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些演员会到农村生活,到工厂做工,到部队锻炼,就是要在演戏的时候能够传神。

    什么是“传神”,说白了就是演什么像什么,不是外形像,而是内在的神韵像。

    林子轩给姜闻一个月的时间体验生活,一个月后正式拍摄。

    经过这些天的接触,他发现姜闻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学问,讲道理,并没有外界传闻的那么难伺候,前提是你要能说服他。

    只要你能说服他,他就会听你的,不过这基本上很难。

    冯晓刚也是个很聪明的人,但在和姜闻的争论中几乎没有赢过,可以说是完败。

    “我最想听到姜闻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错了’。”冯晓刚不服输道。

    林子轩就不会和姜闻争论,他觉得姜闻说的有道理就答应下来,弄得姜闻很郁闷。

    姜闻其实是想在争论中激发更多的灵感,可惜林子轩不给他机会,因为林子轩知道争论到最后还是要按照姜闻说得来,没必要浪费口舌。

    总的来说,和姜闻交流比较辛苦,还是把这个机会让给冯晓刚吧。

    当然,在一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上林子轩绝不松口,这是原则。

    华国在美国的大使馆给剧组在纽约长岛的一座叫做奥伊斯特贝的小镇上找到了住处,价格便宜,交通便利,离纽约市中心不远。

    一群没有在国外拍摄电视剧经验的人将以那座小镇为起点,进行一场艰苦的拍摄之旅。

    与此同时,慕姗姗开始办理出国留学手续。

    慕姗姗的选择在华国电视台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在其他人看来,慕姗姗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这个时候放弃蒸蒸日上的主持事业,显然是在自毁前程。

    台里的领导找她谈过话,不过她心意已决。

    在录完二月份的《方大综艺》后就会出国进修,自费出国进修要自由的多,相当于在单位里停薪留职,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电视台的领导见劝说无效,只好物色《方大综艺》的新任主持人,对于这种热门节目来说,有的是人想来主持。

    在录制最后一期节目的时候,慕姗姗有点小激动,这毕竟是她的第一档节目。

    从最初林子轩和她说起这个策划,到节目的成型,在国外辛苦的外景拍摄,由此获得的荣誉,被观众认可,中间的点点滴滴,怎么能没有感情。

    节目录制结束,观众为慕姗姗送上祝福,林子轩特意拿着鲜花上台,送给慕姗姗。

    “我没想过会对这个舞台这么留恋,原本以为会走的很轻松。”慕姗姗感慨道。

    “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台里肯定愿意你留下来,不过那位接你班的主持人恐怕要哭了,绝对会恨你一辈子。”林子轩调侃道。

    “讨厌,我是那么不守信用的人么?那小姑娘人很不错,这两天还向我打听主持秘诀呢。”慕姗姗不满道。

    “你太天真了,人家是在用这种方式催你快走呢。”林子轩说笑道,“不信你现在告诉她你不走了,看看她什么反应?”

    “我才没你那么无聊呢,走啦,咱们回家。”慕姗姗拉着林子轩,朝外走去。

    这么一打岔,她的心情好多了,想着林子轩刚才说的恶作剧,要是真的那么做,那接替她主持的小姑娘恐怕真的会恨她一辈子。

    俩人离开了华国电视台,向前走,把过去抛在身后。

第一百零四章 文坛多面手

    沪城的《百花》杂志社位于静安区,是一份华国大型文学双月刊杂志。

    也就是每两个月出版一期,每一期的内容约为50万到60万字,发行量在30万份以上,是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它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

    现任社长叫做李琳琳,执行主编叫做程勇新。

    二月份的一天,程勇新来到杂志社上班,在他的桌子上已经堆放了一摞稿子。

    这些稿子都是杂志社内其他编辑看过的,觉得能达到在《百花》上刊载的标准,就拿过来让主编做最后的定夺。

    这些稿子的奇怪之处是都把作者的名字用纸片给遮掩住了。

    这是程勇新的习惯。

    作为《百花》的主编,他一向抱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各类文学体裁和写作手法,不存在偏见,这是作为一名编辑的专业素养。

    所以他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想要尽可能的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作家的名气和编辑的看法,他想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来评判一篇作品的好坏。

    当然,作为主编,程勇新不可能对所有投稿都采用这种方式,那不现实。

    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能先让其他编辑挑选,作品质量达到《百花》发表要求的稿子才会交到他的手里,做进一步的甄选。

    只是,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绝对排除干扰。

    他做主编多年,阅稿无数,能从字迹和作家的写作风格上猜出这篇作品的作者来。

    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这种习惯,在阅读前不看作者的名字,不听编辑的意见,全靠自己的判断,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猜出作者来也是一种乐趣。

    程勇新泡了一杯浓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前三篇稿子他看的很满意,有两篇能猜出作者是谁,其中一位还是他挖掘出来的作者,从最新的这篇小说看,这位作者进步很大,值得称赞。

    下一篇稿子是部中篇小说,他舒展了一下筋骨,养养精神,继续奋战。

    编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早已养成了连续阅读的习惯。

    程勇新看了看稿子的名字,叫做《活着》,看字迹很整齐和秀气,像是女子的笔迹,以前没有见过,难道华国又出现了他不认识的女作家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朝下读去。

    没过多久,他就打消了这本小说出自女作家笔下的想法。

    因为故事的风格太过冷峻淡漠,他在脑海里想了想,把华国文坛的几位类似风格的作家拉出来比较一番,发现都不太像。

    这时候他已经没心思考虑作者是谁了,而是想要把小说看完。

    随着故事情节的缓缓展开,程勇新跟着故事里的福贵经历了一段长达六十年的艰难岁月,他一次次的看着福贵和幸福失之交臂,一次次的看看福贵承受着生活中的苦难。

    这不仅仅是福贵一个人的苦难,而是和福贵同时代的华国百姓共同的苦难。

    “福贵”这个名字很有深意,福气贵气,好兆头,然而,福贵的一生并没有这些东西。

    程勇新看完小说,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

    他定了定神,舒缓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迫切的想知道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华国什么时候出现这么一位风格如此独特的作者了。

    他揭开稿子上遮住作者名字的小纸片,不由得愣住了。

    怎么会是他?太不可思议了。

    程勇新看到的名字正是林子轩,下面还有一行简短的介绍。

    在文艺圈,林子轩已经不算是新人了,而是小有名气,虽然《顽主》被骂的很惨,却也让文艺圈知道了有他这号人。

    何况,对《顽主》并非只有抨击,也有人看好这种写作手法,认为是一种创新。

    甚至还有人模仿《顽主》,可惜大多都流于浮夸,只顾着逗闷子,耍花招,不够深刻。

    《顽主》的精彩之处在于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反叛,表现新时代的人们心灵的空虚和无奈,调侃只是表象,反叛才是核心。

    这也是一些人看好《顽主》的原因所在,只是这些人数量极少。

    作为一名编辑,程勇新对《顽主》没有什么偏见,就事论事的讲,他觉得《顽主》在有所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缺点。

    整篇故事过于耍小聪明,抖机灵,有点浮,在文体结构上不够严谨,不是说你弄几个有趣的段子凑在一起就是一篇小说了。

    这可以说是《顽主》的一大特色,通篇对话,行文过于自由和散乱。

    有人觉得好,读着舒服,不像读名著那么累。

    有人不习惯,认为这写的就给玩儿似的,一点都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小说,和传统文学的严谨沉重截然不同。

    这正是各花入各眼,每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强求不来。

    如果刨除《顽主》行文上的问题,程勇新对这部小说还是很认可的。

    至少反映了当下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京味十足,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风格怪异了些,但这种创新值得鼓励。

    《百花》杂志一直致力于鼓励青年作家的创作,培养华国文坛未来的希望。

    如果当初《顽主》投到《百花》杂志社,他相信也会被发表出来。

    然而,让程勇新意想不到的是林子轩的这篇《活着》没有延续《顽主》的套路,反而转变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上来。

    怪不得他猜不到作者是谁呢,谁也想象不到两部小说的差别会这么大。

    不过想到以前看的新闻,林子轩还是去年热播剧《渴望》的编剧,他就有点释然了。

    如果说《编辑部的故事》延续了《顽主》的调侃风格,那么《渴望》就是极为正统的创作了,两者可以说根本不搭调。

    在文坛,这种事情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家风格单一,一看就知道出自谁的手笔,有些作家则能够在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这种作家通常被称为多面手。

    林子轩在作家和编剧之间自由转换,既能写正剧,还能创作谐剧,两者都能保持较高水准,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多面手。

    现在让程勇新头疼的是这部《活着》要不要发表?能不能发表?

第一百零五章 首看权

    作为一名入职十年的老编辑,程勇新很清楚《活着》这部小说在审查上肯定过不了关,除非进行大修,只是一旦大修,这部小说就会失去原有的风格。

    不说会变成平庸之作,也会消减掉其中的艺术特色。

    编辑的责任不仅仅是发现优秀的作品,还要负责用专业的眼光帮助作家完善作品。

    所谓完善,也就是进行修改,有些修改是为了作品更好,有些修改则是为了应付审查。

    就算《百花》杂志后面有李老先生坐镇,也不能随心所欲,想刊登什么就刊登什么,只能说可以稍微出格,但出格的有限。

    程勇新想了想,就把《活着》的稿子拿给了社长李琳琳。

    李琳琳是李老的女儿,延续了父亲主持杂志社的风格,支持青年作家,支持在文学上有所创新的作家,成为了先锋派作家的保护人。

    华国不少先锋派作家都是在《百花》杂志上成名,从而成为华国作家群体中的少壮派。

    李琳琳看到这本小说,不由得想起年前在京城开会的时候碰到了慕致远,两人在闲谈的时候慕致远不经意的提到过这部小说。

    “你觉得怎么样?”李琳琳询问道。

    “稿子的质量很高,很有特色,就是内容上涉及不少敏感地带,审查上怕是过不了。”胡勇新如实说道。

    “那行,我先看看吧。”李琳琳淡然道。

    胡勇新离开后,李琳琳一边翻着稿子,一边想着事情。

    她虽然生活在沪城,但不代表对京城的事情不了解,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文化部的官员。

    慕致远目前只是一位副司长,位置不上不下,也不是分管领导,不过此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属于改革派,有能力有干劲,前途不可限量。

    李琳琳听说慕致远的独生女出嫁了,林子轩应该是慕致远的女婿,这么说来在京城……

    她很快就不再考虑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她被小说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看完《活着》,她发现自己误会了慕致远。

    李琳琳原本以为慕致远是为了女婿才在京城说了那番话,她平时最厌烦这种关系户。

    《百花》杂志能够在华国文坛享有盛誉,就是对稿子严格把关,不达标的稿子无论有什么关系都不能发表,这才是纯文学。

    现在看来,慕致远应该是知道其他文学杂志不会发表《活着》,这才介绍到《百花》杂志社来,她应该感谢慕致远。

    粗略看下来,《活着》这部小说让李琳琳很震撼,就像是在看一部民族的苦难史。

    从小的方面说,这是一个人如何活着的故事,从大的方面说,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

    即便没有慕致远的关系,《百花》也要发表这篇小说。

    她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别的杂志社不敢发,她敢发,先发表出来再说,大不了就是犯错误,写检讨,写完检讨下次碰到这种事还会再犯。

    这就是屡错屡犯,反正她是李老的女儿,也没人会把她撤职。

    这个年代有一个“首看权”的说法,一些人可以在杂志没有出版前看到杂志的内容。

    比如说华国大导演张亿谋,在1988年就和《百花》签订了“首看权”的协议,他支付一些费用,每一期《百花》杂志的清样出来后,会邮寄给他一份。

    这时候,杂志还没有上市,张亿谋就有时间决定哪篇作品他想签下来改编成电影。

    这说明在《百花》上发表的作品质量高,不少影视行业的公司和大导演们都会与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签订类似的协议,从而抢得先机。

    李琳琳决定把《活着》发表出来,而《百花》的清样也会提前寄给拥有“首看权”的人。

    林子轩不清楚在沪城发生的事情,他正在和慕姗姗收拾行李,准备前往美国。

    这一次是俩人一起去,不是旅游,而是要住上半年的时间,自然要带上不少的行李,否则美国的物价那么贵,添置起来太浪费钱。

    为了支付慕姗姗进修的学费,他们的积蓄见底了,好在以后吃住都在剧组里,倒是不用担心,只要平日里不乱花钱就行了。

    林子轩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妹妹。

    再过几个月林晓玲就要高考了,他那时在美国,照顾不到,事实上,就算他在华国,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

    他把高考看的太重了,而林晓玲却不怎么在意。

    这年头第一年高考考不上下一年继续考的大有人在,有些人考个三四年还在继续,所以,虽然考大学的形势严峻,不过考生心理上还算不错。

    家长也不会专门请假送孩子高考,或者等在考场外面,就像平常考试一样。

    慕姗姗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看着屋子,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们一手布置的,想着要离开这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有点舍不得。

    “咱们可是到资本主义的美国,享受花花世界,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儿,美国人民正在大洋彼岸排着长队,热烈欢迎咱们呢,你这个情绪不对啊,太打击美国人民的积极性了。”林子轩调侃道。

    “美国人才不会管咱们的死活呢,不把你当犯罪分子抓起来就不错了。”慕姗姗取笑道。

    “那咱们这算是深入敌后,侦查敌情,为最终和美帝决战做准备。”林子轩慷慨道。

    “就你们那帮人?还侦察敌情,到美国认识路么?懂英语的就没几个。”慕姗姗摇头道。

    “所以说咱们不会在美国久留,拍完赶紧回来,省得找不着北。”林子轩干脆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