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还想拿他这个影帝说事,严格意义上说,葛尤参加戛纳电影节也属于违规。

    只是总局不愿意追究,大家都清楚葛尤的为人,没必要这么抓住不放,那就没意思了。

    相对于葛尤的低调,林晓玲在电影学院就高调多了。

    《京城的风很大》获得的奖项没办法和《活着》相比,可也算是一个国际奖项,既然没办法报道《活着》,媒体就把焦点对准了电影学院。

    拿了奖后,电影学院的领导积极多了。

    扶持学生拍电影是电影学院的一贯宗旨,只是出成果的很少,这次能够获奖,说明他们推行的教育改革有了新成效,是一种业绩。

    林晓玲被学校当成典型,成为电影学院的风云人物。

    校领导听说她还是旁听生,立刻给她办理了转正手续,给予正常学生的一切待遇,补助啊,奖学金啊,这些都可以有。

    这让晓玲同学感到很幸福,她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影学院学生了。

    “看把你乐的,都找不到北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电影讲的是团队协作,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别太膨胀了。”林子轩打击道。

    “老哥,就不能让我高兴几天么?”林晓玲不满道,“我在学校里和同学成立个电影小组,我们准备拍电影了。”

    “那行,你想到哪个剧组?电视剧还是电影?”林子轩随意问道。

    他以为妹妹是想到剧组工作,锻炼锻炼,积累经验,就像以前一样。

    “我们不是要到剧组打杂,而是想自己拍电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晓玲解释道。

    “你还没上大二吧,学会拍片子了么?还是好好学习吧,别想那么远。”林子轩训斥道。

    “理论要联系实际,不能光学不练,学校也鼓励我们要进行实践。”林晓玲据理力争道,“老哥,你有没有门路?给我们找点活干,钱不钱的无所谓,能拍片子就行。”

    这次的获奖不仅让晓玲同学成功转正,还给了她不小的自信。

    “你啊,还是太膨胀。”林子轩摇头道。

    话虽这么说,他也不能不管,林子轩明白拍电影理论很重要,但实践更重要。

    冯晓刚没学过电影理论,现在照样拍电影,这就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他想起前几天在华国电视台,遇到了《华国时空》栏目组的编导,《华国时空》新开辟了一个子栏目叫做《生活空间》。

    这个栏目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平凡的故事。

    他们的目标是想做一个社会忠实的纪录者、冷静的观察者、认真的思考着,展现一幅幅华国社会变革中的生动画卷。

    这需要不少外派记者深入各个家庭进行采访,栏目组刚成立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林晓玲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又有了一点小名气,电视台应该不会拒绝这种免费的劳动力,如果拍摄的节目被栏目组采纳,还会有酬劳可拿。

    “拍纪录片可以吧?”林子轩询问道。

    “当然行啦,还是老哥好,这么快就想到门路了,我们几个人在学校一点法子都没有。”林晓玲拍马屁道。

    “既然想拍就认真拍,别给玩儿似的。”林子轩叮嘱道。

    这时候,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来到京城,和林子轩见了一面,表达了对《活着》这个故事的喜爱之情,并期望《活着》能早日翻译成法文。

    他会和法国国内的出版商推荐《活着》这本书。

    林子轩觉得这人不错,就送了他一本中文版的《活着》,反正家里还有好几百本呢。

    通过翻译他知道这个法国人是个制片人,也是投资商,这次来是和张亿谋合作拍摄新片,这个法国人似乎对华国电影尤为感兴趣。

    听姜闻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期制作又要没钱了。

    林子轩觉得可以把这个法国人介绍给姜闻,再忽悠一笔钱出来,把片子制作完成。(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一章 制片人

    林子轩对着法国人把《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顿好夸,把这部片子说成是华国最好的艺术电影之一,来华国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损失。

    这种叫卖式的推销让一旁的翻译忍不住笑场。

    这翻译其实不算是翻译,也是一位制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四十多岁,1977年进入电影圈,当了十几年的演员,没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后期华国兴起出国潮,她到法国留学,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摇身一变成为了电影的制片人和监制,在电影制作和国际融资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制片人也分档次,像林子轩这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能在国内闹腾。

    高级的制片人能邀请大导演和大明星,推动国际资本的合作,拍完片子还能保证参加国际性的电影节,甚至能影响到电影节奖项的归属。

    这种国际电影人和各大电影节的主席都很熟悉,了解国际影坛的动态和趋势。

    法国人让路易和王微这次来华国,就是觉得张亿谋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艺术性和高水准的片子,这种片子在欧洲很有市场。

    尤其是在欧洲的电影节上会受到欢迎,能卖出好价钱。

    一位导演真正展现才华的时间也就是那么几年,在某段时间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这就是创作的高峰期。

    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拍不出好电影了,他也能拍出好电影,只是没办法超过以前了。

    圈子里有句话,一个导演一生只能拍三部电影,其余的电影都是这三部电影的重复。

    事实上,很多导演一生就拍了一部电影,想要突破自己的风格实在是太困难了。

    张亿谋目前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活着》应该说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这就像是抛物线,到了顶峰就会开始下降。

    除非是寻求转型,否则很难再有大的艺术突破。

    王微虽说不经常在京城,却也听说过姜闻和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圈子里不少人都以为这片子会烂尾,想不到都开始做后期了。

    一部片子做后期说明就要能放到市场上销售了,这时候进场很少会失手。

    毕竟拍摄的素材都在哪儿摆着呢,看看就能大致判断片子的质量,不像是在影片刚开始筹备的阶段,很难判断片子会不会成功。

    看得出这个剧组很困难,不然林子轩不会用这种方式推销电影。

    作为制片人,王微想的是能不能从中获得收益,这个只有看过电影才知道。

    对她而言,劝说法国人去看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是举手之劳,还能在林子轩这里留下一个人情,就算暂时用不到,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这件事掌握在王微的手里,否则任凭林子轩说的天花乱坠,王微不去翻译,或者故意翻译的驴唇不对马嘴,林子轩也没辙。

    经过一番交流,法国人让路易同意观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林子轩打电话给姜闻,让他把片子拿到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室里,等他们到京影厂的时候,姜闻已经准备好了。

    片子还没剪辑完整,情节有点散乱,不够紧凑,不时出现一些错乱的镜头,影响观感。

    然而,正是这样的电影让法国人看的特有感觉,不住的称赞。

    华国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大都是表现苦难的片子,这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却是青少年的懵懂和冲动。

    这种题材很对法国人的胃口,就算没有法文字幕,他仍然看的津津有味。

    让路易看完,给姜闻写了七张纸,提出了33条意见,并答应帮忙解决剧组面临的困境。

    林子轩看了翻译过来的这33条意见,觉得真不愧是法国人。

    让路易对一群少年演员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洗澡的那段情节大加赞赏,认为这表现了东方男性的健康美,并称呼那些少年为美男子。

    他还对女主角宁菁颇为欣赏,宁菁在片中的表演勾人心魄,他认为可以更大胆一些。

    这就是法国人对于艺术电影的看法。

    其实,看法国电影就知道,没有裸露镜头的法国电影就不能算是正宗的法国电影。

    让路易带着姜闻提供的一段十几分钟的录像带回到了法国,很快联系到了一位德国导演,这位德国导演帮助姜闻找到了一家叫做柏林贝克斯伯格制片厂做后期制作。

    当然,这不是免费的,而是拿《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德国放映的版权进行交换。

    这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把片子弄出来再说。

    双方签了合约,姜闻带着片子赶往德国柏林。

    六月初,林子轩在机场送走了姜闻,不由得松了口气,为了这部片子这一年多的时间把他折腾的够呛,现在终于要结束了。

    从机场出来,他到华国电视台去接慕姗姗。

    两人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什刹海的那间四合院,穿过悠长的胡同,推开院门。

    院子里的人都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房间,相对于周围的热闹,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这儿暂时还不能住进来,都是有些年代的老宅子,年久失修,要找施工队对房屋进行加固和修缮,刷漆翻新一遍。

    估计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接下来,还要添置家具,配备日常用品。

    “感觉咱们成了以前的地主阶级,要是再雇上几个丫鬟和长工整天伺候着,就回到旧社会了。”慕姗姗说笑道。

    “地主那是不劳动,靠剥削劳动人民为生,咱们这是自己辛苦赚来的,是劳动所得。”林子轩不同意道,“再说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些啊,能过好眼前的日子就成了。”

    “咱爸夸你有眼光呢,以后楼房会越建越多,四合院越拆越少,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说四合院比楼房更有价值。”慕姗姗表扬道。

    慕致远是文化部门的领导,看的长远,不像现在的不少人,一心想着拆迁,能住新楼房。

    两人在院子里随意的走动着,商量着院子的布局和规划,毕竟他们会在这儿住上很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民谣的时代

    想要把整座四合院翻新一遍按照现在的价钱估计要一万出头,再添置家具什么的两万块应该能拿的下来,至于其他贵重一点的物品以后再说。

    林子轩和慕姗姗为了买这套四合院把积蓄用的差不多了。

    这不是说他们就没钱了,向朋友借个两万块应个急完全没问题,或者从好梦公司里先拿出来用了,以后补上就行。

    作为公司的老板这点权利还是有的。

    对现在的林子轩来说,这些都不算多大的事儿,他已经不是刚毕业那会的光景了。

    不过他还有一个门路,就是把《一封家书》那首歌的版权卖出去。

    自从《一封家书》在春晚上唱红之后,就有音乐制作公司的人来找他,想要购买版权。

    如果在这首歌没唱红之前,歌词和作曲加在一起也就两千块左右,这是市场价。

    现在这首歌唱红了,音乐公司还想用这个价格购买版权,这就让林子轩不能接受了,这是新人词作者的价格,不是埋汰人么?

    所以他一直拖着,没有答应。

    没有版权,音乐公司就不能出正版的专辑。

    随着这首歌的流行,传唱度越来越高,林子轩相信音乐公司还是会妥协的。

    就这样,从二月份拖到了六月份。

    这次来找他的是一家香江的音乐公司,叫做大地唱片,不是大公司,刚成立没几年,找他的人是大地唱片的音乐制作人黄晓茂。

    黄晓茂是地道的京城人,军人家庭出身,大院子弟。

    他准备制作一批内地的民谣歌曲,相信在国内会有市场前景。

    这时候,内地的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成立了不少家音乐公司,培养了一批专职的流行歌手,也有了自己的音乐特色。

    只是和港台的流行音乐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不光是音乐作品质量的问题,还有制作、宣传和发行方面的问题。

    港台的音乐公司具有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懂得如何打造明星。

    一个歌手的唱功可能不是一流,可通过包装和宣传就能成为大歌星。

    想想上一年的春晚,一旦要求真唱,港台歌星就不愿意参加春晚,这不是说他们都没有实力,而是他们所属的音乐公司不同意。

    在和港台歌手的抗衡中,内地的流行歌手失败而归。

    与其说是歌手的失败,不如说是内地音乐制作体制的失败,还有法律上的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华国的摇滚乐和民谣开始在夹缝中兴起,成为内地流行音乐的新生力量。

    黄晓茂打算制作两类专辑,校园民谣和城市民谣。

    他托圈子里的人找到林子轩,想要购买《一封家书》的词曲版权,为此他约了个饭局,请林子轩出来吃饭,大家聚一聚,在酒桌上好谈事情。

    林子轩准时赴约。

    饭局上大多是京城音乐圈子里的人,他都不太熟悉,就是随便认识一下。

    在这个年代,搞音乐的大多留着长头发,显得特别颓废,尤其是搞摇滚和民谣的,不然彰显不出个性来。

    林子轩在这帮人里有点不合群,他们也不乐意和林子轩聊天。

    “你们唱片公司还收校园民谣么?我这儿有一首。”林子轩询问道。

    “有人唱过么?”黄晓茂好奇道。

    “应该挺有名的吧,叫《同桌的你》。”林子轩平静道。

    这句话一出,酒桌上的人都安静下来,这些人不少是搞校园民谣的,凡是搞校园民谣的都知道有这么一首《同桌的你》。

    这首歌大概是四年前传开的,据说是从京城广播学院,可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后来还有人到广播学院问过,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主要是那一届的学生都毕业了,后面的学生都是听说过这件事。

    不过这首歌倒是传唱的很广,尤其是在京城的各大院校,成为了一个传说。

    可以说,这首歌是内地校园民谣的开山之作,他们很多人都是听了这首歌才开始创作校园民谣的,只是没想到在今天遇到了正主。

    “你闹着玩的吧?”有位歌手不信道。

    “林总,我一直想找这首歌的词作者啊,你不是哄我吧?”黄晓茂惊喜道。

    “这有什么好哄的,四年前,我即将从广播学院毕业,有天晚上参加了毕业班的晚会,那时候正在谈对象,就在晚会上唱了这首歌。”林子轩回忆道。

    “林总,这首歌一定要给我,有了这首歌,咱们这个《校园民谣》的专辑才算是完整了,不然总有点遗憾啊。”黄晓茂兴奋道。

    黄晓茂已经相信了。

    以林子轩的身份根本没必要说谎,否则有人出来指证他撒谎,那他在圈子里就很难混了。

    在座的这帮人愣住了,《同桌的你》不见得是最好的校园民谣,可它的影响太深了。

    圈子里的人谈起来这首歌都有很深的感情,林子轩算是他们圈子里的前辈了。

    “林总你怎么没继续写歌,太可惜了啊。”有人感慨道。

    “毕业后分配到了广播电台,后来进入影视行业,也就没怎么写了。”林子轩淡然道。

    这帮人一听,都有点惋惜,音乐圈少了一个奇才啊。

    这还是他们不知道《一无所有》也是林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