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奖的缘故。

    林子轩没有讨价还价,这份合同只是关于《小雪的大冒险》第一册的出版。

    如果这部小说在英国的销售火爆,他自然会和出版社继续谈条件。

    由此可见,在书籍出版的过程中,合同的重要性,不仅要防止合同中出现的陷阱,还要尽可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

    作家不是律师,弄不清楚里面的条款,上当受骗的大有人在。

    林子轩有这方面的经验,请了律师过来对合同进行核查,排除出版社的各种霸王条款。

    “林先生,你应该在欧洲寻找一位经纪人,负责推广你的作品,我们可以为你介绍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出版社的人提醒道。

    目前,林子轩的小说在欧洲受到欢迎,但还没有进入英语区国家。

    就是说没有英文版本,英国虽然属于欧洲,不过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联系不怎么紧密,他们觉得自己属于英语区国家。

    在西方,作家大多都有自己的经纪人,经纪人的作用非常大。

    他们代理作家的作品,为作家选择合适的出版社,协助作家和出版社进行稿酬和版权的谈判,替作家争取利益,评估与发掘作家的商业潜能。

    其中包括对作家的现有作品进行国际版权拍卖、翻译,并将作品推向电视、电影、戏剧、音像等各种领域,扩大作品的商业价值。

    他们会不断的和作家交流,了解作家的写作潜能,帮助作家保持创作的可持续性。

    当然,经纪人不是白干活,而是会从作家的收益中拿到提成。

    一名经纪人往往代理很多位作家的作品。

    他们在出版行业有人脉关系,和文学界的评论家熟悉,知道怎么把一部三流小说包装成畅销书,还能把一名新人作家捧成畅销书作家。

    作家和经纪人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方面,经纪人帮助作家处理出版上的杂务,让作家能够安心的写作;另一方面,他们会研究图书市场的趋势,给出作家创作上的建议。

    一般来说,不是出版社要求作家修改作品,而是经纪人这么做。

    经纪人会盯着市场,研究读者,给作家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怎么写才会符合市场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干涉作家的创作自由。

    作家依赖经纪人,同时又想保证创作上的自由,这和演艺圈里演员和经纪人的关系一样,演员不想演这部戏,但经纪人觉得演这部戏会红。

    不少作家和经纪人是好朋友,但也存在着矛盾。

    对林子轩来说,要找的经纪人应该叫做作品海外版权代理人。

    他以往的书籍是这么操作的。

    比如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看上了《活着》,这人会给《活着》写一份介绍,交给意大利国内出版社的编辑看。

    如果编辑愿意出版,就会联系林子轩,洽谈出版合同。

    只有谈好了出版合同,这位汉学家才会翻译小说,等小说在意大利出版,这位汉学家还会写文章,接受记者的采访,给《活着》做宣传。

    实际上,这位意大利翻译就起到了经纪人的作用。

    这只是针对意大利而言,随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小雪的大冒险》陆续在各国出版,林子轩需要找一位熟悉欧美国家出版行业的版权代理人。

    在华国国内,还没有作家经纪人的概念,都是作家和出版社直接联系。

    作家选择出版社依靠的不是版税收入或者作品的推广,而是和出版社编辑的私人交情。

    作家往往是比较宅的一类人,不善于商业谈判,或者有些清高,不屑于讨价还价。

    这样一来,作家的权益就有可能得不到保障。

    他们可能拿不到高的版税,作品得不到好的推广,销量上不去,无法改编成影视剧,体现不出作品应有的价值。

    在这方面,林子轩的选择都很慎重,他会选择有实力和诚信,懂得运营推广的出版社。

    在国内想要打听出版社的底细不难,但在国际上,就很被动了。

    林子轩只能等着国外的出版社来联系他,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判断哪一家出版社更为合适,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不可能都深入了解。

    这样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一不小心就会被坑。

    所以说,国内的作家想要走向国际找一位经纪人尤为重要。

    在欧洲,有一本书籍叫做《作家与艺术家年鉴》,这是一本作家的参考书。

    上面不仅有各大出版社的详细介绍和联系方式,还有文学经纪人的目录,记录了各位文学经纪人最新的联系方式和代理的作家作品。

    新人作家如果不想直接向出版社投稿,可以把稿子投给文学经纪人。

    以林子轩如今的名气,想要在欧洲寻找一位文学经纪人并不是难事。(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四章 区别

    林晓玲的《回家》后期制作完成,准备先在电影学院放映,听听学生们的意见。

    这是电影学院的传统。

    由于资金有限,她不可能像姜闻那样跑到国外做后期,只能在国内剪辑,还好没有超支,剩下的钱够剧组的人员吃一顿杀青饭。

    影片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不需要太多花俏,只要把故事讲述完整就行了。

    这是林晓玲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我们俩》相当于学生作品,有郑洞添在后面指导。

    经过《我们俩》和《小城之春》两部影片的磨练,她显然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六月底,天气闷热,电影学院放假在即。

    林晓玲、徐晶蕾和刘霖三人走在校园里,回忆着过往的校园生活。

    不知不觉间,她们从电影学院毕业一年了,踏入社会,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徐晶蕾凭借着《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为一线演员,在青年演员中崭露头角,不时会有学生上前找她索要签名。

    都是学弟学妹,她不会拒绝。

    相比较而言,刘霖就落寞不少,除了几个熟人,认识她的人很少。

    这就是现实,在学校上学那会可能察觉不到,可一旦进入了社会,差距会逐渐拉大。

    尤其是在演艺圈这种地方,有人会红遍全国,有人则默默无闻。

    如今,刘霖和好梦公司签约,成为公司旗下的演员,将会在《借枪》中出演张嘉绎的妻子,是剧中两位女主角之一。

    她的形象成熟秀丽,适合出演主旋律影视剧。

    在《借枪》中,她扮演的周书真是津门有名的大鼓书艺人,嫁给张嘉绎后就收山了。

    因此她要去学半个月的大鼓书,不要求唱的多好,但要有模有样,气场十足。

    就像张嘉绎在剧中原本是学相声的,肯定要练几段相声贯口,比如《报菜名》什么的。

    刘霖看了剧本,这部戏主要靠张嘉绎撑起来,她的戏份相对平淡,没有太多的爆发点。

    周书真这个角色和《潜伏》里的王翠平没办法比,王翠平和余则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周书真更像是一个陪衬。

    虽然如此,刘霖还是认真的琢磨角色。

    别人给了你机会,你要是不知道把握,那或许就没有下一次机会了,演好这个角色,才会有下一个角色等着你。

    如果不是她在《回家》里的出色表现,也就不可能参与到《借枪》的拍摄。

    林子轩喜欢照顾自己公司里的演员,会给他们提供演戏的机会,像张涵宇和傅标等人都会在《借枪》中出演重要的配角。

    每一部戏都是一次磨练,等他觉得差不多了,就会让这个演员挑大梁,出演主角。

    一个公司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对每个演员都公平,这个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公平。

    林子轩喜欢那种愿意努力的演员,每部戏都有进步,这样的演员在哪儿都有前途。

    他看了《回家》这部片子,刘霖的表演很到位,展现了人物不同的形象。

    在女警察面前她是犯人,在母亲面前她是女儿,在继父面前,她觉得自己是罪人。

    能把这三个形象的内心活动都表现出来,说明这个演员的可塑性很强。

    林晓玲在电影学院有一定的名气,不过和那些大导演没办法相比,更何况电影学院每年都会有风云人物出现。

    阔别一年,那些新生或许都不知道林晓玲是谁。

    《回家》的放映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来看这部片子的学生大多是冲着徐晶蕾来的。

    影片片长九十分钟,是标准的三段式结构。

    前三十分钟讲述了1980年的往事,中间三十分钟讲了女警察送女犯人回家的过程,最后三十分钟发生在回家之后。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开头的起因,中间的铺垫,和后来的**。

    事实上,这部片子一直都很沉闷和平淡,没什么**,就算是结尾感情激化的时候也很平淡,淡淡的几句话就交代了过去。

    虽然沉闷,但这部片子的细节非常饱满,没有太过刻意的安排或者矫揉造作的场景。

    一切显得那么的真实,就像是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

    有些学生忍受不了前三十分钟的生活琐事。

    在这个重组的家庭里,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做父母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各自的孩子,也有对彼此的不满和对生活的厌倦。

    极为生活化的展现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状态。

    如果能熬过前面的三十分钟,接下来的三十分钟是一趟漫长的回家之路。

    在寒冷的冬天,女警察带着犯人在京城的街道上不停的行走,通过帮助犯人解决一件件的小事,化解了犯人心中的惶恐和困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么拍会让观众看的很累,观众更想看到犯人回家后的冲突,而不是在路上的过程。

    熬过一个小时,女犯人终于到家了,开门的是她的继父。

    看到女犯人的一瞬间,继父愣住了,不过还是让女犯人进了屋。

    就在观众以为接下来会是一场情感爆发的大戏时,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下面的剧情依旧很平淡,没有扑到母亲怀里痛哭,没有太多感情的交流。

    而是克制和隐忍。

    母亲想要关心女儿,又顾忌着继父的心理,女儿在监狱里多年,早已不善于表达感情。

    她们彼此关心着对方,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只是用最普通和简单的言语对答着。

    如果是那种煽情的影片,这段场景正是催泪的时候,让观众把一直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

    但林晓玲只是用这种冷静客观的方式记录下这个家庭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迭起。

    好在最后继父和女犯人达成了和解,这个家庭能够继续下去,观众可以稍微松一口气。

    看完之后,观众普遍心情沉重,没有从看电影中得到愉悦感,反而有种直面现实惨淡人生的压抑,为这个家庭以后的生活担心。

    电影学院的学生就是这种感觉,一直都揪着心,最后也放不下来。

    这就是文艺片和娱乐片的区别,娱乐片让观众轻松愉悦,文艺片给观众的是沉重和思考。(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

    影片放完,下面是和学生的交流时间。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较为尖锐,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太拖沓,把一部三十分钟的纪录片硬是拉长成九十分钟的电影。

    有人觉得剧中女警察的形象太正面,不够真实,这个安排有刻意的嫌疑。

    还有人就影片过于沉闷,色调过于灰暗提出不同意见,觉得导演故意用一种冷谈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故事,有点故作深沉。

    有批评自然也有赞扬。

    对于剧情拖沓的意见,有人觉得正是由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才让人物更为丰满。

    女警察是影片中唯一让人感到温暖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会更加灰暗。

    每个人因为各自生活阅和个人喜好的不同,对一部电影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有人却看的津津有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导演带着自己的影片和学生交流,就是想多听听其他的意见。

    当然,不能任何意见都听,要是那样的话,电影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煳涂。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的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其次,要明确这部电影的定位。

    《回家》是一部文艺片,电影的消费群体是那些文艺片爱好者,而不是所有的观众,所以不能听从那些要求加快剧情节奏的建议。

    那样的话和商业片就没有区别了。

    不是说商业片不好,而是那么改就成了四不像,两面不讨好,所以定位很重要。

    导演要清楚影片要在影院公映,还是只是作为地下电影。

    如果没有女警察的角色,想要通过审查很难。

    那些认为女警察不应该存在的学生,估计没有实际拍摄电影的经验,不知道拍一部电影要考虑那些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即便在好莱坞,拍电影也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肆无忌惮。

    对那些大导演来说,他们清楚自己要拍的是个什么片子,不会被学生的意见所左右。

    就像是张亿谋,他会和学生交流,他觉得对自己有启发的建议会接受,其他意见则无视。

    新人导演面对批评的时候往往会急于辩解,或者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同样是一种考验。

    做任何事情,心态很重要,即便面对批评,只要认为这是自己要的东西,就要坚持下去,而不能瞻前顾后,那样或许就会毁于一旦。

    林晓玲的心态颇为放松。

    在来电影学院之前,这部影片在好梦公司内部放映过,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都看过,大家讨论过影片的得失。

    相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看法更为专业。

    对《回家》的票房,他们普遍不看好,这么沉闷的片子观众能坚持不退场就不错了,但影片的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或者说是叫好不叫座,在业内会赢得口碑,只是观众不会买账。

    这是文艺片普遍会遭遇的困境,那么怎么盈利呢?

    如果总局愿意推广的话,可以用包场的方式把票房抬起来,或者卖给华国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在电视上播出。

    最常见的则是到国际上各大电影节去冲奖和卖片。

    商业片有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文艺片有文艺片的出路,像这种小成本文艺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并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林子轩倾向于威尼斯。

    交流结束,三人离开电影学院,有种难言的情绪。

    看到那些学生,就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锋芒毕露,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没什么顾忌。

    或许只有在社会上磨练一段时间,才会懂得收敛。

    “这帮家伙一点也不讲情面,我拍的有那么差么?”林晓玲抱怨道。

    “行了吧,还有说我演技不好的呢,我都习惯了。”徐晶蕾无所谓的说道。

    自从进入演艺圈之后,媒体对徐晶蕾的演技争议不小,主要是和她搭戏的演员太出彩了,显得她演技很一般。

    在《我们俩》中,和她对戏的是老戏骨金亚琴,人家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后。

    在《卧虎藏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