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江湖上的刺客讲究行踪诡秘,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得阳光。

    《英雄》中的刺客处在乱世之中,就不能算是刺客,而是豪侠一类的人物。

    要有血性、豪气干云、不惧生死,这样的人必定性格张扬,受不得拘束。

    姜闻说的张扬不是表面的张扬,而是内心的张扬,表面的张扬是浮躁,内心的张扬才是沉稳内敛。

    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把内心的张扬表现出来。

    不把世俗皇帝放在眼里,敢于匹夫一怒,血溅五步,这不是张扬是什么?

    “咱们这就一商业片,你弄这么深沉干嘛,又不是要拿最佳男主角,再说你能演好么?”冯晓刚怀疑道。

    “这话说的,我既然这么说了,就能演的出来。”姜闻回应道。

    “那行,就这么着吧。”冯晓刚趁机说道。

    冯晓刚对姜闻的演技毫不怀疑,就是激将一下,开个玩笑。

    姜闻心里明白,在被禁止执导电影的情况下,他接下来的五年只能演戏了。

    林子轩在这时候请他出演这部大制作,冒着不小的风险,在外人看来有点和总局对着干的意思。

    总局那边刚禁了姜闻,你这边就请他演戏,这就不好说了。

    而且,他和林子轩、冯晓刚是多年的交情,拍戏的时候自由度很大,很舒服,不用理会外界的传言。

    如果和其他不熟悉的导演合作,恐怕又要生出麻烦来。

    等拍完这部戏,被禁的风波早过去了,相当于给姜闻提供了一个避风港。

    三人心里都清楚,只是没必要说出来,朋友之间的事儿,心照不宣即可。

    林子轩请姜闻出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发挥姜闻的导演能力。

    冯晓刚拍惯了商业喜剧片,格局有点小,有了姜闻参与,就能把格局提上去。

    或者说冯晓刚负责《英雄》的商业部分,姜闻负责《英雄》的艺术部分。

    冯晓刚和姜闻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组合,两人弄出来的东西想必不会太差。

    就像当初拍摄《京城人在纽约》一样,两人合作,做到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八年前,他们拿着从银行贷来的一百二十万美金跑到美国纽约,制作了国内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

    在电视行业创下了不少的第一。

    八年后,他们再次聚首,投资两千万美金打造国内的商业武侠大片。

    和八年前不同,如今的他们已经站在了这个圈子的顶层,心态从容。

    林子轩记得当初还了银行的贷款后身心放松,回家生了一场病,现在他谈到两千万美金的投资都没有太大的压力。

    这些年让他有了不小的改变。

    二零零零年六月六日,总局下发了一份文件,叫做《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这是一份经过国家领导同志和中宣部同意的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组建电影行业的企业集团,试行股份制,积极推行院线制,促进经营方式多样化,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

    这份文件是为了应对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影行业的发展。

    根据华国和美国签署的协议,在华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华国每年引起的国外影片不能低于二十部。

    自从九四年国内每年引进十部国外大片后,国产电影票房的比例迅速缩水,每年好莱坞大片占据国内票房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如果一年引进二十部好莱坞大片,那还有国产电影的立足之地么?

    基于这个原因,总局决定加快国内电影产业的改革和布局。

    企业集团化就是成立像华影集团那样的大型企业,形成制片发行上映一条龙,增强电影企业的竞争力。

    推行院线制,促进跨地区经营,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

    在九三年之前,国内所有院线都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按照计划统一经营。

    九三年进行过一次改革,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电影行业,给予各省市的院线自主经营权,不过院线仍然属于国有企业。

    那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

    院线制借鉴了西方院线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这是林子轩组建好梦院线的主要依据。

    如果是以前,国家不允许私人经营院线,也不允许院线跨省经营,就算建了电影院,也拿不到院线的经营许可证。

    唯一的办法是挂靠在某家国有院线下面,受国有院线管控。

    总局的这份文件相当于开了一个口子,有个空子可钻。

    林子轩得到了内部消息才会筹备院线的建设,这份文件只是意见稿,要落实的话恐怕还要一两年的时间。

    那时他在全国的院线布局已经完成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章 传承

    总局的文件在电影行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是国内电影产业改革迈出的最大一步,虽然还没有彻底放开对市场的管控,不过给民营影视企业松了绑。

    总局从半年前开始调研,听取行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

    在被问询的时候,林子轩提出了两点,一个是民营影视公司要拥有发行权,第二个就是参与院线的管理和运作。

    这是民营影视公司能否获得发展机遇的关键。

    以往民营企业只能制作电影,制作完了交给华影集团,怎么安排影片的发行和上映没有主导权,要看别人的脸色。

    有了发行权,林子轩就能绕过华影集团直接和院线进行协商。

    有了院线,好梦公司就实现了制作发行上映一条龙,有资格和华影集团直接展开竞争,否则难以发展壮大。

    这份文件给了众多民营影视企业动力。

    总局将批准一批有实力和信誉的民营影视公司获得电影的发行权,好梦公司正在首批名单中,到年底就能拿到批文。

    并且,鼓励有条件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院线建设和技术改造。

    对总局来说,这次的放权是一种无奈之举。

    华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向全球市场开放,外国资本涌入华国,挡都挡不住,电影产业市场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总局在文件中提到允许引进外资改造电影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

    允许外资以合资、合作方式改建电影院,不过院线均须由华方控制经营权。

    连外资都允许参与院线建设了,还能对自己人不放权么?

    说到底,是市场化催生了这次电影行业的改革,给了民营影视公司机会。

    文件还对很多政策做出了调整,比如支持电影制片企业与省及省会城市以上的电视台合办节目、栏目。

    就像是《华国之声》一样,加快了影视行业的资源整合。

    还有供片政策的调整,鼓励发行国产电影,规定放映单位每年放映国产电影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

    在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节假日期间,在全国集中发行放映优秀的国产影片。

    这是对国产电影的保护措施,免得面对好莱坞大片毫无还手之力。

    总的来说,这份文件给国产电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大家不再像从前那样束手束脚,而是能够大踏步的向前了。

    花城的陈常乐给林子轩打来电话,要增加对院线的投资。

    他拿出一千万入股好梦院线,负责粤省地区的院线组建,准备大干一票。

    这就是国家政策对于产业的影响力,政策出台后,有人还在观望,有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

    不光是圈内人,还有来自圈外的资本大鳄。

    以往国内不少大型企业对影视行业有所涉猎,但能投资的方向有限,也就是制作影视剧或者建造影视城。

    对他们来说,这种投资意思不大。

    有了华影集团的存在,他们没办法掌控整个电影行业,只能是小打小闹。

    现在不同了,资本大鳄们能插手院线的建设,他们对电影行业的兴趣大增,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

    不过他们对这个圈子还不太了解,要花时间寻找代理人,或者直接收购和入股民营影视公司,节省时间。

    林子轩对此的感受颇深。

    这些天他接到不少大企业老总的电话,向他打听电影圈的新动向,有人甚至直接问好梦公司需不需要融资。

    能做到老总的都是精明之人,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关注国家的政策走向,判断投资方向。

    林子轩心里明白,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要改变了,资本将逐渐成为主导。

    如果说九三年资本进入演艺圈只是试水的话,那么这次就是来真的。

    从整个电影产业的角度看,这是好事儿。

    有了资本的注入,在电影投资上,影院建设上,国内的电影产业会快速升级,更新换代,实现电影产业的工业化。

    比如以前一部国产电影投资一个亿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资本进来后,一个亿或许只是大制作影片的最低标准。

    不投资一个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的是大片。

    有了资本的介入,豪华影院会像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建设起来。

    与此同时,资本也会扰乱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资本逐利,投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电影的艺术性。

    一方面商业片会获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文艺片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占。

    在资本的冲击下,国内的电影行业很可能会进入一个烂片时代。

    林子轩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大趋势,市场化的结果就是如此,他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可能的在商业和艺术上保持平衡。

    六月份,京城的艺术院校又有一批学生即将毕业。

    好梦公司签了几名年轻的导演和演员,包括黄小明、夏宇、刘晔和袁荃等人。

    林子轩拿出一千万成立了一个青年导演扶助基金,预备投资五部小成本电影,给那些青年导演练练手。

    只要有一个好剧本和拍摄计划,通过好梦公司的审核后就能拿到拍摄资金。

    好梦公司还会为青年导演提供剧组成员和演员,包括后续影片的上映发行。

    以此发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和演员,为好梦公司做好人才储备。

    青年导演扶助基金每年都会有,金额是好梦公司上一年收益的百分之十,公司赚的越多,基金就会越多。

    林子轩出席了青年导演扶助基金的新闻发布会。

    “电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青年导演,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的未来,我们愿意为青年导演提供这样的发展平台,帮助他们走出第一步,希望他们未来能走的更远,走向世界。”林子轩如此说道。

    看着台下鼓掌和拍照的记者,林子轩有瞬间的恍惚。

    曾几何时,他还是这个圈子里的新人,骑着自行车,拿着剧本到京城电影制片厂寻找把剧本拍成电影的机会。

    如今他坐在台上,有能力给那些刚进入圈子的新人提供拍戏的机会。

    他觉得就该如此。

    老人带新人入行,这是圈子里的传承,有传承才不会断绝,才有希望。(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一章 锻炼

    青年导演扶助基金的负责人是林晓玲,由她决定给哪些电影项目投资。

    这个基金不注重商业性,偏向于文艺片和独立电影。

    科班出身的林晓玲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她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拿过国外电影节的大奖,拍过卖座的影片,有着丰富的拍片经验和指导青年导演的资。

    林晓玲更容易理解青年导演的想法,沟通起来没有障碍。

    如果让林子轩或者于东负责这个计划,他们看剧本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可能是市场因素,本子能不能卖座。

    林子轩把林晓玲推出来不光是因为她合适,比她合适的大有人在。

    比如说田状状,在资和人脉关系上都要比林晓玲强。

    一方面这是对林晓玲的一种锻炼,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她在青年导演中的威信,提高在演艺圈的地位。

    以后那些通过这个基金成名的青年导演都要感谢她,这就是人脉。

    一千万虽然不多,按照每年投资五位导演来算,十年后至少有五十位导演接受过林晓玲的指导。

    只要有七八位导演闯出了名堂,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是个得罪人的活,拿到资金的人会感谢我,那些拿不到资金的人肯定会恨我,说起来还是拿不到资金的人更多。”林晓玲计算道。

    “你要懂得拒绝,拿不到资金说明他们的剧本不好,说服不了你,你让他们继续打磨剧本,明年再来。”林子轩提醒道,“也不是说让你一个人负责,你可以和电影学院合作。”

    林晓玲出身电影学院导演系,导演系的学生缺少资金拍电影。

    如今有了这笔钱,电影学院的老师肯定愿意合作,推荐优秀的学生,甚至主动参与到计划中来。

    在这个社会上,不能光是单打独斗,还需要借助各种资源。

    林子轩只是提点一句,剩下的工作由林晓玲完成,她要整合自己的关系网,扩大交际层面,增加在圈子里的影响力。

    林晓玲邀请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郑洞添出面,和电影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

    她会优先考虑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从而获得了电影学院的支持。

    郑洞添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把这位得意弟子夸赞了一番。

    郑洞添和好梦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作为圈子里着名的电影理论家,他对电影行业有着独特的见解。

    就像这次关于《卧虎藏龙》的争论,他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这部片子好看,主要是放在什么框架内去看。

    如果非要和传统武侠片比较,非要达到那么一个标准,就会失望。

    如果把它作为一部以东方文化为载体,具有西方意识的片子,就会好看。

    郑洞添认为李桉的创作态度很严肃。

    比如影片中武当派的剑术,打法很正宗,是地道的武当剑术,而那些香江武侠片中的武当剑术恰恰是乱打一气。

    从这个角度讲,李桉让武侠片回到了正宗,修正了武侠片的概念。

    观众对于武侠片的了解其实很片面,往往以香江武侠片作为模板,不符合这个模板的就是坏的,符合这个模板的才是好的。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与其讨论这部片子是不是商业片,是不是给外国人拍的,李桉有没有拍出武侠片的味道,不如讨论这部片子的制作过程更有意义。”郑洞添在报纸上发文章说道,“这么大投资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复制的可能,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是不是到来了?”

    他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投资规模,好莱坞的常规影片,每年是两百五十部。

    常规电影是指投资在四千万美金以上的影片,如果加上那些小成本电影,好莱坞一年制作的电影在五百部到七百部之间。

    国内每年制作的电影在一百五十部左右,一千万美金以上的影片几乎没有。

    想要和好莱坞大片抗衡,就要有大投资和大制作,目前华语电影怎么拿到投资比拍什么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没有一个好剧本也吸引不到投资。

    郑洞添是从电影产业的角度讨论《卧虎藏龙》,影评人更为关注电影本身。

    新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