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你有追求音乐的梦想,就可以报名参赛,节目组不收取任何的报名费用。

    慕姗姗这几个月就在忙这个事情,节目的筹备工作并不顺利。

    首先是审批的问题,电视综艺节目需要通过总局的审查和批准才能制作。

    国内这种大型的选秀节目还不多见,在南方的一些省市,歌唱比赛倒是时常举办,不过规模不大,也很难在电视上播出。

    能在电视上播出的都是专业歌手的比赛。

    在国内,流行音乐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被大众接受,并受到追捧。

    这是指那些专业歌手,能够出音乐专辑赚钱,大红大紫,甚至是登上春晚的舞台。

    民间歌手还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这群人加入不了音乐公司,只能在酒吧舞厅驻唱,或者是在街头卖唱,生活上颇为艰辛。

    在大众的心目中,酒吧舞厅不是什么好去处,在那儿待着容易学坏,没有前途,不如老老实实的上学打工。

    国家对这群民间歌手同样抱着不支持的态度,在酒吧舞厅唱歌过于低俗。

    能在酒吧唱的歌曲,往往都带有挑逗的意味,都是情啊爱啊的,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华国之声》这档节目想让民间歌手登上电视舞台,为他们正名。

    总局要考虑其中的得失,一方面用这档节目可以把这帮歌手纳入正规的管理渠道,另一方面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假如有人通过这档节目获得了成功,成了榜样,会刺激其他人参加比赛。

    这意味着民间歌手的队伍会逐渐壮大,其中有辍学的学生,有不愿意工作的青年,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能通过审批,慕姗姗想了不少办法。

    《华国之声》规定只有年满十八周岁以上才能报名参赛,节目以青春励志为主题,参赛者演唱的歌曲要积极向上,不能低俗颓废。

    节目鼓励青年人为梦想而奋斗,但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和工作。

    也就是说,这是一档充满正能量的综艺节目。

    四位音乐导师不仅是学员们的音乐导师,还是人生导师。

    通过两个月的审查,总局才勉强同意节目的制作,不过在播出之前要对节目内容进行重审,不允许出现低俗的镜头。

    拿到节目制作许可只是第一步,还要寻找广告赞助商和播出平台。

    对于这档没有先例的新节目,广告商望而却步。

    慕姗姗在综艺圈子里名气不小,制作的几档节目收视率都不错,可谁没有失手的时候呢。

    从酒吧里选歌手怎么看都不靠谱,要真有一副好嗓子早就被音乐公司发掘了,还会在酒吧里厮混,这样的节目有观看愿意看么?会不会遭到观众的抵制?

    在节目没有制作出来之前,广告商心里没底,风险太大。

    也有广告商看重慕姗姗的名气,以及好梦公司的运作能力,觉得值得一试。

    慕姗姗谈妥了三家广告商,总共收到五百万的赞助费。

    这些费用对于《华国之声》来说远远不够,租用演播大厅,请音乐导师,为了效果还要购买昂贵的乐器,请乐队现场演奏。

    训练学员要有训练场地和录音设备,更别说海选所要动用的人力和物力了。

    好在第一期节目只在京城地区进行海选,如果是全国性的海选,那花销就大了去了。

    慕姗姗估计第一期节目的录制工作至少需要一千万,这还是邀请的音乐导师比较便宜,都是人情价,但其他硬件上的开销没法节省。

    只能公司先把制作费用垫上,后续通过向电视台卖播出版权收回成本。

    慕姗姗的公司扩充到五十多人,除了正常的《姗姗访谈录》和《美丽华国》外,其他人手都集中到这档新节目上面来。

    《鉴宝》已经由京城电视台全权负责,慕姗姗只收取一定的版权费用。

    主持人也换成了马未督,成了一档京城电视台的常规节目。

    《华国之声》的海选开始在即,众人严阵以待。

    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草根歌手参赛,公司除了在京城本地的报纸上打广告外,还找人到京城的各大酒吧和舞厅散发宣传单。

    京城的草根歌手大多扎堆在这两个地方,北漂的生活艰辛而无奈。

    七月的天气,闷热的很。

    在京城郊区的一栋民房里,一个身形不高的青年睁开眼,对面是一台开足马力的小风扇,昨晚在歌厅唱疯了,喝了不少酒,现在头还有点疼。

    他来京城好几年了,在不少歌厅酒吧里都唱过。

    当初的日子比较辛苦,如今在歌厅有了点名气,日子好过不少。

    就像昨晚唱上一场,碰到老板高兴,能赚两千多块,但钱来的快,去的也快,一直没什么积蓄,日子能过下去,可他不想就这么耗着。

    生活没有目标,心里彷徨空落,以前的理想早已远去。

    他试图转行,朝着演艺圈发展,在剧组跑跑龙套,只是他其貌不扬,注定无法成为主角。

    从床上起来,到院子里洗了把脸,青年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知道自己的工作时间到了。

    晚上在歌厅唱歌,白天睡觉,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青年回到屋内,对着镜子整理了头发,拿起廉价的摩丝朝着头上喷了喷,给自己做了一个造型,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爱美的男人。

    锁上门,出了院子,走上一段路就能坐上公交车。

    公交车在京城里行驶,他看着偌大的京城,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京城的风景他看过无数次,却从来不曾了解过这座城市,对于他们这些北漂来说,这座城市显得如此的吝啬。

    下了公交车,没多远就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歌厅。

    他熟门熟路的走了进去,和迎面的女服务员开了句玩笑,他的状态来了,今晚不醉不归。

    在后台,几个同样在歌厅驻唱的歌手围在一起,看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纸。

    “嗨,哥几个,看什么呢?要发财啦?有好事可别忘了兄弟啊。”青年熟络的打着招唿。

    “黄勃,今儿来的挺早啊。”有人回应道,“歌手大赛,有没有兴趣?”(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在路上

    听到是歌唱比赛,黄勃没有了兴致。

    他早年为了出道,参加过不少歌唱比赛,知道那些比赛是什么样子,无论你唱的多好,音乐公司总是会选择那些相貌出众的参赛者。

    就算拿到了名次,进入了音乐公司,也得不到太好的资源,只是消磨时光而已。

    说到底,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七四年出生的黄勃如今已经二十五岁,他这二十五年的经可谓丰富多彩。

    从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传入大陆,还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时候,他就迷恋上了流行歌曲。

    初中刚毕业,十六岁的黄勃到琴岛本地的酒吧驻唱,成为了驻唱歌手。

    为此还和家里闹了不小的矛盾,他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思想还算开明,看到实在是管不住儿子,就默许了他去唱歌。

    黄勃白天上学,晚上到酒吧唱歌,主要是模仿那些港台歌曲。

    像是小虎队和草蜢,节奏明快,适合酒吧的氛围和年轻听众的需求。

    他隔一天唱一回,一回能拿到十五块钱,在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有一百块左右的年代,这比辛辛苦苦上班挣得多。

    每次上完体育课,黄勃请班里的同学吃一毛钱一根的冰棍,享受着同学羡慕的眼光。

    九十年代初期,内地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地方在南方的花城。

    喜欢流行音乐的歌手几乎都南下花城,寻找唱歌或者成名的机会,黄勃也在其中。

    在花城,他混进了一家音乐公司,和他同期来花城的一批人,像是毛拧和张莹莹等人,后来大红大紫,他还是一事无成。

    由于个子不高,长得不帅,公司不愿意在他身上花费资源。

    那是一个偶像歌手容易走红的年代,俊男美女才能吃得开,黄勃和他们不是一个圈子。

    客观的说,黄勃长的不算差,看时间长了也挺顺眼,但和毛拧那样的一对比就很明显了。

    在花城待了两三年,看着别人红遍全国,还上了春节晚会,自己却依然在歌厅跑场唱歌,黄勃心里难免不得劲,有点小郁闷。

    随着校园民谣的风行,京城成了流行音乐歌手的聚集地。

    黄勃想换个环境,在九四年底来到了京城,继续在歌厅驻唱。

    刚到京城那会他过的很幸苦,住在京郊的民房,每天蹬两个钟头的自行车去酒吧唱歌,晚上十一二点还要蹬着自行车往回赶。

    京城的冬天特别冷,屋子里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只有一个煤球炉子。

    有时候,他回去发现炉子灭了,只能在被窝里冻得瑟瑟发抖,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后来,凭着一副擅长唱流行歌的嗓子,以及又能主持又能跳舞,还能插诨打科的才艺,他在京城的歌舞厅站稳了脚跟,有了些名气。

    当时和他一起在酒吧唱歌的还有周讯,满闻军,沙保亮等人。

    几年过去,周讯转行去了演艺圈,混出了名堂,在国外拿了奖,其他人也签约了音乐公司,发行了专辑,逐渐走红。

    在酒吧里驻唱的歌手来来往往,有人成名成腕,有人从此不再唱歌。

    只有黄勃还在坚持着,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三十岁还是四十岁。

    那时自己跳不动了,酒吧的客人不会喜欢一个四十岁的大叔在台上唱那些唱烂了的老歌。

    他每天醒来会发一会儿呆,想想接下来自己该干什么,他也会问自己,这么耗着有劲么,他自己就能回答,忒没劲!

    可不这么耗着还能怎么办呢?

    回到老家,做个小买卖,或者开家厂子,好好的过日子,就这么放弃十几年的追求。

    或许这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黄勃不由得想到。

    “比赛有什么劲,还不是老一套,有那闲工夫不如在场子里多唱两首歌,挣点钱找个女朋友,结束单身生活。”黄勃不以为意道。

    “勃哥,这回不一样,能上电视。”一个年轻点的驻唱歌手不同意道。

    作为年轻人,拥有热情和追求,不想放弃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

    “黄勃,这回真不一样,这上面的规则有意思,导师背对着参赛者,只听唱歌,不看长相,我觉得这一条是专门为你制定的,你是不是认识什么人啊。”有人玩笑道。

    “去你的,你小子这是骂我呢,小心我晚上灌醉你,让你在台上趴着。”黄勃笑骂道。

    大家在一个场子里混饭吃,彼此照应着,熟惯了,言谈之间没什么顾忌。

    黄勃觉得好奇,就从对方手里拿过宣传单,看了起来。

    他在京城待了四五年,虽然没混上大台面,却也听了一肚子的小道消息,对京城各个圈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姗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个他倒是知道,慕姗姗还是很有名的。

    慕姗姗的丈夫是好梦公司的老总林子轩,黄勃有意向着演艺圈发展,没事的时候就去跑龙套,清楚好梦公司在演艺圈的实力。

    跑龙套的群演都希望能进好梦公司的剧组,待遇好,不会昧了他们的工资。

    可以肯定,这档节目不会是假的。

    这个盲选有新意,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比赛,看得出这档节目是想选出真正嗓子好的歌手。

    不过,就算幸运的被导师选上了,观众还是喜欢看俊男美女,自己的希望不大,经过这些年的挫折,黄勃已经能平静的面对了。

    “你们去吧,我就不给观众添麻烦了。”黄勃自嘲道。

    “勃哥,只要能过了海选,就能上电视,还能接受那四位导师的指导,他们是我的偶像。”年轻歌手兴奋道,“我没想拿冠军,家里人一直反对我唱歌,我想让他们能在电视上看到我,听我唱歌。”

    看着年轻歌手激动的脸庞,黄勃心里深受触动。

    曾几何时,他也有着这样的想法,家里人越反对,他越想证明自己。

    但十年过去了,家里人已经不再反对了,或者说明知反对没有用,就懒得反对了,可他仍然没能证明自己。

    梦想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结果。

    京城的机会很多,但等待机会的人更多。

    青春早已远去,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就此放弃,还是说再搏一搏,也许还有机会。(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海选

    像这样的场面在京城各大酒吧歌厅里上演着。

    酒吧驻唱歌手虽然被称为歌手,但他们无疑处在歌手这个圈子的底层,比那些在地铁口卖唱的流浪歌手强上一些。

    就算是驻唱歌手,也分为三六九等。

    有的在各大酒吧歌厅混的时间长,和老板们熟悉,受客人欢迎,能拿到更高的出场费,也有刚出来卖唱的新人歌手,只能混个温饱。

    甚至白天还要到其他地方打工才能在京城生存下去。

    “北漂”这个词代表的不仅是青春和奋斗,还有艰辛和磨难。

    《华国之声》这档节目的海选在驻唱歌手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有人不以为然,觉得就是一种炒作;有人却心潮澎湃,认为终于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

    前者多是这个圈子里的老人,见多识广,也或者是心灰意冷,后者是年轻的歌手,他们对未来抱有期望,不怕失败。

    也有人认真的研究了这档节目的规则,黄勃就是如此。

    他没有被四名明星级别的导师吸引,也没想着能拿冠军,最终和音乐公司签约。

    黄勃清楚以他的条件即便得到导师的认可,和音乐公司签约,前途也很渺茫。

    他觉得这档节目有一点说的很好,那就是展现自我。

    无论结果如何,我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电视播出被更多的人关注到,不只是为了能够让家人看到。

    电视面向全国播出,兴许就会有人觉得这个黄勃不错,这就是机会。

    他在京城这几年,欠缺的正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他会唱歌,会跳舞,会说笑话,这么多年在歌厅的练,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不怯场。

    黄勃琢磨了之后,决定前去报名,参加《华国之声》的海选。

    大多数参加海选的人不像黄勃那么想,他们更关心怎么样获得导师的青睐,以及和音乐公司签合同,成为一名正式的歌手。

    《华国之声》节目组和四家音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四家都是京城本地的公司,从事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推广工作,有一定的名气,但和海外的音乐公司还没办法相比。

    这毕竟是一档新节目,就算联系那些大型的音乐公司,人家也未必会感兴趣。

    而且,林子轩有着其他的打算。

    一旦这档节目获得了成功,那通过节目成名的参赛者以后很可能成为国内的着名歌星,这些人会被音乐公司签下来,替他们赚钱。

    这种感觉就像是替他人做嫁衣,那还不如自己开一家音乐公司。

    《华国之声》这档节目在电视上播出,保证了参赛者被观众熟知,成为公众人物,然后签到自家的音乐公司,替公司赚钱。

    这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然而,目前姗姗文化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