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的分开来吧,别挤到一块儿,大家伙表示个心意。”林子轩考虑道。
“那行,我先回了,明儿还有个宣传。”葛尤告别道。
葛尤主演的《卡拉是条狗》五月一日上映,正在宣传期,需要配合剧组宣传。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制作和宣传费用在七百万左右,由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市场预期不高,各地院线的排片不是太理想。
如果不是葛尤的片子,恐怕情况会更糟。
这牵扯到一个话题,就是文艺片该怎么突围。
《卡拉是条狗》是好梦公司的一次尝试,利用葛尤的名气,加大宣传力度,让低成本文艺片也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上映五天,京城的票房最高,将近一百万,沪城四十万,花城五十万。
全国总票房超过两百万。
看起来势头不错,不过前期进入影院的观众主要是冲着葛尤的名气。
当他们在电影中找不到熟悉的葛尤,只看到一个生活卑微的中年男人,繁琐的日常生活,难免失望。
观众反映这部电影拍的真实,葛尤在戏中把小人物的辛酸苦辣表现得活灵活现,只是看着心里难受。
这种情绪显然会影响到影片后续的票房成绩。
媒体和影评人对电影给予了肯定,普遍认为葛尤褪去了明星光环,演活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的小人物。
也有影评人觉得这部戏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不够,表达方式过于温和。
好梦公司的市场部门预测《卡拉是条狗》的票房能破千万,但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想打开文艺片的市场并不容易。
影评人觉得表达方式温和,其实是向市场做出的妥协。
如果真要拍的特别写实,特别残酷,不说能不能通过审查,观众也不爱看。
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能有点思考和回味也不错,但不能太深刻,需要取得一种平衡。
这是文艺片的一条路子。
影响到票房的还有盗版光碟,在影片上映的第一天盗版碟就出现了。
这次好梦公司没有采取突击检查的措施,怎么说呢,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我的野蛮女友》是一部商业片,市场前景很好,用两百万联合有关部门突击检查盗版碟市场,能赚回八百万。
《卡拉是条狗》不同,即便查了盗版碟,收益也不大。
何况,工商和公安部门不是说你想查他们就会配合,牵扯到复杂的人情关系,推动起来比较麻烦。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像《小雪的大冒险》和《英雄》这样的片子才值得下大功夫,投入资源。
这不是说好梦公司什么都不做,也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说宣传反盗版。
虽说收效甚微,不过时间长了,总能起到一些作用。
除此之外,趁着《卡拉是条狗》的上映,好梦院线推出了周末电影回顾活动。
第一个是葛尤专场,把《卡拉是条狗》和葛尤的四部贺岁片打包上映,从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八个小时连续放映。
五部电影只要二十五块钱,还能享受豪华影院的待遇。
活动主要针对葛尤的影迷和年轻观众,让他们一次看个够,同时变相的提高《卡拉是条狗》的票房。
以后每个周末都会有类似的专场活动,打折促销。
专场不局限于好梦公司的电影,比如在花城,陈常乐可以上映《外来媳妇本地郎》和拥有版权的粤语片。
在院线经营方面,好梦公司还是新手。
只有想办法吸引观众,才不会亏得太厉害,不过就算亏本,也不能阻止好梦院线扩张的步伐。
由于《小雪的大冒险》这个项目,林子轩组建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有了这个基础,今年好梦院线计划投入三千万,在五座大城市改造十座豪华影院,完成在全国的初步布局。
随后将进行普通影院的改造工作,遍及二三线城市。
这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估计院线每年的亏损至少在千万以上。
林子轩相信只要熬过这几年,市场行情变好,院线就会扭亏为盈,同时国家对于院线的建造和经营会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第二天,葛尤参加宣传活动,和记者聊天,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我的性格适合演小人物,比如老二这个角色,善良、懦弱,我就有这种性格。这部戏看上去平淡,但演员表演的空间比较大,有琢磨的地方。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小时候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猫,插队时养过猪,这人的心态我能理解,演起来心里有谱。
“要说老二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我参照身边认识的一些人的生活,而且以前我也过过紧巴巴的日子。我结婚时自己没有存款,父亲给了我一千块钱,媳妇家给了张双人床,就这么办了事儿……”
第六百九十二章 软肋
冯晓刚站在一旁,看着程晓东拍武戏。
和李桉不同,冯晓刚没有插手武戏的意思,他觉得专业的东西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完成,他说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剩下的工作交给程晓东。
只有和他想法不同的时候,他才和程晓东进行沟通。
换句话说,冯晓刚对剧组的掌控**不强。
他知道自个不是科班出身,不属于全能型人才,他愿意用合作的态度拍片子,只要提出的意见合适,他就能接受。
可以说他谦虚忍让,也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
当然,他这种态度是对那些真正有本事,能让他心服的人。
他和姜闻讨论剧本,让程晓东掌控武戏,甚至把剪辑的权利交给剪辑师。
这种放权正是冯晓刚的高明之处。
我可能没你们有学问,懂得多,艺术感强,可我能把你们组合到一块儿,拍出一部让观众觉得还不错的片子。
《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奖,冯晓刚的心头火热,同时压力倍增。
他不掩饰自己对于名利的渴望,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成功,受人尊重。
为此他拍贺岁片,加入导演协会,积极参加电影行业的各种活动,让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一步步的向前。
奖项是冯晓刚的软肋。
他被定义为贺岁片导演,在国外电影节拿个奖还被嘲讽为乡镇奖。
媒体把他称为大导演,是说电影票房,而不是指他的艺术成就,这一点恰恰是国内演艺圈最为看重的。
张亿谋正是因为拿了很多奖,才在演艺圈混得开。
如果《英雄》也能拿到奥斯卡……
冯晓刚不止一次的冒出这个念头,其实,不光是他,《卧虎藏龙》的成功让很多人都有了想法,这很正常。
要是真的不想那才不正常。
林子轩和冯晓刚分析过,《英雄》拿到奥斯卡的几率很小,奥斯卡不可能连续把最佳外语片奖颁给华语片,还是同一类型的武侠片。
《卧虎藏龙》的获奖恰恰说明未来几年内华语片获奖的难度大增。
可惜,有些人还是想试一试,觉得这是个机会,不然不甘心。
冯晓刚同样如此,就算不拿奖,在心里想想又没关系。
他感觉到在《卧虎藏龙》获奖后剧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个人就像是拧紧的发条,卯足劲的干活。
原来还需要催促,如今主动性大大提升。
包括香江的工作人员,拿出了浑身的本事,奥斯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英雄》在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上和《卧虎藏龙》不相上下,还有美国电影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
这帮人也想到奥斯卡上风光一把,不仅是风光的问题,参与制作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今后的身价就不同了。
冯晓刚乐见其成,偶尔还拿《卧虎藏龙》鼓舞士气。
程晓东是香江著名的武术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进入武行,在其中摸爬滚打了三十年,担任过多部香江经典武侠片的武术指导。
香江武行竞争激烈。
这次袁和评凭借《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出风头,程晓东自然不甘落后,在《英雄》的动作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卧虎藏龙》的武打场面以剑为主,剑走偏锋,轻灵飘逸。
尤其是在竹林上的打斗,看起来赏心悦目,美轮美奂,只是缺少一种刺激感。
《英雄》中突出剑术凌厉和凶险的一面,刺客之间的较量,不是儿戏,而是生死相搏,性命攸关。
程晓东想展现另一种武打风格,更为大气和激烈。
《卧虎藏龙》是一个江湖里的故事,《英雄》则到了国家的层面,千年前的游侠剑客不受拘束,快意恩仇。
到了《卧虎藏龙》里,武林人物和官府牵扯太深,进退两难。
这两部影片在各个方面都有区别。
拍完这一段,冯晓刚上前和程晓东聊了几句,主要是替身的问题。
李桉拍戏要求演员尽可能的不用替身,冯晓刚要求危险的场景一定要用替身,这是对演员的保护。
武行的替身有功夫底子,遇到危险知道该怎么避开。
演员不行,容易伤着自个,一旦受伤,拍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方面各个导演的想法不同,李桉更注重表演的真实性,替身没法表演。
冯晓刚要保障影片顺利拍完,不能让演员出现意外。
王保强站在外围,望着冯晓刚和程晓东聊天,远处是姜闻和赵闻卓。
他在《英雄》剧组呆了几个月,系统的了解了剧组的运作流程,这可是数百人的大剧组,每个部门各司其职。
武行主要负责武戏的拍摄和指导。
《英雄》开拍后,他演过龙套,做过替身,没事的时候就在一旁观摩,虽然辛苦,却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
做群演可没有这种机会。
他出演的《盲井》不出所料的没有通过总局的审查,只能走国际电影节路线。
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拿到了一个艺术成就奖,西方电影人热衷于这一类的影片,导演李洋有了些名气。
但对王保强来说,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盲井》不能在国内上映,由于违规参加电影节成为禁片,好在导演和演员都不出名,处罚力度不大,就是罚款和写检查。
主要是这种情况太多了,第六代导演成群结队的冲向国际电影节。
只要不是那种主题思想有问题的片子,基本上是不让在国内院线上映,总局在这方面的管理比九十年代宽松不少,风气逐渐放开。
王保强没有因为《盲井》一炮而红,不过也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冯晓刚和程晓东聊完,朝外围走去,他要抽时间到医院看看傅标。
对于傅标的遭遇他感同身受,他自己就有心脏病,拍《大腕的葬礼》那会住过院,现在还随身带着急救药。
在这一行工作,生活不规律,疲劳过度,都容易引起病症。
冯晓刚一边走一边感慨,猛然间看到王保强,他对这个人有些印象,是自己公司的演员,就冲着王保强点了点头。
第六百九十三章 娱记
孟净坐在大巴车上,心里琢磨着今天的采访任务。
她供职于《叁联生活周刊》,这是一家新闻文化期刊,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深受小资青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杂志的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
说白了,就是怎么深刻怎么来,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清谈论调。
今年是《叁联生活周刊》变革转型的一年,从半月刊变成周刊,从关注重大新闻事件转向了娱乐行业。
这家杂志以前也报道娱乐圈的新闻,如今更加侧重这个方面。
这个转型是无奈之举,为了抢占市场,迎合读者的需求,不让杂志继续亏损。
和其他娱乐媒体的关注点不同,《叁联生活周刊》即便报导娱乐新闻,也要加入点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格调。
比如《小雪的大冒险》,其他媒体关注八个亿的投资和演员的情况。
《叁联生活周刊》能扯到英国文学,顺带对比一下国内文学的现状,再谈到电影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他们的口号是,就算是一名娱记,也要做有品味和文化的娱记。
孟净就是这样的一名娱乐记者。
她两年前加入《叁联生活周刊》,不算新人,也不是老资格,在娱记圈子里刚刚出头,有了点名气。
今天是《英雄》剧组对媒体开放的日子,允许探班拍照,半个小时的采访。
自从《英雄》筹备以来,除了一次开机发布会,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
一方面是专心拍戏,不受外界打搅,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一种神秘感。
《卧虎藏龙》是小说改编成电影,大家知道故事情节,没有必要保密。
《英雄》投资一亿五千万人民币,聚集了一批国内最优秀的演员,冯晓刚执导,这些因素吸引着大众的关注。
越是神秘越能激发民众的好奇心。
娱乐记者为了报刊杂志的销量,也会费尽心思的挖掘《英雄》的内幕和新闻。
可以说,《英雄》的主创人员都是他们重点追踪的对象。
不过,剧组的预防措施做的相当到位,演员进组后吃穿住行都由剧组负责,隔绝了和媒体见面的机会。
就连冯晓刚前往医院探望傅标都是偷偷摸摸。
这不是说《英雄》不宣传,而是要按照好梦公司的节奏宣传。
时不时的对记者开放,给上一点宣传材料,保持话题热度,到了影片上映,再来一**规模的宣传攻势。
孟净的年纪不大,心气却不小。
她采访过不少演艺圈的知名人物,风格偏于理性,稍微带点嘲讽和刻薄。
她认为自己虽说是娱记,但应该用冷眼旁观的心态看待这个圈子,不盲从不迷恋,也不厌恶,就是客观的报导。
不论采访对象是不是大腕儿,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不回避。
话是这么说,不过她对今天的采访对象还是有些头疼。
这恐怕是娱乐记者共同的看法。
如果说起国内的娱乐记者最不愿意采访的明星,前三名一定是姜闻、陈导明和王志闻,这三人不按套路出牌。
姜闻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经常把记者反问的哑口无言,采访像是打仗。
陈导明非常严肃认真,总是习惯性的纠正记者提出的低级问题,顺便对记者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像是上课。
比如你们娱记要有文化,要有社会责任感。
王志闻更是出名的难搞,面对记者老是板起面孔,还质疑记者的专业性。
如今这仨人凑在一块儿拍戏,娱乐记者的内心是崩溃的。
记者不是说真的不想采访,这仨人每一个都是大新闻,只是有些担心。
他们既想拿到独家新闻,又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在来之前,对自己要提的问题再三琢磨,做足功课。
孟净看着本子上自己要问的问题,感觉还可以。
眼下读者最关注的是《英雄》能不能像《卧虎藏龙》那样登上奥斯卡,这个问题想必很多记者都会问。
还有《英雄》和《卧虎藏龙》的不同之处和票房预期等等。
孟净觉得这些问题问的太早了,让导演和演员怎么回答,再说,老是把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