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国内,除了林晓玲的事情外,还有件事和林子轩密切相关,那就是文坛上一些作家对《活着》这部小说的批判。

    因为这部小说,《百花》杂志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口头批评,却没什么严厉的处罚,也就是说说而已,提醒下次注意。

    这和今年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关,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经济发展,下海经商,对文化这一块的审查放松了不少。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以前过不了审的,带有激情剧情的本子,现在也不那么严格了。

    就好像一夜之间春风解冻一样,这是影视行业政策放开的前兆。

    总局已经在讨论和拟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条例,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私人就可以开影视公司了,虽然拍电影还需要审查,但筹集资金要容易的多。

    当拍电影不再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的时候,这给不少青年导演创造了机会。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找到能欣赏这个故事的投资商,就能拉到资金,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电影,而不必再等着拍电影的指标。

    对于演员来说,筹拍的影视剧多了,就不用担心没有戏演了,有了大笔资金的注入,演员的片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可以预见,整个华国的影视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都有好日子。

    只是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不可能把整个市场一下子放开,而是会循序渐进的进行。

    和上次的《顽主》一样,华国的传统作家对《活着》同样没有好感。

    他们批判《活着》太过悲观和残酷,把所有的悲剧强加到一个普通人身上,从而造成感情上的强烈冲击,这本身就显得做作。

    还有《活着》在对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上过于灰暗,有扭曲历史的嫌疑。

    在这个年代,想要批判《活着》这部小说实在是太容易了,随便都能找到十几条理由。

    不过,这一次,林子轩不再是孤军奋战,华国文坛的先锋派作家站在他这一边。

    先锋派作家虽然在文坛上势力不强,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传统作家注重写实,先锋派作家则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讲求叙述方式和语言上的革新。

    在传统作家看来,先锋派作家就是不好好讲故事,是在故弄玄虚。

    先锋派作家本身就是在反传统,他们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这时候,传出了大导演张亿谋准备把《活着》改编成电影的消息,这让双方的争论更为激烈,说到底两者是文学创作理念之争。

    林子轩并不在国内,对文坛的争论并不清楚,他接到了葛尤的一个电话。

    “小林,我今天和张导谈了,角色定下来了,我来演福贵。”葛尤有点激动的说道,“张导说是你推荐我演的,做哥哥的就不多说了,这回肯定要演好,不能坏了这个角色。”

    “尤哥,我对你有信心,在国内也就你能演这角色。”林子轩真心道。

    “你别蒙我,我怎么听说姜闻也想演呢,被你给拒了。”葛尤疑问道。

    “是冯哥说的吧,姜闻那形象不合适啊,演土匪恶霸还差不多。”林子轩调侃道。

    “那行,我不打算接其他戏了,从现在开始准备,你就瞧好吧。”葛尤下定决心道。

    葛尤还算是电影圈里的新人,只主演过一部文艺片《大撒把》,这次能在张亿谋的电影里做主演,自然非常上心。(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六章 投缘(求订阅和月票)

    挂掉电话,林子轩理解葛尤兴奋的心情。

    能够在张亿谋的电影里演主角绝对是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重大飞跃,张亿谋的片子都是大投资和大制作,是奔着国际大奖去的。

    在这个年代,张亿谋的电影获奖不是新闻,不获奖才是新闻。

    葛尤完全可以凭着这部片子步入华国一线男演员的行列,离开电视圈,进入电影圈。

    不仅如此,他的片酬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拍摄《顽主》的时候,葛尤还是个不出名的龙套演员,片酬只有八百块,经过《编辑部的故事》在全国播出,他一炮而红,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等到了拍摄《大撒把》,他的片酬已经涨到了九千块。

    张亿谋的片子不是那种小成本电影,而是真正的大制作,林子轩虽然还不清楚葛尤的片酬是多么,但作为男主角,至少也要翻个好几倍。

    拍摄这部电影,张亿谋用的是香江的资金,投资是三百万美金。

    他和林子轩谈了改编小说的费用,是三万块钱,回国后林子轩参与《活着》的剧本创作,还有两万块劳务费可拿。

    这就是大制作和小成本的区别。

    张亿谋身边有相熟的编剧,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电影,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导演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小说来,而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有时候可能会改的面目全非,不忠于原著,关键要看导演的想法。

    尤其是像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制片方的约束很小。

    林子轩只负责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不会深入的参与到这部电影的制作之中。

    这笔钱并不是一次付清,等他回国后签了合同,可以拿到前期的三万块,电影拍摄完才能拿到另外的两万块。

    对于林子轩和慕姗姗来说,这算是一笔巨款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两人来美国为了给慕姗姗交学费,基本上掏空了家底,现在有了这笔收入心里踏实的多,他们也算是迈入万元户的队伍了。

    万元户是八十年代对有钱人的称呼,那时候工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一个月,能有一万块存款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在现在的华国已经不稀奇了,南方做生意的人家有上万存款的并不少见。

    葛尤的确是林子轩推荐给张亿谋的。

    由于《活着》这部小说涉及的年代较长,场景众多,拍摄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外景地,张亿谋找了一批人全国各地的跑,然后拍照片回来给他看。

    要是觉得满意,他会实地考察一下,同时和林子轩交流小说中的细节。

    比如主人公生活的镇子有什么特色,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各类营生,百姓的精神面貌等等。

    他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导演,前期的筹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代,华国的导演还没有那么商业化,而是把电影当成一门艺术来做。

    他们都是想着能够获大奖,或者在电影史上留名的人物,不会糊弄事。

    在这个过程中,林子轩提到了葛尤。

    张亿谋有点犹豫,葛尤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让他成名的同时,也局限了他的戏路。

    别人一想到葛尤,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喜剧演员,没人知道他能不能演好正剧。

    林子轩只能给葛尤争取到一个机会,他没办法替张亿谋做主,能不能成还不一定。

    冯晓刚很贼,他和葛尤关系好,听到林子轩和张亿谋的交流就偷偷的打电话给葛尤,让他做好准备,好好琢磨《活着》这部小说。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冯晓刚还拿姜闻来刺激葛尤,你的竞争对手很强大,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以赴。

    葛尤接到电话不敢怠慢,他刚刚结束了《大撒把》的拍摄,也听说林子轩写了一部小说,还被不少人批判,他倒是没放在心上。

    林子轩的小说被骂是很正常的事儿,当初的《顽主》就是如此,也没见林子轩怎么着。

    葛尤觉得林子轩是那种心很大的人,不怎么在乎这种事,这世上的事情太多,要是都在乎那就太累了,计较不过来。

    有时候,心大了,事儿就变小了。

    这是葛尤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是觉得和林子轩投缘的地方。

    他听说了张亿谋要改编《活着》,却没往自个身上想,差距太大,张亿谋电影的男主角怎么着也是那些电影圈的一线演员,他还够不着。

    直到他接到冯晓刚的电话,才觉得有点沉重。

    不是惊喜,而是真的有点沉重,林子轩推荐他这是哥俩的情分,他要是连面试都过不了那就连林子轩的面子都丢了。

    尤其是冯晓刚还在一旁鼓捣,说什么姜闻哭着喊着要来演,说什么小林这部小说就是给你写的,你可千万不能辜负了啊。

    这弄得葛尤压力很大,他赶忙买了一本《百花》杂志,反复的揣摩福贵这个人物。

    和张亿谋见面的时候,他谈了对人物的认识,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现场表演了几段,这才打消了张亿谋的顾虑。

    出来后,葛尤给林子轩打电话,一个是感谢的意思,还有就是好歹没丢他们哥俩的面子。

    “尤哥这次要一飞冲天了。”林子轩发自内心的欣喜道。

    他一直觉得葛尤很有表演天赋,可塑性很强,不光是在喜剧上,其他类型也没问题。

    “你这么看好这部片子啊?”慕姗姗惊讶道。

    林子轩不在乎《活着》在国内的情况,慕姗姗却很在意。

    她打电话回去的时候总会问问,知道国内文坛的状况,心里不怎么舒服,觉得那些人真是没事找事,不过她没和林子轩说起。

    “我是对张导有信心,那可是咱们华国的大导演,尤哥搭上这班车,身价倍增,以后请客的时候就会大方一点了。”林子轩说笑道。

    葛尤平时过日子很节俭,请客也不舍得多花钱,也是因为以前没钱的缘故。

    慕姗姗还记得两年前在《顽主》剧组第一次见到葛尤的情形,大家开着玩笑就熟识起来了,那时候还没人认识葛尤。

    现在葛尤成了葛六亿,名满天下,这和林子轩脱不开关系,只是林子轩从不这么觉得。

    慕姗姗看着身边的丈夫,想说点什么,却又觉得没必要说出来,就这样挺好。(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兄妹(求订阅月票)

    林子轩还是知道了妹妹报考艺术院校的事情,因为林晓玲落榜了。

    晓玲同学的高考文化课成绩没问题,主要是专业课考试没过关。

    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公认最难考的专业,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己撞上去了。

    林晓玲并非是鲁莽行事,她也做了很多准备。

    她向陈晓艺借了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籍,还利用林子轩那里的录像机看了不少国内外的电影,按照书上说的做影片分析。

    然而,这些准备对于电影学院的刁钻考题来说还是有所不足。

    或者说并不是考题刁钻,而是招收比率不高。

    这时候,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招收的学生很少,每一届只有十多人,其中有部分名额是给各地电影厂定向培养的人员。

    这些人有一定拍摄电影的经验,不是新手。

    由于像是张亿谋这类第五代的大导演都是京城电影学院毕业,所以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是很多对电影感兴趣的青年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知道导演系难考,录取率低,就走迂回路线,先考入电影学院再说。

    反正到了学校学什么是自个的事,他们往往会报考容易录取的文学系或者录音系。

    像林晓玲这种凭着兴趣的菜鸟考不上导演系很正常,考上了才奇怪。

    好吧,就算考不上电影学院,还能上其他大学,也没什么损失。

    只是晓玲同学觉得很委屈,好容易有个梦想就这么破灭了,就好像青春还没有绽放就枯萎了一样,她第一次经历了人生的挫折。

    一时间,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暗淡。

    这种事没办法和父母说,父母很难理解,于是,她就在电话里对哥哥诉苦。

    林子轩对妹妹没被电影学院录取而暗喜,只是这个时候不能表现出来。

    “晓玲,别生气了,不被录取是他们没有眼光,没看出你的才华,这是他们的损失。”林子轩安慰道,“等你以后取得了成绩,把这件事说出来,让他们后悔去吧。”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要是一直没有成绩呢?”林晓玲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怎么会?以你的聪明才智不出十年就能让他们后悔。”林子轩信誓旦旦的说道。

    “我聪明什么啊,连个导演系都考不上。”林晓玲郁闷道。

    林子轩极为无语。

    他在影视圈混的时间不短了,很清楚相对于培养演员,导演更难培养,尤其是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导演,所以电影学院对报考导演系的学生尤为严格。

    你要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表现,不能人云亦云,他们更为注重可塑性。

    这或许就是电影学院出大导演的原因所在。

    林晓玲现在还太稚嫩,连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形成,怎么会有独到的见解,落榜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种话太打击人了,林子轩自然不会这么说。

    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一番,还答应从美国带礼物回去才算是安抚了林晓玲那颗受伤的心。

    不过,当他在吃饭的时候把这件事当笑话说的时候,却遭到了围攻。

    “小林啊,你断送了祖国一位未来大导演的前程,这是华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重大损失,太令人痛惜了。”冯晓刚批判道。

    “导演有什么不好,咱们国家的女导演本来就少,关注女性题材的电影更少,这下好了,又给你弄没有一个。”姜闻指责道,“我虽说没见过这位妹子,可敢考电影学院导演系,这就不是一般人啊,太有追求了。”

    得,林子轩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有点偏颇,刺激了这两位。

    冯晓刚和姜闻一直想做导演,只是两人都没正儿八经的学过怎么做导演,姜闻还好,毕竟受到正规的教育,懂点门道,冯晓刚那真是自个一个人摸索出来的,属于自学成才。

    他们一个在导演电视剧,一个还在幻想着做导演,所以对于林子轩的这种做法颇为不满。

    怎么着,看不起导演啊!

    “两位哥哥,我错了,我承认导演是一项光荣和伟大的职业,这总行了吧。”林子轩承认错误道,“这不是咱这一行太辛苦嘛,我不能把妹妹往火坑里推啊。”

    “辛苦怎么了?我有成就感啊。”冯晓刚反驳道,“我不否认这一行辛苦,可只要是自个想做的事,再辛苦也愿意,总比干一份自己没兴趣的工作强多了。”

    “这点我同意,小林你这次太武断了。”姜闻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你看啊,兴趣爱好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人家国外都是兴趣教学,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长大了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这种做法,往小了说就是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往大了说,就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听着听着,林子轩觉得自己似乎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大坏蛋,要是世界末日了肯定是自己的责任,我好像没做什么啊。

    这就是姜闻,他总是有道理可讲,还能让你觉得就是你的错。

    “我也觉得你应该听听晓玲的意见,她要是真的喜欢这一行呢,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儿。”慕姗姗劝说道。

    在这个年代,职业选择的确是一辈子的事,有些人一生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一旦进入一个行业,想要改行非常困难。

    比如进入了教师队伍,基本上这辈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