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街上能看到不少艺术家在售卖自己的作品,林子轩是看不懂,也没有兴趣。

    “趁着现在便宜捞几件,他们中间兴许能出毕加索呢,那就赚大了。”冯晓刚说笑道。

    “那也要等他们死后才值钱。”陈青不客气的说道,“我以前和他们一样,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画的都是艺术,价值连城,就是没人懂得欣赏,后来等我没钱吃饭,饿了几天后终于想明白了,艺术什么都不是,还是富兰克林最实在。”

    陈青帮林子轩办事是收费的,并不是义务帮忙。

    他早就不画画了,帮着刚来纽约的华人找住处,介绍工作,就这样成了纽约通。

    “那怎么不回国呢?回美院继续画画呗。”林子轩不解道。

    “见识了国外的繁华谁还愿意回去啊,回去被人笑话啊?”陈青不以为然道。

    在八十年代,一批受不了国内刻板生活的艺术家们兴冲冲的来到美国,想要呼吸美国自由的空气,不过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生活在纽约社会的底层,过着贫困的日子,抱怨着没人欣赏,认为是社会不公。

    有些人做出了改变,变得现实,有些人变得暴躁和神经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在陈青的叙述中,一个艺术家群体的缩影显现了出来。

    “这才是真实的素材。”冯晓刚感叹道。

    这只是一部分华国人在纽约的生活,还有人从底层做起,一步步的奋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很难得到晋升和发展。

    “你们要拍的故事我大概了解,这种事在纽约太普遍了,每天都有人发财,也有人破产。”陈青无所谓的说道,“不过就算是破产,也不会回国,在国外生活久了,没办法适应国内的生活,你们来这几天应该有感触吧,在纽约下顿馆子就是国内一个月的工资。”

    陈青的说法应该代表这些生活在美国的华国人的心声,不管过得多惨,就是不愿意回国。

    一个是怕被人笑话,还有就是回国也过不上好日子,还不如在美国混着。

    就算过不上富豪的生活,但能和富豪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心里也觉得光荣。

    “要是以后国内发展起来,不比美国差呢?”林子轩好奇道。

    “那就回去呗,好歹在美国呆了这么些年,知道几个新名词,回去总能混个艺术家,到大学里讲讲课足够了。”陈青随意的说道。

    林子轩虽然不认可陈青的观点,不过并不影响和陈青合作。

    陈青做人实际,办事利索,交际面广,熟悉纽约的各种规则,是剧组需要的人选。

    有了陈青的加入,剧组的进度快了很多,林子轩和冯晓刚看了几家华人创办的制衣厂,安排姜闻到制衣厂观摩。

    这种制衣厂规模不大,工人都是华裔女工,工作时间长,环境也不好。

    制衣厂的经理刚开始对于拍摄非常拒绝,担心是电视台的暗访,一旦曝光,纽约警察就会找上门来,其中不少工人是偷渡来的美国,没有工作签证。

    经过他们的再三保证,说明这是国内拍摄电视剧才勉强答应,还要收取不菲的误工费。

    这些天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他和冯晓刚已经到华国银行取过一次贷款了。

    “大家都是华人,他们也不知道便宜点,坑咱们呢。”慕姗姗晚上记账的时候抱怨道。

    “已经算是便宜了,就像那栋豪华别墅,人家能让咱们进去布景拍摄就是看在都是华人的份上,价格也很合理。”林子轩解释道。

    “两万美金还算合理?在美国还真不把钱当钱啊。”慕姗姗感慨道。

    “你现在越来越有管家婆的样子,有当制片人的潜力,我很看好你。”林子轩取笑道。

    “对了,我这两天上了纪录片的课,就想着能不能拍摄一部纪录片,记录下咱们在美国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过程。”慕姗姗突然说道,“这毕竟是国内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挺有纪念意义。”

    林子轩想了想,觉得很有意思。

    把这个过程拍下来,多年之后还能回味一下,看看当年他们在美国过的多么艰苦。

    “那你就当拍摄幕后花絮了,明天和他们说一下,尤其是姜哥。”林子轩提醒道。

    说拍摄纪录片会让人觉得过于正式,还可能牵扯到以后的录像带发行问题,如果是幕后花絮的话就会容易被人接受。

    反正只是让慕姗姗试试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第一百一十四章 策划案

    幕后花絮主要是拍摄剧组的日常生活和演员表演时的犯错镜头,这在香江电影中很常见,可以用来做宣传吸引观众。

    这种方式在国内还不流行,国内的影视剧过于正统,除非是喜剧题材才会如此。

    《京城人在纽约》不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正剧,在每集的片尾插入花絮有点不太合适。

    不过这倒不是问题,就算慕姗姗拍摄出来后用不到电视剧里,也能有其他用途。

    “我觉得你那个访谈节目第一期选题就拿出国潮说事,肯定会受到关注。”林子轩提议道,“你现在多拍摄些素材,不光是剧组里的,还有那些以前出国的人在纽约的真实生活,这样有了对比,会讨论的更有深度。”

    “那节目还是没影的事儿,台里还没批呢,这会准备太早了吧。”慕姗姗犹豫道。

    慕姗姗回去后不可能继续主持《方大综艺》,那样位置会比较尴尬。

    林子轩本来也不着急,等回国之后再说,不过他这些天和生活在纽约的华人打交道,接触到各个层面的人,萌生了一种想法。

    等慕姗姗提出要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在他脑海里成型了。

    《京城人在纽约》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面的爱情和商战情节存在艺术加工的成分,是为了戏剧效果,让观众看的过瘾。

    那么华国电视台能不能到纽约拍摄一部纪录片讲述华国人在纽约的真实生活。

    加上慕姗姗的访谈节目,深入的挖掘出国潮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

    电视剧、纪录片和访谈节目,从虚构到现实,通过访谈全方位的展现这个时代的出国热潮,三者互相影响,宣传造势,相信能够吸引华国观众的注意,轰动全国。

    这种跨界的大型策划以前好像还没有过,一旦成功,绝对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反响。

    更重要的是,能给慕姗姗的新节目带来超强的关注度,一下子火遍全国。

    林子轩希望慕姗姗回国后,在华国电视台是王者归来,而不是重新开始。

    “觉得我这个策划怎么样?有没有被震撼的感觉。”林子轩得意道。

    “得了吧,台里抠门的很,来纽约拍摄纪录片不要花钱啊,这事成不成还不一定呢?”慕姗姗反驳道。

    她心里虽然认可了这个策划,不过这时候不能宠着林子轩,俩人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

    “你明天打电报回去,把这事和台里领导汇报,看看他们的意见。”林子轩决定道,“反正你人就在纽约,台里只要派两个摄像师过来就成,花费不高。”

    “那行,我试试看吧。”慕姗姗答应道。

    《京城人在纽约》的版权已经归属华国电视台,算是电视台的定制剧,这个策划方案对电视台有利,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她回国后的新节目也有了着落。

    “你觉得《姗姗访谈录》或者《姗姗有约》这样的名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你可别害我,你看台里有哪档节目是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太张扬了。”慕姗姗摇头道,“我觉得叫《文化访谈录》就不错,还《姗姗有约》,我和谁约啊,这种带有不良思想的名字领导肯定给毙了。”

    “你和我约呗,咱俩明天单独出去逛逛,看场电影,喝喝咖啡,来了资本主义国家怎么也要时髦一回,讲讲小资情调。”林子轩调侃道。

    “小林同志,你这才来美国半个月就开始腐化堕落了,组织很担心啊,长久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慕姗姗语重心长的说道。

    “那组织是不是应该挽救一下我这种堕落青年,用温暖的怀抱感化我,我愿意接受组织的感化。”林子轩要求道。

    “想得美,对付你的只有警醒的铁拳。”慕姗姗一脸正义道。

    她用小拳头打了过去,被林子轩趁机握在手里,国外的夜晚,和国内一样柔情似水。

    第二天,他们拟定了一份电报稿,把这份策划案发回华国电视台,请示台里的领导。

    这种事打电话也能说清楚,但不如发电报正式,这是表示尊重。

    在电报稿里,提到了慕姗姗的新节目,当然不能用林子轩说的名字,这时候的华国不是一个崇尚个性和张扬的年代。

    尤其是在华国电视台这种单位,更要沉稳内敛,张扬跳脱的人没办法呆得下去。

    对此林子轩觉得可惜,如果能用慕姗姗的名字来命名,就能打造一档品牌节目,这个节目的品牌就是慕姗姗本人。

    现在慕姗姗还需要华国电视台这个平台来增加名气,扩大影响力,否则到地方电视台就没有这么多限制了,只能说时候未到。

    当林子轩和慕姗姗在纽约的电影院享受小资生活的时候,华国电视台收到了电报。

    电视台的高层对《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非常关注,这可是用五分钟的贴片广告换来的版权,价值150万美金的一部电视剧。

    他们看到林子轩拉到赞助商,一支30秒的广告竟然能卖出去30万美金,不免心动。

    在电视台每晚的黄金档,除了五分钟的贴片广告外,还有其他广告时间,电视剧开始前的广告,播出中间插播的广告,重播时的广告。

    只要《京城人在纽约》能获得预期的成功,他们就能按照林子轩的标准来卖广告位。

    一个广告位不说30万美金,就算20万美金好了,这将是一笔不菲的收益。

    面对这份从纽约发来的策划案,电视台的高层并没有商量多久就达成了一致。

    这种交叉宣传的方式以前不是没有,电视台会宣传自己播出的电视剧,比如《渴望》播出的时候,电视台甚至在七点的《华国新闻》上进行宣传。

    林子轩这份策划案的新颖之处在于不着痕迹,通过各种节目的配合潜移默化的宣传。

    反正慕姗姗就在纽约,那就把拍摄美国华人真实生活的纪录片交给慕姗姗操作,华国电视台只要提供后勤保障就行了。

    在美国,作为女主角的王箕和严晓颦回归了剧组,开始体验生活,和姜闻按照剧本排演。

    《京城人在纽约》的筹备工作接近尾声,即将进入正式拍摄的阶段。

第一百一十五章 这里是战场

    三月底,纽约肯尼迪机场。

    林子轩和冯晓刚在接机大厅里拿着一块写着中文的牌子,一边闲聊一边等着来自国内的航班,剧组其他成员会在今天抵达。

    “这下要开始忙活了,想想就犯愁,想要四个月拍完挺费劲的。”冯晓刚郁闷道。

    “尽量加快进度吧,要不然资金撑不住,当初咱们在国内做预算的时候没想到美国的消费这么高,算少了,早知道就按照200万美金来了。”林子轩无奈道。

    “那样的话能不能贷到款还两说呢,这美国还真不是穷人呆的地方。”冯晓刚感慨道。

    “冯哥,你就好好拍戏吧,资金的事我想办法。”林子轩保证道。

    拍戏是冯晓刚的事,保障剧组正常运转是林子轩的工作。

    他把公寓楼内其他空置的房间租下来,等着从国内来的第二拨成员,一旦这些人到位,就能正式拍摄了。

    他不打算搬离奥伊斯特贝小镇,因为这里的住房条件不错,关键是房租足够便宜。

    按照陈青的说法,用这个价格在纽约的曼哈顿连地下室都租不起,虽然拍戏的时候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到纽约市区,不过还是很划算。

    经过大半个月的接触,陈青已经融入了这个剧组。

    他懂英语,会开车,善交际,不作伪,大家都是京城人,沟通起来没有障碍,他经常开车带着冯晓刚四处溜达,两人的关系不错。

    接下来,他还要参与慕姗姗纪录片的拍摄。

    陈青熟悉纽约的华人圈子,想要拍摄真实的纪录片,要有人领路才能融入进去。

    林子轩参加过几次他们举办的所谓的艺术家聚会,感觉每个人都相当颓废和暴躁。

    可以说,这帮人在纽约就是非主流,融入不进纽约的主流社会,他们结识的同样是一群落魄的家伙。

    要是在京城的话,这帮人就是社会底层的混子,只是披上了一层艺术家的外衣。

    至少林子轩在这个圈子里没有看到什么美国的知名人物,人家都不带他们玩。

    他们向往成功,却又找不到出路,向往富足的物质生活,却又赚不到钱,只能怨天尤人。

    就连陈青有时候都会如此。

    冯晓刚有次回来挺害怕,据说陈青和他开车转悠,两人因为赌气一直开到海边,陈青还鼓动冯晓刚往海里开,觉得生活特没意思,想要冒险一把。

    “我当时是怯了,要不然还不知道能不能回得来。”冯晓刚心有余悸的说道。

    听说这件事后,林子轩和陈青一起外出的时候都会自己开车。

    有了住处,林子轩还从附近的华人街区请了两个厨师,负责剧组二十几号人的伙食。

    人少的时候,慕姗姗可以应付,大家凑合一下就过去了,现在就不行了,林子轩绝不会让慕姗姗这么忙碌。

    这拨人来了之后,慕姗姗会从杂务中解脱出来,能够专心的拍摄她的纪录片了。

    不一会,一批华国人从机场通道内走了出来,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们一脸兴奋,同时带着迷茫,即将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开启他们新的人生。

    “咱们刚来纽约那会也应该是这个模样。”冯晓刚怀念道。

    “姜哥还要在这儿找感觉呢,他现在肯定不会这么想了,想找那种茫然的感觉在纽约的街头随处都能找到。”林子轩轻笑道。

    他们虽然来美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却像是住了很久一般。

    这些天碰到的事儿给他们很深的感触,这个国家既不像剧本中那么残酷,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而是很真实的生活。

    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战场。

    想要活得好就要不断的拼搏奋斗,抱怨没有用,只会更加贫穷,在华国也是如此,只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这时候,一群人向着两人挥手,正是艺术中心的成员和剧组剩下的演员。

    冯晓刚开着大巴车把这些人拉回小镇,林子轩一路上负责解答他们的问题,他们都是第一次出国,对美国非常好奇。

    回到公寓楼,按照两人一间分配住房。

    中午举行了一次会餐,让他们休息一下,给他们两天时间熟悉环境,接下来就是高强度的拍摄工作,早点拍完早点回国。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些人每天的吃喝住行都是美金,压力很大。

    好在有了前期的筹备,不至于手忙脚乱,这时候的华国人比较安分,习惯了服从组织安排,不会没事惹事。

    要是多几个像姜闻那样的,他就要头疼了。

    第二天,姜闻跑过来找林子轩,手里还拿着一本《百花》杂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