子,一刀剁掉人头了事。
怎么办?现在立刻掉头去蔡府与礼不合,反倒更会让人起疑,斐潜只得盘算些日子,等到下一次约定到蔡府的时间再去找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至少要给自己找个说法不是么?
斐潜一边颇有些懊悔的往书房走,一边使劲的回想,这个阿拉伯数字好像不是阿拉伯的,再者说这玩意要到宋朝还是元朝才由阿拉伯传入中华的,现在好像还是印度的东西,不过印度在汉代称呼应该是什么?
天竺——这个是唐朝那个罗嗦和尚时代的称呼吧?
啊呀呀,头痛,斐潜真心想给自己两巴掌,早知道就不用这玩意了,平白给自己找来这么多麻烦……
蔡邕在学等等多方面的造诣颇深,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心思也比较纯净,不像司徒王允那样精于政治,这或许也是他能在众多领域中都有不菲的成就的原因,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那一块用的多了,另外一个方面就有可能不足一些。
此时蔡邕拿着斐潜的那张演算的纸张,上下左右仔细的研究,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那手在纸上比划着,这个图大体上还是猜得出来是给那个方邑画的示意图,但是这个注脚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那个题目自己也可以算得出来,但是明显没有斐潜的度快,而且蔡邕自己要用到的推演的纸张,就和斐潜这张纸同样大小的,就需要十余张,而斐潜只需要一张就可以算出来,虽然蔡邕看不懂,但是直觉告诉他,这个和斐潜用的这些符号有一定的关系。
琢磨一些东西这是蔡邕的爱好,有时候都会因此废寝忘食,这一次也不例外,蔡邕点点画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掌灯时间,他也似乎没觉察到天色渐暗。倒是蔡府里面仆人大都习惯了蔡大家的做事方式,默不作声的自动替蔡邕点燃了蜡烛。
只是已经过了晚脯,蔡邕也没有从数字王国里面清醒过来,家里的老管家担心蔡邕饿坏了身子,叫了几次,蔡邕蔡大家一点反应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得去请动了蔡琰,蔡姬。
蔡姬此时刚刚和卫家闹翻不久。
蔡邕对于汉灵帝时代的朝政不怎么感冒,而且也不喜欢涉及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所以连带的对于此时涉足朝政的一些青年才俊都不怎么喜欢,到了蔡琰婚嫁的年龄,蔡老爷子东挑西选,给蔡琰选了一个河东卫家。
河东卫家是在卫青那个时候家的,到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屈一指的大家族,声名赫赫,现如今甚至已经到了不用踏足朝廷也可以有一定的话语权的地步,所以蔡邕一厢情愿的认为,蔡琰嫁给卫宁,卫仲道,就是卫觊的二弟,是再好不过了。蔡邕认为蔡琰这样跟着家大业大的卫家,后半生就有保障了,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就可以放心了。
可惜奈何卫家和其他的一些士族世家一样,也有些喜好方士的毛病,所以蔡琰的丈夫卫仲道这个小伙子,平日里什么五石散,九转金丹之类的都是拿来当零嘴吃,结果蔡琰才嫁过去没多久,卫仲道就吐血而死。
卫家当然不觉得自己儿子卫仲道有什么错,那么错的只有蔡琰了,管你是什么学大家的女儿,一个克夫的帽子是少不了的。
蔡琰也是硬脾气,一气之下连嫁妆都不要了,直接单身回到了蔡家。
蔡邕这个做父亲的,也是既心疼又无奈,自己的宝贝女儿被别人当草都不如,因此之后就把蔡琰留在家中,和卫家交恶起来。
得知父亲又研究学问不知寝食了,蔡琰抿嘴一笑,提了灯,便往蔡邕所在的堂内走来。
第二十一章 酒宴内外()
董卓府内大堂之上,灯火通明,仆人侍女进进出出,把各式各样的菜肴流水一般的端上来。
董卓丝毫没有什么朝廷重臣前将军的样子,拿着一把银制小刀,大刺刺的抓着一根烤制得半熟的羊腿切着,弄得一手油腻腻也毫不在乎,摸着也是油腻腻的胡子,还顺便手在端菜上来的侍女的屁股上搽了搽手,留下几个明显的手印子。
董卓把一大块叉在小刀子上呈现宝石红颜色的羊肉送到嘴里,享受着羊羔肉汁液在唇齿之间崩出来的鲜美,大感满意,举起一爵酒向左右示意一下,就直接咕咚一声倒进嘴里,丝毫没有人的扭扭捏捏,显得豪气十足。
董卓如此做派,让下右侧坐着的吴匡吴子助、张璋张元德放松不少。他两人都是武将出身,对于人那一套礼仪确实感到繁琐又不得不做,原来料想董卓贵为前将军西凉刺史,必然注重礼仪,没想到此刻的董卓却如军中武人一般不修边幅,不知不觉便有一些亲切的感觉。
李儒坐在左侧,当然以他的士身份,就没有直接动手切抓羊肉了,而是让侍女切好了再端上来,吃法也斯许多,有一下没一下的拿着筷箸夹着吃,对他而言吃什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人。
吴匡吴子助、张璋张元德,是大将军何进的两个部将,可以说大将军何进意外死亡,手底下的这些原本隶属于大将军何进的兵甲们就有点六神无主了,吴匡张璋也有些不知所措,感到有些前途迷茫。
董卓的底子还是很厚实的,手底下直接可以指挥的就有十万众,但是这次入京就没能带多少兵马来,也不方便带多,毕竟那时候才刚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密诏,要是带的兵多了,那还能叫“臣敢鸣钟鼓入洛阳,清除让等“么,那就不是”入洛阳“了而是“杀洛阳”;了,所以只是堪堪带了三千西凉军骑。
现如今入了京城洛阳,三千人马就完全像杯水车薪,堪堪掌控了京城南北两宫外加城门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虽然再次调兵命令已经出,但是在这个兵力的空白薄弱期间就容易被人所乘,因此,李儒就盯上了原本隶属于何进的那一部分兵马。
酒至半酣,李儒朝陪坐的董旻微微示意了一下。董旻会意,举起酒爵向董卓敬了一杯酒,说道:“将军明鉴,此番西园八校尉多有空缺,且多有尸餐素位之辈,请将军为朝廷社稷计,整顿迫在眉睫啊!”
董卓摸着油光亮的大胡须,点头道:“先帝在位时,曾与吾言,西园八校尉乃为新法新兵,先帝给予厚望,但如今看来,唉——”
李儒放下筷箸,说道:“兵将将兵,岂能由不知兵者权掌符令?将军需重新选拔些知兵之人统之,依下官之见,子助、元德统兵有方,将军不妨斟酌一二。”好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该懂的自然会懂。
果然,吴匡和张璋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张璋连忙站起身来,离席拜下,对着董卓说道:“敢为将军效死!”
随着,吴匡也跟着离席而拜,说出同样的话来。
董卓开怀大笑,也是站起,大步来到吴匡张璋面前,双双扶起二人,一边叫侍女端上美酒,亲手拿着递给了吴匡张璋二人,一饮而尽,然后对着董旻说道:“叔颖,明日汝带各牛十头,羊五十,美酒百担前去慰劳子助、元德军士!”
还没等吴匡张璋反应过来,董卓又对李儒吩咐道:“子助、元德常年练兵在外,家中老小难以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