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访谈》每一期的节目时长为一个小时,他们录了一天的时间。
由于是第一次做这类节目,节目组没什么经验,中间休息了好几次做临时调整,他们想拍摄更多的素材,后期制作的时候就能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他们录节目也不容易,这倒腾的太费劲了。”冯晓刚感慨道。
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他一点都不紧张,甚至还有点表演的**。
“冯哥,就凭你这种放松的状态,做演员估计比做导演更有前途。”林子轩夸赞道。
“我也有过这想法,可惜老天爷没赏咱这碗饭吃,谁愿意找咱拍戏啊。”冯晓刚说笑道,“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干导演吧,到时候也能在自己执导的片子里露露脸,过过戏瘾。”
“我找你拍戏。”旁边的姜闻接茬道,“我在剧本里加了一个老师的角色,觉得你很合适,要么葛尤也行,不过葛尤肯定没时间。”
“我和葛尤?合着你就觉得我们这模样的才行,这不会是个大反派吧?”冯晓刚警惕道。
“怎么会?就是一很有特点的老师,要不回头我拿剧本给你看看。”姜闻保证道,“我也给小林弄了个角色,是个四九城里很有地位和派头的混混。”
“你找我们演到底是为了角色啊,还是为了省钱,我们的片酬可不低。”冯晓刚怀疑道。
“姜哥对钱就没有概念,应该是角色需要。”林子轩帮衬了一句。
“那我就放心了,我还没演过电影呢,这一回也算是进入电影圈了。”冯晓刚高兴道。
就这样,三人在录制节目的间隙谈好了下一次的合作。(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顿饭
录完节目,林子轩和慕姗姗请姜闻和冯晓刚到家里吃饭。
虽说这是早就约好的事情,而且能上华国电视台的节目没有谁真的会拒绝,不过这同样是一份人情,人来了就是给面子。
这时候,能请到家里吃饭的都是真正的好朋友。
冯晓刚和葛尤这种不用说,林子轩和慕姗姗结婚都是请他们去迎亲,这关系铁着呢。
他们以前和姜闻不熟,毕竟混的不是一个圈子,这大半年算是熟悉了,以后还会有往来,不是说拍完《京城人在纽约》就散了。
交情嘛,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出了华国电视台,四人坐上车,林子轩开车,先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这个菜市场不大,还没到下班的时间,人不多,清静,原本是让姜闻和冯晓刚在车里等着,这两人还是下了车。
四人走在菜市场里,没有引起围观。
慕姗姗有大半年没在电视上露面,渐渐消失在观众的记忆里。
她在美国这半年同样有了一些改变,不仅气质上更为成熟自信,还学会了穿衣打扮。
林子轩和冯晓刚就是标准的路人,姜闻算是最有名气的,可卖菜的大妈不怎么看电影,她们最喜欢的还是电视剧。
慕姗姗负责买菜,林子轩在后面拎着,陪着另外两人闲聊。
“这菜价涨的太厉害了,咱们刚出国那会只有这一半的价。”冯晓刚感叹道。
“现在什么都涨,都市场经济了,随行就市,以后估计还要涨。”林子轩预测道。
“听说明年要调整工资了,也该涨工资了,要不然肉都吃不起了。”冯晓刚抱怨道。
这话略微夸张,不过很能说明问题。
从9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要搞活经济,国家实行了价格浮动的政策,物价根据市场需求可以自行调整,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国家统一定价。
这么做能够极大的丰富百姓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
比如猪肉价格,从去年的两块五一斤涨到了三块二,就这样到了过年肯定还要涨。
物价上涨,工资还是老样子,这就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国家已经提出了明年要涨工资,而且据说涨幅很大,有各种传言,有人说要涨一倍,还有人说要调整原来的工资等级划分。
华国现在的工资是按照工龄来算,分成各个等级,工龄越长等级越高,工资也就越多。
在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可以加一级工资,提升为领导了也能加一级工资,每升一级就会增加五块钱的工资。
工资到底怎么涨,上面还没有具体的文件下来,大家是各自猜测,不过总算是有个盼头。
演艺圈的人倒不一定依靠工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是片酬和拍广告,但华国大部分百姓都指望着每月的工资过日子,工资的调整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回到家里,慕姗姗在厨房忙碌,林子轩帮着收拾鱼肉,清洗蔬菜。
弄好之后,他到客厅招呼姜闻和冯晓刚,三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姜闻似乎是真的想通了,这些天都在认真的修改剧本,收敛了锋芒。
这是他第一次做导演,他以前拍过不少戏,和很多导演都有联系,他向这些导演咨询,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就是按照规矩来,否则得不偿失。
“这就对了,干咱们这一行就像小林说的,叫做带着枷锁跳舞。”冯晓刚深以为然道,“你要是拍电影就是给自个看,自娱自乐,那无所谓,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过你拍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那就要守着规矩,想方设法的在规矩允许的情况下把舞跳的精彩,这才能显出本事来。”
“你就没想着打破规矩么?”姜闻不甘心的说道。
“我想啊,我怎么不想,我还想像老美那样来个电影分级呢,那样想拍什么电影都行,但那现实么?”冯晓刚反问道。
“不试试怎么知道,我觉得总要有人试一试,张亿谋拍《活着》,京影厂的导演田状状正在拍一部片子,我前几天看了剧本,写的真好。”姜闻夸赞道。
“大家都在试,小林写了《顽主》被人骂,写了《活着》接着被骂,这不就是尝试么?”冯晓刚举例道,“可尝试也要有个限度,讲究方式方法,你想试试自己能蹦多高,结果蹦出地球了,在太空中被憋死了,值得么?”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两人争吵,觉得很有意思。
这两人属于两种类型,姜闻是想要一步到位的那种,性子急。
冯晓刚就沉稳的多,他同样有想法,不过他会慢慢的尝试,争取不触碰底线,想在自由创作和规矩之间寻找平衡。
在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他就有过不少大胆的尝试。
林子轩很少参与他们的争论,这两种想法都没问题,重点不是说,而是做。
不仅要做,还要能做好,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是真的有本事。
相比较而言,和冯晓刚合作会轻松一些,两人都知道那些能碰,那些不能碰,这就很好沟通,姜闻太有想法,太固执,会比较难交流。
饭菜做好,端上桌子。
他们停止争论,开始吃饭,四人说说笑笑,聊一些闲话,除了姜闻和冯晓刚时不时地拿话互相挤兑外,这顿晚饭吃的还算愉快。
饭后林子轩把两人送回家,回来的时候慕姗姗已经收拾好了,正靠在沙发上闭目休息。
录制了一天节目,肯定很辛苦,还好效果不错,大家都很配合。
这是《文化访谈》的第一期节目,能不能打响知名度就看这一回了,慕姗姗的压力不小。
“回来啦,他们俩没事吧,这俩人就不能碰一块,和在纽约一样,还是一个劲的吵,谁也说服不了谁。”听到外边的声响,慕姗姗睁开眼,招呼道。
“没事,就是耍嘴皮子呢。”林子轩回应道。
林子轩来到慕姗姗身后,把手放到她的肩头,不轻不重的揉捏着,慕姗姗顿时觉得浑身舒坦,不由得发出低低的呻吟声。(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老同志
十一月中旬,林子轩的任命文件下来了,他现在是艺术中心制作部门的副主任了。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有行政部门、制作部门和后勤部门,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职位一个不缺。
这就是国有单位,干不干事先不说,领导班子一定要齐备。
艺术中心的制作部门最为重要,总共有七十多人,下面细分为各个小组,有导演组、创作组、幕后组等等。
在一般的单位,副职都是虚职,没有实权,就是为正职跑跑腿,背背黑锅什么的。
单位一旦出了事,出来承担责任的基本上都是副职。
然而,在艺术中心,由于情况特殊,加上李虹的力挺,林子轩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他负责中心电视剧的制作,能够决定拍摄什么样的电视剧。
这一年快要过去了,正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
林子轩较为忙碌,他要总结这一年拍摄电视剧的得失,还要安排明年要拍摄的剧集。
根据财务那边的数据,艺术中心今年的盈利不错,拍摄的几部电视剧都卖了出去,税后有接近500万的收入,加上国家每年的拨款,明年能拿出600万的拍摄资金。
李虹认为下一年至少要拍摄200集以上的剧集,要有两部长篇电视剧。
长篇电视剧更受观众的欢迎,也是拿奖的主力。
林子轩不怎么赞成这种单纯追求数量的制片方式,电视剧还是属于艺术创作,应该以质量为主,慢一点不要紧,要精益求精。
不过他也清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都要追求经济效益,这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会是个难题,否则将会出现一批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集。
林子轩摇了摇头,暂时不去想这个问题,其他制作单位他管不着,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弄好就行了,艺术中心已经定下的有两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自从《女人不是月亮》播出后,带动了农村题材剧集的热播,恐怕明年这类电视剧就会扎堆出现,屏幕上到处是农村的家长里短。
还有他答应了张国粒的古装剧,先投资150万拍摄30集试试看。
在这个年代,华国电视剧的制作费用一般是2万到3万一集,像是《京城人在纽约》这种高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只是特例。
古装电视剧由于外景、服装和道具的关系,花销会更大一些,5万一集应该足够了。
如果第一部受到欢迎,可以和《我爱我家》一样打造成一个系列剧集。
除此之外,还要拍摄几部短篇电视剧,林子轩打算拍摄《过把瘾》。
陈晓艺有次和他提过,问他有没有适合江姗的角色。
在戏剧学院的三朵金花中,陈晓艺出名最早,还没毕业就尝到了走红的滋味,徐繁凭借着《大撒把》这部电影成功进入了电影圈,获得好评。
只有江姗还处在半红不红的状态,她需要一个能够让观众记住的角色。
《过把瘾》的剧情其实挺简单,就是一对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
两人从相识、相爱、相斥、相离、相信,以至到最后再次相聚,这当中充满了沟沟坎坎、恩恩怨怨、磕磕绊绊,和现实中的男女差不多。
正因为真实,才能引起共鸣。
林子轩把这些计划和安排整理出来,然后向制片部的主任张建功汇报工作,这是正常的流程,他不能直接向李虹汇报,那就属于越级了。
当然,他可以私下和李虹说,不过该走的流程一定要走,否则就有架空领导的嫌疑。
在单位做事就是这样,要注意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张建功原本在市委宣传部门工作,熟悉国家政策,他认为电视剧和电影同样起到宣传的作用,和广播报纸没什么区别。
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要具有教育意义。
这么说很有道理,以电影为例,都说好莱坞是个自由开放的地方,可以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但那些真正的美国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美国人拯救世界。
在影片中,美**队大多是正面形象,英勇无敌,不畏牺牲。
这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宣传,所以说,影视剧除了艺术和商业的属性外,还有宣传的作用。
来到艺术中心,张建功没有一来就瞎指挥,而是一直在观察,了解情况,做摸底的工作。
他发现制作部门的人都很年轻,很少有超过四十岁的,有种朝气蓬勃的力量,其中的核心人物林子轩不到二十六岁,参加工作只有两年半的时间。
张建功刚知道林子轩是李虹女婿的时候以为李虹是任人唯亲,把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交给一个小年轻,这不是胡闹么?
那时候林子轩还在美国,不知道自己被惦记上了。
张建功后来了解了林子轩情况,虽然认可了林子轩的能力,但还是觉得年轻人容易冲动,做事情不多加考虑,需要有人来把把关。
他在办公室听了林子轩的汇报,没有提明年的计划,反而说起了另一件事。
“我看了《海马歌舞厅》那个本子,内容有些消极负面,播出的时候怕是影响不好,我写了几条建议,你们参考一下。”张建功沉稳道。
这个林子轩倒是知道,《海马歌舞厅》,看名字就知道是发生在歌舞厅的事儿。
这时候的歌舞厅都比较混乱,会发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这个故事又是走的《编辑部的故事》的路子,批判现实,讽刺时事。
年轻人容易接受,老年人看着可能就有点乱七八糟了。
当初《编辑部的故事》差一点被禁播,这次更要注意才行,不是每一次都能让国家领导人出面解决。
“那行,我转告他们一声,让他们在后期制作的时候修改好,争取通过审查,别出问题。”林子轩接过张建功递来的修改意见,认真说道。
张建功点点头,对林子轩的态度表示认可。
林子轩离开,这是他和老同志之间的第一次磨合,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七章 醉后吐真言
没过多久,姜闻请林子轩和慕姗姗吃饭,就在友谊宾馆。
这算是朋友之间的人情往来,在座的还有一位,正是华国的一线女演员刘晓青。
姜闻事先在电话里提过这件事,林子轩和慕姗姗倒是不惊讶,报纸杂志上早就有两人相恋的传闻,只是一直没有后续,传闻也就淡了。
演艺圈里的男女感情丰富,诱惑太多,容易因戏生情。
这两人就是在拍戏的时候好上了,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倒是很少有人提起了。
刘晓青是巴蜀人,巴蜀音乐学院毕业,75年开始拍电影,进入电影圈,随后多次获得各种电影奖项,风光无限。
在华国,也只有巩莉才能和她齐名。
区别在于,由于张亿谋的原因,巩莉在国际影坛上更有影响力,刘晓青则是红遍华人圈。
而且,刘晓青很有经商头脑,她在90年就下海经商,倒腾各种生意。
后来还成立了不少公司,比如化妆品公司,广告公司,影视文化公司等等,在这个年代,她是媒体追逐的焦点,是真正的风云人物。
这次见面,她给慕姗姗带来一套化妆品作为礼物,是从香江那边倒过来的。
吃饭的时候,刘晓青性格开朗,善于活跃气氛。
姜闻在她面前略显沉默,没有了和冯晓刚争吵的锐气,反而难得的有点小腼腆。
“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