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国内的政策放开了,民间资本进入影视圈,演员片酬啊,广告费都得涨,这可是个好机会。”林子轩分析道,“等咱们这剧播出,你们几位肯定红遍大江南北,还是回国发展的好。”
林子轩说这话在座的众人都不觉得托大。
无论是《渴望》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那么这部大投资的《京城人在纽约》在影响力上应该不会比前两部差。
说让主演们红遍大江南北并不夸张,林子轩的名字就是一种保障,就连姜闻都没有反驳。
以姜闻华国一线男演员的身份,并不需要林子轩来捧,不过若是以知名度来讲,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姜闻还是比不上葛尤被人熟识。
在这个年代,电影观众的数量没办法和电视观众相比。
电视剧演员不管怎么着,都能在老百姓眼前混个脸熟,看着亲切,电影演员的地位高一点,给老百姓的感觉距离比较远。
“行,到时候还要林总多帮衬。”王箕爽快道。
“王姐又拿我开涮呢,我这个林总过几天就要卸任了。”林子轩郁闷道,“人家当总裁舒舒服服,我就是个跑腿的命。”
“你这事做的挺好,我在美国这几年也没想过把国内的电视节目引进来,就是想到了也不敢做,以美国华语电视台的规模,风险太大了。”王箕感慨道,“能想到,还能做成,就不简单。”
“那是凑巧赶上了,侥幸成了。”林子轩谦虚道。
几天后,严晓颦也离开了。
她是因为丈夫在美国留学,才过来陪读,现在丈夫有了工作,她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华语电视台做主持人,生活上还算可以。
严晓颦在剧组里相当低调,演戏也很正统,演出来给人的感觉很淡,没有爆发力和激情。
姜闻刚开始小看了严晓颦,担心以他的状态会不会导致表演失衡,作为演对手戏的演员,如果一方的气场很强大,另一方接不下来,画面就会很难看。
然而,他低估了严晓颦的抗压能力,这是一位遇强则强的演员。
不仅发挥稳定,还能跟上姜闻的节奏,表演的很有自己的特色,虽然清谈,却很有味道。
《京城人在纽约》的最后一场戏他们又回到了地下室,在纽约破产的王起明到机场接待一位从国内来美国淘金的好哥们。
他把这哥们领到一间地下室,塞了500美金就不管了。
冯晓刚自告奋勇的来演这个角色,而且表演的非常自然和投入,他看着姜闻离开的背影,开始翻着花样的破口大骂。
“我终于能痛痛快快的骂姜闻一顿了,虽然是在电视剧里,心里也觉得痛快。”冯晓刚私下里和林子轩这么说道。
这就是他要演这个角色的原因。
在拍摄的过程中,姜闻没少给冯晓刚找麻烦,冯晓刚什么脾气啊,早就憋着一口气呢,只是为了能顺利的拍完,一直没有发泄出来。
这一下子,骂的痛快了,浑身舒坦了,晚上也能睡个好觉了。
至此,这部电视剧就算是拍摄完成了。
由于最后大家勤俭节约,废寝忘食的赶进度,除了回国的路费,拍摄资金还有一点结余。
林子轩觉得剧组成员太辛苦,应该放松一下,到处玩玩,好不容易来趟美国,不能光在纽约呆着,其他地方也要逛逛。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
有人说要去拉斯维加斯,见识下赌城,这是喜欢玩的;有人说去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参观下白宫,这是对政治感兴趣的;有人说去洛杉矶的好莱坞,见识下美国的电影基地,这是喜好电影的。
赌城就算了,那里他们消费不起,容易出事,别自找麻烦。
剧组分成两拨人,一拨开车去华盛顿看白宫,一拨去洛杉矶的好莱坞。
林子轩和姜闻等人去了洛杉矶,也是为了和王箕告别,他们像个游客一样的走在日落大道上,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他们。
姜闻在欧洲影坛有点名声,不过美国观众不怎么关注华国的电影,现在的华国,能够和奥斯卡沾边的也就是张亿谋的电影。
“咱们的电影什么时候能进入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啊?”冯晓刚感叹道。
“我觉得不会太远。”姜闻很有信心道。
林子轩和慕姗姗走在后面,听到这两人的谈话,他笑了笑,什么都没说,冯晓刚是个电视剧导演,姜闻还没有执导过电影,说这些都为时尚早。
他和慕姗姗牵着手,望着日落大道尽头的落日余晖,会心一笑。
经过半年的美国生活,他们终于要回家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一章 家长里短
初秋时分,京城国际机场。
当林子轩一行人从机场通道内走出来的时候,李虹正在接机大厅里等着。
作为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领导,李虹来迎接剧组成员是表示重视,这部电视剧在海外全程拍摄,对华国的电视行业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创举。
同时,她也是来迎接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毕竟和女儿有半年没见了,很是挂念。
李虹当场宣布剧组成员放假两天,回家好好和家人团聚。
林子轩坐在车子里,看着熟悉的京城,内心里有点小波动,这不像是在纽约,每天都处在紧张和担心的状态,出了事只能自己解决。
心里的一根弦绷得紧紧的,就没有松弛下来过。
现在他总算是踏实下来,不用再担心什么了,就算有再大的难题,也有人帮着一起面对,而不是孤军奋战,这种感觉很不错。
林子轩和李虹大概说了一下剧组的情况,详细的事情以后再谈。
前面回来的一拨剧组成员已经把事情说的差不多了,包括在生活和拍摄中遇到的难题,资金的状况,拍摄的进度等等。
李虹看了先前带回来的带子,以她专业的眼光判断,这部剧拍摄的质量很高,演员的表演到位,只要后期制作不出现偏差,就是一部经典之作。
即便达不到《渴望》的高度,也不会相差太远,至少能引起轰动。
林子轩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拍摄出了高质量的电视剧,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制片人。
这部电视剧版权虽然属于华国电视台,但整个制作团队是艺术中心的,有了这次远赴海外拍摄的经历,这批人一定会成为艺术中心的中流砥柱。
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的锻炼人。
再说,林子轩把国内的电视节目卖到了北美地区,在美国华人中建立了宣传阵地,这件事让上级领导非常满意。
尤其是外宣部门,还给李虹打电话询问过林子轩的情况。
如果不是林子轩拒绝了继续留在美国创建华语电视台,上面或许已经把他的档案调走了。
林子轩还不清楚国内的这些纷扰,他和慕姗姗回到了家里。
郑秀莲知道儿子这两天回国,就过来帮着收拾了一下,晒晒被子,买了日常用品和米面油盐,省得两人回来还要忙活。
他们打开门,放下行李,坐在沙发上,望着熟悉的房间,一身的疲惫,彻底的放松下来。
第二天,俩人带着礼物先去了林子轩家。
半年时间,家里还是老样子,郑秀莲做了一桌子菜。
林晓玲热切的盼望着哥哥回来,为了上学的事晓玲同学没少受到父母的唠叨,她急切的需要找一个靠山,这样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林子轩为妹妹辩解几句,保证会监督她的学习,下次一定能考上。
一家人吃着饭,聊着生活琐事。
半年不见,有太多的事情可说,家长里短,平平淡淡,日子就是这么过的,不新鲜,却让人觉得心里舒坦,这就是家的感觉。
晚上照例是去慕姗姗家,慕致远高升了,从副司长升为正司长,这是一步飞跃。
华国目前正在提倡任用有能力、思想开放、能开拓新局面的年轻干部,慕致远刚好赶上了这趟快车道,否则还不知道要熬上多少年。
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慕致远平时稳重,在外边不会表露出来,但心里着实高兴,在家里就不需要太过遮掩,晚上和林子轩喝了不少,略带微醺。
他念起了八十年代的诗歌,激情澎湃。
他们这代人满怀理想,却失去了很多机会,能够抓住机会的人都能有一番作为。
李虹和林子轩说起了艺术中心的事,这半年来,艺术中心发展很快,已经有一百多人,能够同时拍摄三部电视剧,不过还是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单位就是这样,人一多,事情就杂,还牵扯到各种人事关系。
李虹总揽大局,下面需要一位主管电视剧制作的主任,全权负责电视剧的制作,这样她就能专注于行政工作,而不需要还要管着电视剧这块了。
艺术中心属于国家单位,这个主任算是国家干部了,和国有企业里的厂长类似。
“这需要一位老同志坐镇吧,我还太年轻。”林子轩疑惑道。
他知道自个的事,年龄是个迈不过去的坎。
国家提倡任用年轻干部,那是指四十岁以上的年轻干部,而不是二十岁以上的年轻干部。
“没让你做主任,是副主任。”李虹纠正道,“上级部门安排进来几位老同志,负责中心文艺创作的指导工作,我和他们聊过,都很开明,他们就是指导和监督,具体的工作还是要你来做。”
这么一说林子轩就明白了。
在这个年代,一个单位不能没有老同志,这些老同志起到为组织把关的作用,不能让一帮小年轻一直往前冲,还要讲究道路的正确。
这些老同志思想过硬,敢于承担责任,同时观念比较落后,怎么说呢,有利有弊。
林子轩觉得这是好事,提了副主任,工资待遇都会有所提升。
“那行吧,我这边肯定配合老同志的工作,不过明年可能要忙些,我还要和姜闻弄一部电影。”林子轩保证道。
“你自己安排时间,别耽误工作就行。”李虹不强求道。
自从接到张亿谋的电话,李虹就知道林子轩在电视行业恐怕不会呆太久了,电影圈比电视圈的舞台更大,也更能吸引有才华的人。
只是电影圈不是那么好混的,在没有成功之前,艺术中心是一条不错的退路。
她不会阻止林子轩进入电影圈,还会给他留下一条退路,这是较为稳妥的做法,没办法,谁让这是她的女婿呢。
休息了一天,林子轩就去找张亿谋。
这倒不是说他对《活着》这部电影有多深的感情,急着和张亿谋讨论剧情,而是他要尽快签合同,拿到那三万块钱。
他和慕姗姗现在是不折不扣的穷人,只有钱到手了,心里才能真正的踏实。(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二章 改编(求订阅月票)
京城顺义区,机场附近有一片别墅群,张亿谋把工作地点就设在这里,这和林子轩在友谊宾馆租房间一样,都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电影不同于电视剧,前期筹备要复杂的多,张亿谋有自己的工作团队。
不过《活着》这部电影和他以往拍摄的电影不同,这是一部转型之作。
他要放弃以往那种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段,回归传统的拍摄手法,这就需要在团队里加入新的合作伙伴,重新磨合。
目前剧本还在修改之中,他在全国各地取景,以北方为主。
林子轩昨天打电话的时候,张亿谋刚从鲁省的一个偏远小村庄回来,对那里的环境很满意,说是没有遭到破坏,古香古色,很有味道。
他找了不少地方,都亲自去看过,拍摄了不少素材,经过对比才会决定最终的外景地。
顺义算是京郊了,林子轩坐车过来需要四十分钟左右。
他好容易找到地方,是一栋独立的别墅,里面的人都挺忙碌,张亿谋的创作团队很完备,这才是一部大制作应该有的景象。
他自报家门,被剧组的人员领了进去。
在一个房间里,张亿谋正在和人商量着什么,听到介绍,才抬头看了看林子轩。
这位华国的大导演四十多岁,面相看起来比较严肃,以往林子轩只在杂志上看到过,电话里交流的时候也是有事说事,没谈什么交情。
“小林,你过来看看这儿像不像?”张亿谋很自然的招呼道。
他们正在看桌子上的照片,这是一座小村庄的外景和村子里的建筑,照片上被标注了编号,有上百张之多,每一张的拍摄角度都不同。
照片中的村落青砖铺地,两边是高大的青砖房子,都是至少上百年的老建筑。
这就是鲁省的古商城周村。
“挺好的,有点那时候的意思,要是再破败点就更好了。”林子轩评价道。
“这个倒是。”张亿谋思考道。
他考虑问题还是从美学的角度,认为能找到这么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不容易,拍摄出来一定会很有美感,但在几十年前的战争时期,村子不会这么完善和整洁。
“先把这个记下来,拍的时候注意布置一下。”张亿谋叮嘱道。
在他旁边的是副导演和摄影师等人,商量着拍摄时注意的各种细节。
林子轩虽然有拍摄电视剧的经验,却没有参与过大投资的电影,这次算是开了眼界。
张亿谋叫来剧组里负责改编剧本的人员和林子轩见面,这人以前是一位作家,这次负责剧本的创作,像这种文学性很强的小说改编的难度很大。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改编成电影必定会进行删减。
一般来说,逻辑越严密的小说越难进行改编。
像是《顽主》,就是几个段子凑合在一块,这种小说最容易改编,去掉其中一两个段子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活着》就是一部内容相对严谨的小说,改编的不好,就会失去原作的味道。
三人来到另一个房间,这是张亿谋的工作室,办公桌上有不少草图,旁边还有一摞文学杂志,看起来张亿谋经常翻阅。
“小林,你的这篇小说太沉重了,我想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讽刺的内容,像是西方的黑色幽默那种类型,让片子稍微显得荒诞,这样观众更容易接受。”张亿谋表达着他的想法,“我不想拍一个单纯悲剧的片子,而是想让这个片子更有意思。”
“这么做会不会消解掉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林子轩担心道。
“这个肯定会有一点,不会按照你原来的故事来,主要考虑到审查这一块更容易通过。”编剧在一旁解释道,“剧本里会弱化时代造成的悲剧性,转而用荒诞代替,这样就会给人一种轻松和解脱的感觉,而不是一味的悲剧。”
“这样就能通过审查了?”林子轩怀疑道。
“只要改动原本故事里的一些细节,我想问题不大。”张亿谋很有信心的说道。
这毕竟是一笔牵涉到300万美金的投资,张亿谋也不会冒险,他会想方设法的规避风险,保证电影能够正常拍摄,收回投资。
“行吧,只要有利于片子拍摄,我没意见。”林子轩表态道。
“那好,咱们先把合同签了。”沟通完毕,张亿谋点头道。
只要签了这份合同,张亿谋就获得了《活着》的改编权,他想怎么改都可以,事先沟通是为了尊重作者的意见,双方没必要闹得不愉快。
签合同并不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