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张纪钟能明显的感受到徐晶蕾的变化。
当初拍《卧虎藏龙》的时候,徐晶蕾的表现并不好,电视剧播出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反倒是前传大受欢迎,陈导明和王志闻等人的表演相当精彩。
对于现在拍的后传,张纪钟的期望并不大,只想着给这部剧集画上个句号。
主要演员是新人,徐晶蕾和夏宇只是配角,故事发生在大漠,虽说大漠黄沙很有意境,却少了京城那种古朴的文化内涵。
徐晶蕾的超常发挥让张纪钟看到了一丝希望,这时候的玉娇龙才有了一种江湖豪侠的风采,而不是一个娇滴滴的女孩。(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见证历史
经过多次修改,《一声叹息》终于拿到了拍摄许可证,不过总局附带了一条建议。
他们建议好梦公司在影片拍完,通过审查后再进行宣传,前期就不要大张旗鼓的造势了。
主要是总局不知道这部片子会拍成什么样,在最后审查的时候可能出问题。
这时候,婚外恋属于敏感题材。
《一声叹息》和《小城之春》不同,《小城之春》非常含蓄,只是心动,没有行动,《一声叹息》则更为大胆和直接。
毕竟时代不同了,同样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肯定有所区别。
虽说只是建议,不是硬性的要求,可要是不按照建议来,那这部片子就彻底没戏了。
总局不会直接说你这部片子怎么不行,也不会禁映一部影片,更多的是通过建议和提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就需要各人领会其中的精神了。
我建议你修改,你不修改也无所谓,就是片子不能在影院上映了,但不会下文件禁映。
有人劝冯晓刚,换个题材拍呗,拍喜剧片多好,没有风险,还能赚钱,这么折腾干嘛。
以往拍贺岁片的时候,记者会跑来剧组采访。
有些是记者自个过来找素材的,有些是好梦公司安排的,主要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这个戏的存在,时不时的在大家伙面前露个脸。
事先不能宣传,对一部电影肯定会有影响。
于东原本针对《一声叹息》做了一整套的宣传方案,现在都用不上了。
“不宣传也没事儿,不用应付记者,反倒能认真的拍戏了。”冯晓刚淡定道。
冯晓刚想通过这部戏转型,最好是能拿几个奖,对票房倒不是太过看重。
当然,要是票房口碑双丰收,那就更好了。
“要不这样,咱们对媒体封锁剧组的消息,谁都不能透露半句,弄得神秘兮兮的,利用大家的好奇心来反向宣传。”林子轩建议道。
媒体肯定对冯晓刚的新片感兴趣,尤其是离开葛尤之后的冯晓刚。
无论是看好冯晓刚的还是想看冯晓刚笑话的,都会过来打探新片的消息,既然总局不让宣传,那就不透露任何的话题。
有时候你越是故弄玄虚,媒体就越想知道内幕,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宣传。
“我看这个行,剧组成员和演员在遇到记者的时候什么都不说,推给公司和导演,就说公司下了封口令,这样总局那边就应付过去了。”于东补充道,“不过,记者自己弄出来的新闻就和咱们没关系了。”
“这个你们研究好了,我这边六月份一定要开机,七月香江回归,国粒他们要参加活动,至少耽误半个月时间,估计十月份才能拍完。”冯晓刚盘算道,“看看之后有什么国际电影节,咱们也去参加一回。”
“放心吧,片子出来后只要是国际电影节咱们就寄过去,以拿奖为主。”林子轩保证道。
《一声叹息》在大型的电影节上拿奖的机会不大,在地区性的电影节上有操作空间。
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的国际电影节,这些国际电影节吸引不了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人做评委,只好邀请本地电影人组成评委会。
其中不少评委是华国电影人,国内影片在这些电影节上容易获奖。
所以,不要把国际电影节的奖项看的那么重,除了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其他电影节的含金量都不太高。
好在糊弄国内的观众足够了,说起来也是在国外拿了奖。
临近七月,不光是像张国粒这样的演员和歌手要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作为主持人的慕姗姗也接到了邀请。
目前来说,香江回归最大的文艺庆祝活动是回归当晚的大型演唱会。
这是由华国电视台和香江本地的电视媒体共同举办,汇聚了两岸三地的明星歌手,要真正的一线歌手才有资格参与。
其次是国内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各省市的电视台都有类似的计划。
慕姗姗接到了凤凰卫视的邀请,让她和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一起对香江回归庆典进行解说。
凤凰卫视面向海外华人播出,香江回归的庆典备受瞩目,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需要慕姗姗在六月中旬就前往香江,和整个节目团队进行沟通,这次解说估计要三到四天的时间,还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
每出现一个人物就要说出这个人的出身来历,以及相关的事件。
“我是综艺节目主持,这个应该是新闻主持的工作吧。”慕姗姗疑惑道。
“他们看重的是你内地主持人的身份,可以和香江的主持人起到互补,至于是不是新闻主播倒不是那么重要了。”林子轩猜测道。
慕姗姗现在和凤凰卫视有合作,过去解说一次也没什么。
“还是算了,手里还有节目呢,这一去大半个月,调整起来太麻烦。”慕姗姗犹豫道。
林子轩心里不怎么想慕姗姗到香江工作,时间太长了,不过这的确是一次好机会,能增加慕姗姗的知名度,对她的职业生涯有好处。
再说,现在手机逐渐普及,联系起来很方便。
“要不我和小雪陪你去香江,让小雪去见证香江回归的历史时刻。”林子轩提议道。
这是他刚刚想到的,这时候前往香江要办手续,接受身份审查,有些麻烦。
只是,这种历史时刻很难得,有纪念意义,林子轩觉得和女儿去一趟挺好,虽然小雪还不懂,但等她长大了,看到老照片,或许会感到有意思。
“你们公司没要紧事么?”慕姗姗询问道。
“交给小于好了,总经理跑腿干活,董事长四处玩乐,不然白给他那么高的工资了,资本家就是依靠剥削和压榨工人才能致富,我正在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资本家。”林子轩说笑道。
经过这三个月的考察,公司的管理工作逐渐让于东接手,林子轩清闲下来。
慕姗姗想了想答应下来,一家人到香江玩玩挺不错。
正在进行毕业答辩的林晓玲知道后,也要到香江见证历史,她还想用摄像机记录下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一章 洽谈
六月份,一家叫做网易的公司成立了,推出了全中文搜索引擎服务。
互联网的模式从论坛向着网页转变,互联网公司也从虚拟讨论逐步的成为现实,一批时代的弄潮儿纷纷浮出水面。
这些人不像当初全民下海经商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引起媒体太大的反响。
或者说媒体不太关注这种虚拟的产业,网吧的兴起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因为那是实实在在的产业,能看到每天赚了多少钱。
互联网公司却是在向里面投钱,而且连个响声都听不到,媒体不知道这些钱哪儿去了。
不管怎么说,一个大时代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拉开了序幕。
时光论坛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聚集了上千网民,这个数目看起来并不多,可在这个年代,已经相当可观了。
这些人大多是电影爱好者,也有圈内的专业人士,剩下的是游客。
林子轩既然想把时光论坛专业化,就要吸引更多的圈内人参与讨论,他们本来就是影视公司,专业性方面不用担心。
偶尔冯晓刚等人会写一些不署名的文章放在上面,都是对国产电影的见解。
或者是抨击总局管理体制的言论,这种言论不好和媒体说,但在网络上就无所谓了。
比如冯晓刚最近修改《一声叹息》的剧本烦了,就痛斥在华国国内就不能拍床戏了。
这些见解有的是发牢骚,有的相当有见地,都是平时拍戏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很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引起圈内人的共鸣。
林子轩同样用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对国产电影未来的看法。
这种高质量的帖子是时光论坛能够聚拢人气的原因,还有就是关于电影资料的查询。
在论坛上可以查询国内外影片的资料,眼下还不完整,毕竟只有两个人在搜集资料,而电影有上百年的历史。
看到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林子轩有了建网站的计划。
维护论坛花费很少,建设一个正规的网站就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了,不过相对于好梦公司的盈利来说,完全负担的起。
马克穆勒回到意大利后,给姜闻介绍了欧洲的电影投资人。
马克穆勒对这个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不逊于《活着》的影片。
而且,这两个剧本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质量上有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电影人来到华国,和姜闻洽谈《许三观卖血记》的投资和版权问题。
姜闻按照和林子轩的商量,开出了三百万美金的高价,相当于两千五百万人民币。
其中葛尤的片酬是100万,姜闻的片酬是50万,林子轩剧本的改编费用是30万等等。
“尤哥那可是戛纳影帝,一百万绝对不多,放到香江同等级的演员身上,六百万片酬没跑了。”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反正是老外的资金,咱们不用帮他们省着花。”
葛尤拍《活着》的时候,还不是影帝,只拿了十几万的片酬。
姜闻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了十万港币,那时候主要是没钱,也没有谈判的资本。
现在不同了,姜闻怎么说也是著名导演,拿了金马奖,导演一部片子五十万绝对不多,张亿谋都拿一百万了。
林子轩是国际著名的作家,《活着》好歹在法国和意大利都有翻译版本,三十万很多么?
身份不同,身价自然不同,倒不算是坑老外。
你要是按照国内的价码来,葛尤的片酬开到五十万,或许老外觉得咱们要的太便宜呢。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看故事怎么样,欧洲的电影人要看剧本说话,对于投资额度,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计算方式。
张亿谋的《活着》投资是三百万美金,《许三观卖血记》的剧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时间跨度相当长,花费的资金应该差不多。
姜闻的班底做了一份详细的拍摄预算,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薪酬,机器胶片道具等等。
一笔笔的列出来,欧洲的投资人会逐项核对,算出总投资。
对于葛尤的片酬他们没有异议,和国内不同,他们认为优秀的演员有其相应的价值。
这部电影主要看葛尤的表演,作为华国最顶尖的演员,戛纳影帝,这个片酬有点底了。
最后,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女主角最好是找巩莉来演,以巩莉在欧洲的知名度,这部片子应该会大卖。
对于这一点,姜闻并不赞同,这不是说他对巩莉有意见,两人合作拍过电影,算是朋友。
他觉得如果找巩莉来演,那就相当于是《活着》的翻版了,作为一名有个性的导演,姜闻不愿意重复张亿谋的套路。
不能以后提起《许三观卖血记》这部片子,大家就认为和《活着》没什么区别。
姜闻要拍出自己的故事,这是他反对用巩莉做女主角的原因。
再说,巩莉的片酬太高,人家走国际化路线,正在美国拍戏呢,不一定会接这个角色。
他说服了欧洲人,并保证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女主角。
就这样,姜闻的电影公司终于开张,获得了欧洲电影人的投资。
《许三观卖血记》会是一部合拍片,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让剧本通过审查,拿到拍摄许可。
当年《活着》都能拿到拍摄许可,姜闻不相信自己做不到,他对剧本做了不少修改,淡化了历史背景,把重点放在了许三观卖血这件事情上。
如此一来,整部片子就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心酸往事。
在经过这两年剧本接连被毙的挫折后,姜闻对怎么让剧本通过审查有了深刻的理解。
林子轩得到消息后,一方面为姜闻高兴,一方面为欧洲人默哀,他们或许没有听说过姜闻是如何浪费胶片的。
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姜闻曾经动用了多辆军车、坦克和飞机,场面之宏大,在国产电影里都少见。
最后,这种耗费大量资金拍摄的大场面在电影里只剩下很少的镜头,基本上都浪费了。
姜闻想让林子轩做电影的制片人,林子轩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倒不是不讲义气,而是这种经历有一次就够了,还是让老外来苦恼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长
京城电影学院,林晓玲中午请导演系同一届的同学吃饭。
她通过了论文答辩,顺利毕业,由于马上要前往香江游玩,等她回到京城都到七月份了,那时候大家早已各奔东西。
虽说以后还在一个圈子里混日子,可总没有在学校里那么亲近了。
从一个旁听生到导演系的大师姐,林晓玲这四年的学校生活过得相当充实。
如今就要毕业,倒是有些舍不得了。
她刚刚结束《小城之春》的拍摄,接下来是后期制作,至于今后的打算,她还没有想好。
《小城之春》拍的非常顺当,影片的场景简单,主要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都是圈内顶尖的人才,大家合作默契,三个月准时杀青。
“小玲,和那些大腕合作的感觉怎么样?我听说他们的脾气可不怎么好。”有人好奇道。
《我们俩》只能算是小制作,《小城之春》才真是名导和明星的组合,能在这么一部片子里做副导演,和圈子里的大拿合作,是件值得羡慕的事情。
陈导明和王志闻在圈内的名声都不怎么样,以脾气大著称,很难合作。
“挺好的,有田导在呢,我就是跑跑腿,做做杂活。”林晓玲沉稳道。
如果是以前,晓玲同学或许会显摆一番,但拍了两部片子,踏入了社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倒是稳重了,不那么张扬。
影视圈和其他圈子一样,都存在着利害矛盾和勾心斗角。
一个剧组就是一个小社会,林晓玲拍《我们俩》的时候感触不深,都是学校里的学生,大家怀着一腔热情,连工资都不要。
就算有矛盾也是小争执,不值一提。
但在一个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剧组里,投资上千万的一部戏,其中的人事纷争和利益纠葛就复杂起来,矛盾不可避免。
比如一位摄影师,他进组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助手,一般是两到三个人。
就是说,你找了这个摄影师,就是把这部戏摄影的活包给他了,不能再找其他的摄影师。
像是道具啊,武行啊,都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一帮人,是一个小团体。
导演往往愿意和熟人合作,就是怕拍片子的时候闹矛盾,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班底。
目前,好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