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往往愿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时候闹矛盾,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梦公司里的幕后工作人员都算是冯晓刚的班底,田状状拍《小城之春》就不会用好梦公司的人,而是找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职工。
一方面是磨合的问题,熟人好沟通。
冯晓刚的班底可能善于拍喜剧片,在文艺片上不行,这是为了影片考虑。
另一方面,一个大导演轻易不会用其他导演的班底,这算是圈子里不成文的规矩。
不过,京城的演艺圈就那么大,说起来都是熟人,有名气的摄影师和道具师不多,合作不可避,只是大体上不会改变。
于是,媒体上就有张家班或者冯家班的戏称,其实就是一帮人合作熟惯了。
由于《小城之春》剧组里用的都是京影厂的人员,林晓玲在剧组里会有一种排斥感,这种排斥感不明显,但确实存在。
毕竟这部戏是林子轩投资的,没人会为难林晓玲,就是会让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团体。
比如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你一过来,大家就不笑了。
好在林晓玲和徐晶蕾都是京城电影学院的学生,京影厂里不少人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的,总体来说,她在《小城之春》的剧组里过得还算愉快。
这种经历让晓玲同学沉稳起来,到了社会上不是在家里,没有人会惯着你。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除了为人处世,她还学到了不少导演技巧,如何处理导演、演员和机器之间的关系。
她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个题目,她当初想当导演,是因为导演能够指挥演员,现在她明白了导演不仅是指挥演员,还要学会依赖演员。
导演不是一个指挥家,拿着木棒在舞台上指指点点,下面的乐手就开始演奏。
他要给演员一定的发挥空间,演员信任导演,导演依赖演员,这样才是好的配合。
比如在《小城之春》里,俞菲鸿的一个回眸,就是转脸儿,她想把心里那种难分难舍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动作非常重要。
她不能先转脑袋再转眼睛,也不能先转眼睛再转脑袋,那样眼神就会飘,显得风尘和心机太重,不够真诚。
必须是脑袋和眼睛一起转过来,这才是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的做派。
在拍戏的时候,田状状提出了这个细节,让俞菲鸿练习怎么转脸儿。
不过大部分时间,田状状就是让演员发挥,你们觉得怎么演合适,他在一边看着,只有他觉得不合适的时候才会提出来。
这些东西是在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觉不到的。
《我们俩》更多的是剧本扎实,感情真挚,老演员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导演只要按部就班的拍完就完成任务了。
“晓玲就好了,毕业了肯定有戏拍,我这儿还没着落呢。”有同学郁闷道。
“拍不了电影还可以拍电视剧嘛,说起来还是拍广告最赚钱,时间短见效快,两三年就能买套房子了。”有人无所谓的说道。
作为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他们在上学期间就能赚外快,帮着广告公司拍广告和歌曲的录影带,收入不菲,都算是有钱人。
眼下影视行业的市场行情不错,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他们还是想正儿八经的拍部电影。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在圈子里有背景的都找到了门路,有接收单位,没有背景的也有了出路,大家对未来的前途并不担心。
“晓玲,以后有机会可要想着我们,我给你当副手。”有人自荐道。
“得了吧,你拍的片子能看么?我觉得我还不错。”有人挖苦道。
“你们争什么,想表白就直说,别扭扭捏捏的,不过咱们晓玲的眼光高,你们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其他的人起哄道。
导演系的女生少,林晓玲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被人倾慕极为正常。
大家说说笑笑,举杯共饮,怀念着过去四年的青春时光。(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三章 出游
出门旅游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带着小孩子的时候。
说起来容易,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状况。
在香江,慕姗姗要工作,照顾小雪的任务就落到林子轩和林晓玲身上,这让郑秀莲有点不放心,觉得还是把孩子放到家里好。
林子轩想了想,干脆让林伯清和郑秀莲一起到香江旅游。
两人幸苦了大半辈子,老是呆在京城,也没机会四处走走,趁着香江回归,一起去看看外边的世界,享受一下资本主义的奢华生活。
郑秀莲已经退休,林伯清还在上班,不过请假不是难事。
在这件事情上两位老人意见不一,郑秀莲不想花钱,去趟香江肯定花费不低。
林伯清作为机关干部,政治觉悟很高,他觉得能站在香江的土地上见证回归的历史时刻,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说服郑秀莲的工作就交给了慕姗姗。
在家里,慕姗姗的地位比林子轩要高,说话好使,她只要拿小雪作为理由就行了。
李虹和慕致远都是国家干部,不能想请假就请假,特别是慕致远,正厅级干部去香江要上级部门批准才行。
一家六口人出门,在交通工具上有几种选择。
一个是乘坐火车,京九铁路去年通车,从京城西站到香江的九龙,途径九个省区,连接了华国南北,是一条运输大动脉。
第二个是坐飞机,方便快捷。
还可以自驾游,从京城开车到花城,再从花城前往香江,这样在行程安排上更自由。
众人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讨论,林晓玲想坐飞机,火车和开车费时费力,早点到香江安顿下来,就能出去玩了。
林伯清想乘坐京九线,他想亲身体验一下这条铁路。
郑秀莲担心飞机会出事,上个月五月八日,一架从山城到南方鹏城的飞机在着陆的过程中失事,三十多人遇难。
这属于特大事故,新闻上做了详细的报道,因此国内航空冷清了不少,大家都有点害怕。
老年人就会多想,总觉得在天上不安全,不愿意坐飞机。
慕姗姗要早些到香江开展工作,坐火车太浪费时间,还会疲累,坐飞机是最佳选择。
一家人就是这样,很难有意见统一的时候,想要家庭安宁,就要学会妥协。
重点还是要考虑到老人家的需求,既然不愿意坐飞机,那就只能选择坐火车和自驾游了。
在一番商讨后,最终选择了坐火车,这是最为安稳的出行方式。
林子轩要离开大半个月的时间,公司的事情要安排妥当。
冯晓刚正在拍《一声叹息》,田状状在做《小城之春》的后期制作,张纪钟在拍《卧虎藏龙》的续集,艺术中心还有两部电视剧正在筹备之中。
这就是今年好梦公司投资的影视剧项目。
总投资超过了两千万,吸收了大概八百万的外来资金,和那些好莱坞大电影公司相比,好梦公司还很弱小,但在国内,已经站稳了脚跟。
这段日子公司的事务并不繁忙,林子轩和于东做了交接。
于东颇为高兴,这说明他正式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得到了林子轩的认可,距离出任总经理为期不远了。
和林子轩不同,还在单身的于东对工作很有激情。
不仅是为了赚钱买房,还为了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深入了解好梦公司后,他觉得这家影视公司很有潜力。
尤其是知道了林子轩和宝岛的电影公司有意向联合推动《卧虎藏龙》这个项目的时候。
于东觉得这将是一个大制作,对于怎么运作这个项目他非常有兴趣。
林子轩一家人前往香江旅游的事情不可避免的在朋友圈里传开了,贺姐鼓动葛尤一起到香江,见证回归的历史时刻。
上次林子轩和慕姗姗到日本旅游,回来后贺姐就有点小羡慕。
贺姐和葛尤今年刚好结婚十周年,感情一直很好,如今葛尤成了国内顶尖的演员,片酬都到一百万了,两人还像从前一样。
按照葛尤的说法,他们结婚那会儿葛尤还是个跑龙套的,挣不了几个钱,没什么前途。
贺姐没图葛尤什么,就是觉得葛尤为人实在,能过日子,这就足够了。
说实话,在演艺圈里的夫妻感情往往不稳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聚少离多,比如葛尤到外地拍戏,一去几个月,以前两人都是靠写信,现在是打电话,有时候贺姐会到剧组探班。
贺姐看不得葛尤和女演员的亲热戏,像是牵手啊,拥抱啊,接吻,更别说是床戏了。
所以,葛尤接戏尽量不要有这类戏,但有时候很难避免,演员嘛,总是为角色服务的。
在聚少离多的情况下,感情会逐渐变淡。
第二个原因是心态问题,一旦演员红了,有了钱,心态就会变化,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了,或者感情破裂了。
第三个原因是假戏真做,在拍戏的时候,相处久了,男女演员有了感觉,就出轨了。
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经纪人的问题,演员找经纪人一定要慎重。
都说演艺圈是个大染缸,能够坚持下去,安安生生过日子的都值得点个赞。
如果是坐飞机的话,葛尤肯定会拒绝,做火车的话还行,这是他们结婚十周年,总要做点值得纪念的事情。
《许三观卖血记》还没有开拍,葛尤正好有空闲的时间。
“我其实已经有打算了,到时候带她到东城的美术馆看看,我们俩就是在那儿认识的。”葛尤对林子轩说道,“我还在拍卖行给她买了一幅她挺喜欢一画家的作品,十好几万呢,以后挂家里当收藏了。”
“把画带上,到香江再送也不迟。”林子轩出主意道。
“千万别,被查到还以为咱们倒卖文物呢。”葛尤担心道。
没有葛尤说的那么可怕,能在正规拍卖行拍卖的物品都是允许交易的,只要提前申报,提供购买凭证,就能带出去。
这件事林子轩帮着办了,并不麻烦。
一行人准备就绪,在六月中旬坐上了京九线的列车,朝着香江进发。(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章 演员和巨星
在这个时间段,乘坐火车的人不多,卧铺车厢就更少了。
只有到了逢年过节,学生上学放假,农村庄稼收割的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客流。
对于华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口的流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京九线的贯通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卧铺车厢里,除了林子轩等人,还有其他的乘客。
卧铺的票价比硬座要贵上一倍左右,坐卧铺的人要么是单位出差,能够报销,要么就是做生意的老板,不在乎这点钱。
有人认出了葛尤和慕姗姗,乘客是从京城上的车,对他们并不陌生。
尤其是葛尤,全国人民都熟悉,这大热天的又不能戴帽子和口罩,被认出来很正常。
还好这不是网络时代,手机不能拍照和上网,就算是和葛尤在同一间车厢,也没办法在网上炫耀,只能是打个招呼,要个签名。
列车员也来凑热闹,热心的问这问那。
葛尤笑呵呵的回应着,来者不拒,等到这阵闹腾过了,人散开之后,才算松闲下来。
国内的演员有坐火车的,不过像葛尤这么亲民的不多见,只能说各人的脾性不同。
说起来,在国内的演艺圈,还没有巨星的概念,就算葛尤也只是顶尖的演员。
什么是巨星?
在美国的好莱坞,有个两千万元俱乐部,这是指演员一部电影的片酬达到两千万美元才是成为巨星的标准。
这个标准可以直接算片酬,也可以是片酬加票房提成。
好莱坞电影公司之所以愿意支付这种天价的片酬,并把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的票房利润让给巨星和大牌导演,就是因为这些巨星能够为他们创造财富。
不仅是票房大卖,还有电影周边的衍生品,广告收入、商业合作等等。
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好莱坞巨星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招牌,这些巨星有私家别墅,私人游艇,甚至是私人飞机。
他们是媒体追逐的对象,身边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在帮着打理各种业务。
说到底,巨星就是商业价值的体现。
按照这个标准,别说是内地,就算是香江的电影圈,也没有几个演员称得上是巨星。
一个是电影市场没有好莱坞大,还有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够商业化,这导致演员的商业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
像葛尤这种在百姓中有影响力的演员,除了电影和广告收入,还可以开发其他商业价值。
这需要一个庞大的经纪团队来配合。
林子轩只是这么想了想,看着清闲下来的葛尤,他清楚葛尤会是一个优秀的演员,而不会是一名耀眼的巨星。
有些人就是这样,不愿意太过商业化,这两年,葛尤广告接的都不多。
一个是他接广告的酬劳涨了,还有就是更为注重广告的品质,伪劣产品的广告绝对不做。
两人坐在走道的凳子上,看着窗外,说着闲话。
葛尤这阵子正琢磨许三观这个人物,姜闻的要求是葛尤要突破以前的角色,不重复自己。
这个要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葛尤拍的三部贺岁片,其实都是在重复一个角色,就是一个有点犯贫的小人物,无论葛尤怎么演都摆脱不掉这个套路。
这和剧本有关,就是那么个故事,没什么发挥空间,不能把一喜剧片演的让观众哭出来。
有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有的演员演什么都是他自己,这就是区别。
所谓的突破就是说你要演一个不重样的,还要被观众认可的角色,观众看了之后觉得这不是葛尤,这就是影片中的那个人物。
葛尤不缺少悲剧的东西,在《活着》中就演的很好。
这次他要突破的是他自己,经过三部贺岁片,他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是明星像太足了。
等到《许三观卖血记》拍出来,观众可能看了半个小时才能进入人物,把葛尤和许三观两个形象分开,这样绝对不行。
姜闻的要求是,观众看片子的第一眼就能把葛尤和许三观分开。
这让葛尤的压力有点大,他嘴上不说,心里卯着劲呢,琢磨着怎么样把自己去掉,就剩下许三观这个人物,那样就成了。
两个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剧本,对此林子轩也没辙。
他指导一般的演员还行,毕竟见多了导演拍戏,有不少经验,不过像葛尤这样的他指导不了,别给指导坏了。
“都出来玩了,就别聊工作了,也不知道放松放松。”慕姗姗埋怨道。
慕姗姗正在和贺姐聊天,这应该是贺姐的意思。
贺姐这次鼓动葛尤出来,还有其他意图,演员在琢磨人物的时候很容易代入进去。
葛尤要把自己当成许三观,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个人物,有时候难免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最近喜欢吃炒猪肝了,也不太注意个人卫生了。
甚至时常用手摸着自己胳膊肘的内侧,那儿是抽血的地方,他能觉得有点疼。
他不光是在脑子里想,还会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旁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