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门的时候,她买了份《京城青年报》,想看看媒体对春晚的评价,没想到不少版面都成了民俗专家的舞台。

    几拨人为了鞭炮的事情争吵的不亦乐乎,抢了春晚的风头。

    对于这一届的春晚,报纸上有批评,也有赞扬。

    演员发挥失常,有忘词的,有表演失误,主持人也出现说话不利索、打磕绊的状况,给人的感觉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观众看起来或许没什么,就是图个乐呵,可在那些专家眼里,这就是严重失误了。

    这可是春晚的舞台,是给全国百姓准备的一道年夜饭,你把年夜饭做的夹生了,不是失误是什么,专家们逮到机会,自然要狠刷存在感。

    由于时间的关系,报纸上都是短评,可以想见,明天的报纸肯定有大量批评春晚的文章。

    有发挥失常的,就有表现优异的。

    那些老演员往往能控制住场面,还有唱美声的歌手,表演非常稳定,这就是功底。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常可能感觉不出来,一旦把两者放到真实的现场直播之中,对比会非常明显。

    那些表现稳定的演员得到了媒体的赞扬。

    慕姗姗昨晚同样出现了卡壳,只好低头看放在手里的小卡片,好在次数不多,加上那位男主持人犯错更多,就不太显眼了。

    目前报纸还没有提到备播带的事情,不过这件事瞒不住。

    为什么往年的春晚那么完美,今年的春晚却状况不断,肯定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春晚节目组也要做出解释。

    这在圈子里不是秘密,总会给爆出来,老百姓也就会知道了。

    说起来不算多大的事儿,观众或许根本不会在意。

    “我估计明年就不会这么真实了,这春晚导演任性起来也挺可怕。”林子轩玩笑道。

    在这种批评的声浪中,明年的春晚想必会换导演。

    再说,这么搞港台的歌星不敢来,怎么能体现一家亲的氛围,怎么能向海外华人传播大团结的理念,怎么能吸引年轻人看春晚的兴趣。

    春晚不能光讲艺术,还牵扯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这不是咱们操心的事儿。”慕姗姗淡然道,“那首《一封家书》获得了音乐人的好评,还说这是城市民谣,应该很快就有人找你谈版权了。”

    “年前不来谈,非要等唱红了才来谈,这些人还真是,先耗着他们吧。”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那个小品怎么样,报纸上怎么说?”

    “还行吧,就提了两句,没过多评论。”慕姗姗翻了翻报纸,没找到相关的文章。

    春晚上那么多节目,不可能每个节目都受到报社的重视,有些节目需要上面定调子,有些节目没什么可说的。

    “没批评就行,估计明天才能看到了。”林子轩放心道。

    这个小品能上春晚就说明问题不大,给《炊事班的故事》通过审查提供了保障,这部电视剧只要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他就有资金进行后续发展了。

    来到家里,林子轩和慕姗姗给父母拜年,陪着说说话。

    过去的一年,林伯清和郑秀莲觉得满足,儿子开了公司,女儿上了大学,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知足常乐。

    两人不能在家里呆太久,吃过中午饭就离开了。

    现在和刚毕业那会不同,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再那么的简单,而是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人情往来,交际应酬,过年这几天是聚会最频繁的时候。

    仅仅是半天的时间,林子轩的呼机就响了好几次,应该都是饭局。

    自从开了公司,他买了台呼机,方便别人联系。

    这关系到公司的形象,一家公司的老板不要求有大哥大电话,至少要有台呼机,这是标配,否则人家会看轻你公司的实力。

    “过年这几天的饭局能推就推吧,别喝那么多酒,对身体不好。”慕姗姗不满道。

    “那你可要给我打掩护,家里的电话你来接,碰到那些个不着四六的家伙就回绝他们,不用给我留面子。”林子轩提议道。

    “那我不是成恶人了,你就不怕被人说成妻管严啊。”慕姗姗无语道。

    “你看着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妻管严是流行趋势,我只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林子轩调侃道,“再说了,以后什么事都能推到你身上,我不愿意做的事就说你不让做,多好的借口。”

    “你就得意吧,我也这么做,把坏事都推到你身上。”慕姗姗不忿道。

    说做就做,他们回到家里,弄了些零食,依偎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随意的闲聊着。

    期间,慕姗姗接了几通电话,对于不重要的电话她用不同的理由给回绝了,那些熟人的电话还是要答应下来。

    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时光。(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四章 相识于微时

    过年期间难免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拜年,林子轩的朋友大多在京城,不过也有外地的,比如巴影厂的导演米佳山。

    当初米佳山从巴蜀跑到京城找林子轩拍摄《顽主》,为此还和巴影厂签了一份责任合同。

    结果《顽主》的盈利没有达到预期,他被扣了两年工资,两年之内不能拍电影。

    后来听说因为《顽主》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获了奖,巴影厂补发了米佳山的工资,这让林子轩觉得好受一点。

    在拍摄《顽主》的那段日子,林子轩还在广播电台上班,空闲的很,没事就去剧组耍耍。

    他和米佳山、葛尤、张国粒等人就是这么混熟的,米佳山为人实在,够意思,值得结交。

    “米哥,过年好啊。”林子轩寒暄道。

    “小林,你也过年好,我听国粒说你们办了家影视公司,这是准备大干一场啊,以后发家了记得找我拍戏。”米佳山玩笑道。

    “小打小闹,才刚开张,米哥要来我肯定欢迎。”林子轩谦虚道。

    “说笑呢,你们在京城就是好,那里的影视人才多,不缺导演,我还是在巴影厂呆着吧,在这儿住着习惯了。”米佳山回应道。

    这倒是实情,京城是华国的影视中心,聚集着大批的影视人才,还有各类艺术院校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新鲜血液,的确是不缺人手。

    京城有不少电影厂和电视剧制作单位,有戏拍,有很多的机会。

    这正是各地的演员都想来京城发展的原因,能融入京城演艺圈,就有成名的希望。

    “米哥,你谦虚了不是,你的本事我还不清楚么,我们正准备拍一部和《顽主》类似的片子,还要你来指导呢。”林子轩称赞道。

    他说的是好梦公司准备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片子和《顽主》的题材类似。

    说的是四个年轻人,都是自由职业者,整天无所事事。

    有天他们突发奇想,准备开办一个“好梦一日游”的业务,承诺帮助人们过上梦想中的生活,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顾客找上门来,想实现他们的梦想。

    有大款想过穷日子,有普通人想成为将军,有大明星想做回平常人……

    似乎每个人都不满足于现状,都想尝试过上另一种生活。

    这就是林子轩打算拍摄的喜剧电影,叫做《甲方乙方》。

    这个套路和《顽主》是一样的,不过《顽主》偏向于写实和讽刺,《甲方乙方》更讲究调侃和荒诞,更为喜剧化,在讽刺的力度上削弱不少。

    这是担心审查的问题,林子轩不希望好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出现意外。

    《顽主》当时的票房成绩不错,说明年轻观众喜欢看这类型的电影,这给了他们信心,相信《甲方乙方》也应该能够赚到钱。

    “我就不参与了,手头还有个片子要拍呢。”米佳山婉拒道,“对了,你们准备和京城哪家电影厂合作?”

    米佳山这么问很正常。

    作为一家小型的影视公司,只能策划和制作电影,不能出品和发行电影。

    这些权利掌握在国有电影制片厂的手里,一部电影要有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厂标才能获得在影院放映和在市场上流通的资质。

    厂标就是电影开头的那个标志,某某电影制片厂。

    这个厂标可以花钱买,也可以和国有电影制片厂合作得到,前提是你的电影能通过审查。

    在这个时期,民营影视公司想要发展只有和国有电影制片厂合作。

    “米哥怎么问起这个了?”林子轩好奇道。

    “我有个朋友,今年要调往京城电影制片厂当副厂长,你们要是和京影厂合作的话可以去找他。”米佳山解释道,“他叫韩三评,原来是巴影厂的副厂长,国粒和他熟悉,他刚到京影厂,需要一部好片子站稳脚跟。”

    韩三评是巴蜀人,大学毕业进入巴影厂,从照明工做起,做过场记和副导演,后来成为巴影厂的副厂长,分管电影创作和音像方面。

    米佳山和韩三评的关系很好。

    他们不仅都在巴影厂工作,在1983年,两人一起到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

    这个导演系进修班适合有一定电影工作经验的人员,其实就是个短期培训班。

    两人算是同事和同学,还合作拍摄过几部电影,关系不同一般。

    韩三评能从一个照明工成为巴影厂的副厂长,说明这人的能力很强,可他还能调到京城来,成为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很硬。

    外地干部想要调到京城很难,京城电影制片厂是华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能调到这个单位当副厂长更难。

    林子轩挂了和米佳山的电话,给张国粒打了过去,问了问这件事。

    “韩厂长,我熟悉啊,以前给他做过副导演,他应该快来京城了。”张国粒回答道。

    张国粒以前在巴影厂的时候,和米佳山、韩三评都很熟。

    三人没事就一起到茶馆喝茶闲聊,那时候他们还是无名之辈,一个小演员,一个美工,一个副导演,一起谈电影,聊人生。

    后来,米佳山和韩三评去电影学院进修,说好了回来大家一起拍戏。

    也的确如此,随后他们拍了几部电影,张国粒既是演员,也是副导演。

    张国粒小有名气,米佳山从美工变成了导演,韩三评走上了仕途,成为巴影厂的副厂长。

    到了现在,张国粒在京城闯出了名堂,米佳山成了知名导演,韩三评调到了京城。

    “米哥说他调任京影厂的副厂长了,咱们正要和京影厂合作拍部电影,有空认识一下呗。”林子轩说明道。

    其实,林子轩在京影厂有门路,拍《大撒把》的时候认识了几个领导,有了上次的合作,这次的问题不大。

    不过多认识个人没坏处,听米佳山的意思,韩三评也需要尽快开展工作。

    “小事情,等他到京城的时候咱们聚一聚,三评这人挺有意思。”张国粒应允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五章 就等着这一天了

    过年期间,华国电视台在非黄金档播出了一部来自韩国的电视剧,叫做《嫉妒》。

    这是华国从韩国引进的第一部电视剧。

    林子轩偶然看到,觉得挺意外,他向华国电视台里的熟人打听了一下。

    这部叫做《嫉妒》的电视剧是华国和韩国在1992年建交后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在韩国播出的时候创造了收视率纪录,这才被引进到华国来。

    正如华国的《渴望》被输送到其他国家一样,在韩国,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剧集。

    林子轩问了一下收视率,华国电视台的人苦笑不已。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原本对这部剧抱有不小的期望,毕竟《嫉妒》在韩国确实很受欢迎,这又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任务。

    台里虽然没有放到黄金档播出,却也非常重视,结果《嫉妒》在华国播出后却反响平平。

    这部剧看名字就知道是讲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青春剧集,男女双方因为顾虑和误会而波折不断,最终误会消除,两人走到了一起。

    华国电视台做过一个抽样调查,想知道反响不好的原因。

    上了年纪的人对这种剧集不感兴趣,年轻人觉得拍的一般,还没有《过把瘾》好看,剧中的人物有些做作,不够真实。

    这就是这个时代华国人对于韩剧的态度。

    这时候华国人看电视剧更多的是看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而不是华丽的造型和俊男美女。

    当然,也可能是华国观众还不习惯看这类偶像剧,国内的电视剧一般都比较朴素。

    林子轩找了个晚上,特意看了这部韩剧,感受一下韩流的冲击。

    “怎么看起这个了,感觉拍的不怎么样啊,演员演的有点浮,不扎实。”慕姗姗奇怪道。

    “看看人家怎么拍的,现在可能不流行,以后就难说了。”林子轩解释道,“咱们做影视的也要关注其他国家的流行趋势,再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讲究浪漫,这类言情剧今后说不定会有市场。”

    “可这也太不真实了吧,难道韩国男女之间谈恋爱都这样?”慕姗姗疑问道,“我也看过言情小说,你别想糊弄我。”

    “就因为不真实才能满足年轻观众对于美好爱情的幻想,加上男演员英俊,女演员漂亮,这叫做偶像剧,看点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明星的那张脸,那些追星族不就是这么来的。”林子轩举例道,“要是歌星们都特别丑,还会有人追星么?”

    此时华国还没有偶像剧的概念,《过把瘾》算是华国的第一部言情剧。

    “你这么一说还挺可怕的,不过我可不想看那样的电视剧。”慕姗姗摇头道。

    “你没发现么?以前谈对象看重的是性格温柔善良,现在谈对象看重的是容貌和身材。”林子轩打趣道,“所以说,以后会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那你呢?当初咱俩谈对象的时候你看重我什么?”慕姗姗笑眯眯的问道。

    “像你这种集美貌智慧温柔大方等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女人就没有什么侧重点,什么都好,只能说是我的幸运。”林子轩赞美道。

    “你少说了一样吧,我算明白你今儿为什么要看这部剧了,这是在提醒我呢,我才反应过来。”慕姗姗不高兴道。

    “提醒什么了?”林子轩不解道。

    “这部剧的名字叫什么?”慕姗姗提示道。

    “叫《嫉妒》啊!”林子轩话一出口,就醒悟过来,赶忙补救道,“你想太多了,这纯属意外,咱们还是别看了,这剧没意思,看了前面就能猜到后面的情节了。”

    林子轩起身关掉了电视机,不由得在心里感叹,以后看电视剧要谨慎啊。

    他算是明白这部电视剧在华国火不起来的原因了,名字起错了,容易引起家庭纠纷。

    长夜漫漫,他们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打发时间。

    年假过后,好梦公司开门营业。

    冯晓刚继续拍摄《炊事班的故事》,估计一个月左右就能制作完成。

    空政中心传来好消息,春晚的小品获得了部队高层的认可,觉得这种表演形式新颖活泼,展现了新时代部队的新风貌。

    部队不能光有严肃的一面,还要亲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没有意外的话《炊事班的故事》能够在华国电视台播出了。

    像这种电视剧一旦通过审查,空政中心使用行政力量推广开来,在全国各地的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