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哥你这么说我真放心了,要不我在外边等会。”慕姗姗笑眯眯的说道。
“行,小慕够大气。”冯晓刚夸奖道,“小林刚送客户去了,马上就回来,你先坐会。”
“还是你们这舒服,有空调就是好。”慕姗姗感叹道,“快过年了你们也该忙完了吧?”
“差不多了,还差个女演员,我看小慕你就行,就怕小林舍不得。”冯晓刚打趣道。
“我可知道你们要找的是30岁上下的女演员,我还年轻着呢,冯哥你这是夸我呢?”慕姗姗反问道。
“得,是我说错了,小慕不愧是搞主持的,这反应没得说。”冯晓刚称赞道。
这时候,林子轩推门进来,他刚送走的是一家化妆品企业的高层,来谈的是赞助的事。
华国银行的贷款已经到位,林子轩不急了,那些赞助商倒有点急了。
林子轩趁机多联系了几家赞助商,这样就能形成竞争。
有了120万美金的银行贷款和50万美金的赞助,其他赞助商不仅没有压价的理由,还要提防林子轩涨价。
这家化妆品企业要求电视剧里的女主角要使用他们的洗发水,要给洗发水的瓶子不少于五个镜头,并确保观众能辨认出来。
林子轩这些天和赞助商打交道,见识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要求。
比如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只能抽一个牌子的香烟,开一个牌子的车,喝同一个牌子的饮料,穿同样牌子的衣服……
这些都要写进合同里,广告植入的概念在影视行业逐渐流行起来。
林子轩看到慕姗姗就明白了,今儿是年初八,腊八节,他们要一起回林子轩家里吃饭。
原本说是他去接慕姗姗的,没想到和客户谈的时间长了点,就给耽搁了。
“说好我去接你的,你怎么来的?”林子轩询问道。
“趁台里的车过来的,你忙完了吧?”慕姗姗回应道。
“忙完了,咱们这就走。”林子轩赶忙道,“冯哥,要不一起?”
“算了,我就不打搅你们小两口了,礼拜天也不能好好休息,咱们都是劳碌命。”冯晓刚感慨道,“我等会再走,你们赶紧回去吧。”
想想也是,今天虽然是礼拜天,林子轩要见客户,慕姗姗要在台里忙春节晚会,从前那种悠闲的时光越来越远了。
林子轩开着车,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
“明年说什么也不主持春晚了,彩排太累了,导演组的人为了调整节目都快疯掉了。”只有俩人的时候,慕姗姗抱怨道。
“你啊,话别说太早,好多主持人都想主持春晚呢,你让他们怎么想。”林子轩取笑道。
“我就是觉得不太值得。”慕姗姗沉思道,“以前咱们什么都没有,吃一根冰棍也挺快乐,现在主持春晚也没有兴奋劲了。”
“估计是这段时间太忙了,过年的时候好好休息下,缓一缓。”林子轩安慰道。
“过了年你就要去美国了,咱们又不在一块。”慕姗姗郁闷道。
“你们台里有没有出国进修的名额?短期的那种?”林子轩忽然问道。
“这个应该有吧,我问问看,不过要自费吧?”慕姗姗不确定道。
“短期进修花不了多少钱,还能提高自身的档次,以后你也可以说自己是从海外留学归来了,说起来多有面子。”林子轩调侃道。
“你这不是崇洋媚外么?我可没你那么虚荣。”慕姗姗挖苦道。
俩人商量着事情,中途在一家百货商店停下来,买了些东西,这才前往林子轩的家里。
刚进家门,妹妹林晓玲就跑了过来。
“嫂子,你见到刘德桦没有?”林晓玲热情的问道。
“我还以为是迎接我呢?原来不是啊,看来我不能带你去看春晚了。”林子轩不满道。
“老哥,我错了。”林晓玲认错道,“报纸上说是提前录制好的,除夕晚上刘德桦不会来。”
“别闹了,吃饭吧。”郑秀莲催促道。
腊八的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着饭,说说笑笑。
第九十七章 好日子
吃完饭,林子轩和慕姗姗回到家,开始琢磨出国进修的事儿。
这时候出国进修是国有单位的福利,算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的一种奖励。
出国进修分为公费和自费两种,公费就是单位出钱,学费全额报销,生活费每月有固定标准,花多了自己补,花少了就归个人所有。
在国外进修的人往往省吃俭用,还能攒下点钱来寄回国内。
慕姗姗刚进华国电视台一年多的时间,还享受不到这种老员工的福利,只能选择自费。
华国电视台负责联系国外对口的学校,学费和生活费需要自己负责。
这样的话就不用参加考试,直接到国外学校上学就行了,相当于培训班,学完后拿到的也不是正规的毕业证,而是一种类似结业证明的文凭。
这种文凭在华国国内足够用了。
按照学习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一般是两年左右,短期是三个月到半年。
林子轩估摸着《京城人在纽约》至少要在美国拍摄小半年的时间,这不是说这部剧有多难拍,而是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谁都不知道会碰上什么麻烦。
他已经联系了华国外交部,想让华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人员为剧组的拍摄提供方便。
他们整个剧组几十号人在纽约肯定不能住宾馆,太贵了,要租房子住下,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还要寻找拍摄场地,和纽约当地部门协调,找美国的群众演员等等。
这都需要耗费时间,所以他也不确定到底需要在美国呆多久,只能是越快拍完越好。
以往林子轩没想过慕姗姗和他一起去美国,这是为慕姗姗的事业着想。
慕姗姗主持完春晚后,人气会达到一个新高度,正是需要继续巩固的时候,保持在华国电视台的出镜率很有必要。
如果突然消失半年的时间,《方大综艺》换了主持人,她回国后还要重新开始。
“你想清楚了,观众有时候很健忘,兴许就把你给忘了。”林子轩提醒道。
“不是还有你么?”慕姗姗无所谓的说道,“等回国后咱们就做那档访谈节目,你不是很有信心说要引领综艺新潮流么?”
“那行,等过了年你再和领导说,把《方大综艺》交接好,别留下什么遗憾,毕竟是你的第一档节目,要有始有终。”林子轩交代道。
既然慕姗姗想好了,他只好这么说。
林子轩知道慕姗姗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陪着他去美国并不容易,对于这个时代的新女性来说,家庭和事业很难兼顾,各人有不同的选择。
他能做的就是半年后为她策划好节目,让她重新回到观众的视线,并且更上一层楼。
“那出国的费用怎么办?”慕姗姗担心道。
“放心吧,咱们现在也是有钱人了,上百万美金在手还担心学费么?”林子轩说笑道。
“你不会是想挪用公款吧?犯法的事咱们可不干。”慕姗姗劝阻道。
“想什么呢,你英文那么好,到时候把你弄进剧组充当翻译,顺便管管帐什么的,这不就是一份工资么?这下生活费不用愁了。”林子轩盘算道,“至于学费咱们凑凑就行了,半年时间不过就是几千块钱,先把我这次的劳务费预支出来。”
其实还有个办法,那就是和赞助商利益交换,赞助商私下赞助慕姗姗留学,林子轩则在电视剧里多加几个产品的镜头。
这属于私下交易,不写入合同,像这种大制作难免会有利益瓜葛。
林子轩不想这么做,倒不是说他有多高尚,而是因为他胆子不大,怕出事,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当然,他也不是不知道变通,把慕姗姗安排进剧组能挣一份工资没什么不好。
“这倒也行,我这也算是半工半读了。”慕姗姗同意道。
“咱们这叫做夫妻店,你织布来我耕田,我挑水来你浇园,咱俩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林子轩用黄梅戏的调子清唱道。
慕姗姗虽然觉得唱的不够正规,有点不伦不类,却听得无比的舒心。
到了腊月十三,冯晓刚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姜闻回来了。
俩人一合计,咱们上门拜访吧,实在不行,多跑几趟就是了,至少要把诚意表达出来,要是真的没辙,那只能找其他演员了。
1992年1月19日,林子轩和冯晓刚前往姜闻家里。
冯晓刚事先打过电话,确认了姜闻在家,这一天还下着雪,雪不大,却很密。
他们在一栋家属楼前停了车,楼不高,只有四层。
家属楼是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自己筹资建造的楼房,楼道内比较拥挤,堆放着蜂窝煤和杂物,家家户户做饭也是在楼道内。
这年代的住房条件就这样,能在京城有个窝就不错了。
两人好不容易来到姜闻家门口,敲敲门,门打开,就看到姜闻露出头来。
“我们是电视艺术中心的,先前打过电话。”冯晓刚介绍道。
“我知道你们艺术中心,打过不少次电话,到屋里来吧。”姜闻招呼道,“我怎么看你挺面熟,是不是以前见过。”
“没有吧,我没印象啊。”冯晓刚不确定道。
“哦,我想起来了,你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出现过是吧?”姜闻恍然道,“你们那剧拍的真好,有次正做饭呢,电视上开始播了,我光顾看了,把饭给烧糊了。”
“您太捧了,我们就是真心实意的想给观众拍一部好看的电视剧。”冯晓刚看姜闻对《编辑部的故事》感兴趣,便趁机说道,“这就是《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小林,也是这部新剧的编剧和制片。”
“我听说过,在圈子里挺有名,《顽主》和《渴望》我都看过,挺有意思。”姜闻评价道,“你们的来意我知道了,要不这样,我先看看剧本再说。”
“行,那你先看着。”林子轩从皮包里拿出剧本,递了过去。
姜闻很直接,也不管林子轩和冯晓刚,拿着剧本就开始看,这一看就将近一个小时。
两人陪着姜闻干坐了一个小时,连口茶都没喝,主要是姜闻就没给他们倒茶。
“行,这戏我接了。”姜闻抬起头,答应道。
林子轩和冯晓刚离开的时候还有点难以置信,没想到姜闻就这么答应了。
按照姜闻的说法,剧本必须要有意思,没意思他不会接,这本子里王起明这个角色前后反差很大,演起来一定很有意思。
看着眼前飘飘洒洒的雪花,冯晓刚颇为感慨。
“咱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他如此说道。
第九十八章 对手戏
冯晓刚的好日子只过了两天,两天后姜闻找了过来,和他探讨剧本。
这两天,姜闻在家里研读《京城人在纽约》的剧本,还做了读书笔记,在笔记上都是他认为存在疑问的地方,也就是说他觉得需要修改。
他来到友谊宾馆,觉得这儿条件不错,挺暖和又管饭,就不打算走了。
姜闻按照读书笔记上的记载逐条的和冯晓刚探讨,如果你能说服他那没问题,要是不能说服他那就要按照他的意思来。
他还把林子轩这个编剧拉上,一起研究。
怎么说这都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助于演员的表演,林子轩和冯晓刚挺配合。
又过了两天,姜闻看着面试演员有意思,就主动参与了进来,还以演员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华国一线的男演员,在演戏方面自然很有发言权。
他甚至提出了两个演员的人选。
一个是剧中王起明的女儿,他觉得《顽主》中一位年轻女演员不错,叫做马晴晴。
还有一个是剧中美国人大卫,他认识一个美国人,在京城美国大使馆从事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他觉得那美国人不错。
这个也好说,推荐演员是正常现象,只要合适就行。
又过了两天,姜闻开始和冯晓刚讨论拍戏的话题,这幕戏咱们怎么拍……
“我真傻,以前光是听说他爱较真,难交流,没想到是真的,我算是体会到和大明星合作的滋味了。”冯晓刚对林子轩抱怨道。
“坚持住,都是为了工作。”林子轩同情道。
对于这部《京城人在纽约》,冯晓刚付出的心血比林子轩要多,机会难得。
正如他说的那样,林子轩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他都三十多岁了,再不拼一把就晚了,姜闻是他选的演员,也适合这个角色。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奉陪到底呗,谁怕谁啊。
于是,在友谊宾馆的房间里,经常听到他们两人的争吵声,好在他们只是就事论事,吵完之后也就算了,没闹出什么矛盾来,林子轩也会从中调解。
好作品都是争吵出来的,林子轩只好这么安慰自己。
这也说明这时候的演员不敷衍,抠细节,想把戏演好,只有这么认真的态度才能把人物演活,不浮夸,不做作。
这是作为演员的基本素养。
在过年前的这段时间,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退居二线的领导人从京城出发一路向南,一直到了花城,在花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的讲话。
华国的百姓们还不怎么清楚,不过在官场上已经引起了震动。
小年夜,林子轩和慕姗姗回到慕姗姗家里,陪慕致远和李虹吃饭,这是俩人商量好的,腊八节在林子轩家吃饭,小年夜就要在慕姗姗家吃饭。
下一年轮换过来,不能厚此薄彼。
至于今年过年,两家人都不愿意去春晚现场,还是在家里看电视舒服。
到时候林子轩会带着林晓玲去看春晚,第二天再把妹妹送回家。
“这一次总算是心里安稳了。”吃过饭,闲聊的时候,慕致远感叹道。
南方谈话的事情还没有大篇幅的报道,只是官场上早已传开了,搞媒体的也知道个大概,尤其是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等着上面下达指示,就开始大力宣传。
慕致远是改革派,自然乐于见到这种情况,有了这次谈话,以后的工作好做多了。
“沪城是下一个试点,今后沪城周边地区要发展起来了。”林子轩附和道。
“确实是这样,等过些天你把《活着》那篇小说投给沪城的《百花》杂志,我和那家杂志社的社长见过几面,是个有担当的人物。”慕致远评价道。
林子轩点了点头,他知道《百花》杂志。
《百花》是华国一本具有极高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由华国文坛的泰斗级人物李老先生于1957年创办,目前的社长是李老的女儿李琳琳。
由于李老在文坛的超然地位,这本文学杂志经常刊登一些思想大胆的小说。
即便审查上有问题,看在李老的面子上也就放过去了,不少先锋派小说家都把《百花》当成他们发表小说的阵地。
既然慕致远这么说,就表示《活着》在《百花》杂志上发表没问题了。
回去的路上,林子轩和慕姗姗随意的聊着。
“冯哥和姜哥还在吵呢?”慕姗姗好奇道,“以前看电影,就觉得姜哥不像是个知识分子,倒是有点匪气,这脾气可够倔的。”
“他就是掌控的**太强,总想着什么事都按照他的意思来。”林子轩断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